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功业 忍辱负重 初中初一
本文适合: 初中初一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500字左右是关于初中初一的作文500字左右,题目为:《忍辱负重 功业终成——“阅读之旅”第十一站》,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忍辱负重功业终成
——“阅读之旅”第十一站
所谓“安莫安于忍辱”,意思是唯有能忍,心里才会清静,才会坚持最初的目标不动摇,才不会迷失自己的初衷,才能更将精力集中于自己预定的事业。
说起忍辱,我想到了司马懿。司马懿的一生,是非常低调而又非常沉默的一生。他那种“阴”、“隐”、“忍”的个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像曹操那样挥洒本色、纵横自如。许多人在千百年后疑惑不解:为什么轰轰烈烈的三国乱世,居然轻轻巧巧地结束在了司马懿的手中?为什么魏、蜀、吴三家拼得你死我活,结果基业竟全被司马懿不声不响地纳入了自己的囊中?
在我看来,司马懿始终能把握住,赢不能大赢,输不能大输,攻不宜太攻,守不宜大守的分寸感感。“忍”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
(https://Zw.liuxue86.com)北伐曹魏,统一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早就提出的目标。公元227年,一切准备就绪,诸葛亮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对后方的政治、军事作了妥善的安排后,率领老将赵云、魏延及年轻将领马谡等,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汉中,伺机北伐。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大军向祁山(今甘肃秦安县)迎击魏军,结果马谡自恃精通兵法,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私自扎营山上,被张邰打败,街亭失守。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此,只好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回到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三等。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着手准备新的北伐。
公元228年冬天,曹休被孙吴大将陆逊打败,曹军主力东下增援,诸葛亮趁机再次北伐,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攻陈仓,魏将郝昭离军死守二十多天,蜀军粮草将尽,而魏将曹真又率军来援,诸葛亮只好无功而返。
公元229年、231年,诸葛亮又分别进行了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战斗的胜利,但是始终未能与魏军主力决战,而且,因为粮食运输的问题,均无功而返。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北伐,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此次北伐,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于五丈原与司马懿在渭水相对峙。为了进行长期作战,诸葛亮决定分兵屯田,使屯田兵与渭水沿岸居民杂居,一起农耕。
而司马懿则采取坚壁拒守的对策,不出站,两军在五丈原相持一百多天。诸葛亮不断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为所动。诸葛亮无计可施,只好命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以此嘲笑他懦弱,试图激怒司马懿出战。但是司马懿含笑接受,仍不为诸葛亮所动。而此时传来消息,与诸葛亮同时出兵的孙权兵败而退回江南,诸葛亮不由担心魏国的援军会到来。这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死后,大将姜维和杨仪依诸葛亮生前部署,撤退到汉中——诸葛亮终于没有能完成他梦寐一切的统一大业。
而司马懿因为能笑对诸葛亮送女人衣服来羞辱他,在整个战役中显得沉着冷静、胸有成竹,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忍辱并不代表无能,也不是懦弱,而是从心底沉静中流露出来的大智慧。一个“忍”字造就了千古一帝司马懿。有一首忍辱歌说得好:“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二字无价宝。一朝之仇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少。身家由此破,性命总难保。逞财势,结怨仇,到了后来不得了。让人一步又何妨?量大胸大无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