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课堂教学观后感(精选6篇)

字典 |

2023-03-13 10:33

|

推荐访问

课堂教学观后感

【 liuxue86.com - 观后感 】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许多联想。这时候可以用写一篇观后感把这些道理记录下来,观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笔,让我们在写作时的思路更加清晰。感谢阅读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你整理的课堂教学观后感,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网址!

课堂教学观后感 篇1

  读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学生如何学习更有效和教师如何教学更有效。

  有效学习可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经验”。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验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经验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它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听说”。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多听常说,提倡学生多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样就打破了旧式的“哑巴英语”。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英语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四是“再创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

  有效教学也可用六个字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教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发展及学习过程,才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才会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着重探讨拉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课堂之中。通过介绍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之前,我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大概念较模糊,通过学习,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概念有了清晰理解。教学模式往往都包含内在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教学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实现条件,效果评价等几部分。一般来说,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它不同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通过“调控”来指导教学活动,比起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其内涵更丰富。

  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教学范式,它有一定的实现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之相比,教学策略则相对比较灵活,它能根据目标的变化而调整,有时甚至会根据情境的变化,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并做出改变。同时,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策略的建构和使用也有助于形成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相互活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的方式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大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课堂教学观后感 篇2

  记得本世纪初第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各种培训和讲座向一线的老师们纷至沓来,如一个表面听话的孩子,老师们学了多少、思了多少就很难说了。而走进课堂,教师怎样面对手捧的“新教材”,才是反映每个人是否真的走进“新课程”。在第一轮十年课改中,笔者觉得更多的一线教师是被课改的潮流推着往前走,效仿的多,创新的少,实践的多,思考的少,以至于很多的课堂或“穿新鞋走老路”,或一味求新、偏离了课堂和课程的轨道。当然,在这种摇摆和彷徨中大多数老师们也渐渐寻到了新课程的根本,找到了自己课堂的定位。

  捧起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并觉自己必定能走出“概念不清、理论不明”的混沌。“核心素养”一词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充斥在各种教育文本和各种培训讲堂中,但多为“擦边球”,何为“核心素养”,为什么要讲“核心素养”,怎样培养“核心素养”等等,听者仍是一锅粥、脉络不清。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余教授可能已感到需要给“核心素养”“正声”、“正名”、“正位”,为新世纪第三次的课程改革“正本”。如文中所说“既然本次课程改革是从研制、提炼核心素养开始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从素养到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阅读中,我也理清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当然,文本的阅读主要还是告诉我们核心素养“是什么”、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聚焦“核心素养”,而具体的策略只是原则而非模本,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具有各自特质的教师恐怕还应遵循原则而“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如前文所述,第一轮的课改中,老师们为什么被动跟随,为什么没有准备好。可能是太久的思维定式让大家习惯于熟套。“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养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怎样的素养,聚焦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教师的核心素养准备好了吗?因为在乎素养,在乎自己教师的核心素养,所以很希望问道于这类“素养”类专著。也许过分相信教师的素养或在乎学生素养的培养,余教授在本书中也只轻轻带过“教师的核心素养”。“深刻”、“独到”、“广博”是余教授到来的新课程改革的承担者的学科素养的期望,三个精炼的词语觉得也是笔者期望自己课堂中学生所应有的素养。从学生到教师,可以说是每个从教者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或应怎样做才能具有这样的素养,文中并未告诉我们。对于教师的教育素养,笔者同样觉得是自己对教学效果期待和最佳期望。

  归结以上,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师与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为因果。在师、生、教材碰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更为能动,或者说教师促使学生更为能动,才是素养形成的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头。

课堂教学观后感 篇3

  今年的暑假,我们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深入了解当下火热的话题,核心素养。当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书。静心开始阅读,通过阅读,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粗浅了解了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课堂教学观后感 篇4

  读了郑金洲老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感触颇深,深感这位前辈的经验丰富,把自己的感触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反思,多多学习。

  在郑金洲老师的课堂教学细节(6)中郑老师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提问的内容。郑老师说到:

  这个问题回答的对不对?,对;他(她)回答的好不好?,好。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这样的一问一答,教师一呼,学生齐应的现象,我们大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教师问的直接,学生答的明了,课堂气氛很是融洽,可以说是另一种师生和谐、其乐融融的互动。

  这样的互动无疑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定帮助。

  但在一堂课上,如果这样的对话过多,也会影响教学的深度推进,也会使教学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

  看到郑老师这番话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经常问学生类似的问题,是呀,这样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可是这样下去学生就不在自己思考,非常容易偏离老师的教学思路,造成老师讲老师的,学生想自己的,因为学生只要说:是、对、好就行。根本不用大脑思考。想明白这个问题后我提问时尽量让学生说出答案,而且有重点的提问某些同学。这样提问做到了提问的作用,学生精力非常集中,成绩也有了进步。

  在郑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细节(7)中郑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记住学生的名字,郑老师这样写道:

  叫出学生的名字,其实反映了对学生的尊重,也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重视。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人的标志,在这个名字里,体现着这位同学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特质,也是这位同学把自己看作独立于他人的重要特征。

  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的含义,都有和这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种特质,对教师来说也是如此。当其他人称呼教师为你的时候,教师本人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不尊重,没有将我与他人的区别突出出来,没有关注到我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我想这样的心理感觉教师也会有的。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又何尝不是相同的心理感受呢?!

  以人为本,体现在各个方面。能否叫出学生的名字,也是是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细节表现。

  读了这些以后我感到惭愧万分,我总是以各种理由为借口,很少去记学生的姓名,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我能叫上名字的学生非常有限,学生课下非常热情的跟我打招呼,我想叫他名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知道人家叫什么,只能草率的应一声。想想这样真的很不对。记得一位前辈也曾教导我:记住学生的姓名,这样非常有利于教学,开始总是不当回事,再次读到郑老师的书时感触深了很多。决定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现在我已经可以叫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了,学生也更喜欢我了。

  在郑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细节(8)中郑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自己阅读,而没有让学生去尝试。郑老师这样说到:

  一次听课,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老师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课文。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舒婷的致橡树。老师读的确实不错,无论是语音、语气、语调,还是对诗文的理解,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教师为什么没有让学生去朗读,而是由自己越俎代庖呢?在那堂课上,老师首先让学生听自己朗读致橡树,然后又找了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一首诗,仍然是由自己来朗诵,同样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听。在这样的场景中,教师实际上是用自己的行为替代了学生的行为,用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替代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用自己的感受替代了学生的相关感受。

  这样的场景背后,隐含的是教师对个人行为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学生行为关注程度不够。教学中仍把自己当作重心和中心,没有真正实现教学重心下移,没有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将学生的感受、体验当作自己教学设计的支点。

  这点我深有感触,由于自己经验不足讲课的时候自己总是讲个不停,从不关心学生的感受,从没有让学生参与进去,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记得一次校长去听我的课,下来以后校长告诉我自己应该少讲一些,让学生多参与一些,不要总是一家言。这样效果不好。想想校长和郑老师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共同学习的模式。今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点,要记住以学生为主。

  在郑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细节(9)郑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不能为教参所束缚,郑老师这样写道: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师越来越倚重教参,甚至有的教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了,对教参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自身的行为越来越受教参支配。教参在中国起于上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洋学堂出现。洋学堂区别于原有私塾教学的重大特点,就在于洋学堂是以班级上课制为教学主要形式的,教师由原有的个别化教学转为班级教学,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法指导作支撑,教参此时应运而生。一个世纪过去了,教参的作用和价值在今天都需要重新认识和限定,教师对教参的态度也应该从原有的简单借用和依靠转变为参考和借鉴,但对一些教师而言,似乎还没有做到这点。

  我们常说,教学是充满智慧挑战的活动,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教参就应该降低其地位和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与即时资源的利用,就应该成为教学的常态形式。上述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有的教师对教参仍言听计从、亦步亦趋,没有跳出教参看教学,离开教参写教案。教参的答案不是唯一答案,将这些答案看作教学中的目标指向,并将所有教学活动都维系在这些答案身上,更值得商榷。

  退一步讲,即使教参上的答案是正确的,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答案与教参答案之间的差距,对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剖析,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最终也得知了所谓的正确答案,也知道了答案的来源,但并不知晓如何得出这样的答案,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仍处在原初的认识水平上。

  郑老师说的太对了,平时怕自己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我也是重点参考了教参,有时候把教参上的话背下来,上课的时候在背出来,好多都没有经过自己思考,没有经过自己加工。我讲的云里雾里,学生听的雾里云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尽量自己思考,自己组织语言,设身处地的想问题、想办法,用最容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样要比单纯依靠教辅效果好一些。

  郑老师的教学细节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学习。他提到的问题都是年轻人容易犯的错误。身为一个年轻教师,我以后会多学习多总结。在不断的反思学习总结中提高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

课堂教学观后感 篇5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不相同的意蕴。这本书的内容很直白,就像一面无形的镜子,照出了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去解决。随着新课程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触和接受,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闪烁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亮丽火花。这种火花是新旧课程理念冲撞下的自然生成,是教师渐次接受新理念装化为教学行为过程的必然现象。但是现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角色定位,还是教学过程中一下具体细节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到底该如何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行为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阅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书以后,感受颇深。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细节的研究与雕琢,《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引领我们如何关注教学细节,关注课堂实效,关注教育智慧。本书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再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捕捉问题,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念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这本书的的确确是教师参考学习的一本好书。

  课堂常规教学过程中,师生免不了要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但是有几个用语值得注意。例如,你在想什么、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里有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用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必须在教师表达之前要构思好。学生在课堂上偶尔注意力转移现象,这时一句你在想什么,或者用语言对学生的神态进行描述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反而给更多同学注意力转移机会。课堂教学的任何用语一定要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有用的,尽量减少没有结果或者让学生注意力转移的用语。用语应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教学内容、明确结果以及增强学习动机。二是课堂用语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不能打击学生的信心。三是不要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替代教育教学方面的合理引导。

  由此引发我许多联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家如此重视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讲求很实用的教学技巧,是很有道理的,很务实的。

  其实细节虽细,但并非小事。你的学生在10年、20年之后,肯定不记得你当年讲课的具体内容,但是他们却能够回忆起许多细节,并且告诉你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一生记住了某个历史事件、某个道理、某个思考问题的方法。你上课时对细节的技术处理就是你的教学风采,也可能成为你的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

  近20年来,教育界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研究教育理论的热潮,提出了许许多多口号与方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颁发之后,人人都在谈新理念,个个都在搞新模式。毫无疑问,教学必须改革的思想能够普及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是一件大好事。现实中有些老师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说课稿写得很好,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很时尚,上课则不敢恭维了,特别是一些细节和偶发情况的处理,完全忘掉了自己在说课稿中所说的教学理念,完全用的是落后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些细节上的败笔,就成了这节课上不了档次的关键。每遇这种情况,我总是想起前几年曾经风行过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这些中学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每天都要走进课堂,所以如何做到注意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那些科学的教育理论很自然地转化为课堂教学以及指导学生活动的技巧,这对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对我们自己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理念结合到学科教学的实际更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地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专家可以对教育教学进行宏观的研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宏观上考虑问题,必须一边学习、消化那些国际一流的新理论,一边学以致用,从微观的角度思考每一节课怎么上好,每一个细节怎么处理。

  课堂教学的细节就是在课堂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在某一个相对完整的步骤,或者在两个教学步骤之间进行过渡时,做出的细致安排,或对临场出现的问题做细微的处理。它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有意识地设计细节,如:采用什么教具,什么时候出示某件教具,设计课前导入营造教学氛围,等等;二是教师没有事前准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状态,应变修订教案,即席做出的反应性安排,比如讨论中,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要求展示,他展示的作品虽然与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其观察角度却与教师的设计不尽相同,教师就要做临场调节,等等;三是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偶发情况,比如学生提出一个教师事前没有准备的问题,怎样应对,等等。细节事情不大,学问可不小,而且是一些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又不容忽视、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注意它,研究它,采取符合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情况的技巧来处理它,那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很愉快的经历。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课堂教学观后感 篇6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实践教育理念、形成并展示教育技艺的平台,教师的专业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自我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课堂上得以展现。教师与课堂,犹如演员与舞台,雄鹰与蓝天,将军与沙场。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的作用,就必须在充分尊重应用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其中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技艺水平。这不仅是现时代对课堂教学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今教学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教师只有努力提高教学技艺,才能够自如的驾驭课堂,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拥有高超、精湛的教学技艺,需要我们长期的学习、实践、反思与探索。通过读《课堂教学技艺》一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

  第一、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锤炼扎实的专业功底,涉略广泛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首先,我们对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必须烂熟于心,能做到信手拈来。尽量不被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问倒(当然,如果被问倒,可以采取巧妙而真诚的方式化解)。同时,在课堂这个教育的主阵地上,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因此,我们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

  第二、坚持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备课。备课,是教师最基础的专业修养,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备好课,并不在于你有写多长、多详细的教案,而在于你对本节课的思考有多深。备课包括:备自己设计好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案;备学生研究学生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备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容量及教学过程等;备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充分把握学生情况和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本节课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备课的设计方式可谓变化无穷,但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思考、多钻研,就能不被教材所束缚,不被教参所左右,从而备出有创造性的课,

  第三、拥有年轻的教学心态和燃烧的上课激情,营造令人愉快的课堂氛围。有位教育专家在一所中学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最想对老师说的话是什么?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极为相似:希望老师不要板着脸孔说话,不要重复与罗嗦。两句普普通通的话,却击中了课堂教学的要害。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一直板着面孔讲授枯燥的知识点、传授空洞乏味的道理,这样阴沉、单调、沉闷的气氛,将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怎样使他们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引起愉快的感觉?首先是教师要对学科要有热爱的态度,这种热爱会传导给学生,教师上课时的激情,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使学生从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话语中,体味出他们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浸润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就也能拥有学习的激情。我们的学生希望自己的教师不仅是一个长者,更是一个智者,有宽阔的视野,有年轻的心态,课堂上富有激情,焕发的是诱人的青春活力,师生才能和睦相处,亲密无间。

  第四、灵活处理教学计划。教师上课应该根据情况时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因为学生的思路是我们事先无法完全估计到的。我们以为学生会朝着这个方向想,可是他们却想到了另一个方向。在这样的时候还按着原来的计划讲课,那就是无的放矢了。如果要引导学生思考,那就不能死搬教案。教师只能跟着在学生后面走,不断地告诉他怎么样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如果他走的道路有点偏离既定的轨道,也不要紧,只要能通过教师及时的引导达到教学目的就行了。只有让学生在思维的天地里养成了纵横奔驰的习惯,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挥和培养。真的好课,是不拘一格不执一端的,是行云流水,任其自然。

  第五、机智解决临时状况。意外事件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比如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比如外界环境对课堂的干扰等等。对临时发生的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时候课堂上的一些意外事件,如果进行当堂处理,既会影响上课时间,又不一定能查得水落石出;如果不予理睬又会损害教师的威信,甚至会让事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化解。当影响不大的意外事件发生时,教师并不要中断教学活动,而是用含蓄、简洁的方法悄悄提醒当事人,以达到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使教学活动按计划进行。当然,教师采取宽容的态度,既不是软弱,也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更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而宽容能促使学生自我教育,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反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心与良苦用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技艺,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楚,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去提高。有位教育家说过每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让我们捧着一颗火热的心走进课堂,做一名琴师,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弹奏出动人的乐曲!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想了解更多观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观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4702444.html
延伸阅读
简爱的观后感篇1星期六早上,闲来无事,我打开抽屉,拿出一本浅绿色封面的书,翻开后,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味扑鼻而来。这本书名叫《简爱》。是我最爱书籍之一!《简爱》的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这
2023-03-13
安全教育观后感篇1记得有一次,体育老师把我们叫到了多媒体教室说是要看关于交通安全的片子,还要照相.....我们规矩的坐在板凳上,一动也不动,就连平时最捣蛋的季双毅也一动不动,嗬!真
2023-03-13
多多观影学习到的知识不亚于多多读书,学习的同时我们会附加上自己的理解,此时最好将内心的感受记录成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归纳总结。怎样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感受在观后感
2023-03-13
当我们通过观影全方面的刺激感官时,在观看的过程中总会生出很多不一样的感慨。其实写观后感和写读后感是差不多的,观影时如果只是囫囵吞枣,那么写出的观后感是不合格的。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
2023-03-12
狙击手优秀观后感是由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你真的懂得怎么写作品名观后感吗?观后感要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狙击手优秀观后感
2023-03-12
出国留学网主题阅读推荐:“《勇士》观后感”。在闲暇时间,我们通常会看一些影视剧,在观看的过程中总会生出很多不一样的感慨,不妨将作品中对内心有所触动的情节写成观后感,观后感能加深我们
2023-01-02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感受【篇1】“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担任“太空教师”,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三
2023-03-05
好的影视作品是能够带给人思考的。看完影片之后,我们获取到很多人生的道理。观后感要做到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
2023-01-03
出国留学网主题阅读推荐:“《风之谷》观后感”。打开电脑,我们能观看全世界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优秀的作品可以带动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深受启发,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收获
2023-03-02
好的影视作品能引人深思。观看的过程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只有用心的去观看,才能得到一篇拥有深刻的感悟的观后感,对一部作品的观感是好与坏都可以写,对里头的观点是否认同也可以写。如
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