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以下关于大学毕业感想内容由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提供,欢迎阅读与参考。
大学毕业感想
范文一:
借今年纪念大学毕业30周年之际,记下我的点滴人生感悟。
30年前同学们依依道别离,挥挥手牵走同窗四年的情和意;30年后同学们故地来相聚,握握手带来人生岁月的悲与喜。 30年,弹指一挥间,一挥间里,时光流逝,星转斗移,物是人非。30年,有人术业专攻,学业有成,桃李满园;30年,有人志得意满,功成名就,昂首方遒指点;30年,有人顺应时尚,畅游商海,勇立时代潮头;古往今来,三十年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节点。远在2500多年前,那位孔圣人就把人的而立之年定在30岁。800多年前,一位三十多岁的名人志士岳飞,北望中原仰天长啸,一曲“满江红”抒发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感叹。可见三十年意味着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家和业立,事业有成。
三十年过去,中国社会飞跃发展。对我们学生来讲,毕业后的三十年虽然没有征战沙场的壮怀激烈,但也步入了中华腾飞的激情岁月。今天欢聚一起,举杯共贺三十年时,向母校向老师向同学汇报:“为祖国、为国家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应无愧。”
三十年平凡的工作,也许没有建功立业的伟绩可言。却让同学们有了视功名如尘土的淡定。“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同学们三十年的风云人生,所经、所历,远不是一句“8000里路云和月”能够说尽、道完。
应该说我们虽然平凡,但今天也能站在母校老师同学面前,很有底气地说一声:无愧于母校老师的教诲,无悔于自己的人生,也能坦然地面对未来。平凡的三十年,使同学们学会了用微笑诠释生活,以温润体味人性,也便有了从容前行的潇洒步伐。正因为有过去三十年汗水和艰辛的付出,相信对于今后的日子,每个人都能以微笑迎接,以微笑包容,以微笑送别,也能以微笑来纪念和珍藏。”今天,同学们还正当壮年,愿大家要继续在各个行业里为母校同学增光添彩,为自己的人生注入青春,作出更大贡献。
同学们,青山在,人未老,师生同学情正浓;岁月增,水长流,情怀依旧深。在这三十年毕业纪念的时刻,祝福同学,祝福老师,永远健康快乐,一帆风顺。最后,请同学们把杯中酒斟满,为母校老师、为同学友情,为大家的健康和快乐,为过去的和将来的三十年干杯!
范文二:
我的大学生活将结束,我也终于明白了“转瞬即逝”的涵义。大三,在这远离大学**的时刻,才真正懂得回眸的意义。我时常会想,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可是这是不现实的,于是我选择面对。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后,柔弱的我早已学会坚强。
曾经以为学好自己喜欢的专业是自己的聪明与才智的体现,现在想起来才觉得很可笑。我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我要好好利用好好把握,多学些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感谢你,我的大学,正是在你给的每一种挑战与机遇中,我懂得了生活,懂得了学习,懂得了时间,懂得了成长,懂得了奋斗和拼搏,是你为我架起走向成熟的桥梁,在漫漫人生长路中,你将是我多彩世界里永远美丽与难忘的记忆。
品味人生,才能珍惜人生。走过岁月,走过季节,也走过了我的大学**。大学的生活留给我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想想走过的路,想想现在的路,想想未来的路,不能不说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把这句话献给所有关心我和我关心的人。
我们向往着能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却又害怕沦落天涯,苦不堪言。我们越来越觉得钱钟书老人的围城理论精辟有理。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我们越来越感到心力交瘁,压抑茫然。
可是,以后的路还很长,无论如何,我们得活下去。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我们都要面对。
毕竟想逃避也逃避不了的。所以,我还是希望,明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大好日子。而且,我们骨子里仍然相信自己会走出阴霾,出人头地.
相信自己--------明天会更好!!
范文三:
六月这个大学学子们纷纷踏出校门投进社会的季节。回回头,眼中的母校实在令我悲哀啊!这就是当今的大学吗?中国的教育改革都很多年了,有什么质的飞跃了?往事不堪回首,我的大学给了我太多感触,愿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
一、政治、学术、教育
一把秦火,烧毁了无数先秦典籍,同时消灭了这些典籍的解释与宣传者,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以至于教育史著作要么不谈秦朝的学校,要么认为秦朝的学校和教育已荡然无存了。其实,秦末一代,并非没有学术和高等教育,以博士制度为主体的官办学校的建立、发展和盛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只是秦始皇出于政治的需要焚书坑儒和“以吏为师”,只允许单一官学存在的举动绝不仅仅是遏制了秦朝的教育,而且影响到了现代的教育行为和知识分子的心态。秦始皇的狠毒之处在于不仅要“独尊”,而且要彻底“排异”。就这一次,政治力量显示出对学术力量的绝对支配地位(南科大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建议后,汉武帝用禁绝诸子百家“异端”、“邪说”的办法来独尊孔子和六经,以实行思想统治。此种做法虽曾起到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的积极作用,也自此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中的统治地位,但在繁荣“太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后世中国文化思想的自由发展及多样化风格的形成。它使中国此后的学校(尤其大学)与学术极难突破既作为统治阶级文化又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的基本框架。悲呼!
二、大学是怎样的心态
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大学教育热火朝天,从上到下都在搞大跨步的跃进。好处是大家都有干劲,想把大学办好;不好的呢,是大家都“迫不及待”。国家钱已经给了,怎么还没得诺贝尔奖?北大、清华怎么还不是世界一流呢?我的母校也如此,要想升级为大学,可以,但您要小心了,跑得太快,步伐不稳,那样会摔跤的。办大学,需要胆识,更需要汗水,老老实实地办,别老想着创造奇迹,创造政绩。说直白些浮躁之气弥漫整个大学校园:各种考核、评奖、争项目、夺排名,目不暇接,以致师生们没有了认真读书思考的时间。可笑啊!教授们,心境浮躁,对于从事专深的学术研究非常不利。高中时梦里进了大学校园,会觉得很清静,现实是进了校园,觉得和社会没有多少区别。这基本上是制度逼出来的!
三、大学里的世俗
大学太过“世俗化”(太过),有几个观察角度:第一,强大的资本力量,凭借大笔捐款而影响大学的具体决策,相信在系部学生会当过负责人的同学深有感触吧。第二,大学为了“生产自救”,主动走向市场,筹办大小公司,和私企签订些不为人知的协议(可笑啊,学校的领导私自打着学校的门面和私企做交易,不好找本校学生做实验,跑到省委我大学时工作过的公关组织里找各大学的有意者),这方面,各大学各显神通,多少都有斩获吧!第三,教育行政力量强力介入,使得各大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主”。这也是中国大学的特色,摆在桌面上,谁都无法回避。第四,隐约存在着的学术与权力之间的相互交换,比如大学送现任官员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通过合法手段),敦请有魄力且有资源的退休官员出任院长或校长。后者现在很时髦哦,不说投桃报李,就算全都出于公心,此举在为大学带来丰厚人脉,使得其日后“好办事”的同时,也带进了某些官场气象,让大学里“行政主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正所谓“有样学样”,大学,变得官场了。
在这里,有几句箴言献给我的母校。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还得看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母校啊!珍重!
四、死板、标准化
办教育的,都会承认,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个性。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大学”。在流行“与国际接轨”口号的中国,办大学需要向西方学习,这已经是共识,可还必须记得:第一,大学要接地气;第二,大学要千姿百态。对于一所大学,找准属于自己的位置与路向,比什么都重要。
就大学校训来说吧,就是这么越来越雷同。五四时期,蔡元培先生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言简意赅,确实能体现北大的特点。上世纪80年代,被改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什么都有了,就是没特点。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又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呵呵,政治上特正确!就是放在什么地方都合适!中国人的词汇以及想象力,实在太贫乏了。说来说去,也就这么几句话。北大已故中文系教授、著名小说家吴组缃先生曾说过,宁愿被人说成是“司机”而不是“人”,因为,前者虽不准确,但还在努力抓特点,后者则几乎是不动脑筋。前人如此妙解,值得后人去欣赏、品味。
五、校园文化必须改革
“校园文化”,包括学生社团、文体活动、师生关系等。
今天的“校园文化”,必须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各地政府花大价钱一次性建成的大学城,硬件都很好,但都缺乏历史感和文化氛围。最要命的是,使得本就日渐疏远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了。 因为,大学城一般都不设教师住宅区,于是,教师上完课马上走人,要不赶不上学校的班车了!傍晚时分,大学城里全是“朝气蓬勃”的脸孔,一点也没有“大鱼带小鱼”的感觉(当然有时有,那是在校外的馆子里)。
最后,作为20xx年毕业的大学生,我不得不抨击下当今的大学,现今的大学是某些政客自我心态膨胀的畸形产物!
推荐阅读:大学毕业后的感想 大学毕业感想:青春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