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完整成长读后感1000字(精选12篇)

字典 |

2023-03-06 11:39

|

推荐访问

完整成长读后感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1】

  对感觉的新认识——《完整的成长》读后感1000字: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丁西安的爸爸丁伯涛,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完整的成长》第四章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第六节:对感觉的新认识。通常我们认为人的感觉就来自于人的五种感觉器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知道人在五种感官之外的感觉,源于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觉,称之为“生命感觉”。

  一位5岁的小男孩A在排队盛饭时和另一位5岁的小男孩发生了争执,一位3岁的小女孩走过来指着其中一位说:“是你的错。”

  小男孩A说:“你没看到事情的经过,怎么判断是我错了呢?”

  小女孩说:“我是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过程,但我有感觉啊!”

  小男孩说:“我先站着排队,看见饭还没有端来,我就出去玩了一小会儿,结果他站了我的位置,我让他走,他不走,是谁的错。”

  小女孩肯定的说:“就是你的错。”

  小男孩说:“为什么?”

  小女孩说:“不知道,反正就是你错了。”

  小男孩说:“那好吧,我们找老师去。”

  整个过程让人很惊讶,小女孩无法通过自己的思维分析、思考、组织、整理表达出来,但凭她的感觉:他错了。如果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的话,应该是这样的:离开原有的位置,到另外一个地方玩一小会儿,还占有之前的位置,这是否合理?你不能同时待在两个空间里。你也不能身体离开了,但意识还占着排队的位置。小女孩这个明确的判断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她内心的感觉,是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觉。

  这种心灵的感觉,正常的儿童,当没有受到理性的打扰时,他们的心灵会非常的敏锐,他们能够感知到现象背后的真实。书中有一个故事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一天,学校安排训练,李老师看见8岁的毛毛拿着一瓶红茶走了进来,问道:“你能帮我去买一瓶茉莉蜜茶吗?”毛毛欣然答应,又问其他两位老师要什么,贺老师和王老师肯定的说要茉莉花茶,当毛毛转身要走的时候,李老师急忙说到:“算了,我也要茉莉花吧。”毛毛回身说到:“你太没个性了,别人要什么,你就要什么。”李老师无语了。毛毛走了两步又回头说:“你不能因为他们职位高,就服从他们吧。”

  李老师很惊讶,然后开始察觉自己,察觉到自己平时习惯性的放弃自己的权利,时间长了,造成了无意间放弃自己的意愿,毛毛今天率真的把它说了出来,而且一语中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会让我们发现人类感觉新来源的时代。我们不但知道儿童拥有基本的感觉,拥有知觉,我们还清楚所有的人都拥有直觉,这是认知之外的一种来源,我们完全可以在对儿童的观察中发现这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人拥有一种生命的感觉,它是智慧和创造的来源。

  我们通过观察孩子在成长感觉中的变化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都不太在意内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更多或是习惯地在意物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现在就请我们尊重儿童的“生命感觉”让它伴随孩子成长,这种“生命的感觉”呼唤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学习调整自己,这种生命的感觉能让我们发现内心深处所发生的事情,这种生命的感觉会让我们捕捉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2】

  读《完整的成长》读后感2000字:

  按照“良知养正”家长学堂的学习安排,近期认真学习领悟了《完整的成长》第七章第三节《走出精神,创造自我》相关内容,现将学习感想作简单交流。

  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需要同时具备丰富的精神和康健的体格,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能称之为完整。今天重点讨论精神层面,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可以弥补身体上缺陷,就如孙瑞雪老师在文中讲到的“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不再被基础的、物质的东西所限的人。”只有内在的自由才能真正让我们摆脱各种内外的捆绑,进而创造自我、发现自我、活出自我。

  文中,一个孩子从最初对事件的认知—宣泄(通过情绪流淌不快和痛苦)—转化和全然接受,它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心理活动,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确定、升华和创造。这个过程,更多的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要在一旁爱着、倾听着就好,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保护他们完整的成长过程。孩子正是通过这一次次完整的成长历程实现一次次自我创造,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驱使自己的躯体和行为。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更加深刻感觉到同孩子一块儿成长探索、一起经历一次次完整成长历程、一同完成一次次自我创造是多么必要和紧迫,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必须清醒、做法必须恰当。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绝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无意于来到世间,既然我们将他带到人世,便有责任和义务将他养大、引导他经历人生酸甜苦辣,走出自己的人生。子女之于我们,不是传宗接代或者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不是我们可以占有、控制、支配的私有财产,他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保证我们不会走偏、走错。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高质量的陪伴和真正意义上的爱。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孩子跟我们回了几次老家,就能分辨出哪是奶奶的老家、哪里是外婆的老家;孩子跟着妻子去了几次她的单位,就知道妈妈是警察;每次我和妻子说话声音稍微大些,孩子就会怯懦的对妈妈说“你们不要吵架”;每次孩子惹怒我们被批评之后,孩子都会说“抱歉”……他的言行时常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喜,它也一次次提醒我,真的不能把他当作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他正在用懵懂的眼神观察周围、感受社会、认知这个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理正在活动,以致于我不能在他的玩伴面前和公众场合给他难堪,不能随意否定他的想法和劳动成果;以致于我不能随便找个借口敷衍他,不能编织谎言欺骗他,孩子的意愿和选择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态度,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待人处事的态度,孩子会从我们的爱和尊重当中感受到温暖,从而将这份温暖带给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陪伴孩子,陪伴自己。时常会看到或者听到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的文字和话语,我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觉得小孩瞬间就会长大,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陪伴就会少些遗憾,也为此我调动了工作岗位,选择呆在孩子和家人身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样一本书《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我深以为然,我才慢慢认识到,原来陪伴并不是我们和孩子同处于一个空间、要在一起呆多久,而是我们既能把自己的时间给孩子,更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孩子身上,能够接受孩子有情绪,接受孩子会犯错,并且乐于关注孩子的言行、倾听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愿意花时间与孩子接触,帮助引导他解决问题。孩子通过一个个事件经历一次次心理历程、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创造,通过一点一滴地、慢慢地、逐渐地确定自我,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着谦卑、谨慎、积极向上的态度,耐心去听、认真去看、深入去思考,与孩子一起尝试、一起探索,给他支持与鼓励,给他适当的引导和修正,相互陪伴、相互成长。

  懂得去爱,完整成长。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爱,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在社会上行走需要具备的一切能力,让孩子做自己,才是最恰当、最正确的爱。既然我们已经懂得,孩子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建立,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怕麻烦、怕孩子受到伤害剥夺、限制孩子自我尝试的机会,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原因包庇纵容孩子的过错,殊不知,我们剥夺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纵容包庇的不仅是孩子的过错,更是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对事物本质探寻感知的能力,是纠正引导孩子的最佳机会。没有真正的经历、没有真切的感受,哪能体验兴趣与奥妙所在、哪能知道酸甜苦辣的味道。适当的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因为他自己吃得那些苦终将让他更加强大,他学会的那些本领会让他更好地观察适应这个世界,他一点点修炼出来的良好修养会让他更加热爱生活,他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将让他成为自由的、独一无二的自我,他不断丰盈的精神世界终将让他走出精彩的人生。

  “我思,故我在。”到达精神,创造自我。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3】

  跟随叙事者团队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里面一句话让我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正确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现在的家长是在比赛着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当知识填满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试想,一个没有玩过水,没有玩过沙,没有登过山,没有看见过五彩缤纷的植物蔬菜,没有领略过大自然四季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游戏过,没有抬头看过星星月亮,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能是幸福快乐的吗?

  孙瑞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作为家长,有责任学习如何协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长为一个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合一的人。经由一斑可窥见一豹,我们可以经由我们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的粗浅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们的内在世界都发生了什么!也经由此而深刻认识到我们每天与孩子的相处,都在孩子的内在世界里发生着什么!这是一堂父母们必修的成长课题!自我的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是人的核心,而儿童正在形成这个核心,这就是成长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为自己”。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你的幸福感有多高,你是否拥有爱的能力,你的生命状态是怎么样,核心就是自我的尊严、自我的价值感,而这些绝不取决于你所获得的荣誉、金钱、地位,也不取决于谁给了你荣耀、关注或者爱,更不取决于你站在一个怎样的平台上。

  教育当是创造人自身的事业,而基础教育更当是创建人自身之基础的事业,那是一种至深基础和无限高远的事业,但它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真正的重视。才高志远的人们远离着基础教育,人们不愿去造就人而更愿意去制造物。

  教育,如果我们还继续用这个词的话,应该赋予怎么样的新内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师说,“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坏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师说:“我终于相信,儿童是自己成长的。”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4】

  很遗憾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只是看了前面一部分,书开头的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完整不是等于完美”,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完整的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成为完整的人,值得思考;我们老师如何培育完整的学生,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能成为完美的人一点也不觉得遗憾,但是不能成为完整的人,那还是遗憾的。

  完整的成长让我们认识儿童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方面,这本书除了给我们老师一些启发意义,同时对于妈妈身份也是极好的,可以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从而更好指点,同时又可以让自己认知感受生命的意义。

  文章作文中有一段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经常走过孩子玩耍的成年人从未被孩子发现,却在一天,被狗追着满园跑,孩子们看到这一幕,开心的不得了,一直看着成年人。他说突然在孩子面前,我有生命了,平时在孩子眼里如空气一般。突然被狗吸引而被关注。

  这里我看完后,想起自己带儿子的经历,儿童和大人关注的根本不同,很多时候儿童没有听大人说什么,他在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探索自己想玩的,此时你他说什么,他都不在意,有时候会被孩子气到,当看这本书时,竟然明白了,我们根本不需要打扰他,让他探索让他观察,让他专注他自己感兴趣的。

  其实很遗憾,我还没看完,感触并不深。后面继续看完重写一篇。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5】

  我对孩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怜悯。对孩子的喜爱源于我是一名妈妈和老师,而怜悯则是因为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为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引导陷入迷茫和苦恼。

  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孙瑞雪的教育机构,捧回《爱与自由》的书读了。随后又读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长》,似乎是续上了,更完整的了解了她的理论与实践。

  孙瑞雪说:我们是搞儿童教育的,但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成人的了解和研究。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无法了解儿童,无法做这种高于我们意识形态的教育。成长需要寻找一个途径,观察儿童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的路。我们必需与儿童一起成长。

  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觉得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密码,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丽小路。

  她用温和的笔法向大家呼喊: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如果想做到这些,就用“爱与自由”去浇灌。

  书中举了大量的实例,甚至包括作者的迷惘与解惑,用最真实的感受传达了她的一份担忧,一份责任。

  虽然写的是0-6岁孩子的成长,但是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借鉴的意义,让我们知道因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所教孩子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现在想来我们班的一个典型特征的孩子,就是缺少了早期的体验学习过程,父母是非常利落能干的人,帮助孩子解决了一切可以动手的机会。刚入学时,孩子虽然活泼,可是手部及身体肌肉的协调感差,造成了不自信的状态,更不必说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了。这些方面慢慢在学习上表现出不愿意思考,遇到稍有一点难度的题就放弃,不愿意写作业。于是我就对症下药,增加他的动手机会,并把他的任务难度系数降低,先解决自信心的问题。又经过长期的体验训练,帮助他进行内部的自我建构。终于有一天,迎来了他自豪地跟我说:“我现在的躲避球水平很好噢!”再后来,开始耐心而专注的作业。孩子,你终于完了一部分的自我建构,开始认识自己了,变成自己的主人啦!

  我的女儿只有三岁两个月,美丽可爱,活泼伶俐,我也尝试着这样和她这样交往。

  暑假里,我把她带到姥姥家,因为姥姥家里有年龄相仿的好几个小朋友,女儿可喜欢他们了。她的大姨喜欢她,独独邀请她做客,她不肯,声嘶力竭地哭,完全失掉了乖巧的形象,勉强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去了。后来,大家就常常拿这件事逗她玩,只要说:“送你到大姨家。”她就大哭,屡试不爽。女儿不是太爱哭,再因同样的原因又哭了一次后,我试着询问:“你喜欢大姨吗?”她含泪点头。“你不想去是因为舍不得戚珩哥哥吧?”女儿大眼晴里珠子就断了线啦,小嘴儿一撇,又要哭,看来这就是她的伤心处了吧。我接着说:“你看,妈妈就是你肚肚里的虫虫,什么都知道,那么,我们就暂时不去大姨家了,要是去的话,妈妈和你商量,好吗?”她破涕为笑:“我以后再上大姨家。”好像,类似的哭就少了呢。

  女儿暑假后就要开始她的集体生活了。孙瑞雪的幼儿园的理论是蒙特梭利,注意体验和经历,注重孩子的内部自我建构。体验就是学习!因为对“体验学习”的关注与重视,才进行了游戏课程的研究。如今,又见“体验”是那么的熟悉,却略带陌生。因为体验也需要“有向”,凡事皆体验我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体验要到个体,给孩子机会,不有意无意的替代。这也算是所说的上位吧!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和体悟,才能将它更好的应用在我的教育孩子当中。

  这本书还得再读,因为真的很好。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6】

  自我的力量——读《完整的成长》读后感2000字:

  我今天交流学习的内容是孙瑞雪老师《完整的成长》第九章第四节《自我的力量》。

  读完这一节后,让我感受到:儿童期是一个丰富多彩,蕴藏着巨大力量的重要生命阶段,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要尊重儿童,给儿童自由的权利,也要相信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孩子的每个细节,并给予合适的爱与教育,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个奇迹,自我成长贯穿着人的整个一生,经过着一个由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复杂过程,同时也发挥着人的自我认识,主动地去感知真实环境下所带给人的体验和反思。

  自我对人意味着自主、自我价值感、意志、自律、独自、自爱、力量和完整的、统一的内在管理系统,意味着创造的天赋,意味着与真善美同行。婴儿的自我还未产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共同体。当儿童的“自我”一旦产生,自我创造就持续不断的进行,除非环境威胁到他的生存,“自我”就是“我”,“我”就是力量,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力量就回到了自己的内在,界限就清晰起来,就知道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们要创造爱与自由的环境,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感,才能给予孩子尊严感。例如:一天,我家的大宝不做作业而在手机上完游戏,让我家的小宝看见了,小宝理直气壮的跑到我跟前说:“爸爸,哥哥不做作业在玩游戏”,大宝听见了当时拉下了脸偷偷的踢了小宝一脚,小宝当时举起了拳头,一边说着“你犯了错误还不承认”,一边进行了还击,小宝这么小面对着哥哥,坚定不移的坚持真理维护自己的尊严,讨回了‘公道’。

  儿童拥有了自我,就开始有了责任感,例如:一天,我家小宝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他一边用毛巾擦着弄脏的床单,一边他愁眉苦脸的给我说:“爸爸,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我对着孩子说:“没关系,知道错了以后改正就可以了”,小宝马上开心了起来,孩子这么小就有了责任担当意识。自我就是力量,就是界限,就是系统本身,就是公正,就是价值,就是威严,就是尊严,就是王者。当孩子的成长创造了自我后,就会产生彼此的平等、尊重、尊严感、高贵感和独立意识。

  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我们常常盲目追求知识的传递,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照自己的想法恣意孤行,为儿童规划路线,把孩子的成长作为自己的一个任务来完成。我们只要为孩子筹建一个‘自由’的环境,孩子就能够在这种自由环境中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学到自己的知识。一天,小宝看见哥哥在写作业,自己也拿着本子和笔坐在哥哥的旁边,对着看图识字图片聚精会神的自己写了起来。

  儿童是自己的教育者,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儿童教育更要注重儿童是一个是独立的、自然生长的个体,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饿的时候就哭,舒服的时候就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怎样做,我们要依着他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精神的本质来教育,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生长规律来作为标准和依据,我们要遵循着这些标准和依据,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学习儿童。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是儿童所追寻的最好教材,如千变万化的云彩,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千奇百怪的虫鱼禽兽,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日夜变换的日月星辰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知识的宝藏。

  每个儿童都是小小的思想家和探索家,儿童远比我们有好奇心,求知欲,对一切是那么的有勇气,儿童成长的历程就是创造自我的历程,历经内在的、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里的、认知的、彼此的共同历程,点点滴滴地将自我创造出来,只有拥有了自我,才拥有爱的真正能力,从没有自我到拥有自我,从拥有自我到穿越自我,这是人意识的进化,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有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7】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1000字: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王昱哲的妈妈吴琼,今天由我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长》第四章第二节:感觉是儿童认识的基础。

  儿童主要依靠5种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来认识世界的。从婴儿开始,他们用眼睛观察明暗的世界,分辨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的界限。用嘴吮吸,既能获得食物,也能和妈妈发生生命的联结。用耳朵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从中拣选出母语。用哭声召唤妈妈,并与妈妈建立关系的雏形。用身体活动,并和妈妈接触,激发生命的活力和探索世界的愿望。感觉就这样扩展、延伸着孩子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感觉到的一瞬间,感觉到的世界就被打开了。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体验数以万计的感觉,透过感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心理、认识与精神,这并不是谁教出来。同情绪一样,感觉是天然存在的,所以这个过程的完成是任何他人都不可以替代的。有些感觉是外在世界带给内在的,有些则是自己的内在世界给自己的。各种不同的感觉刺激着儿童,使他们发展出了非常好的鉴别能力、精确能力和协调能力。儿童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因此经历感觉对于儿童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感觉数学:孩子把数棒握在手里,握住1个数棒、握住2个数棒、握住3个数棒、握住4个数棒……以此,孩子用手握的感觉发现“越来越多”。

  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不让孩子感觉与体验,那就意味着让孩子失去自己的人生,离开“感觉”,“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智力是身体、感觉、心智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分离则会导致一个和自己的生命不融合的虚假系统,它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身、心、意的分裂。

  读完这一节后,感触颇多。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多读书,我们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历程,不能想当然地使用灌输和驯化。无论你是成人还是孩子,读后感·对自己生命的改变必须从感觉开始,只是认识到了,改变依然不会成为可能,所以,你可以想象,说教真的能改变人吗?每个人在说教时都想尽可能地说得好,以为那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但只有触动了感觉,变化才有动力。

  其次,我们必须从改变我们的语言系统开始,把“你怎么又这样“改变为”妈妈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然后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式。语言一改变,语言所传达的能力就变了,情景就变了,新的感觉就产生了。还有我们需要把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让自己成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同时也作为一个感觉者而存在,当我们尝试着去感觉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怎么了,然后再依此做出决定。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支持我们的人和天然的让我们学习爱的人,那就是我们的孩子。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8】

  读《完整的成长》读后感2000字:

  今天由我给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第七章第二节《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这篇文章。

  首先,在分享之前我想聊聊我参加县幼儿园良知养正学堂学习的感受,我是1月8日开始学习的,到目前已经坚持打卡学习88天,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学习最久的一次,我自己都有点佩服我自己,这五个月的学习带给我一个又一个惊喜,其中最大的惊喜就是让我学会反思,开始观照自己的内心,人变得宁静了,学会了包容和体谅;当然最重要的收获还是在家长学堂学会了如何当家长,如何正确的和孩子相处,对孩子每一个阶段的生命特征不再无知和迷茫,跟着孙瑞雪老师慢慢走进了孩子生命的神秘的成长过程,感受孩子一个又一个敏感期,感叹生命的神奇和伟大。五个月的学习过程已经让学习变成了一种习惯,当然,因为时间和自身能力的问题,我得学习还不够深入,很多只停留在表面,希望继续跟着咱们的家长学堂,将学习一直深入持久走下去,毕竟大家一起走,才能走的远。

  下面,进入咱们今天的正题,说说《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这篇文章,精神是经由自己内在生命的过程,认知清晰以后,伴随着生命高潮的体验,而获得蕴涵在所有法则中的真善美,精神生活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嗜好,人类的核心就在于此,而儿童尤为敏感。孩子对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精神感觉,有着天然的熟知和亲切,有着本能的嗅觉,如同植物和动物的本性。

  孙瑞雪老师把精神理解为儿童对真善美的了悟,而真善美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童童每天早晨到幼儿园,都必须从幼儿园大厅右边的楼梯上楼,尽管左边的楼梯离他的班级近,但是如果妈妈想从左边上楼,童童就坚决反对,右边的楼梯上挂着现代派画家的画,有梵.高、塞尚、高更……转过楼梯,二楼的走廊里,挂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画.童童需要每天从右边上楼,每天认真观看每一张画,一直看到教室里.童童最喜欢的一幅画,挂在班里,叫《宇宙原素》,有一次,老师告诉我,童童看了14分钟,然后就像美餐了一顿,愉悦的离开了。他从来没告诉成人,他看到了什么,他用感觉,感觉着精神。这个活动持续了好几月。

  依依8岁,在一次音乐课上,老师给孩子欣赏的音乐是《梁祝》。依依回家后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听盛中国拉的《梁祝》。”妈妈听完后,忙给孩子找。交给孩子以后,孩子便坐在沙发上听了起来。听着听着,便躺在了沙发上。等到乐曲尾声的时候,妈妈走过去看女儿,发现女儿泪流满面。依依妈妈感到很震惊,她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哭,其实许多成人都不知道,音乐是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善美中最容易被听懂的。

  孙瑞雪老师认为,心灵就是生命的本身,把物质搁置起来,留下生命本身就可以找到她,儿童天然就是这样,只有儿童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灵世界中。他们先满足些许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发展的工具需要,随后他们对物质世界就不再看见,或者不再感兴趣。而大多数成人都会为物质世界、世俗世界所烦扰,他们需求于物质,依赖于物质世界,研究物质世界,争取物质世界,分割物质世界,设计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献身于物质世界,他们和世俗世界紧密相连,和他们成为朋友,和他们争战,最后不情愿地成为世俗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人一旦被物质世界锁住,就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创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如果我们长久地让儿童在这种伪精神氛围中生存,儿童的精神生活没办法得到正常的回应,精神就沦陷了。

  由于在我们的文化和生活的周围,大多数成人并没有成长到可以拥有精神生活的程度,这就导致儿童生存的环境中没有精神生活。那么,儿童强烈的对精神的追求从哪里来呢?儿童从哪里获得精神生活呢?这个来源只能是动画片、音乐、绘画和书籍,当然,最后的精神生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互动。有些孩子在认知还未成长起来时,精神的需求就开始了,孩子要求读童话,因为童话里充满着事务背后的秘密,这些秘密就是精神的内涵。孩子们天然是童话,在孩子们那里,童话和现实并不被区分,童话就是孩子内在世界的风景。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9】

  读了《完整的成长》,“完整”两个字首先触动了我的心弦,在书的背面,对“完整”做了件的解释。何为“完整”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一个人完整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一、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 然后有精神升华。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儿童总是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这是儿童成长的开始,也贯穿幼儿发展的始终。因此,在幼儿自己创造自己的同时,我们成人要给于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自己找到创造自己的方法。

  二、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要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之前必须唤醒自己的身体,而唤醒自己身体的前提便是对儿童的“爱和自由”。

  爱可以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在儿童自己家中,大多数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他依靠身体来探索外界以此

  上升到头脑,这是发展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因此,身体的自由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是儿童的第一个自由,这一阶段四肢的活动就是快乐就是成长就是一切。

  三、隐藏在儿童身体内的生命力

  儿童体内天生就隐藏着生命力,我们不被儿童发现,是因为我们缺少生命力。然而,我们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让儿童发现自己,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挥我们体内的生命力”来吸引孩子的眼球。幼儿天生对“生命力”有着敏感的嗅觉。孩子的生命力指引着孩子身体的自由,如果身体被他人支配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更加都懂尊重孩子的身体自由,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

  四、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哭,然后告诉孩子:“宝贝,你很安全,老师时刻陪着你,保护你!”这时候,孩子可能还会哭,但是,他的心会慢慢的趋于平静。

  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这里的哭不是伤害,而是情绪的流淌,这时候的安慰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就是理解。

  儿童除了哭得情绪还会经常出现愤怒的情绪,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拿着一个红薯,艰难而笨拙的剥着皮,父亲毫无察觉的想:“按孩子这样的速度,恐怕半天也吃不到。”于是,爸爸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愤怒的大声哭了起来,父亲慈爱的说:“别哭别哭,真是太心急了!”父亲以为是孩子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的把剥完的一半放在了孩子手里,可是,孩子却将红薯愤怒的扔到了地上。这一仍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个矛盾的产生是因为父亲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自己吃的秩序,儿童成长的需要没被满足才使他愤怒。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心理的感觉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用心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

  带着对生命的思考,对幼儿的尊重,我还要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味,我相信,每读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收获。我将这一份收获珍藏在心里,用实践来实现幼儿完整的成长。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10】

  最近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对于成长有了新的认识。儿童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在环境中经历完整的成长,成长则离不开关注。

  我们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出生时,父母对他的关注度极高,连取个名字都要绞尽脑汁。凡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小心翼翼地呵护,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话,陪他游戏……一直都想给他最好的,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慢慢地,孩子长大了,能独立做很多事情了,对于孩子的关注也就随之改变,可是,父母的关注却一直都在:上幼儿园了,关注他什么时候不再哭闹;上小学了,关注他什么时候独立完成作业;上初中了,关注他什么时候不再令人头疼……

  其实,关注也是有规则的。“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的家长会越俎代庖,“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过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是认知的层面。”因此,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我妈妈说了”的“妈宝”的存在,他们完全内化了妈妈,遵循了他们已经认为的正确规则,失去了自主,从而失去了自我。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了《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啃老族”,苏明成从小就仗着妈妈的宠爱对妹妹颐指气使,脾气暴躁的动不动就动手打人,郭京飞用实力演绎什么叫“妈宝男”。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最佳状态,无外乎“你是怎么知道我就是这么想的呀”的心有灵犀。父母能够读懂孩子,孩子也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这就要求我们父母对孩子适度的关注。“人的身体隐含着精神和意识,隐含着喜悦和爱,而强制会迫使孩子只留下身体本身,其他的就会被压抑。所以我们要更加懂得尊重孩子身体的自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被校长骂成“低能儿”,刚进学校三个月便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没有责怪孩子成绩差怎么办,而是给孩子讲罗马帝国的兴亡,英国发展的历史,讲文学、物理、化学等等,培养他爱学习的习惯和好的学校方法。作文在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10岁就能阅读《美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少年儿童很难懂的书籍。在他15岁那年,由于在火车上搞试验,引起大火,回到家,母亲并没有责怪,反而帮他在家里设置了一间简单的实验室。爱迪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到试验上,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作为成年人同样需要成长。婴儿3年的成长,需要成年人用33年来完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牵绊阻碍了自己的成长,但是只要你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你的成长也就随之而来。从一切事物、任何人身上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你终将成为你期望成为的那个人!

  关注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更要关注自己,不断地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走过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11】

  昨天晚上,我终于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这次这本呢书读得这么慢,跟开学了、工作比较忙、晚上不愿动有关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这本书实在让我没有多大的`动力去读。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看。这是一本有点像散文的书,当你认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会觉得这是一本闲来无事读来消遣的书。书中对于蒙氏的理念讲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点夸张。至少对于我现在的理解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不过我也想再多说一句: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也会不觉得有多么夸张。因为曾经我也以为蒙氏的理论很夸张,直到我看到那一段日本的蒙氏幼儿园的录像。有点扯远了。即便我无法理解这种散文式的理论,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看。这是因为,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儿童行为的例子,关键是还与理论讲解相结合。更加清晰明了。

  这是我随意截取的关于一个孩子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他八岁时,因为逻辑让老师抓狂的对话过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会觉得他的人生乐趣在哪里呢?可是看完他在四岁时的那个例子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他父亲教育的正常结果。

  这本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对自己的孩子犯过这样的错误。或许对于目前的我而言,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完整成长读后感【篇12】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更多文章上太原幼儿园哈福屋国际蒙特梭利幼儿园 网站了解。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

  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闲娱时间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

  想想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呢?

  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

  相反,从《完整的成长》中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

  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

  请记得,滋养孩子的心、身、灵。

  请记得,让孩子去自我创造。

  请记得,让孩子去探索、发现、感觉、感知再感觉。

  请记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给他些机会。

  请记得,尊重孩子,真爱孩子。

  请记得,给他爱和自由的环境。

  给予这些时,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成长的作文 | 成长名言 | 成长手抄报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4688017.html
延伸阅读
出国留学网精选专题推荐:“读后感优秀作品”。读一读作者的作品,从中就能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更多的感想,写读后感能培养学生的情怀美。你有没有在收集作品读后感范文呢?出国留学网特别编辑了“
2023-03-06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优秀篇1这让我想到,在《真实事件》中,所看到的人。他有一条比腰还粗的腿,时不时还流出液体,冬天,鞋穿不下,只能让那只脚挨冻,他还为此放弃了他的学业。看到此情此景,
2023-03-06
书籍会使人思考更深层次的道理,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的知识库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充。当自己想写文章确没有灵感的时候,就看书然后写读后感。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兵张嘎读后感
2023-03-06
出国留学网专题“《天蓝色彼岸》读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阅读过后我们的脑海中会不由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想,相信读过作品这本书的人有很多,当我们看完一本书后,都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一下吧
2023-03-06
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在阅读第七天读后感悟结束后,我们可能会学习到一些新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书写来记录下自己的真实。以下“读余华的《第七天》有感”一文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
2023-03-06
读后感成长岁月篇1短暂的寒假就要过去了,我们即将迎来新的学期、新的挑战了。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寒假里,我看了许多书,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聊斋志异》、《成长的岁月》等。令我最难忘
2023-01-07
出国留学网推荐更多专题:“哈姆雷特读后感”。哈姆雷特读后感篇1大家常说如此一句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哈姆雷特》这本书的影响力巨大。的确,《哈姆雷特》取材于1
2023-02-04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阅读作品之后,能深刻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写读后感要分辨主次,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那么你知道读后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吗
2022-12-31
书籍是前人智慧的体现,相信不少人阅读了作者的作品之后,都能从中收获不少。初写读后感可以将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以下为出国留学网为你收集整理的读后感家书,仅供你在工
2023-02-17
如何写才能起到警醒的作用呢?认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都会有所总结,此时写成一篇读后感,可以防止遗忘对该作品的想法与心得,你可以读一下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成长烦恼读后感,建
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