读高中的时候,读过著名作家秦牧的散文《花城》,文章将广州花市写得五彩缤纷,大大提高了广州花市的知名度。秦牧是广东人,他热爱家乡,自然是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然爱国主义文章很多,有些文章虽然不是写家乡的,也是很好的文章。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刘白羽虽然不是三峡那个地方的人,但是对于祖国的热爱溢于言表,《长江三日》自然也是爱国的典范。
如果说广州的花市是一个举世少见的现象,那么浙江义乌的元宵节无疑也是世上少有的一道美景。
许多人都知道义乌是个国际小商品城,在那里云集的外国人很多。有些人不知道的是,义乌的元宵节其实也很有个性,最有个性的就是舞元宵灯和迎灯的场面:不管是舞灯还是迎灯,参与人数之多,时间之长,可以说创下了全国之最。而元宵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所以这样的全国之最自然就是世界之最了。
义乌处在江南,自然也有江南地区处处能见的河。虽然有河,可是,据说义乌人从来不划龙舟,哪怕是在端午节那一天。这个端午节冷冷清清的地方,元宵节却分外壮观,真有点扑朔迷离的感觉。
每到正月十五,义乌的城市和乡村都热闹非凡。最热闹的还是城乡结合部。因为在城里闹元宵,烟花和鞭炮响个不停的话,一来扰民,二来影响安全,而在城乡结合部,人口也不如城里那么多,自然可以大胆地燃放烟花鞭炮之类,另外,郊区的农民比城里更多。其实闹元宵,玩龙灯,更多的是农民的活动。南方的人们都知道,其实不光是龙灯、板凳灯、狮子灯很少有城里人参加,划龙舟也几乎是农民的专利活动。
元宵那天晚上,要是有地方玩起了元宵灯,闹起了元宵,不要说是义乌市中心不如现场热闹,就是许多省会城市也不好比的。那是灯的世界,那是人的海洋,那是烟花和鞭炮的合奏,那是笑声的交响曲,那是客气和友好的聚会。义乌的板凳灯,长的有三百多条,短的也有一百多条,长和短就看参加舞灯者的多少。每当长长的板凳灯出现的时候,观看的人虽然伸长脖子观看,也常常是前边看不到头,后头看不到尾。义乌人对于元宵灯十分尊崇,每当有元宵灯经过的地方,所有的车辆为之让道,不管是奔驰、宝马,甚至凯迪拉克都一视同仁;不管驾车者是平民百姓还是赫赫高官,都得站立一旁甚至行注目礼。偶然有个别不懂规矩的外来客从板凳灯上抬腿跨过,那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必须当场道歉并且对着元宵灯拜上几拜,俗称敬灯神。如果有人以不知道为借口而行动迟缓,义乌人会很不满意,他们会说:正是因为你不知道才让你道歉,不然,你要是明知故犯,很可能挨一顿揍甚至痛打的。
义乌人迎灯神,那个虔诚,那个恭敬,也是罕见的。每到元宵灯闹起来的时候,家家户户早早地准备烟花爆竹等候自然不必说,有些人为了增加气氛,除了燃放烟花爆竹,还要准备孔明灯,以待迎接好元宵灯之后再放一盏崭新透亮的孔明灯以示欢送。烟花和鞭炮看各家的实力和热情,一般各家各户也是争先恐后,热情有余。放得最少的也有三四百元钱,热情的会燃放上一两千元钱烟花和鞭炮。如果一晚上连轴转,燃放烟花鞭炮的开支十分可观。
义乌是骆宾王和吴晗的家乡,义乌的陈望道和冯雪峰也都是文人,一个文质彬彬的地方,当年和戚继光一起杀起倭寇来绝不手软,玩起元宵灯来,也堪称豪情满怀,所以,义乌是个多彩的地方。
元宵节短篇散文【五】:诗情画意元宵节
今儿天暖,翻看日历,元宵佳节眨眼间就到了,这个始于汉代,盛行唐宋,沿袭至今的传统佳节。那些关于元宵节的文化,历久弥新的厚重。此刻,特别想说说“元夕”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和月亮有关的节日,按我国民间的传统,这天在明月高悬的良辰,出门赏月、燃灯万盏、喜猜灯谜、共吃元宵……
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读那数不胜数的元宵节诗词。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妙笔传情,诗词里的元宵节美丽浪漫,静静吟诵那份遥远的优美,细细品味和感受那传承下来的独特的古典意境。个人偏爱苏辛的词,但是最爱稼轩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把元宵佳节盛况浓墨重彩渲染,但到精彩处笔锋陡转,戛然而止,留给后人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特别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久吟不衰,难怪王国维《人间词话》称此句是人生治学最高境界。在元宵诗词旋律中,易安的那首《永遇乐》意境极佳,难以忘怀,“落日溶金,暮云合璧。人有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铺翠冠儿,燃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通首词沉郁深沉,形式在新旧之间,婉约派词宗的易安居士,想来在火树银花绚烂后,曾晶莹的岁月空留一地的繁华!同样是元宵佳节,不同的心境叙述出迥异的情感,而“上元”小诗:“上元设供蜡高烧,厨房去看煮元宵。”恬淡的文字不故作高深。游人如织、灯月交辉,亦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又如:“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诗词里的元宵节,让传统的风俗宛然如见,别有一番情趣。
元宵节也留下了许多情趣盎然的灯联。其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王安石妙联为媒,“王安石赴京赶考,路过某地,见一大户人家悬走马灯,征对招亲,上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成为千古佳话,当然也是"囍"的由来。记得另一副对联也堪称绝对,上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下联对“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现今读来仍觉得趣味无穷。
历史悠久的元宵节,还有许多不能一一枚举的典故事,但不得不说关于元宵的灯谜,此处列举一二条有趣的灯谜,最早的一条灯谜的谜面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打一词)谜底:绝妙好辞。另一条谜面:不着一字。(打一中草药名。)谜底:白芷(纸)。别有一番情趣,灯谜是我国独创的文字艺术,灯谜源远流长,从“隐语”演化而来,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流传过程中深受欢迎。想起读《红楼梦》宝琴的灯谜,至今猜不出谜底。
元宵节,是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民间节日,是民俗文化浸染的节日。温婉浪漫的诗词,文辞精妙的灯联、灯谜构成了饶有雅趣的元宵节文化。只是岁月迁演之后传统元宵所承载的文化节俗功能,渐被日常生活淡化,人们逐渐失去了曾共同的精神兴趣,曾轰轰烈烈的传统的节俗已简而化之。传统元宵佳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岂能渐行渐远渐无形,而应且行且走且珍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