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片《箭士柳白猿》讲述了拥有“白猿一系”刺客名号的柳白猿在民国时期,陷入一场爱恨情仇的江湖复仇与刺杀阴谋之中的故事。以下出国留学网是关于箭士柳白猿最新观后感,欢迎阅读。
1、箭士柳白猿观后感300字
我喜欢徐导独特的武林哲学,喜欢没有特技的武打场面还原武术的真实面貌,夸张的表演却又隐晦的表达。
女军官对柳白猿的爱,柳白猿对月牙红的爱,箭上的刀痕,插在镜子里的刀,诸多细节的暗示隐喻展现人物内心,欲言又止,点到为止。徐导对世事的思考和嘲讽通过简洁又拳拳到肉的台词打在观众心上,不多不少,让人回味,导演对传统文化美学的坚持和传承不妥协,看电影,完完全全感动深受,中国影坛有这样的导演是福气啊,走进电影院,一年到头的小情小爱小清新,功利为先的粗制滥造或者浮于表面的假真诚伪哲学,能看见这样深沉又有力道的片子真是不容易。不想剧透情节,艺术作品本身就不存在懂或者不懂,没有标准答案。这不是一部好莱坞特效大片,也不是应试考试的简答题,如果你还在纠结没有看明白,那么请放下你的固有思维,再看一遍电影就好。
2、箭士柳白猿观后感500字
《箭士柳白猿》:说起来是徐皓峰在《师父》之前的电影,但因为审查的原因直到最近才上映,个人更喜欢这一部。电影的优点与缺点并存,严格来说徐皓峰电影无法摆脱他的这种剧情琐碎不连贯甚至漏掉的缺陷,因为这也是他武戏的优点,他的电影武术总是短兵相接,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个人风格十分强烈,仪式感非常强,观看时仿佛在看古代武侠小说,有种说时迟那时快的感受,这就使得电影在剧情上让人不适。电影还使用插叙加倒叙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引起观众的思考,但是有些戏剧冲突有些矛盾,需要观众自己脑补。另外《柳白猿》的配乐、美术设计、武术设计也是非常棒的,虽然有剧情上的缺陷,但仍可以进入个人年度十佳,非常喜欢。
《箭士柳白猿》中柳白猿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入情入理,集理性与感性于一身之人,虽然与名伶月牙红相交甚少,但是却对其动心至决心把她从戏院接回来,娶她回家,虽然遭到欺骗,最终却不计前嫌,仍回去找月牙红,甚至险些丢失性命,从这可见这个人感性的一面。另外面对混血美女二冬的对他痴迷追求,也并未占丝毫便宜,而是隐忍冷静的对待,也能看得出柳白猿的理性一面。再加上宋洋帅气的外形,个人十分喜欢剧中柳白猿这个角色。
3、箭士柳白猿观后感800字
武侠、武林,抑或江湖,仅仅作为文学中小说一派的分支。在历史上,我并不相信存在金庸式的武侠;但在小说里,武林或者说江湖,是真实的,是令人信服的。这一点,归功于人的想象力和先祖创造的文字。
徐浩峰笔下的武侠,更接近我想象中现实世界里的江湖。先声明,执笔前还从未拜读过徐先生的作品。但我间接地通过他的电影,了解到了民国时期的武侠。就像去年才读了金庸的小说,可是之前也都看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小说远比影像精彩,看完后意犹未尽,这是我读完《天龙八部》后的感触。其实,观赏完《师父》和《箭士柳白猿》,我也是这种感觉。既然没读原著,全然与文字无关,我是欣喜地又跑到了另一武侠世界。《箭士柳白猿》的背景设定在1920~1923年,军阀混战时期。主角是叫柳白猿,但不是他真正的名字,至于改名的缘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于承惠饰演所谓的反派,投靠于杨乃志元帅,除了一身好武功,别无他长。另有两名主要的女性角色,以及于承惠的徒弟。故事情节我不便细说,说实话,是他们的关系没理清楚,然而,正是这种不落俗套的剧情吸引了我。其实,挺怪异的。
徐浩峰的民国武侠风,最难得的是,没有与台湾香港的派系有任何重叠。这跟他成长的环境,亲身经历有很大关系。他本出身在武术世家,而且从小习武,知道武学的精髓。徐氏武侠,更接地气。影片中的打斗场景,没有内功绝学,没有飞檐走壁,都是手持武器或者赤手空拳一招一式的搏斗。与西方的打斗相较也有明显区别,姿势更有韵律,招势虚实变化,身手灵动飘逸。大多时候,不见暴力,只见拳脚。当然,既然是小说,又是武侠,夸张的地方也有,比如柳白猿高超的箭术。拉弓不看弓,用肘不用手,出门前必须比对画像等等,这些都在暗示柳白猿绝世无双的技艺。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恰恰也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世上再无柳白猿。制箭工艺得以传承,但箭术失传。
箭术实际上未必完全消失,我们依然能在运动赛场上看见它们。体育,也可能是新一代的武侠。但如果你还在怀念过去,或者说,你已经习惯了刀光剑影的武林,文学永远是武侠世界的沃土。
4、箭士柳白猿观后感900字
很多片子实在不好说是武侠、动作还是功夫。比如徐浩峰的这部《箭士柳白猿》和那部《师父》。
武侠武侠,不但有要有武,更重要的是要有侠。侠这个概念实在是太复杂了,关乎中国的文化、传统甚至哲学,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根据我理解的标准,《黄飞鸿》、《笑傲江湖》以及《双旗镇刀客》这样的才算武侠片。至于动作及功夫,就是成龙甄子丹这类了(无贬低的意思。也是我的大爱)。
所以我觉得徐氏电影,是否可称为武片?因为他所试图展现和描述的,就是“武”及”武者“(武行,即”武“这个行当)。在这里,”武”被作为一个职业或旧称的”把式“,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要靠”武“这个技艺来混口饭吃的,这和车夫、马夫等职业并无二致。他的片子,不会对武者们进行高大上化,更不会出现什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的东西,而只是对武者们在他们赖以生存的这个行当中的各种行为、纠结做一番冷眼展示。
我很喜欢这种处理。这可算是对此前武侠及动作功夫片的一种”降维“了。你功夫再高,再讲侠义,也得吃饭,也得活着不是?人是社会动物,离开了社会,离开了其他人,如何生存下去呢?所以功夫也好,其它手艺也好,都只是谋生手段罢了,无所谓谁高谁低。
所以《箭士柳白猿》中的老猿被人追杀,新猿陷入内心斗争即心魔,就是因为他们从事的所谓“武行纠纷仲裁人”这一职位,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了。在有枪有炮的年代,谁还会听从射来的四根箭呢?老猿自己,不也挨了枪子儿,落荒而逃吗?更为讽刺的是,一代高手匡一民,第一次和柳白猿在女戏子闺房中对峙的时候,竟然掏出了枪!
不论柳白猿也好,师父也好,匡一民也好,都是一种雨打风吹去的无奈。当时代的潮流冲了过来,也许个把礁石能够挺立片刻,但终归都将被淹没……
………………
徐氏电影的另一个特点,像极了中国传统绘画及书法中的所谓”留白“。其情节和台词,往往语焉不详,给观众“脑补”的空间极大,余味和韵味十足。
…………
可以看出来,徐浩峰对于熟女的偏爱。《师父》中的师娘和《箭士柳白猿》中的戏女,都是那种风姿绰约,眼神勾人,一举一动充满诱惑力的熟女。而徐片中的这种熟女,又绝不是花瓶,而是有自己的阅历、担当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真希望他的下一部片子找来张曼玉。。。
5、箭士柳白猿观后感1000字
柳白猿的名号传了七代,无一得善终,末了传到了失意少年身上,跳墙的和尚却巧遇了即归的“柳白猿”,命运使然。
新一代柳白猿,学会了箭术,即入了武林,亦告别了以往(或是有意忘却以往),承担了武行和事佬的角色,而就像师傅所言,在武林中,柳白猿的名号虽响,却独立于武林,是武林之公敌。柳白猿初入武林谨记师言,像一个通犯一样生活,他极力去行好自己的武林职责,然而因他年轻,血性中脱不了仁义和私情,一旦牵扯入武林纷争,即难以脱身。
此片中讲述年轻柳白猿武林地位和职责,情感遭遇以及自我认知和对过往的寻回,在经历了武林的纠纷之后,愈渐看透武林之事,他暮然回首,未想到自己还有家乡,决然离开,去寻找在记忆里不断巡回的姐姐。而这样寻回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和拷问的过程,在为姐姐实施报复行为中,王老爷命悬一线之时,他留住了手中箭,他说,对于姐姐他表现的比王老爷更恶劣。或是他觉得自己抛弃姐姐,寻求精神庇护的行为对姐姐的伤害更大,他承担了对武林的责任,却逃脱了对姐姐的责任,于是他失去了唯一的亲人,面对家屋破败,姐姐去无踪影,他已成一无家可归之人。寻觅终无果,又入武林只求一次比武,何想混杂军阀暗斗的武林,危机防不可防,他因此身陷残疾。虽最终比武成行,他似已无心,只是应对,与武林高手匡一民最终一战,生死间,各自点到为止。经历诸多世事后,柳白猿愈渐成熟,面容间多了些泰然,他双拐触地,供箭为上。这就是武林,他脱不了武林。
影片在武侠风格上继承徐浩峰固有之风格,硬派武侠,忠于写实,无轻功暗器,无飞檐走壁,武斗间招招见力,点到为止。在感情戏上,徐导亦拿捏有道,颇有新意,无绵绵柔情,生死比肩断肠意,在表演上力逐果断简练,不失武者之风,亦不失儿女情谊,只是不道明,皆为内心戏。两女主亦各有姿态,一妩媚,一果敢,或因身份不同而形态举止各异。与个人而言,相对于李呈媛的传统女子形象,我更偏爱王燕妮所施的军阀特务一角。王燕妮相貌俊俏,不失冷艳,表演中有柔情,也有武斗的决断。异族演员在徐的电影里至今均有征用,不知其用意为何。宋洋少侠(柳白猿)在此二者间迂回戏码,着实值得一看,导演在这一方面处理得然,尤其片末处,王燕妮一角一句,“看一眼”,真是让我由衷大呼称赞,这三字,既有剪不断的情,也有道不明的人事。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是于老先生身前与徐浩峰导演的第二次合作,未想未等《师父》开拍,于老即已故去,实为惋惜。于老为真正有武学造诣之人,失之为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