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野炊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还促进了我和同学之间的感情。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次野炊作文”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第一次野炊作文
那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辅导员沈老师和刘老师带着我们写作班的同学去野炊。 我们一路上欢歌笑语,就来到了野炊地点——太阳度三号码头的一个小树林里,这里有大石头,柴,树林,可真是野炊的好地方。
大家兴高采烈的找到一个地方准备动工。还没等我这个组长发话,有人就开话了:“我来生火,你们去捡柴火。”哦,原来是智识丰富的崔天发话了。我便和另外几个同学去捡柴火,他先把水倒进锅里,一会儿,柴捡好了,放到两块大石头之间,把锅架到石头上,点火啦!滚滚浓烟升起来,“快扇,快扇。”“呀,锅里怎么有灰呢?”“没盖锅盖。”这一阵阵喊声。把我们都得哈哈大笑。白璐瑶去切菜,我们其他人又去捡火柴。好一会儿过去了,稀饭煮熟了,我一看哈哈大笑,其他人听见我的笑声满脸疑惑的走来,他们一看也跟着笑起来。原来稀饭煮得太稠了,不叫稀饭了,但说米饭,又有汤,这不叫稀饭又不叫米饭,唉,这到底叫什么呢?唉,顾不了那么多啦,赶紧炒菜。我们炒了个西红柿炒鸡蛋,又炒了个土豆。因为叶宸没有带醋,只好拿西红柿代替醋,因此,我们组炒那菜是五光十色。“饭好啦!”我边说边端菜,我们大家向饿狼似的,一见到菜立刻狼吞虎咽的消灭着劳动果实。
因为我们在前面忙了那么多,所以,我们把菜吃个精光。虽然,我们开始时间很慢,而且饭做得也不怎么样,但我们觉得,这是世界上最香最好最丰盛的饭菜, 我真希望老师们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既能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我们的野外生存能力,可真是一举两得呀!
篇二:第一次野炊作文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背上妈妈给我准备的食品去凤凰花苑春游。一路上,我们快乐学作文的师生谈笑风生,车载着我们的热情,载着一路的欢歌笑语来到了美丽的凤凰花苑。
一下车,眼前的美景让我大开眼界,心情马上变得更加舒畅。那里叫不出名字的花儿都绽放了,像一个个娇美的小姑娘穿着裙子在草地上翩翩起舞;道路两旁,大树挺着身子,像军人一们守护着家园;大树下方,还有一片片嫩绿的小草,美丽极了。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鸵鸟馆。虽然那两只鸵鸟很不爱干净,但还是引起了我们热烈的关注。
在水库边的圆盘上做完活动,我们来到了野炊的地方。那里是水库大坝的南边,绿绿的草,黄黄的花,仿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开始野炊了,我们把各自带的物品都拿了出来。队长柳思怡先把酒精锅拿了出来,然后把我们带的水都倒进了锅里,兰君瑶把鸡蛋小心翼翼地打进了碗里,邓官瑜把酒精放到了锅的底部。
往四周一望,其他小组的同学们都忙开了,场面十分热闹,我们开心极了,赶紧动手。兰君瑶又把面条放进了锅里,最后,还放了点调料。现在,只要耐心的等待,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鸡蛋面条,我们还给这碗面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开心面条”。由于我们操作程序错误,鸡蛋放得过早,面条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吃,但是我们都认为这是世上最好吃的面条。我们都带上了妈妈给我们炒的菜,大家高兴地拿出来,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经过这一次野炊,我懂得了:只要是自己劳动创造的东西,都是最可贵的。
篇三:第一次野炊作文
4月25日,学校举行了一次野炊,这是我参加的第一次野炊,所以我一大清早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学校集合。
我们小组的组长是大名鼎鼎的张楼悦,据说他野炊十分有经验,所以荣幸当上了组长。我们五人分工准备,我负责一半的柴火问题,另外还精心准备了一样简单的菜——炝白菜。
我们来到了让水河边,岸边有一块干枯的盆地,我们精挑细选,最后决定就在盆地边缘上向里挖个坑做灶,于是我们就开始建设我们的灶了。张楼悦真不愧是专家,什么事都想得周到,连挖土的小铲子也没忘记,不然我们就得拿炒菜的锅铲来挖灶了!因为还要考虑到煮饭的问题,所以我们挖了大小两个灶,这费了我们九牛二虎之力。我们挥手擦擦汗,看看其他小组,真是意想不到,人多的小组早已开始生火煮饭了,不愧是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啊!
我们迫不得已加快了进程,赶快生火,可偏偏欲速则不达,我们怎么生也生不起火,只见浓烟滚滚,熏得我们连眼睛都睁不开,眼泪直流,就是不见火苗,这时我突然灵光一闪——干树叶,我像风一样飞跑进树林,然后又健步如飞的跑了回来,手上是两把干树叶,把它们往火里一扔,顿时噼里啪啦声此起彼伏,火苗窜了出来,生火煮饭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接着就该炒菜了,我毛遂自荐,第一个炒菜。我先到了一些油,把油烧开,然后把姜末、花椒、辣椒等调料放进油里,炒出香味,接着白菜就下了锅,我装模做样的拿着锅铲,铲来铲去,一分多钟后,我的炝白菜就装盘上了“桌”,其他同学做的菜也争先恐后地端到了“桌”上,菜齐了,饭也好了,于是我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这些自己做的“美味佳肴”,大家都赞不绝口,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我们十分满意。
我第一次野炊十分成功,它即锻炼了我炒菜的手艺,也锻炼了我的独立生活能力,我十分高兴。
其他优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