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1)
圭多和多拉成婚后,好事接踵而来:圭多梦寐以求的书店开业了,他们还有了个乖巧可爱的儿子乔舒亚,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美满。这时候,电影的转折也到了:在乔舒亚五岁生日这天,纳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乔舒亚父子,强行把他们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当多拉和乔舒亚的外祖母兴冲冲地回到家里,看见一地狼藉,人去楼空时,就明白了一切。多拉本没有犹太血统,可以免除牢狱之灾,可她毅然决然的与丈夫和儿子一同赴难,其中夫妻亲子之间的深情厚谊,可见一斑。
在暗无天日,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一边千方百计找机会和女监里的多拉取得联系,向多拉报平安,一边照顾和保护幼小的乔舒亚,为了不让小乔舒亚的心灵受到伤害,圭多告诉他:我们是在玩一个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会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酷爱坦克的乔舒亚信以为真,他强忍着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积极配合父亲的指示。
伟大的父亲圭多,在极其艰苦,岌岌可危,朝不保夕的恶劣环境下,用自己的智慧、幽默、勇敢和一颗伟大无畏的父爱之心,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儿子的童心,不让他受到一点伤害。 影片最后,解放来临之际,圭多想趁乱去女牢救妻子多拉,却不幸被纳粹发现,当这位伟大的父亲迈着欢快滑稽的步伐,伴着微笑的鬼脸走过儿子眼前时,不知触动了多少观众的泪点,也抚慰了无数受伤的心灵。
关于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2)
看完这部电影,不知道算喜剧还是悲剧。照我原本矫情过头的文字,我应该给这篇观后感起一个比格感觉很高的名字。心中有太多文字在预演,都不及这四个字沉重。
之前有过一次,桌上泡一壶茶,腿上盖一条毯子,寻摸一部温情的电影。冲着美丽人生的标题,和它幸福文艺的封面,以为它会是小清新。看了开头,不喜欢,觉得男主太吵太油嘴滑舌,以至于我觉得这是一部嘈杂的电影。果断换了部怦然心动。当日当时,怦然心动确实是适合的,换作美丽人生,谁还有心情喝茶。
男人并不是很帅,各种天时地利人和,他总会突然出现在女人面前,在女人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世界,男人是神派来的礼物。男人向女人证明圣母玛丽的存在,这不亚于把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摘来给她。
男人是犹太人,这在当时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种族。宴会上,一个老教师夸夸奇谈一个七岁的小孩简直不要太聪明。一个废人一天浪费国家4块5,现在30万废人,把他们全部杀掉可以给国家省下多少钱?她说这么难的问题一个七岁的小孩一下就答出来。估计当时只有我和女主找到了问题的重点。。
有人把叔叔的马涂成了绿色,上面画了个骷髅写了个犹太马,叔叔逆来顺受的脸上藏着太多悲伤。男人笑着说:喔!我今天才知道原来它是犹太马。他就骑着这匹马,闯进了女人和别人的订婚宴,带着他的公主回家生娃。
娃娃聪明懂事,爸爸告诉他纳粹集中营是个游戏,头奖就是一辆真正的坦克。
这是个太美丽的谎言,也太沉重。
男人要干体力活,要保护孩子的生命和人生,还要顾念妻子。他保护了所有人,却没有人来保护他。
他记得妻子最爱的歌,即使周遭环境岌岌可危。广播里开心的早安,公主,深夜里留声机浪漫的歌,比起两小无猜自我毁灭式的浪漫,他的浪漫引人积极向上,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
后记:来韩国半个多月,除了买买买,就是吃吃吃,灯红酒绿的浮躁年代,一部电影总能将我拽至深渊,沉淀,沉思。即使还会有更多的凡尘琐事,比起战争年代男人的乐观豁达,我果真太狭隘。
关于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3)
时隔23年,豆瓣评分9.5的经典电影《美丽人生》重映了。
很多人说,这是2020年必须要看的第一部电影。
以前看《美丽人生》,以为讲的是战争;再后来,觉得是爱情。
如今到了一定年纪,我看到的,全是关于亲情的真相。
在影院重温,笑着笑着不觉眼眶发酸。
曾经不懂影中意,如今才明白,我们都是电影中的那个小孩。
圭多是一个犹太青年,在意大利小镇上,他经营着一家书店,和妻子多拉、儿子约书亚过着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但在约书亚5岁生日这一天,一切都破碎了。
纳粹抓到了圭多和约书亚父子,强行把他们推上开往集中营的列车。
装满犹太人的车厢里,满是恐惧的味道,年幼的约书亚问圭多:“爸爸,我们去哪儿?”
圭多掩饰着焦灼,故作轻松地说:“你不是一直想去旅行吗?爸爸给你一个惊喜。”
到了集中营,约书亚看见的,是一个如棺材一般的屋子,每个人脸上,写满了饥饿、劳累和死亡。
关于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4)
小的时候,父母总喜欢对我们撒谎。他们会说如果你不听话,会有人把你拐走;如果你不说真话,鼻子就会变长;如果你好好表现,圣诞老人就会在你期望时到达。然而,长大后发现就算自己撒再多的谎,鼻子也不会变长,匹诺曹的故事只是童话。
所以当看到影片里的父亲对孩子说,他们在纳粹集中营里只是参加一场游戏,积满1000分就可以获胜,奖品是坦克,但是不能哭,不能找妈妈,不能吃点心时,我不禁就想到我童年里父母对我撒过的那一个个谎言。他们让我相信童话是真实的,世间的一切美好都会被温柔以待,一切不美好都应该笑着去看,即使他们知道这不是真的,即使他们也曾为生活的不美好郁郁寡欢。
这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啊,他们希望我们的童心一尘不染,希望世俗的苦难不要太早降临在我们的身上。电影里的父亲,虽然每天都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受着折磨和虐待,但是每次回去,都假装着开心对孩子说,今天的游戏很好玩。他让这个谎言撒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当自己要被士兵枪决,路遇过儿子藏身的箱子,他没有表现出半份恐惧,只是向儿子眨了眨眼,迈着滑稽的步伐走向死亡的角落,仿佛在说,哈哈,这只是一个游戏。
《美丽人生》是罗伯托·贝尼尼自导自演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喜剧,有人说这更像一个悲剧。我觉得无论怎样,也许罗伯托·贝尼尼饰演的父亲经受的是悲剧,却把悲剧演成了喜剧。如果结果注定是悲剧的话,那我们是否一定要把过程活得也郁郁寡欢?或许在落幕之前,让悲剧笑着上演是更好的选择。
关于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5)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叫我们观看《美丽人生》,天真的我们以为老师是那么的好,布置作业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是叫我们写观后感,有些郁闷。
我视力也是不大好,自己又没有眼镜只好拿着同桌的眼镜看,断续断续的,却也感人。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由罗伯托·贝里尼饰演的小人物—基多,来到图斯坎尼小镇追求他的理想与爱情,全然不顾法西斯主义之下的政府管制,在这里他与小学老师桃拉坠入情网。几年后,他们拥有了一个小男孩—约书亚,而基多也开了一间书店。但好景不常,在法西斯主义政府统治下,一家人失散,被关入集中营,爸爸和儿子关在一起,妈妈则被关在另外一处,在残酷无比的集中营里,爸爸以玩游戏的方式让儿子仍保有童年的快乐与天真。最后,爸爸牺牲了自己,死于纳粹的枪下,而儿子回到妈妈身边。
用自己的话说,只能说:“平凡的影片,感动真挚的心吧。”我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代替他们,父亲是伟大的,尽管他是一个撒谎的父亲。在我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却异常高大,因为父亲对孩子的那种爱是无人能及的。他的谎言保护了一个孩子的幼小心灵,在他生命接近完结的时候,他也不忘身处垃圾箱里面的儿子,同样是用滑稽的动作来博得儿子的一笑,让儿子更加的确信他自己身处在一个游戏之中,我看到这儿,我哭了。
同时,我也为纳粹的而感到耻辱,连一个孩子都不放过。你们还是像我们一样的人类吗?你们还是文明又有知识的欧洲人吗?你们的绅士风度呢?你们只是为了一场战争,有必要这样大张旗鼓的夺取了全成7000多人的生命吗?你们到现在还不知道你们的错误吗?你们觉得你们是应该的吗?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你们的益处是什么?有益处吗?
现在才明白,你们为什么现在要求大家和平相处,不能够发动战争,原来是为了保卫自己在那个战争时代窃夺回来的战利品,你们现在再充当有知识的欧洲人了,当年呢?你们当年犯下的罪过难道我们当代的人们都看不见吗?你们还记得吗?我也还记得圆明园,与这个小城镇的命运一样,就像是面临着死亡的命运,可怜的是小城镇的是7000多个人的性命,而圆明园只是中国的珍奇异宝罢了。你们的颜面呢?我想,你们的颜面无存了吧。
我同情的是那个孩子,同样我也在为他感到庆幸,他躲过了那场灾难,我想他应该每天都是在与纳粹们玩“捉迷藏”,这是一种以生命为赌注的捉迷藏,结果就是这个孩子生命的终点。
我在想,他还是那么的小,还是一个孩子啊……
关于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篇6)
尽管去年11月首次在国内上映的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取得了1.4亿元的惊人票房,但今年1月重映的又一部意大利影史经典《美丽人生》恐怕就很难再现前者的佳绩了。因为不仅《美丽人生》全程基本讲的都是意大利语,不同于对白主要是英语、更倾向于好莱坞风格的《海上钢琴师》,而且在春节前的尴尬档期里,似乎只有具备追车和爆炸场面的娱乐电影才能唤起观众的兴趣,《美丽人生》恰恰缺乏这些让人兴奋的刺激元素。但是,你只要看了这部电影就会知道,《美丽人生》的宣传口号“20__年要看的第一部电影”绝不是一句圈钱唬人的炒作噱头。
《美丽人生》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主角是一个意大利犹太人(罗伯托·贝尼尼饰),他荒诞度日,总会做出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但他也总能灵机一动,为自己解围。虽然他看似像个傻瓜一样虚度光阴,但他绝不是傻瓜。在遇到一位女老师(尼可莱塔·布拉斯基饰),并为之神魂颠倒后,他用对方无法抗拒的幽默、智慧和勇气赢得了她的芳心。
两人结婚,成家立业,并有了一个孩子,但没过多久,纳粹向他们展开魔爪,因为是犹太人,他们的幸福生活一朝化为乌有。
虽然电影前一个小时几乎完全是喜剧,但后半部分却是战时生活的现实写照。罗伯托·贝尼尼令人叫绝地用戏谑和玩笑传递了反战的主题。他非常肢体化的表演方式和喜剧风格会让人想起许多20世纪初的默片喜剧演员,他的角色和表现不仅让人捧腹不止,同时仍然能够传达反战的信息。而且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具有道德上的争议,《美丽人生》单纯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两个相爱的人用智慧战胜困境,奋力求生的感人故事。
这既是一部关于大屠杀的电影,又是一部喜剧。独辟蹊径将两者相结合,以喜剧化的风格处理大屠杀题材,既能让观众欣然接受,同时又不失主题的沉重性。当然,这部电影也是对种族主义和种族主义者肆无忌惮的嘲讽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