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

字典 |

2023-02-03 13:26

|

【 liuxue86.com - 观后感 】

  观看一些意味深长的电影时,被剧中人物的演绎深深打动,内心有所感悟。有了心灵的震撼,我们应该要将其第一时间纪录成观后感,在写观后感的时候,我们能深度挖掘出作品的内涵精髓,观后感的基本结构是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篇1】

  “剧变中的不变,喧扰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伫立,眼花缭乱中的凝视。”《感动中国》给主持人敬一丹带来了这样的感受。在缺席《感动中国2020》后,早已退休的她再度回归。

  “我们对每一个人物表达不过分、不滥情,没有拔高的表述,尽可能介绍一个真实的人,将真正的好人表现出来。”在敬一丹看来,接近真实就是这档节目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我们的时代从来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样的偶像与英雄。从创办初始,《感动中国》就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成功评选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朴实而真诚的典型人物。

  从“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的张桂梅,到“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的王继才、王仕花;从创造卓越成就的科学巨擘钱学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的普通邮递员王顺友……在人们眼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篇2】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雄浑有力的国歌响起,随着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在风中随之舞动。老师说五星红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回想几百年前,到处都是硝烟弥漫的战争,整个中国都是哭声,如今中国和平和谐,到处欢声笑语。

  我们青少年应该自觉肩负起铸造民族的辉煌和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周恩来小时候;有一天,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要读书?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了光耀祖宗。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了我爸而读书。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摇头又问周恩来;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起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的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祖国的兴盛,为了民族的振兴而发愤读书,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的热爱祖国,还有向警予读书是为了国家而自强,为了民族自强。

  或许现在我们要像他们那样有点困难,但至少我们在我们国歌响起,国旗升起时,严肃认真的望向国旗,这才是爱国的表现。如果在国外,当中国的国歌响起,国旗缓缓升起的时候,身为中国人的你仍在东张西望,不停走动,国外的人会怎么看待你。怎么看待中国呢?

  爱国,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义务,让我们尊重祖国,热爱祖国,不要忘记,我们永远是中国人,我们要永远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篇3】

  当孩子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当家长觉得孩子总是不尽如意的时候,可曾想过,除了一味指责,是不是更应该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陪他寻找更多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没有人会生来成功,如果孩子们在学习过程遇到了问题,我们也不能急于指责孩子,而是应该耐心地找出问题,分析解决办法。譬如,试着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建立错题集,改进写字速度……总之,请相信,这世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成功,不过是找准方向,然后不断努力罢了!

  顶级运动员如此,我们的孩子更如此。

  苏炳添父母对儿子的评价很低调,只说努力了就好,结果怎么样现在谁都不能下定论;儿子能有多点时间回家看望父母,他们倒是高兴,一年见不上一两次面,挺想念儿子的;当然,不能影响比赛和学习,儿子既要好好比赛,也要好好读书,将来年纪大了跑不动了,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就好。

  也正是苏炳添父母对孩子不骄不躁的教养态度,苏炳添对待比赛时才能永远保持一颗冷静踏实的平常心。

  自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苏炳添一直很小心地看护自己的身体。他作息非常规律,晚上23点睡觉,早上7点多起床,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追求大运动量训练。他曾提过自己在2020年上半年训练到骨裂的一段“小插曲”。

  “2020年在封闭备战的时候,成绩也不比今年的成绩差很多的,但是一直没有比赛,然后在5月底的时候就训练过度,就出现了一些骨裂,然后看到钻石联赛取消,国内所有的比赛都取消,我自己就请假回家了。”

  这就是苏炳添之所以能够在31岁依旧成为中国短跑领军人物的重要原因——不管面对任何情况,他都极度自律地完成训练计划;不管年龄多大,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将技术推进到新的高度,他都愿意做出改变和尝试。

  有时,那些努力和尝试并不一定能帮助到他,就像他所说,有的带来了伤病,让人不得已选择放弃,但有也有另一些带来了积极的进步,激励人继续打磨到完美。

  正是苏炳添对待短跑的极度自律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他才能一次次突破极限,做到更好。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要成为冠军,但也应该有进取心,对待自己想要做好的事保持专注的态度,自觉自律地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这一代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一点(站上奥运决赛)了,我希望我们后面的年轻运动员,可以借鉴我的训练手段,然后调整,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资源。”

  站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里,苏炳添说到了刘翔,“刘翔就像是中国田径的开路人”。而如今,苏炳添成了下一座灯塔,把刘翔给他带来的那束希望之光,照得更亮、照得更远。

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篇4】

  杨振宁在现在的物理学界是绝对的C位

  提起物理学,大家第一反应应该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伟人,各自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物理学。

  1905年-1925年,被称为物理学的黄金年代,牛顿已经逝世一百多年,爱因斯坦也已经老去,谁是这个黄金年代之后的第一人呢?

  那个人就是杨振宁。

  别觉得不可能,这不是我封的,也不是杨振宁自封的,这是现在整个物理学界公认的。

  看一个物理学家厉不厉害,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个诺贝尔奖,而是有多少同行靠研究自己的成果而获得多少诺贝尔奖。

  杨振宁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个大家都知道。

  还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

  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

  此外还有6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也就是菲尔兹奖研究的对象,是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还有一个小故事,杨振宁拿诺贝尔奖,是有史以来获奖最快的人。

  从论文刊登到最终获奖,只有短短12个月。

  而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从发表论文到获奖,间隔平均时间是18年。

  杨振宁获奖的研究成果是“宇称不守恒”,太专业的东西就不说了,就说下它产生的影响吧。

  在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之前,整个物理学界都认为,宇称是守恒的,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如,这个就像大家都认为“1加1等于2”一样,“宇称守恒”是真理。

  但杨振宁的研究颠覆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思想,之后整个物理学界都在此理论基础上去研究物理学。

  一个奠定物理学理论基础的人,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成就。

  牛顿是,爱因斯坦是,杨振宁亦是。

  可以说杨振宁是华人在物理学界的顶峰,是一个能和历史上所有伟大物理学家比肩的人物。

  时至今日,杨振宁依然是华人在世界科技领域触达过的最高的高度。

  别去念叨霍金,霍金比起杨振宁,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廖化对比关羽,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不是我矮化霍金,这是事实。

  杨振宁,中美交流的桥梁

  杨振宁对中国最直接的贡献,有三个。

  一个是,推动了中美之间的互信,为中美之间的高层交往起到桥梁的作用。

  一个是,救了包括邓稼先在内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的性命。

  一个是,靠一人之力,帮助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从零基础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我们一个个来说。

  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做贡献是从1971年开始的。

  1971年的一天,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一条通知。

  之前美国公民的护照上有几个不能随便去的国家——古巴、北越、北朝鲜、中国。

  但那天的报纸里说,中国从里面取消了。

  虽然还没有其他细节,但杨振宁马上决定回北京,他担心这个窗口期不久就会关闭。

  从那次回国起,对于中美双方,杨振宁一直在起桥梁的作用。

  时候,中美两国对彼此都严重缺少了解。

  中国的高层盼着和杨振宁长谈,多了解真实的美国。

  而杨振宁回到美国后,也在各地的演讲中给美国人讲他看到的新中国。

  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

  一些美籍华人学者,在杨振宁的影响下,纷纷回国探访,为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1972年,中美两国高层恢复往来,这当中也有杨振宁的一份功劳。

  杨振宁,挽救了中国科学家的性命,也挽救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性命

  最为重要的是,杨振宁在70年代几次回国,每次都被要求列一张“亲友会见名单”。

  杨振宁列的很多人,都是那个年代正在劳改的科学家。

  这份名单的实际效果就是救命。

  因为只要会见后,这些人就不再被关押,有些甚至可以继续从事和科学相关的工作。

  比如,我们最熟知的、对中国核弹贡献最大的邓稼先。

  1971年, 邓稼先和同事们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斗。

  正在此时,杨振宁自美国经巴黎飞抵上海,首次回大陆探亲访问。

  他开列了在北京要见的人名单,第一个人就是邓稼先。

  杨振宁不仅救了邓稼先的命,还保住了他的工作,1972年,邓稼先出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继续为中国研究核能技术。

  没有杨振宁,一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能不能有命活下来都是一个问题,更不用说继续为中国的高科技事业贡献力量了。

  杨振宁,到底爱不爱中国

  国内一些人喜欢拿杨振宁和邓稼先做比较。

  两个人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当年邓稼先回国了,杨振宁留在了美国。

  有人就说杨振宁不爱国。

  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到底是杨振宁不想回,还是不能回。

  实际上,杨振宁自从博士毕业就一直准备回国,跟当时不少爱国华人一样,都希望把本事献身新中国。

  但那时,美国不允许敌对国国籍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离境。

  尤其是1950年,在美的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中国,这让美国更加收紧华人离境政策,而邓稼先就是这批人当中的一员。

  想想钱学森的归国之路,我们就知道,那时一个华人科学家想离开美国有多难。

  1954年,钱学森想归国,中国动用了整个国家力量才把人拉回来。

  可以这样说,在上个世纪50年代,如果中国没有出面动用外交力量,杨振宁靠个人根本不可能回来。

  还有,杨振宁研究的是理论物理学,对当时中国来说,有点用不上,中国更多是需要像钱学森那样的,会造火箭、造卫星、造导弹、造原子弹的实验物理学家。

  所以,哪怕杨振宁当时跟中国提出归国,中国会不会像拉钱学森那样动用外交力量,这很难说。

  毕竟拉一个对中国来说没什么作用的理论物理学家,就不惜一直跟美国撕破脸皮,对中国的国际环境也不友好。

  短时间归国无望后,杨振宁于1964年,加入美籍,而杨振宁获诺奖时是在1957年,可以说,杨振宁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拿奖的。

  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虽然杨振宁留在美国,但未参与任何跟核武器有关的研究。

  杨振宁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不给美国研究对付中国的武器,还有一个就是,只要我不研究核武器,那美国就容易解禁我归国的禁令。

  即便如此,杨振宁回中国还是引起了很多部门的关注。

  1971年杨振宁从中国回到美国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盘查电话就打来过很多次。

  杨振宁是美国解除禁令后,第一个就申请归国的华人科学家。

  用归心似箭来形容杨振宁,毫不夸张。

  你可能会说,为什么杨振宁回中国了,不直接留下来呢?

  那是1971年,中国在发生什么事情,大家不是不知道,杨振宁留在中国能做什么?

  杨振宁留在海外,还能利用影响力挽救在国内被批斗的科学家。

  只要杨振宁每次来中国,都列个见面清单,这些科学家的性命就保住了,杨振宁这样想,也是这样干的。

  从1971年开始,杨振宁差不多每年都要回中国待上1、2个月,去各学校演讲,和科学界办座谈会,给政府提供有用的建议。

  这个举动挽救了中国科学家性命,也挽救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性命。

  卖房,为清华高等研究院筹钱;卖脸,为清华高等研究院拉人

  杨振宁对中国的第三个贡献,是在他74岁时,参与创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

  杨振宁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找人、找钱两方面。

  在吸引人才方面,杨振宁的作用相当于爱因斯坦之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早期受到召唤的顶级科学家,有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物理学家聂华桐、文小刚、张首晟,数学家张寿武,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

  他们各个都是自己的领域内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篇5】

  2月14日晚,一位名叫徐立平的人当选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

  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大国多良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可是,你知道谁是徐立平吗?你不知道。

  正如感动中国主持人所说:我们接下来要认识的人,多少会让我们觉得有点神秘,因为他的工作情景,曾经长时间的在公众视线之外

  是的,总有那么一些人,默默无闻,走在大街上跟你我一样,只是别人眼中的路人甲,但他们却为这个国家,为国家的各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后,仍然默默无闻。

  徐立平就是其中之一,唯一的不同是,他终于感动中国,进入了公众视野,不容易,太不容易。

  主持人介绍说:他的工作有多精细呢?精细到0.2毫米

  0.2毫米?是的!火箭固体发动机药面雕刻的最大误差是0.5毫米,而徐立平雕刻的药面精度不超过0.2毫米。

  0.2毫米!什么概念?据说人的头发直径是70微米左右,0.2毫米相当于三根头发紧紧合在一起时的直径!而这却是一个人用双手雕刻出来的精度,简直精细得难以想象,你摸摸自己的头发就知道。

  支持人还说:他的工作有多危险呢?有人说他简直是在炸药堆里工作

  徐立平一直从事着航天固体动力燃料的微整形工作。给炸药做微整形,你听过吗,是不是吓倒了一大片宝宝?呵呵,比老虎嘴上拔毛危险多了有木有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而这,根本不是传说,只是一份工作;甚至,我们用勇敢这样的词来形容,都感觉亵渎了这样的工作。那么,该怎么说呢?这,只是一份工作。

  而这份工作,却被这个叫徐立平的人,干到了巧夺天工的境界。行行出状元,大概就这意思。

  下面,我要认真介绍一下徐立平。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7416厂特技技师,1968年出生,1987年进厂工作。

  徐立平的母亲就是一位老航天人,是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员工。上世纪60年代,老太太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几经艰难辗转,最终进入秦岭大山深处,做起了国家航天事业的一枚小小螺丝钉。

  1987年,徐立平从技校毕业,也加入了航天大军。母亲最清楚雕刻火药的危险有多大,但她还是给儿子给出了建议:去我工作过的车间吧。她大概知道,最适合儿子施展才能的空间,就在那里。有时候,支持,无疑是最深的爱。

  然后,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一名再普通不过的航天人,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他感动中国。

  火箭发动机,上千道制造工序,缺一不可,无一不重要,而固体燃料微整形极为关键,又很特殊。人类科技发展很快,但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算一个难题,只能靠人的双手来做,机器无法完全取代。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下刀的力度,完全由工人自己感知和判断,稍微不慎就是灾难,不心跳才怪。

  药面精度合格与否,与火箭发射是否精准息息相关,俗话说世上不存在完美,可这份工作,你必须要做到完美。

  徐立平的0.2毫米,就叫完美。据说连带他成长的师傅,都望尘莫及。师傅嘴上不怎么说,可在心里,也不知为徒弟点了多少次赞:你小子,比我厉害,是真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傅比自己创造了那样的奇迹还高兴。

  徐立平不仅仅是靠勤奋练就一身本领的踏实技师,他还有悟性,这份悟性源于智慧和对工作的热爱。有个成语叫熟能生巧,怎么熟?靠勤!怎么生巧?靠悟!总之就是,双手和大脑都不闲着。

  有实例为证。在危险的岗位上,为了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徐立平自己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更厉害的是,其中有两种刀具,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真牛气。有一种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不知羡煞了多少同行同事,他们心说,我也要这样,于是更加兢兢业业。

  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事实摆在这里,多么励志,你没法不信。

  当然,徐立平获得如此成就,也是有代价的。

  多年以来,徐立平以同一个姿势与火药打交道,难免给自己带来损伤,身形变得向一边倾斜;另外,长年沾染火药,毒性也多多少少侵入了体内,头发掉了很多。

  可是,这样的工作,总得有人心甘情愿来做。所有的伟大,背后都有无数常人不知的付出。人靠物质活着,但人类数千年以来的进步性延续,根本从未离开过精神。

  你是一介工匠,但你是大国工匠。

  在国家几十万的航天大军中,像徐立平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在国家的各类事业中,像徐立平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所以,感动中国才说:大国多良才。现在,你知道了徐立平,但是仍然不知道其他无数和他一样埋头苦干的人。你只需记住,所有表面看上去简单的事情,里面自有它的复杂;所有你认为渺小的存在,背后自有它的伟大。

  请认真对待与你有关的一切,让我们共同感动中国。

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篇6】

  苏炳添获得如此荣誉,中国田径队官方写道,“苏炳添的颁奖词,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东京奥运会上,9秒83,苏炳添带来了中国体育历史上的最燃时刻之一,苏炳添冲线的瞬间,是所有中国人感动和激动的瞬间!

  苏炳添第一时间发声,感谢了祖国,“感谢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走到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并且,苏炳添霸气发声,“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

  本次感动人物当选者,只有苏炳添一人是来自于体育领域。并且,苏炳添也登上了热搜,引发热议。对于苏炳添当选,网友认为实至名归,“苏炳添的成就不可磨灭,每每回想起那个夜晚都觉得振奋人心,9秒83,太厉害了!”

  2022年,苏炳添有两项重要大赛,分别是田径世锦赛和亚运会,苏炳添状态如何,这两项大赛就能给出答案。此前,苏炳添已经表态,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这意味着,苏炳添渴望突破9秒83的亚洲纪录。

  当然,苏炳添已经暗示,自己会跑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苏炳添已经32岁了,届时,苏炳添依旧希望跑进百米决赛。如果真能做到,苏炳添就太了不起了,期待中国飞人能够创造更多奇迹,带来更多感动。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11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的有: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七十年航空报国的科学家顾诵芬;守护高原人民健康的老院士吴天一;长津湖幸存的志愿军战士——“中国保尔”朱彦夫;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国航天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苏炳添;见证国家脱贫奇迹的陈贝儿;身残志坚的脱贫攻坚奋斗者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双耳失聪但仍然自强不息的青年学生江梦南。

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篇7】

  3月3日晚,央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举行,山东沂源人朱彦夫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这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士再一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朱彦夫14岁参军,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在朝鲜战场上,他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在战斗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回国后,他毅然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了家乡。靠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实现了生活自理。

  战场上,他扛起枪杆子,与敌人英勇作战;在家乡,他抱起锄杆子,带领群众向贫穷宣战;退休后,他夹起笔杆子,向人生极限挑战!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极限人生!

  2021年,一部电影《长津湖》把人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

  1950年11月,中美在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

  朱彦夫的连队战友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或战亡或冻亡,全部牺牲。那年17岁的朱彦夫就是其中唯一的幸存者。当增援部队发现他时,他的肠子流出体外,左眼球被击穿,四肢冻成了冰块。

  经过47次手术,昏迷93天之后,朱彦夫苏醒了,但他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视力0.3的右眼。

  伤势稳定后,倔强的朱彦夫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为了牺牲的战友们,他要坚强地活着,做一个有用的人。

  朱彦夫:休养人的生活不能抒发自己的心情,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副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最微小的事情。

  抱着残而不废的决心,朱彦夫回到家乡,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一切从零开始,他苦练各种生活能力,不知砸碎了多少个饭碗,摔伤了多少次,在一次次失败中,朱彦夫终于站了起来。

  那时的张家泉村,许多村民家里吃不上饱饭,有些人常年逃荒在外。一心要做点事情的朱彦夫看到,村民们大都不识字,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扫盲夜校。

  朱彦夫用两支残臂夹着粉笔,总是写了断,断了写,后来他发明了子弹壳装粉笔的办法。

  乡村夜校办了五年,朱彦夫没有停过一天的课。1957年,村民们一致推举朱彦夫当村党支部书记。大家把张家泉村的未来交到了没手没脚的朱彦夫身上。从此,他拄着双拐,拖着8.5公斤的假肢,爬山头,到乡间。山多路险,朱彦夫自创了四种走法,立行、跪行、爬行、滚行。常常遍体鳞伤的书记,让乡亲们心疼不已。

  张家泉村村民 赵圣贵:看着他摇摇晃晃走不成路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老朱啊,对不住啊,你为俺们村民受了多少累,操了多少心呀。

  朱彦夫的军人气魄,不怕艰难的干劲儿,激励着乡亲们。棚沟造地,把贫瘠的山沟变成沃土。山坡造田,通水架电,十几年工夫,朱彦夫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先进村。乡亲们不仅吃饱了饭,也种上了漫山果树。

  在朱彦夫的心里,从没有忘记曾经一起战斗,为国牺牲的战友,更是时常想起,朝鲜长津湖那一仗,指导员临终的嘱托,如果活着,一定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带回祖国。这个嘱托一直放在朱彦夫心上。年近60,朱彦夫决定动笔了。

  他的写,是用嘴咬着笔,用残臂夹着笔进行的。他一边刻苦阅读,一边构思创作,遇见不会写的字经常要查字典。

  就是靠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七度春秋,七易其稿,将一部饱含着热血的生命之作,捧给了世人。作品出版的那天,朱彦夫在扉页上写满长津湖牺牲的全连战士的名字,一个人关进房间,把一本书点燃。

  朱彦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在死之前把生命故事写出来,写进书里,等于补上没有完成的任务。

  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他都书写得如此精彩。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2019年,86岁的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想了解更多观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观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4609457.html
延伸阅读
出国留学网主题栏目精选:“经典名著观后感”,敬请访问。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经典名著观后感。周末一个人宅在家看上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多是一件美事,好的作品可以与我们在心灵上产生更多共鸣
2023-02-03
有请阅读“最新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相关内容。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欣赏这些优秀的影片后,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观后感即观看完电视、电影等文化作品之后的
2023-02-03
出国留学网栏目精选:“榜样4观后感”,欢迎阅读。当我们在闲暇时看看影片或者电视剧时,可能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为了向他人展示了自己欣赏作品时的感悟,我们可以用观后感
2023-02-03
以下的开学第一课观后心得及感悟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每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品尝的,在观影过后,我们会不禁回忆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观后感讲究的是先观后感,没有观看的过
2023-02-03
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国庆晚会观后感”。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总能让我们受益匪浅,脑袋里面会产生许多新颖的想法和见解。观后感就是一种心得感悟,写观后感,“观”是基础,“感”是重点。欢迎大
2023-02-03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剧中的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大家在观看完《烈火英雄》以后,相信心中有着不少的心得,观后感是我们看完一些影视作品后内心油然升起的感悟写下来的东西,
2022-12-17
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经历风雨后的经验和阅历,我们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来写出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剖析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思考。那么如何书写一份规范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编辑精心
2023-01-04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观看一些电影或电视剧,每次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脑海中都会有一些独特的想法。总结从作品中得出的感受是需要用到观后感的,一篇优秀的观后感,离不开内容简介、发表评论、抒写
2022-12-30
优秀的影视可以很好的带动我们的情绪,我们总会被作品中的情节所吸引,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写观后感时,可以围绕一条中心线索,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一篇
2022-12-18
电影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难以忘怀的情节总是让我们感触颇多,观后感就是对所看过的作品概阔总结自己的感受,想要写好观后感,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来写。写观后感有哪些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