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年个省市的考试真题中,记叙文是作文的“主打”文体,也是平时写作训练最重要的任务,而且许多学生也习惯于写记叙文,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写好写事的记叙文,希望对您有用。
范文一:怎样写好写事的记叙文
一、写事记叙文和写人记叙文的区别 在记叙文中,写人、写事是最主要的,一般地讲,写人离不开写事,因为思想品德不是架空的,一定 要通过写出主人公的具体事情来表现;写事也离不开写人,因为事情的发生、发展和人的活动是紧密联系 的,事情是人做的,写事就不能不写到有关的人物。但就一篇文章来说,它是属于写事的记叙文,还是属 于写人的记叙文,若从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的角度来衡量,还是可以区别开来的。 写事文章:是以事件为主要记叙描写的对象的记叙文,以揭示事件的实质及其对人、对社会所具有的 意义为目的的;这类文章,事是重点,虽然少不了写到人和环境景物,但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能围绕 着事,服从于事或依附于事。它的明显特点是:注重把事件、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文章的着眼点 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着力去刻画人物,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 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 写人文章:则以人为写作对象,以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为目的的。记人的记叙文离不开事件,但写 事的记叙文和记人的记叙文写事着眼点和思路不完全一样。记人的记叙文着眼在人,以人为主,文中写的 一件事或几件事都是为表现人的思想性格服务的,写事情并不要求完整、细致,只拣有助于表现人物有关 的事写。 简单地说,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可以说它是以写事为主的作品。如果文 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品德,则可以说它是以写人为主的作品。 二、写事记叙文的总体要求。 一篇叙事的记叙文无论写一件事或几件事, 都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 也就是说要写的几件事不一 定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事情也不一定都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些人做的,但这些事应该有内联系,共 同说明一个道理,为一个中心服务。
一篇叙事的记叙文要想写得好,能抓住读者,还要在中心明确的基础上,把事情写得完整、具 体、生动,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具体、生动是使中心思想明确的重要条件。如果每一件事情都概括地写, 整篇文章的中心就谈不到明确了。因为记叙文是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说话的。当然,除此之外,还 得注意详略得当,处理详略也是由中心思想的要求来决定,对层次的安排也是如此。 三、写事记叙文的具体指要。 1、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从一件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选取的事,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1)通过自己学习绘画,刻苦自励,认识到绘画犹如爬山,一步步必须付出特别的代价
。可以采 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不太感兴趣,之后受到启迪,画泰山看到了挑山工,认识到学习犹如挑山工,要 经过十八盘,才会成功。 (2)可以选取自己学习游泳、书法、钢琴等刻苦努力、思想变化的事实,来反映—件事情必须持 之以恒才会成功的道理。 (3)可选取生活中自己喜爱的事,如炒菜、看书、爬山、郊游、垂钓等方面,通过爱好的缘由, 爱好的动摇,爱好的进取,来反映自己努力追求的精神。 (4)可以选取自己对体育项目的酷爱,来反映自己认识、思想的真谛。如写自己是个守门员,就 要认识到足球的团体配合;如写自己是乒乓球队员,可写眼睛跟球的速度,眼睛里都是小小亮亮的球,来 说明专心致志;如写练习长跑,可重点写每一步就是 55 公分,训练不管是在刺骨的寒冬,还是在酷热的暑 夏-----要写好一件事,重点不是在成功,不是在鲜花,而是在鲜花与成功的背后,那艰辛,那痛苦,那矛 盾,那困惑,那分歧,那牺牲,那失去的欢乐,那不屈的挣扎,那才有意义,那才真实。 (5)要选取那些不平坦、不寻常的事,往往挫折才会吸引人,惨苦才会感染人。曲折是对人的意 志的磨炼,痛苦是对人生的洗练,困惑是对人生的考验。挫折、惨苦、曲折、痛苦、困惑,写得真切,写 得具体,才会升华主题、思想的层次。所以选材时多选这些内容。
(6)要通过记叙事情来升华主题。下象棋粗心大意,从而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理;给茉莉花浇水 过量,从而认识到事物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道理;拿着菜谱炒糊了,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的道理。学骑自行车摔倒无数次,认识到成功来自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因小矛盾同学不说 话,之后和好,认识到友谊是建筑在真诚基础上的道理。 (7)还可以选一次失误,一次误解,一次分歧,一次争吵,一次忍耐,一次觉悟,一次自责,一 次不理解,一次好心未得好报,一次热心对冷漠,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 2、记叙多件事,围绕一个中心去写。倘若是记叙文,必须写自己的事;倘若根据材料写记叙文, 那就根据材料去写。 (1)写习惯,可以写爱闲事的习惯,通过爱管闲事的几件事,别人虽有不同看法,自己却自得其 乐,来展现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态度。 (2)写责任,可以选取生活中展现自己责任心的事例,如拾到了同学的钢笔主动交到了传达室,并不 留名;大同学欺负小同学,自己主动上前劝解,还落了个没趣;看到缺斤少两的商贩与顾客争吵,自己也 上前左右一番;母亲生病,爸不在家,自己也能端一碗热
汤面送到妈妈身边;医院找错了零钱,竟能挤上 去退给人家,却落下了“加塞”的名声,等等,来展现自己作为当代中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应抱有的正确责任,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才会把它付诸实践。 (3)写觉悟,可以选取生活中提高觉悟的两三件事,来展现自己觉悟的提高。 从同学日益相互封闭的现象中,认识到自己应去做点什么(相互帮助); 从家长的日益操劳中,觉得自己应去做点什么(报得三春晖); 从教师的苦口婆心中,觉得自己该去做点什么(奉献); 从同学不幸的遭遇中,觉得自己该为同学做点什么(同情): 从平凡无奇的交往中,觉得自己应该珍惜什么? (珍惜友情,平平淡淡才是真) 从同学的矛盾中,觉得自己应消除什么? (消除误解)
从原来初中同学的成绩中,觉得自己还缺少什么? (恒心、忍劲) 看到社会的不良现象,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什么? (责任) (4)写珍惜,可以选择一件事去写,也可选择几件事,围绕“珍惜”去写。 可以是抽象的,如幸福、生命、时间、人格,也可以是具体的粮食、环境等等。 从一个人短暂的生命中,体会怎样去珍惜生命。 从时间的短暂中,认识怎样去珍惜时间; 从人与人的交往中,体会怎样珍惜生活; 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体会怎样珍惜环境; 从植被的破坏中,认识到怎样珍惜自然生态平衡; 从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中,认识到怎样去珍惜情感; 从经历假冒伪劣的一次切身感受中,认识到怎样去珍惜人格; 从一次不爱惜粮食的现象中,觉得应当怎样珍惜劳动成果; 从同学的矛盾变化中,觉得应当怎样珍惜友谊。 (5)写考验, 可以选取的材料: 军训对人格的考验; 生存夏令营对生命与抗争的考验; 父母不在家, 自己怎样烧水做饭,面对生活的考验;班主任老师生病,学校要举行大型课间操比赛,自己是班长,面临 特殊的考验;遇到一位老人晚上迷失了方向,自己面临心灵的考验:一只雏鸟不幸从树上掉下来,老鸟在 树上急急地叫着、跳着,自己面临着要小鸟还是放小鸟的考验…… 四、写事记叙文的更高要求——写出事件的波澜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安排文章结构,最忌平铺直叙。文章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 起伏变化,象流水帐,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那是很难获得读者喜欢的。因此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 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而这种一波三折、曲 折多姿、引人人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我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在回与回之间巧妙利用情节
张驰起伏的变化,从而紧扣读者和观众的心弦,
使之欲罢不能。确实,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都很讲究文章 的波澜。 世界最短的微型小说就是这样写的: “伊丽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 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丽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148 字) 这是世界上最短的一篇小小说,全文 148 字,情节中却包含着三次曲折:巴布远猎非洲,不幸 身亡;伊丽要求运回丈夫尸,不料运回的是狮尸;她又去电,回电后才知巴布在狮腹内。小说虽短,却一 波三折,具有艺术魅力。 的确,一篇主题深刻、巧设波澜的文章能收到极佳的效果,赢得读者的心,那么,如何才能使文 章有波澜、有起伏呢? (1)悬念法。在写复杂记叙文时恰当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能够造成读者某种期待和热烈关切的 心理状态,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增强文章内容的感染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如《祝 福》就把祥林嫂之死放在开头,引起读者对祥林嫂一生强烈的关注。 (2)对比法。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通过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表现,造成故事的曲折变化,把一 个粗野、势利自私、虚伪的丑恶灵魂暴露得淋漓尽致。 (3)巧合法。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梦寐以求的于勒,竟在船上不期而遇,吓 得菲利普夫妇惊慌失措,这就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4)误会法。如《潘虎》,潘虎对我的误会造成情节的不断展开,最后误会解除。 (5)抑扬法。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荔枝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6)倒叙法。如《同志的信任》,开头描写了一个紧张神秘的片断,紧扣读者心弦,然后再回过 头来,依照事件发生、发展顺序写,一张一驰,曲折动人。 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可以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 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半命题作文:令人 [例文欣赏] 令人深思的事 ——牛奶瓶碎了以后 B 老师继续说道:“明天早上, 每位同学交一篇感想, 就这件事写感想。 我希望大家好好想一想。” 第二天早上, B 老师正坐在办公室里改着作业, 课代表走了进来, 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高度眼镜, 说道:“老师,这是你昨天布置的作业。”B 老师颇有些自得地接过一叠本子。他现在还为昨天的事感到自豪 呢!就是,S 中学除我之外,还有谁能想出。这么妙的教学方法。况且 S 中学又是重点中学,学生素质好, 这还不一点就通?我刚刚到 S 中学不久就干出这么大的成绩,一定会得到全校师生的敬佩。 但结果却使 B 老师大失所望,哭笑不得。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在本上写的是:牛奶与高考无关; 牛奶与分数无关:牛奶与前途无关。字里行间似有指责 B 老师教学无方之意。 读罢这些感想,B 老师已不觉汗流浃背。他没料到他的创新教学竟被学生呼为误人子弟。正当 B 老师有些不知所措时,门外冲进两位家长,见到 B 老师就问道:“B 老师,我孩子反映您上课不讲课,却浪 费时间去打碎牛奶瓶子。您一定是新来的老师吧!您可要注意多抓学生成绩呀!高考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竞争激烈着呢!打碎个什么牛奶瓶子,孩子们的分数又不能提高!” 家长们正兴师问罪,校长又进来了:“B 老师,听说您上课……”B 老师脑袋“嗡”的一声,下面的 话便再也听不进去了。 的事
家长们的兴师问罪,校长的亲自指责,使 B 老师不得不好好想一想了:对 S 中学升学率之高, S 中学学生戴眼镜度数之高,人数之多早有耳闻,但人才就等于分数吗?B 老师的脑筋还转不过弯来。尽管 他教导学生后悔和抱怨无用,但自己却就是不能忘记它。 不过 B 老师上课再也没讲“废话”倒是真的。 [简评]不得不惊奇于作者的魄力。他对寻常思想所进行的大幅度调度使他的文章跌宕起伏,文章 短小,却大起大伏,寻常思维难以把握得好。 作者出其不意地把全社会各个方位的指责,集中到了这第一个有趣的有启示意义的插曲上。指 责得过分,指责得荒谬,以至于感到近乎失真。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这位侃侃而谈、踌躇满志、富于创意 的老师在指责面前本该进行申辩,进行抗争,起码也会不服气,但他却相反,“再也没讲„废话‟”。在世俗面 前,他驯服了。 深恶痛绝拼命追求升学率的这位考生,用一个寓言般的故事抒写了内心的不平与悲凉。小小年纪, 这样富于创造力,这么大胆,思想具有如此的穿透力,着实令人吃惊。 令人感动的事 新学期又开始了,绿莹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迈着沉重的步子又踏上了开往学校的列车,她的手里攥 着仅有的 200 元学费,紧紧地攥着……车窗外,绿油油的庄稼形成了绿色的海洋,好美!然而,绿莹却无心 欣赏这窗外的景致,她的内心正在做着一次痛苦的选择……此刻,她感到很无助,很失落…… 终于到了教室,看见同学们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的假期见闻。绿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 地回到那个永远属于自己的安静角落里坐下了。 “喂!”这周的周日是农历七月二十六,我的生日,你一
定要来参加我的生日 Party……”绿莹的前桌回 过头来对绿莹的同桌说。 “七月二十六?好熟悉呀!”绿莹自言自语。自从绿莹的爸爸生病后,她早已忘记了这个日子。
绿莹不喜欢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别人,她拿出了那本粉红色的日记本,记下了她此时的矛盾、痛苦和 那无助的心情。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周日到了。吃完午饭,绿莹又像平常一样回到班里学习。教室里静悄悄的, 一个人也没有,绿莹的嘴角拂过一丝微笑,能在如此安静的环境中度过最后一个星期天,对绿莹来说,实 在是一件最幸福、最奢侈的事了。 绿莹静静地走到自己的座位旁,忽然发现桌子上放着一个很美丽而且诱人的大蛋糕。 “哦,今天是 张帆(绿莹的前桌)的生日,是谁这么粗心,把蛋糕放错了位置……”绿莹把蛋糕放在了她前桌的桌子上。咦, 蛋糕下还有一张纸,她刚要把纸也拿走,却看到纸的上方赫然写着 “绿莹”两个大字,她的心一颤,把目光 集中到了那张纸上…… 绿莹: 对不起,无意中我们看见了你的日记,看到了沉默寡言的你原来有那么多的心事,你家里所发生 的一切我们都知道了。因为你爸爸的病,使得家里无力再供你读书,你很矛盾,你很痛苦,最后你选择了 放弃学业,对吗?通过你的日记得知,今天是你在学校度过的最后一个周日,这也是你几乎快忘记了生日的 一天吧,对吗?我们大家经过商量,决定不让你走,我们要携起手来,一起帮助你渡过难关。关上门,我们 是一家人,我们决不允许你离“家”出走,决不允许……这些钱无论如何你先收下,千万别多想,这不是同 情,这是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班级全体爱你的同学 看着这些情动人心的文字,绿莹早已哭成了泪人,这时全班同学都涌进了教室,一同唱着生日快乐 歌,“Happy birthday”的祝福在教室里回荡…… 从那以后,总能看见绿莹的脸上带着甜甜的笑…… 亮点剖析
文章有以下亮点:1.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文章以“绿莹,笑了”为题,叙述了绿莹的求学情况,在 叙述过程中,有许多细致的心理描写,如“她感到很无助,很失落”,“七月二十六?好熟悉呀!”等语言不仅充 实了内容,而且使得绿莹的形象更鲜明。丈中穿插同学的信,是感情真挚最集中的表现。2.构思新巧,有 个性色彩。考生以一个学生求学的经历为切入点,在不露声色的叙述中,表现了“帮助”的主题,构思新巧, 在叙述中,语言也很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具有个性色彩。 令人后悔的事 开心的经历很多,伤心痛苦也在所难免,记忆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群星,疯狂过,呐喊过,冲 刺过,哭过,笑
过,唯有它——成了一生的悔,一辈子忘不掉,两行泪!——题记 在那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黄昏,狂风夹杂着暴雨,漆黑漆黑的夜晚,狂风呼啸过,轰隆隆的一 声霹雳雷伴着一道刺眼的闪,用一把利剑把天空劈开,刹那间,可怜又卑微的 52 分诞生了.,同时也意味 着一个生命画上了句号。 事情发生很久了,却又好像就在昨天,永远删不掉的一幕,总是出现在眼前—— 由于那次考试后令人气愤得 52 分,就让我格外生气,再加上那个让人没有一点愉快心情的天气,我 的心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对我来说那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了。我心里十分惆怅,低落着,看见那个 52 分就想 哭,觉得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同学,更对不起自己。伤心之余,一种怨气,怒气久久荣绕在 心头,挥之不去,而每每想起那个在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我就更加悲愤。 在阴霾的天空下,拖着那沉重的脚步漫无边际的走着,先回家又无颜面对劳累一天的父母。一路上, 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到家里,站在门,口内心极其复杂,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却不知如何形 容! 当我正要跨进家门,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噢!是它!——小狗狗虎儿,它朝我跑来,在 我身边蹭来蹭去,还不停地朝我摇摇尾巴,真讨厌!我抬抬脚,把它赶走了。可是它又过来了,冲我哼哼 的叫着。哎,今天是什么日子?连你这小畜生也欺负我,找死!我顺势将它踢了一脚,(让我终生遗憾的
一脚)小狗尖叫着,向后退去,或许这一脚积累了我连日来的不愉快,伤心与痛苦,或许是小狗经不起我 一脚的恩赐,它撞在墙上。变得有气无力,我依旧怒气不减,愤愤得走了过去,向它又猛踢了几下,一边 踢,一边还骂:叫你装死!你还装死! 突然,惊天地雷声伴着一道闪电,和着大雨倾盆而下,我终于清醒过来了!呆呆的,望着地上躺着 的虎儿,不知是什么,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眼睛模糊了,我总觉得对不起它。它是我的宠物,它更像我 的一个亲人,看来是有它和我一起享受,痛苦时,有它和我一起承担,往日,我们是朋友,是亲密的同伴。 可现在的事实不容我改变。一个活蹦乱跳的生灵结束在我脚下,我后悔,我伤心,我为自己感到羞耻。而 我却永远不能改变我的过错。这个一辈子难以抹掉的过错。 一生的悔,一生的泪,一生中永远抹不去的伤。这一辈子我拿什么改正?恐怕我只有在那小小的坟 前为他流干泪水,直到江河汇成一条河。 令人感动的事 世界上有许多感人的事, 人人都经历过,有一件事,我难以忘怀!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前的事,在那天早晨,
我独自一人去爷爷家,我迈着轻松而又愉快的脚步来到了 车站,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洒在屋顶上,汽车上……金光闪闪。 “呀,今天的天气真好,我到了爷爷家后可以……”“嘟嘟”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考,我抬头一看,哦, 车来了,我上了车,车上十分的拥挤,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个站脚的的地方。 “嘟嘟”车开了,车在路上飞快 地行驶,一站,两站,三站……车门又开了,上来的是一位老人。只见那老人拄着一根拐杖,艰难地上了 车。司机一看说:“谁给老人让个座”。老人走到了一位青年小伙的跟前,站了下来,可小伙子视而不见, 车开了, 在上大桥时, 突然一个急刹车, 老人向后退了两步险些跌倒, 她脸色苍白, 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小伙子仍然一动不动,有几位乘客用不满的神情看了看他。突然,“老人家,你到这儿坐。”一个苍老的声 音说道。人们寻声望去,原来,说这句话的是另一位老人。我仔细地端详着他,在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有着 几道深深的皱纹,“来吧!”老人顿了顿脚,说“好吧”,另一位老人站了起来,走到门口,一句话也不说,车
仍在行驶,车站到了,这位老人下了车…… 世界上竟会有这样的老人, 自己已经很苍老了, 却把座位让给了更需要 的人,多么高尚的行为呀!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老年人都能如此,而我们年轻人呢?我的眼眶湿 润了……
范文二:怎样写好写事的记叙文
一、蓄势陡转(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例: 一群旅游者正在进晚餐。他们一面品尝菜肴,一面即兴谈天。鱼端上来了他们便七嘴八舌地讲起那些关于在鱼肚子里发现珍珠和其他宝物的有趣故事。
一位老年绅士一直默默地听着他们的闲聊,终于忍不住了,也开口了:“我已经听了你们每个人所讲的故事,现在该我讲一个了。我年轻的时候,受雇于纽约一家大进出口公司。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我和一位漂亮的姑娘相爱了,很快我们就订婚。就在我们要举行婚礼的前两个月,我突然被差到伯明翰经办一桩非常重要的生意,不得不离开我的心上人。
“由于出了些麻烦,我在伯明翰呆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了很多。当繁杂的工作终于了结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地准备返家。启程之前,我买了一只昂贵的钻石戒指,作为给未婚妻的结婚赠品。
“轮船走得太慢了。我闲极无聊地浏览着驾驶员带上船的报纸消磨时光。忽然,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我的未婚妻和另一个男人结婚的启事。可想而知当时我受到了怎样的打击。我愤怒的将我精心挑选的钻石戒指向大海扔去。
“几天后我回到了纽约,在一家旅馆里闷闷地吃着晚饭。鱼端上来了,我心烦意乱地塞进嘴里,嚼了几下,忽然牙被一个硬东西硌了一下。先生们,你们可能已经猜出来,我吃着了什么?”
“戒指!”周围的人一齐说。
“不!”老人凄凉地说,“一块鱼骨头。”
二、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清代李渔说,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如果“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如《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一节,周瑜想除掉诸葛亮,命令他十天内造十万枝箭,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悬念一);领命后不支准备造箭材料,却让鲁肃准备二十只船,每只船几十个草人(悬念二);大雾天约鲁肃船中饮酒,船却向曹营驶去(悬念三)……正是通过这些悬念,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另处,课文《一碗阳春面》也是范例之一。文章开头,描写直到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才走进北海亭面馆吃面,而且是三人合吃一碗。她们的境况为何如此艰难?这一个谜团,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写一年后她们二吃阳春面,作者还是没有揭开谜底,以便进一步蓄势。直到第三年三吃阳春面,才通过对话描写交代了母子三人所遭受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来吃面,由此设下新的悬念:她们怎么不来吃面了呢?她们过得还好吗?……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鼓舞。
三、误会铺陈法。“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误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例: 有位科学家的心不在焉已传为佳话。一天,他乘火车时,正赶上列车员查票。他找遍了自己的口袋也没有找到车票。这时,列车员认出了他是个大科学家,就说:“不要紧,您在到达前找到让我们看看就行了。”
怎么不要紧?必须找到这该死的车票,否则,我怎么知道我要上哪儿去?”
这就是一篇典型的利用误会,达到情节的曲折生动的效果。
下面再看一篇范文。
桥
谈歌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奠祭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这个故事有三处起伏:一是众人涌向木桥情况危急;二是老汉提出办法后有人反对;三是一个小伙子被老汉拖出,后来小伙子将老汉推上桥。直到结尾作者才将悬念解除。正是由于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使得整个故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读罢让人荡气回肠。
四、利用巧合
巧合就是事件的偶然性。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了。”的确,在编述故事的时候,巧合是一种黏合剂,它能把本来各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互不相连的事件贯穿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巧合是一种过滤器,它能把时代生活中的杂质加以过滤,从而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快速地展开动人心弦的故事。巧合还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在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等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性格、情节产生突发性的转变,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
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门。适宜中学生作文构思的巧合方式主要有两种:
1、不约而同的巧合
比如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 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于是圣诞节之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像这种不同的人物,做出相同(或相似)的事情的巧合就属于“不约而同”的巧合。
2、不期而遇的巧合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品在情节安排上巧用了巧合法:菲利普一家热切盼望着据说已经发了财的于勒叔叔早日归来。当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旅游时,碰上了又穷又老的于勒,于是发财梦彻底破灭,并演出了一场仓皇逃遁的丑剧。“不期而遇”方式的巧合法,不仅使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而且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又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大雪压倒草料场的大厅,林冲只得在山神庙过夜,却因此避开了陆谦等人设下的圈套;在山神庙听到门口仇人的一番对话,得知阴谋的真相,最后手刃仇人,雪夜上梁山,完成了命运的重要转折。种种巧合的设置,扣人心弦。
运用巧合法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巧合要符合生活真实
巧合能使作品引人入胜,但要注意情节的真实性。恩格斯指出:“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因此,设置巧合要注意符合生活逻辑,符合人物性格,使文章的内容显得真实可信。
二、巧合要有利于表现主题
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我们构思巧合时应在情节的安排上多下功夫。比如,有位同学为反映父子之间思想逐步沟通的过程,描写父亲、儿子不约而同分别爱上了对方爱唱而自己原先不愿听的歌曲。通过这一巧合,生动地揭示了两代人需要互相沟通、理解以消除代沟的主题。
范文三:怎样写好写事的记叙文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 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 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
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
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
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
现将全文摘抄如下: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眼看就要交卷了,作文尚未动笔;文章写了一半却不知如何继续下去;扬扬洒洒一篇文章却不知如何结尾„„以上种种情形是考试作文时每一位学生所不愿意碰到的,但又是极有可能遇到的。倘若遇到此类紧急情况,学生两眼一黑,大脑一片空白,那可就大事不好。下面提供五大法宝,以便救急时使用。
一、辗转腾挪 就是将原来写过的习作,在文章的结构上,或者有关的人物上,或者表达的主题上,或者列举的论据上,诸如此类,稍加变通和更换,使之与考试的命题与要求相符合。时间不够时,与其紧扣考试作文的命题及要求写一半,还不如将平日自己印象较深而又在内容与写法上较为近似的习作文章改头换面直接代进去。
二、将错就错 在应考作文时,写了一半突然发现文章跑题,但若重新构思则又没有充
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重新再来写上半篇几段,倒不如将错就错完成通篇全章。当然要尽可能牵强附会、力挽残局,在扣题点题、分析总结上下功夫,在议论抒情、结论收尾上下文章,这样说不定会使文章宕开一笔、绝处逢生。
三、陈列提纲 留给大作文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无论如何快速,也为时不够,与其只写一个开头或者干脆空着,总还不如列个提纲来得划算。当然提纲尽可能详细具体,至少能让阅卷者看出文章的结构、主题及大致的内容,如有可能再补写开头与结尾,让阅卷者略睹文采。
四、填空后续 写了一半写不下去了,没有时间让你冥思苦想。这时不如留出一段空白,先将自己构思中考虑过的内容写下去待思路畅通了,内容回忆起来了,或者全文完成了再来进行弥补拼凑,那也是为文的一种对策。
五、首尾呼应 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作文中的扣题是极为重要的,更何况在考试作文无法煞尾的情况下,尤为需要。有一句扣题的结尾,作文分数就有可能明显上升。结尾可采用照应开头的方式来写,也可用相关的议论来点题,再或简单地以抒情号召的方法来进行。抒情号召之时,一是最好不要唱过分的高调,二是要比论点更深刻些。以上所述是考试时应急处理作文的五种方法。不管怎么说,要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使作文仍能得到相应的好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