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五四新文学运动后,一切都变了,当然指的是文学,诗歌由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改为现代诗文,散文由意境情浓变为白话连篇……我不知该说些什么,毕竟我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也不会知道那些文学家们出人意料的思想。如真让我评价,只有4个字——无用废柴。
难道不是这样么?意思在人为的刻画下,变成了纸张上显而易见的东西,那么文学还有什么意义?就是没有了这种意义,才会使一系列不堪的事情发生——不识字,不认字,不写字。孩子们熟识的《三百首诗词》都有了翻译,文学地位直线下降,没有自己钻研,自己认识的领悟以及能力,又影响了以后生活的积极性,一切就像古诗词——有翻译。既然如此为何又要改变呢?好的开端,好的延绵,上下五千年的传统偏偏在这一个世纪中就决断了,比如科举考试,清朝吃饱了撑了么?这本就是最好选举人才的方式,不然看看唐朝,看看北宋,再看看明朝,哪个不是一时风起云涌,没有滔天实力?文学也是如此,有人说,20世纪是中国散文的巅峰时期,所以改了文学是对的。我不禁想问问,是20世纪的文学家多还是唐朝6世纪的人才多?光是诗句都达到上十万篇,气势磅礴铺天盖地,山峦涌动,涌出了贞观盛世,开元盛世,世界上的地位也达到了巅峰!
文学,不仅仅有“文“,更重要的是”学“,在文章上学习,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古诗文,区别开俗人及士人的分界,这样才不至于让俗人装圣人,而士人却文采没落。 即使现在课本上有古诗文,我依然希望老师们不要翻译它,因为这样的诗词才最有韵味!
绵延不是延长那样有最终点,绵延是无限的延长,而文学绵延,必将成为吾炎黄子孙生命的意义,吾心依存,文学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