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森林》的读后感(篇1)
夏日午后,站在旧式的胡同中透过交错的电线杆,望着并不太蓝的天空,两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却听不到糟杂的声音,就连呼吸的声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这种静,心灵的静,真想投入于静中不再回来,这实在是很享受呀。初读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体验,又似乎是个旁观者。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不是他最爱的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书中所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醒着的,但由是他们价值观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本身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不过这家伙最强扞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很执着于完美。本书一开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边缘的井,一口深的并且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她也明白这是危险的,但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这就是直子的无奈了。这口井也是直子后来生活的写照,所不同的是渡边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着直子。在疗养院的直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边的渡边才能确定自己还活着,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与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后玲子几乎成了直子的化身。
绿子本书的另一位女主角,应该说是森林里一棵非常奇异的树,她似乎可以冲破黑暗享受到阳光,也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一位女性。之所以说她是一棵树是因为她非常坚强,面对生活的苦难,亲人一位接一位在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后慢慢死去,应该说她是以常人无法想像的毅力坚持了下来(这是绿子的无奈了)。她也想逃避,也许逃到那个被她称做驴粪蛋的乌拉圭去,也许是借助性幻想(其实从这点看她的道德观远比看起来要严格得多)。她也很想有个依靠,就像她对渡过说的那段关于买饼的任性的话。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的思考。
永泽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而不是做想做的”(这是永泽的无奈),虽然他也看不惯这个社会。他也期待和初美获得爱情,但他清楚这样做就会被排除在“精英”这个圈子之外,在他的价值观里除了成为“精英”其它都是通往“精英”这座城堡的铺路石而已。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
初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并不多,但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应该说初美很纯美童真式的梦想会让每一个读者动容吧,初美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爱来改变永泽,使他获得真正的自己,把他带回到那个纯美的世界中去,即便为此赋出再大的代价也无怨无悔,即初美可以一定程度的接受永泽的放纵。可是在永泽却不想放弃“精英”这个社会赋予他的头衔(这是初美的无奈),因为如果放弃了他可能除了初美就真的一无所有了,永泽选择了戒色,而初美在纯美的梦想破碎后选择了自杀。
玲子,虽然作者赋予了她身世背景,但玲子更多的时候还是以直子的附助者,或者是替身的形式出现的,替直子写信,以至在直子死后和渡边发生关系,我们似乎看到的是直子。关于玲子来到疗养院的原因到是有点要说的,在我看来玲子相对于对事件本身的打击来说,似乎更看重玲子丈夫对此事的冷静处理,应该是这件事在玲子价值观里这件事是重大事件,解决方法只有马上离开换个新环境,而从玲子丈夫的价值观看首先是家庭本身的稳定,这件事应该是排在第二的位置,玲子感到自己没有被重视于是崩溃了。
完美不是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行驶的船,而是暴风雨过后洒在甲板上眩目的阳光,完美不是来自由我们对它的执着追求,而是源于勇于面对磨难的坚强的心。
还没看完,这是转的,喜欢,放在这里……多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也许会嘲笑此时的自己--区区皮毛。那时候,我大概将越来越多世事看明白,也与自己和解了吧。
《挪威森林》的读后感(篇2)
喜欢直子,喜欢渡边君,喜欢《挪威的森林》,这种喜欢让我觉得迷失,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个人可以让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会落入枯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爱直子的渡边一样深爱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于是就在那样的地方,就在那个阴惨惨湿漉漉的枯井里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
而我的记忆,最终也将在记忆堆那个昏暗场所里化为一摊烂泥。
一直喜欢描写死亡,那种生活终结时的无奈而又放松,那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
于是只能自己压抑着对死亡的恐惧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来证实我此生的目的。
爱是那样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无数的人却在亵渎着它,我爱是因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爱此时却是多么的虚无,可许每个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页书上的一张白纸。图然有着忘却的失落,却也只是无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图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为这样,死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
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
《挪威森林》的读后感(篇3)
一向听人说起《挪威的森林》,但遗憾的是一向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买了本。
以前是漓江版的,得二十多块钱,这对我来说算贵了。毕竟是买一本小说看看,似乎没必要花这么多钱的。进入2001年后,不想该书版权由上译买走了,定价便宜了,译者也作了修改,并且装帧也十分不错。最终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价格,我最终买下了《挪》书的上译版。还没有看书,我就有种感觉--很值!
该书花了五、六天时间看完的(咱是学生得上课、自习啦等等)。总体觉得是不错,不仅仅村上写得不错,译者林少华也译得不错,写的序更是不错!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译者说村上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因为,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可是,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于是,与其勉强经过与任教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小说是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回忆自我年轻时代读大学时发生的事情。而时下,我们都在读大学,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羡慕渡边的自我、潇洒、随意。他生活中不会出现父母的影子,周围没有认识的人,唯有的是一个死去的朋友的恋人、一个住在同一幢宿舍楼的哥们,一个一齐上过选修科的女孩子。就这样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日子,却让我向往。每周空闲时间打工以维持日常生活费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游;周日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轧马路,等等。
我很喜欢旅游,可是口袋里没有钱。想找份工作,没有说的过去的。何况中国地大物博,四处走的地方是多,可范围太大,并且没有日本新干线之类便捷的交通网络。而最根本的是,没有渡边的心境,一个人游历,是需要勇气与决心的,也需要与众不一样的心境。我想我没有,所以只能徒自叹息。
看完书后的一个明显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观念的开放。以至于有人偏激地认为,村上是个性变态。我倒没有这种看法,同为男人,同为青春期的男人,试问谁没有那种想法或行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问题。
以前也耳闻过这一有别于儒家思想的显著特点,算是明治维新时期西化的产物了。可是看完本书后,算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或许国内像这种纯文学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时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热,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逊色,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惊讶的。本人单身,活了一大把,还没有经历过纯粹意义上的恋爱,更不用说同居了。由于本人如此,交游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对同居现象一无所知。只是爱好读报,还明白高校中不少学校内安放了自动售安全套的机子。
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我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应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绝佳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主角,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之事,而是自我应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感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期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
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忙,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我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我: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欢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此刻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欢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欢乐岂不乏味?
《挪威的森林》
《挪威森林》的读后感(篇4)
生死与爱情是《挪威的森林》的两大主要旋律,也是人生的两大主要课题。
关于生死,渡边在书的一开始,从木月的死里领会到的是:“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我们一边慢慢地将它吸进肺里,像是吸进细小的灰尘一般,一边过活。”看上去是一副坚强的姿态,坚信自己可以在死亡的威胁下继续平凡地生活。而当他经历了直子的死后,他对生死的看法又进了一步:“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
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
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多么无奈的哀叹……到了这里,渡边终于领会到了人生那周而复始的无奈。
关于爱情,《挪威的森林》里确实有太多太多的爱情,就像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一样,它们播种,发芽,长大,抽枝,但却没有开花结果。这种种的爱千奇百怪却又似曾相识,同时又是那么令人扼腕叹息。还是玲子说得对:“爱上一个人是难得的好事……这或许一帆风顺,也可能一波三折。所谓恋爱本来就是这么回事。一旦坠入情网,一切听之任之或许不失为自然之举。”
有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名是《挪威的森里》,但书的内容却与挪威的森林无关,后来,一位网友的评论中写道:即使到了故事的结尾,主人公仍然置身于茂密的森林中,他就好像是一棵树,伫立在森林深处,独自体验着残存的孤独。挪威森林里面到底有什么。那也许是孤独感,渡边特有的孤独感。
《挪威森林》的读后感(篇5)
这篇读后感是一头倔强的驴让我写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他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不要因为寂寞随便牵手。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几乎快不需要手机了,不刷朋友圈,不群聊,不做键盘侠,可以几个小时不碰手机,生活更充实,也更安心。
看了挪威的森林,觉得这书似黄非黄,不适合晚上看,容易想的多失眠。一些故事说给给过往的人,说的人在回忆,听的人在想象。我喜欢小说里的直子,她有颗有趣的灵魂,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在最后选择死,作者也没有明显交代,只是对她的死感到异常惋惜。芒芒人海中无数人在为各自的目的而奔波,殊不知自己已沦为仅仅活着的机器。
孤独,悲伤,无助,迷茫...就算被全世界抛弃,总会有一个声音让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归宿。自由就像行走在夜晚的沙滩上,以你想要的方式仍出一束线,直到你接住它,时而你没有接住它,时而你不想接,但当你再想接的时候,它却又远离视线了。
驴,你是一头不好不坏的驴,会拉磨吗,也倔强。你倔强的时候我真想两大耳光抽死你,但抽之后悔,不抽可惜。你的时间,你的爱,你的心,你的钱都在我这里。说多了显得矫情,再偌的森林里,我们从未迷失自己,我们也在坚持不去迷失自己。
《挪威森林》的读后感(篇6)
我喜欢读中国作家写的书,并非中国的作家们的文笔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并非出自于他们笔下的作品有多么使人读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长。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国文学作品中那些冗长难记的人物名字要好记得多。
可是我却独爱读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著作,不仅是因为其那些使人出其不意,幻想奇特的比喻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我这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每每读起村上的著作,性格中感性时而又偏向悲观主义的性格,总会被勾引出来。以孤独与无奈为感情基调的村上文学深深地打动着我,时刻使我感受到其文章所述“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所构成的使人心旷神怡的意境。
早在高中时期就已拜读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书,品读一番。每读一次,内心都感到现实世界如此地虚无缥缈,恍然如梦。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公”的色彩的社会里,纯粹个人的东西被压制得实在太多太多。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繁华的大都市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如果上升到社会的整个群体,在中国,“个人人身自由”、“个人言论自由”这些名词对于大多老百姓来说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因为“个人人身自由”、“个人言论自由”这些名词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耳畔与意识之中,却未能和它们有过“亲密接触”。
这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的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媒体本营为百姓说话,反映民声,传递民怨,却因“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个性突出的事物而受高压限制而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喉舌,使我深感悲哀。我相信很多人在中国这种用“民主”“自由”等美丽外包装下的强权政治之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情况之下,整个中国社会乃至“天朝”的每一个臣民们都会是一颗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
当我们的这种感受逐渐趋于清新,当我们明白到与“公”那一方势力对抗是愚蠢的如同“以卵击石”的行为时,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当与现实无法抗衡时,何不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处江湖之远呢?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边君,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坚忍与执着在那个光怪陆离、喧嚣浮华的尘世中平静地守护着直子窗口的微小光亮,或许对于他来说这是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唯一的精神寄托。
而再这纷繁多变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能使我心灵得以憩息的乐土呢?
《挪威森林》的读后感(篇7)
说起村上春树,大家可能并不是那么熟悉,他是日本的著名小说家。说起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拥有着极高的评价。
说起来,我也是因为《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才了解到村上春树这位小说家。接触这本书也是因为偶然看到同学桌上的它,无聊时拿起翻了翻,便渐渐地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充斥着情感纠葛的小说,这是大部分人对它的印象。或许就连作者也在表达着这种情感,因为书中不断反复强调的主题: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通过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痛苦,村上仿佛将自己置身于主人公渡边,以自我的感悟来表达着社会,表达着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和情感纠葛,诉说着痛苦和悲伤。
或许有的人承受不了这种主题的文章,所以也一直以“悲”和“痛”来看待着它。但是,我想说,人生又未尝不是如此呢?
“我俩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啊,我们一天一天长大,必须到社会上去。”这是女主人公直子所说的一句话,这种矛盾,那份对现世社会的恐惧,不正是我们现在所具有的么?不可否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还差一步就要进入社会,但是,真正有心理准备迎接社会险恶的又有几个?一直被学校、家庭庇护着的我们又有谁能真正认识到社会的真貌?现在的我们,也只不过是在学校温床中嗷嗷待哺的鸟儿罢了,或许在大学校园中有那么一点社会的气息,但是,谁又知道真正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或许我们天真的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社会也已经将你所吞噬。
这样讲可能有点恐怖,不过,尚未真正接触过社会的我们,谁又能否认这种想法呢?我们便是处于这种矛盾中,想要进入社会,又害怕着这个社会。
这是在社会认识上的叙述。而在情感上,作者也很好地刻画了渡边这一角色,以表达自己对感情,对人,对事物的一种体会,以及在人生历程中对事物感受的转变。
在直子死后,渡边丧失了自我,意图以徒步旅行来欺骗自己,但是可想而知,他失败了。以这种消磨意志的方式来减轻痛苦可谓是天方夜谭。也难道不也是对社会人生的一种真实映照么?最后,在玲子的引导下,渡边也终于慢慢地了解人生,开始思索,开始明白人生的意义,开始转变对事物的感知。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刻画,以这个“小社会”来诉说着一个大社会,真实的映照出当今社会人的感情、认知、还有生命历程中的感悟和转变。或许故事会令人感到悲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真实人生的映照。
《挪威森林》的读后感(篇8)
这本书,大约是一年前看完的。近几日重读,一来是想把读本数垒起来。二来,是因为一直有想写小说得意愿。来这本书里去去经。
因为距读完此书以有很长的时间段,书中详细情节,也不记得,况且我只认认真真读了第一章。
本书的第一章是我最喜欢的,村上春树优美的语句勾勒出一个,清冷,凉爽,空旷而又美妙的风光。第一次读就能隔着屏幕感受的,冷风划过野草时簌簌簌的响声,迷蒙的细雨带来的冰凉感触,还有空旷给予人的寂寥。
第一章的语言描写——确切说是直子对那口“井”的描述。那时,直子悲惨的命运就早已揭示了。从她对渡边的话语中能够感受到,那口井其实就是她抑郁的心境,她正处于一个绝望孤独的环境,像掉进了那口孤井——身下是白森森的骸骨,只有井口一晕日光诡异的照来,宣布着自己的死亡。死于悲凉贯穿了全文,当然这句话我是没有资格说的,对这本书的感觉我是模糊的,因为之前就提过,老早以前就读完了。
不过,总之,这本书于大陆的风格不同,是另一种独特的美,值得一度。还有一点要提醒,里面有很多性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