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推荐更多专题:“《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正如第一次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内心的感动久久不能平复,这时我们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内心的想法,出国留学网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1】
教育、蜕变、对原生家庭的逃离,这是本书最鲜明的主题,但这本书不只是这些,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塔拉父母去机场送她的一段:
就在这时,我回头一瞥,看见爸爸还站在安检口目送我离开。他的双手插在口袋里,肩膀耷拉着,嘴巴松弛。我挥挥手,他向前走了几步,好像要跟上来。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一刻:当高压电线将旅行车盖住,母亲被困在车内时,爸爸站在旁边,一副无助的样子。我拐过弯,他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父亲的那个形象我将永远铭记:他脸上的表情充满爱意、恐惧和失落。我知道他为什么害怕。我在巴克峰的最后一夜,就是他说不会来参加我毕业典礼的那一夜,他无意中吐露过。“如果你在美国,”他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此时的父亲像一个若有所失的小孩,他满是担心与无奈,但是他又做不了什么,平日里看似强大有着无限威严的父亲在此时在“另一个世界”又是无比脆弱。他想象着女儿去了一个充满恶魔的世界,一个危险的地方,他还在想着世界末日和汽油的事,让人啼笑皆非。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父亲愚昧又倔强,偏执而荒诞,他剥夺子女的教育,不让他们去医院,把他们置于危险中,做着一些看起来很愚蠢的事情。但是如果站在父亲自身的角度来想想呢,也许受到躁郁症的影响、也许是因为信仰,他做着在他的世界里对孩子们最好的事情,不停的工作、囤积食物和武器,他很累吧,也受着伤害吧。这样一位父亲,他有足够的理由饱受诟病,但我还是对他恨不起来。我想在他内心深处,还是爱他的孩子们的,即便是很久不联系的塔拉,他对她难道没有一丝挂念吗。我对他还是有着抹不去的同情。精神与信仰的差异在他与子女之间划出一道巨大的鸿沟,心灵的距离让他们分离。
人与原生家庭的问题可能就是如此复杂吧,不是简单的爱恨与对错,子女与父母像缠绕在一起的藤蔓,彼此交织、攀援,相互影响,他们的关系啊,从来捋不清也道不尽。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2】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500字!
出身决定一个人起点,自己才能决定以后的路有多远。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这是在读完整本书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句话。作者在整本书中讲了自己的前半生,提到了很多直击心灵的东西,有教育、有女权,但留给我最深的感触还是原生家庭这个话题。
原生家庭是近几年很火的一个话题,人们都在讨论着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我从来不否认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就如作者说的,是我的家庭塑造了我,但我们不应把这种力量无限夸大。我以前一直觉得,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父母的影响渗透了我们的童年、青年,他们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的长在了我们的身上,所以我会将我身上的缺点都归咎于家庭的影响。
我的不够独立归咎于父母的关心太多,不够果断归咎于他们给了我退后的选择。慢慢的发现我的这种想法是畸形的,因为最后他们只是想尽他们的努力把他们的爱和温暖给我们,就像是塔拉的父母,他们只是用他们的认知去“爱”和“拯救”她,真正做出决定的是我们自己。愿可以像塔拉一般,坚强勇敢去找到真实的自我,做自己想做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3】
利用一周多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初读了几个章节,觉得很不可思议。在一个十分发达的国家,却出现了一个原生的山村家庭。家庭暴力、女性偏见、大男子主义、宗教色彩充斥着整个家庭。整个家庭似乎有爱,又似乎没有。由于父亲的双相心境障碍,导致了一个家庭处于“非常态”的情境中日复一日。
全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述的是笔者自述的童年回忆。因为种种原因,塔拉(笔者)的家庭经历过几次重大事故:车祸、父亲的烧伤、爆炸,以及数不清的小事件。同时,塔拉的童年还充斥着来自父亲和哥哥的言语羞辱,肢体暴力和思想控制。
塔拉无疑也是家庭中几个孩子中比较幸运的那一个,因为她其中一个哥哥泰勒对她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并且在这种影响下,塔拉试图走入课堂。泰勒的黑白CD,似乎成为了塔拉昏暗童年的一颗糖果。
但走入课堂这一行为,无疑会被父亲视为对家庭的背叛、对上帝的藐视,是政府的走狗,因此塔拉走过了很长一段自我谴责的路。
就是这样一个在极端原生、无教育背景、甚至可以说社会化不完善的家庭中成长的塔拉,却走入了世界级学府。这让我想到了在心理学史上争论了几百年的问题:遗传和后天到底谁决定了个体?
似乎心理学发展至今,原生家庭和教育(后天)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而塔拉是如何从那个废旧回收厂走出来的?本书的第二部分的主题即为“教育”。
教育给予塔拉的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常识、历史、人文知识。同时还给了她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感知力。书中有的一段让我影响深刻的描述是,当作者刚刚踏入大学的时候,学习艺术绘画鉴赏课的过程中,她并不能理解这堆东西,因为在她看来,无论是“集中营”还是那些难懂的画,都是没有内涵的,她通过考试的方法是,也仅仅是去记住它们。但后来的塔拉,在读到马丁路德金时,会产生愤怒(因为她明白了哥哥的辱骂)、在读到历史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在和伟人对话。慢慢的,塔拉也逐渐“醒悟”过来。
但这种“清醒”,带个塔拉的并不像想象中美好。在我以为塔拉终于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痛苦、过上幸福的生活时,事实却是,作者陷入了无限的纠结中,她甚至无法区分爱和达州家里的她和剑桥的她哪一个是真实的存在。书中也出现了两个塔拉。
然而到了书的最后,这种重影消失了。读完这本书,其实我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所以也去看了别人的书评。最多的一种解释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作为经历者的塔拉和作为叙述者的塔拉重合了,而作者也正是通过这种重合,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在现实中,塔拉没有和家人达成和解,但是她已经走出了过去,达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在知乎上热评第一的答案里有这样一句话:这本书其实是塔拉在精神崩溃之后的自我治疗过程。让她痊愈的,正是教育赋予她的一种能力,一个全新的看待自我的视角、一个叙事自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4】
借用《奇迹男孩》中的一句台词,表达我的感受:Bekind,foreveryoneisfightingahardbattle.
只是想自己探索世界,就以为是被路西法带走了,就以为是被魔化了。她在不断的打破父亲给她传授的、建构的世界,想要重新建构属于自己认知的世界,可是这个过程如此艰难,好像不需要契机,不需要仪式,只要说开始吧,你就可以,但是,这也需要勇气,需要强大的内心,不断的前进,又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不被家人理解,甚至被“抛弃”,我无法体会,但我也知道那是如此痛苦的过程。就像是那句话:你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父亲是真正沉睡的人,母亲呢?并未沉睡,假装沉睡,到真正沉睡,其实,我最不理解的真的是母亲,一开始她说所有孩子中认为只有塔拉是最能够飞出大山的,可是,女儿飞出大山后呢?肖恩是狂暴的,母亲是知道的,可是她也不会为女儿哪怕反抗一次。有时候我也在想无论如何,家人之间的情感总不会消散,不是说断绝就可以的,后来发现,距离真的是很恐怖。塔拉在不断重建世界的过程中,也不忘家人,可是对于一些赤诚的狂热分子,好像也是无能为力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冷汗]
以下摘录自书中:
“我只系统学过一个科目——摩尔斯电码,因为爸爸坚持要我学。他说:“如果电话线路被切断,我们将是山谷里唯一能进行交流的人。”尽管我也不太确定,如果只有我们学了摩尔斯电码,我们去和谁交流呢。
但我想我看到了父亲,或者我所希望的父亲的样子,一位我渴望已久的守护者,一名想象出来的斗士,一个不会把我扔进暴风雪中的人,一个当我受了伤,能让我重新变得完整的人。
我这一生中,这些直觉一直在教导我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
“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我说,“风就是风。
我可以构建一个世界,生活在其中。当我知道了地面根本不是地面,我希望自己能站在上面。
我读这些书是为了学习该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自己思考。
比起仁慈,我更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残忍。赞美对我来说是一种毒药,我被它噎住了。我期望教授对我大喊大叫,他没有这样做反而让我头晕目眩。我的丑恶一面必须得到表达。如果不是用他的声音来表达,我就需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
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
他们将古老的建筑作为他们谈话的背景,给予它们生命;他们拒绝将它们视为死物,在它们的祭坛前顶礼膜拜。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是否有勇气像塔拉或者楚门一样,打破旧的世界,建构新的世界呢?[疑问]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5】
父母是无法选择的!
在穆勒的《论自由》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将一个生命带到世上这一件事本身,就是人类人生活中最需要付起责任的行为之一。只知降生而不考虑其祸福,如此轻率地担起此项责任,除非所降生命至少会有过上合意生活的一般机会,否则就是对那一生命的犯罪。
但这本书的父母,并不是没有担起责任,而是因为自身的原因,限制了所降生命的发展。
在我看来,这个父亲的精神已经不正常了,更为可怕的是,原本行为还算正常的母亲也渐渐向父亲靠拢,“女人们如何生活,又如何死去,命运早已注定。由勇士们决定,也由女人们自己决定。像沙粒般数不清的选择,层层压缩,聚结成沉积物,变成岩石,直到最后化为坚固的磐石”。在这本书一开始,母亲便教主人公“闭嘴艺术”,而到这本书的最后,其实贯彻“闭嘴艺术”的恰是这位母亲本人。
很多时候,我在思考,如果主人公的母亲没有选择这样一个父亲,故事是不是就会不一样了?而使父亲成为这样,是否真的与躁狂症有关?
爷爷是一个沉默的人,爷爷奶奶家的地板一直都是雪白的,而爸爸,对于上完厕所不洗手这件事,却能说出“我教了他们怎么不尿在手上”,是什么样的故事,使爸爸成为这样的性格?不仅疯狂地反对政府,甚至还拒绝孩子们接受教育。
但是,却也无法指责这个父亲,当塔拉在教堂唱歌时、当塔拉去英国读书时,都觉得心里的某个角落被刺痛了,其实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的方式让人无法理解。
与父亲相同的角色是肖恩。我一直以为,肖恩是因为头部受伤才性情大变,但随着故事发展,当奥黛丽给塔拉发去邮件,当泰勒跟塔拉沟通后,才发现,其实肖恩是父亲的另一个形象。父亲想通过精神洗脑控制每一个人,而肖恩,则是用拳头。他仿佛打遍天下无敌人一般,利用拳头控制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但他也有让人觉得暖心的一面,当塔拉被父亲要求去操作大剪刀时,身体还没复原的肖恩为了照顾她,跟父亲妥协了,并与她一起操纵大剪刀。两人一起开着大货车出行,他叫她“小妹”,但是,后来“小妹”变成了“少妇”“黑鬼”。
但是,当塔拉与肖恩曾经的女友艾琳联系时,艾琳说肖恩朝她尖叫,骂她是个妓女时,塔拉这样写道:“我的思绪被这个词攫住了。我没有告诉她,那是我的专属词汇。”这个“专属词汇”让我感到一阵恶寒。
塔拉一面反抗父亲和肖恩,但其实也被他们影响了,比如她对奥黛丽五岁的女儿说:“如果你表现得像个孩子,”我说,“我就把你当孩子对待。”这句话肖恩也对她说过,但是她原封不动地对另一个孩子说了出来。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就算受了教育,原生家庭带去的影响,能被改变吗?能让人对此产生疑问的还有泰勒,泰勒是这个家庭第一个去求学的人,虽然他成为了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并且七个孩子都在进行家庭教育。
在剑桥大学时,塔拉对克里博士说“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我说,“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它们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当时的塔拉只是为了回答克里博士的问题,但仿佛也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她的人生,盖过干草棚盖过屋顶的她,怎会怕高空的风呢?但是,人生该惧怕的又怎会只是风呢,还有脚下的地啊!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6】
我敬佩每一位敢写出自己生平的作家。
塔拉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虽然是自传,但情节跌宕起伏,足以诱使你一口气读完,同时全篇类似反思一般的议论又是有力的,合上书后,你会思考的问题有很多: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家庭对自身的成长占了多少分量……
当然,读自传体的作品,要保持一种批判思维。作家为了文学效果,往往会对某一方面的事实进行修饰和夸大,也会隐瞒另一些他不愿被知道的事实。但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捧起一本书时,我们想读的是一个能引起共鸣和思考且吸引人的故事,而不是只陈列事实的像新闻一样的东西。
最先吸引我们的是情节,塔拉作为一个17年从未进学校读过书的女孩最后成了名校里的学者。巨大的反差是好的故事的特征之一,这也激起我们生而有之的好奇心——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
成长在大山之中,父亲有精神疾病,哥哥有暴力倾向,母亲的妥协不顾……构成了塔拉成长的土壤。对于年幼的塔拉来说或许是痛苦的,但这些对于塑造她早熟、独立、坚强的人格确实缺一不可的。
成长的每一步,就是教育的每一步。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发生在家庭,还发生在自己,发生在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为。
命运最终会走向哪里,现在我们还不能知道,但在未来,我们会发现,那一刻所在的位置就是曾经自己选择到来的。如果你对生活不满,那就努力去改变它。如果你觉得生活还凑活,那你一生也就凑活着吧。
塔拉最终成为历史学家,不让我意外。历史可以让我们清醒。多少伟人都是在悲痛与不幸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也如塔拉,在坎坷不平又不失希望的人生道路上,进行自我教育,实现生活的一次次跳跃与飞翔。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7】
作者描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其父亲将医院、学校视为政府的阴谋,这也是塔拉和其兄弟姐妹未在学校接受教育以及生病也从不去医院的原因,父亲的偏执,哥哥肖恩的"可怕",母亲的动摇都能深刻体会到塔拉所处的环境。其父亲所具有的“信仰”对他们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偏执、恐惧、驯化、教导...
这本书越往下看越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
凌驾于信仰之外的“控制”
“囚禁”在父亲眼中的世界
自我解脱与妥协中的挣扎
挽回与不确定当中的坚定
杨百翰、剑桥、哈佛
我感受着作者感受的一切
书中并未完全呈现出塔拉求学过程中的艰辛与挫折,但我完全能够想象她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内心的纠结。
难以想象她自我斗争的过程,况且是站在家人的"对立面",她很了不起。
它让我看到了可能性,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是反思自我的一种警醒与希望。
我一直坚信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最为重要,即使是老师,也不及父母教育的重要。很庆幸我拥有一位辛劳又疼爱我的父亲,严厉又开朗的母亲,温柔又坚定的姐姐来陪伴我成长。
在面临任何问题与困难的时候,我都深知我背后永远有他们,她们永远最爱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而我也应该坚定而勇敢的去寻求自己。摒弃自怨自哀。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开心抑或悲伤、成功抑或失败,都应向前看。
虽然现在的自己
好像真的很差劲呢!
确实很差劲!
但是还没到深渊的地步,再往回拽一拽,还有回旋的余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8】
一直生活在一个家庭和睦、从小注重教育的家庭,身边朋友也都是类似的家庭状况,很难想像一个家庭拒绝学校、拒绝医院、拒绝一切政府设施。孩子出生没有出生证明、没有户口、不能上学,从小为父母打工。生病了不去医院治疗,通过土方、精神治疗,认为疼痛是上帝赐予的。父母还把这些反人类的思想强加给自己的孩子,不能有背叛、反抗。最不能容忍的是父亲的躁郁症,哥哥的家暴行为,大家都容忍且包庇,强行修改记忆。这样的无知又强势的糟糕环境,代价是塔拉一生都活在恐惧中,难以治愈。
最近看的一些电影、电视、书都会呈现一个原声家庭的背景,总让我唏嘘。电影《何以为家》中的赞恩,父母生而不养的心酸;小说《萤火虫小巷》中塔拉的家庭,目前生下她后就是一再的抛弃她,哪怕她在以后的人生中再出色却总是孤单的,没有母亲的爱让她的人生是有缺憾的;热播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的子秋,单亲妈妈生下他后最后还是选择离开了他,从小就寄人篱下,懂的察言观色,懂事到心疼。那么多不完整的家庭下,最终受伤最深的还是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懂事,这种懂事是超乎他们年龄的懂事,是没有办法,生活逼迫小小年纪的他们学会对生活屈膝。他们一次次靠近爱,却一次次被刺伤,最后还要告诉自己要懂事要坚强的活下去,爸爸妈妈还是爱自己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9】
这本书应该称之为原生家庭之痛。
人之为人,父母给了你生命,然后,家庭开始了对你的第一轮塑造,你的价值观、你看待世界的角度、你接人待物的态度无不留下家庭的烙印、父母的影响。然后,你步入学校,学校开始了第二轮塑造,老师和同学们的思想行为会影响到你,课本知识会重塑你,宗教、哲学、政治信念、意识形态教条都会深刻改变你,这些被称为知识、智慧或信念的东西超越了家族传承,是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集体智慧,它们隐居于字里行间,寻找一切可能的空白大脑,不由分说地进行灌输。再后来,你步入社会,你把家庭传承和学校教育应用于社会实践,你发现这是一个更大的课堂,必须调适自我才能适应社会,社会成了那个终极塑造者。
在这几轮塑造中,你也并非完全被动,你有有限的选择权利,有汰旧布新、扬弃旧习甚至反叛旧识的机会。家庭、学校、社会对你的塑造和你自己的选择最终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你的投胎和你的选择多多少少有些宿命的因素。当你回想自己的生活和成长经历,不管它们包含了多少主观因素,你都可以找到一个替罪羊,把你某一方面的痛苦或不满归咎于它,痛诋之、声讨之、活埋之。
这书的作者似乎就干了这样一件事,她解开了她生长于斯的家庭的疤痕给所有人看,她有一个偏执的精神不太健全的父亲,有一个隐忍、顺从、不作为的母亲,有荧光指路的兄长,也有神思错乱、虐待狂似的哥哥。他的父亲对政府和公立机构不信任,他们兄妹没接受学校教育,生病也不去医院,他父亲每时每刻都在做着对抗政府和应对世界末日的准备工作。他的执念给家庭带来痛苦和危险,每个家人都伤痕累累,而这些灾难被那个充满宗教狂热的父亲视为上帝的眷顾。这样的成长环境是那些来自正常家庭的孩子们无法想象的,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术精英,其生活轨迹、心路历程和奋斗的艰辛一定充满故事性。
一个没有经历过贫苦生活的人,不可能明白贫苦生活意味着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精神和肉体虐待的人,不可能体会遭受虐待的感受;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不可能感受疾病或残疾的痛苦;一个被理解被尊重且沐浴爱中的人,不可能体会被亲人孤立的痛楚;一个习惯于一种理念、一种是非、一种价值的心灵,不可能懂得多元价值世界的广大和自由;一个被教条捆绑的族群,不可能创造生活的奇迹也难以和其他族群和平共处。这部书提供了许多可以共情的生活体验。比《悲惨世界》悲惨,比《呼啸山庄》真实,不及《罪与罚》压抑,不似《复活》可得救赎,因此,它适合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拓展心灵体验。
太过正常的生活限制了我们对非正常生活的想象力,因此,你需要体悟作者的生活现实和心理世界。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世界,可共情可宽容,不可随意评判。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1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600字!
作者塔拉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哥哥姐姐分为是:托尼、肖恩、泰勒、卢克、理查德、奥黛丽。
肖恩具有暴力倾向,是个控制狂,对自己的女朋友、弟弟、两个妹妹都采取过暴力,将女朋友的头往墙上撞,简直是要杀人的模样,动不动就把妹妹的头往马桶里按。哥哥泰勒一直是塔拉生活里的一道光,是那个在塔拉决定不再挣扎,任凭自己下沉时,抓住自己手,将自己拉上岸的人,他自学高数、鼓励塔拉学习,帮助塔拉踏出了离开这个家的第一步。在指责肖恩暴力行为时,愿意与塔拉站在统一战线,并一直抗争不放弃。
父亲偏执、狂躁、自我感觉良好、具有被害妄想,总觉得政府要来抓他;母亲亦步亦趋、顺从、欺骗,在肖恩动手打塔拉时,完全没有选择去尽一个母亲的责任。他们将所有的一切归结于“上帝的旨意”,在出车祸、儿子从拖车掉下、卢克被火烧伤……一系列的受伤情况下,父亲却仍然排斥医院,在他心里家人是死是活全凭上帝的旨意,无需做任何事情。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塔拉17岁前从未踏入校园,每天在垃圾场帮父亲干活,忍受肖恩的暴力。
所有的这些她都承受过来了,对她毁灭性打击的事情是,姐姐奥黛丽的背弃,让她开始自我怀疑,怀疑自己受到暴力是否是自己的幻想,当你周围所有你爱的人都告诉你,这一切都是你的幻想不是真的,你又会作何感想?质疑自己、埋怨自己背叛了家人,所有的这些让塔拉喘不过气来,那是她最糟糕的一段时期,常常恐慌症发作,几乎每晚都梦游着跑到街上大喊大叫,然后醒来。白天点开一集一集的影视剧,逃避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