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辛弃疾读后感精选

字典 |

2023-03-20 14:54

|

推荐访问

辛弃疾读后感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只要对原作品的内容有所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作品给许多人新的启发。这时候就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的做记录了,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有关“辛弃疾读后感”的内容是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辛弃疾读后感 篇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句说的不是春风中树木开花,星星被风吹落,而是在描摹“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那一簇簇烟花仿佛东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朵,烟花纷纷,又像星星,如雨般坠落。

  在这样的美景,自然少不了欣赏美景的人们。“宝马雕车香满路”是说那些达官贵人携带者家眷游玩观灯。

  所观之灯是什么样的呢?“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这种乐器的伴奏下,各式各样的灯笼,有鱼形的,有龙形的,都舞动起来了。这一切笼罩在月华之下,沉浸在节日气氛中,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句话总写观灯的众女子。“蛾儿”“雪柳”“黄金缕”,皆是节日期间古代的妇女在头上佩戴的装饰品。词中罗列的这些,当然是描述她们盛装出行的样子。“盈盈”既形容“笑语”之轻盈悦耳,也形容女子体态之曼妙。“暗香”不是说花香,而是说女子身上散发的香气。上阕渲染元宵灯会的盛况后,出现这样一群美丽的女子是自然不过的情形,甚至可以说二者珠联璧合。

  这“灯火阑珊处”,虽然昏暗,却让人感觉所有的“光”都聚集在这里,虽然没有描写“那人”的样貌和衣着打扮。但是“那人”的形象一下子鲜明起来。这种鲜明的感觉正是前面渲染众人,并用众人衬托的结果。

辛弃疾读后感 篇2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展望中华大地,回顾华夏历史,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或仅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以武起事

  南宋不图霸业,偏安一隅,二帝被俘奇耻大辱,而南宋朝廷不思报仇雪恨,而是以一天12道令牌的速度召回在外的岳飞,从此俯首称臣年年贡财不断。

  土地被侵占,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这其中就有辛弃疾组织起来的队伍。辛弃疾自幼习武,又受祖父辛赞思想影响,虽身处金地,却仍为宋民,身在曹营心在汉用在辛家祖孙身上实在是合适不过了。

  辛弃疾自幼勤习练武,以驱逐金兵、收复失地为志,然势单力孤最终投奔耿京。经过不懈努力,队伍不断壮大,然里面却出现了蛀虫。和尚义端未能经受住诱惑,犯了投敌之罪,辛弃疾跨上快马,三天时间追回大印,斩杀义端,策马离去。

  义端虽死,但他不会是第一个受不住诱惑的人,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张安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这一次,又是辛弃疾跃马横刀,只率数骑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观至此,人们或许会觉得辛弃疾会征战一生罢,或至战亡,或至南归而息,这或许也是他想要的吧?

  但世上之事并非心想事成,待其南归,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钢刀利剑,从此,再无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仅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以文为业

  曾几何时,读到“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度认为这是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直到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这其中的内涵:这样一段文字里包含着他的多少对南宋的期待,又包含着多少雄心壮志?

  曾几何时,读到“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时,以为这是在无病呻吟,读了这本书才深深读懂他的无奈与辛酸。

  曾几何时,读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如果历史能再给他二十年光阴,相信他能做出更大的成绩。不至于到死喊出三声“杀贼”,抱憾离世。

  细品宋词,或只能以“辛”一词形容。艰辛、酸辛、悲辛,辛辣五内俱焚。世上好事之多,为何总轮不到他呢?

  梁衡曾说“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在南宋的疆场上,能看到一勇猛男儿,拍刀催马,圆了他一生的英雄梦。(赵淑青)

辛弃疾读后感 篇3

  辛弃疾,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词作家。

  他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在世不能以武建功,死后却因文留名,令人感慨万千。他生于金宋乱世,从小苦练武功,二十几岁就拉起了一支颇具规模的队伍,并率军南下归宋。当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他血气方刚,立志杀败贼寇收复失地。但当时的南宋朝廷苟安一方,胸无大志,对主战派将领极尽打压诋毁之能事,辛弃疾被夺去军权,失去了战马钢刀,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了,只剩下一支羊毛软毫还能笔走龙蛇,一抒胸中块垒。“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阙《水龙吟》流露出多么深沉的悲愤和深深的无奈。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壮如铁塔的八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病痛?他只有一块心病,那就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每当我读到他的诗词,总能清楚地听见一个爱国臣子那报国无门的呐喊,忘不了那扶栏远眺的背影。他太爱国了,太唠叨了,朝廷怕他,烦他,疑忌他,一次次贬谪他,但他只要有一点希望,就会义无反顾的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哪怕粉身碎骨,哪怕身败名裂。那颗炽烈的爱国之心从来没有停止跳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著名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诗可能是对辛弃疾人生之路最好的写照吧!

  命途多舛的辛弃疾被时代冷落了,却又被历史成就了,这也许就是“文章憎命达”的历史悖论了。

  悲哉辛弃疾!大哉辛弃疾!

辛弃疾读后感 篇4

  辛弃疾,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词作家。展望中华大地,回顾华夏历史,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可能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以前,我只知道辛弃疾是战争时的英勇,读了他的词后,我才恍然大悟,以武起事,竟然是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愤成就了文学的他。

  辛弃疾的典故:斩杀义端,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道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耿京认为是辛弃疾带进的奸细,火冒三丈,立即要把辛弃疾处死.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重用。

  到现在,人们或许会觉得辛弃疾会战征一生,但并非如此,待其南归,便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钢刀利剑从此,辛弃疾再无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以手中的笔,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喜欢辛弃疾,喜欢他的伟大抱负,喜欢他在逆境中不屈不饶的精神,喜欢他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喜欢他豪迈的诗词,深沉强烈的情感。

  每当提起辛弃疾,我就会想起他说过的一句话:弃己之疾,弃天下之疾。

辛弃疾读后感 篇5

  从金戈铁马回到灯火阑珊,历尽千帆,他依然是那个不忘初心的少年。

  题记

  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历史书又太大,装下了华夏上下五千年文化。在历史书上,我轻轻翻过一页,那里面蕴藏了一位少年纯真的家国情怀

  公元1140年,一颗巨星划破天际,降临在了齐鲁大地。他叫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那年,家乡正被金人攻占。这一年,宋金之间又打了一仗。这一战宋人可谓名将辈出,岳飞、刘琦、韩世忠等诸多将领在各自的战场上奋勇杀敌,一次次地击退敌军,在南宋贫瘠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壮山河的家国保卫战。他们的英雄事迹传遍千家万户,这也在幼年辛弃疾的心里种下了一颗保家卫国的种子,它不断地成长,逐步引领着辛弃疾迈向梦想。

  然而,两年之后,在佞臣秦桧等人的陷害下,抗金名将岳飞父子的性命,连同南宋最后的倔性和尊严一并献给了金人,南宋向金俯首称臣。这一场战斗以金人不胜而胜,宋人不败而败拉下帷幕。至此,都城临安又换得了片刻安宁,西湖又开始了歌舞升平。

  朝廷的阴柔萎靡代表不了宋人的意志。不堪压迫和屈辱的各地宋人,纷纷奋起反抗,自卫护国。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辛弃疾也在其中初露锋芒。他与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携手共进,打得敌人节节败退,一路高歌猛进。凭借着高超本领和过人胆识的他,也深得人心,名声大噪。后来,他南下与朝延联络,归途中听闻了挚友耿京被叛徒杀害,义愤填膺的他仅率领五十骑兵便夜袭敌营,活捉了贩徒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他,以五十对五万,毫发未损且全身而退,有勇有谋,像弃疾这样的文武全才,如果遇到开明的君主,可堪比韩信沙场点兵,可堪比霍去病封狼居胥,只可惜宋高宗既不是汉高祖,也不是汉武帝,满身武艺竟埋没于此!

  此后的他陷入了朝廷内部纷争之中,屡遭贬谪,再与战场无缘。英雄无用武之地,满腔爱国热血的他决心化利剑为软笔,却再难抒雄心壮志。先后献《美芹十论》、《九议》等,他将最后的希望也寄予其中,但天意弄人,它们的结果无一不是石沉大海。

  一头猛兽被拔去獠牙和利爪,还怎么再发出震天动地的咆哮?又怎能再震慑一方?当朝廷再次想起辛弃疾时,他已经年过花甲,彼时金人大举南侵,宋军兵败如山倒,毫无招架之力。纵使他万丈豪情分毫不减,却再没有了力量。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68岁的辛弃疾早已重病不起,最终隐恨西去。

  辛弃疾一生的愿望是驰骋疆场,策马扬鞭,不曾想令他真正闻名于世、千古流芳却是他的文采辞意。

  尽管千年已逝,人们仍会在元宵佳节,念起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失意时,人们会感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人们心有愁绪时,会吟出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每当我们仰望这座青山时,总是能清楚地看到那个,从万里江山到灯火澜珊,不改初心满腔热血的少年身影。那个身影就像一个风向标,时刻提醒着另一个少年,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辛弃疾读后感 篇6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生前留下了悲壮诗词六百八十余篇,他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诗句今天仍然脍炙人口。但是在读完了《剑履山河-辛弃疾传奇》之后,对于这位伟大的诗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忠勇爱国的精神和英雄气概,足以感天动地,与日月同辉。

  这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以南宋时期爱国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赤心报国的传奇一生为主线,以宋金两国的政治、文化、军事斗争的重大事件为背景,演绎出一段豪剑履山河、壮词辉古今的悲壮传奇故事。辛弃疾乳名幼安,一周岁的抓周时手抓木剑和豪笔舞动不停,全家人都兴奋地说辛家要出个文武双全的英才了。爷爷辛赞将孩子取名为弃疾:弃己之疾,弃天下人之疾;希望他长大后能像西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一样忠肝义胆、心怀天下,成为驱除胡虏、统一山河的济世英才。辛弃疾的取名不仅凝结着祖父辛赞对孙儿的祝福,更寄托着如他这样的中原遗民沉重而悲壮的期许。为了祖国的复兴统一大业,辛弃疾面对强敌金戈铁马,不惧生死;面对贪官奸佞,不畏权势,铁腕严惩;面对穷苦百姓,扶贫助弱,人性张扬。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辛弃疾一生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面对敌国以高官厚禄相诱,毫不动摇,拒之千里。他一生磊落坦荡,忠肝义胆,虽饱受投降势力和奸佞小人的排挤打击和阴谋暗算,却始终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大喊杀贼。

  读完之后,悲壮之情涌上心头,感慨很多。辛弃疾以弃己之疾,弃天下之疾的英慨豪气,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人品风范,以龙吟虎啸般的壮词悲歌,不仅让当时天下儒士为之兴起,更是激励着我辈为之慷慨高歌,努力奋发。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忠诚写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前进的史册里,把我们培养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丽篇章。

辛弃疾读后感 篇7

  《青玉案·元夕》上阙描写的是元宵节欢快的场面,描述了如同“千花树”的彩灯,更有星星点点的`烟火“如雨”般飘落。街上,富贵人家也乘坐着“宝马雕车”,出来欣赏“鱼龙舞”,呈现了一幅万民同欢的景象。节日的音乐充斥了整个地方,空中的月亮也格外明亮。在柔和的月光下,整个地方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中。

  诗词的下阕在描写人。诗人看到了正在观灯的女人,她们个个穿着美丽的服饰,带着节日特有的“雪柳”,谈笑着从他面前走过,所到之处,只有暗暗的衣香交织在空气中。诗人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后来无意间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说,这首诗是对作者自己的写照,而灯火阑珊下的人影描写的是一个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其实,这首诗给当今社会所能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不要盲目地在人群中寻找。

  社会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在如此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会使一个人变的麻木。在生活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到达胜利的顶峰,在路途中必定会经历风风雨雨。

  盲目地向前冲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暮然回首”也可能使我们顿悟,明白许多先前的教训;回首往事还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原先所作所为,从而让你反思现在的行动是否值得。所以,有时候,“暮然回首”并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就如同哭泣不但可以发泄内心积压的情绪,还可以使一个人更为坚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会吧它放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有勇气回首那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一个人才会成长,最后获得成功。

辛弃疾读后感 篇8

  元宵夜,彩灯辉煌,如吹落的繁花,又似洒满夜空的繁星雨点。香车宝马,笛声悠扬,圆月皓洁,一切尽在无法言语中,处处彰显着元宵的盛大和百姓的兴高采烈的心情。佳人步履轻盈,笑语盈盈,随行处暗香浮动,真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而唯独自己依旧淡然若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之间,才发现那淡淡的喜悦渐渐模糊了,顺着零零散散的灯火望去,在相隔不远、寂静冷清的地方,伊人茕茕孑立,傲然俯视这盛大的场景,安静而脱俗。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上夜的辉煌灿烂、绚丽缤纷的热闹场面入手,从侧面衬托出一个孤高淡泊、卓越超群、超脱世俗的女性,有别于那些脂粉罗绮的世俗之女,追求更为高洁脱俗的志趣。构思巧妙、立意独特,在香艳脂粉中充分展现了清新脱俗的气质,于同流合污中寻求超群拔俗,于模糊繁华中匠心独运,含蓄细腻,耐人寻味。陈廷焯《白雨寨词话》中说“稼轩最不工绮语”,也就是叙述语言平淡无奇却足以出奇制胜,达到想要的效果。并且指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了无余味”,说的大概就是苦苦追寻一个清高脱俗、自甘寂寞、淡泊个性的伊人。

  然而梁启超称这首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丙卷引)确认为有所寄托。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也怀疑此词为宋孝宗干道六年(1170)年所作,辛弃疾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司农寺主簿,或以为作为次年也就是说此时的辛弃疾正处于仕途失意时期。书中说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即一个画面上的目标。但是诗人也许从这幅画面上嗅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趣味。这样看来,它所反映的可能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之时,宁愿闲居孤高自赏,也不肯同流合污,追求超拔脱俗品格的个性追求。

  在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理解也在渐渐地深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这个方面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感悟。他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用不同诗意的诗句来阐述他所说的人生的三个境界,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缠绵悱恻,雅近正中”。

  香兰泣露,燕子双飞,斜阳沐浴,然而明月无谙人事,只恨离别之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甘寂寞,勇于探索,雨横风狂,枯树凋敝,于高堂之上克服严寒,于失败之中寻求新的开拓,独自品味自己走过的这段腥风血雨。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有我之境吧,万事万物都被赋予词人独到的情感,浓浓的相思之情伴随着他孤高冷清的身影,以一种审视万物的冷静探索生活的真实,平静安宁地奥立于天地之间。因而,寄情于景,寂静的万物传达着他深深地无奈的内心世界,与无我之中表现有我之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我心,求我得,足矣!也许是为了寻求心中的完美,独上高楼,疏放不羁,以酒作伴,强颜作乐。但是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必要的磨练是获得满足的前提。不管是难得的伊人还是失意的生活,都是对他有益的磨炼,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因而,即使衣带渐宽、面色憔悴,也是为了获得一份内心的自足和情感的愉悦。同样,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求知的过程,或许我们在这个艰难的旅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可依旧得不到我们预期的结果。那么是不是应该奋起直追,为我们曾经的付出而更加认真努力呢?或许我们还需要纠正自己的某些错误认识,寻求新的理解和感悟,为自己的前进之路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敢于奋斗,勇于坚持,以一种傲然无畏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以我为本,以物观物,将物与我和谐的统一起来,物我混同,真正以一种平和淡然的态度去适应生活。

    而第三境界的认知和实现。

  必定经历了第一境界高处不胜寒的淡然和无畏,承受了衣带渐宽、面色憔悴的坚韧和无悔,所以认识也更加深刻和清醒,无论是对于过去的沉痛缅怀还是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和满足,都带有词人强烈的生活感情,即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众里寻他的勇气,更需要把坚持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撑。即使练就了火眼,半途而废也只能让我们留下遗憾的叹息,敷衍了事的行径终究抵不过困难的阻挡,想要柳暗花明的灿烂,必先经过山重水复的艰险。生活就是这样,发现、探索、前进、满足,我们经历的很多,需要认识的也不少,想要生活就得具备一种生活的毅力和坚韧。

  人生的三个境界也就是生活的各种步骤,或许我们曾在这条道路上迷茫无助,但是对于生活和困难的意义不断会有新的理解。我们好奇、迷茫、混乱、明了、欣喜,即使受到西风凋敝的冰冷、衣带渐宽的清寒,最终会遇到柳暗花明的美满。所以,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才可以很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辛弃疾读后感 篇9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年少时便立下远大志向,想要在军事方面有所作为,事与愿违,他的人生过的却过得起起伏伏。在政治上,有人把他当政敌,在军事上,一生也未能当上将军,最后只是一个人落落寡合。尽管现实的无奈令他失落,但辛弃疾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部坎坷曲折的悲剧。

  年少时,辛弃疾同祖父一起生活,在祖父的悉心培育下,习武与读书成了他生活中的两大乐趣。后而祖父离世,辛弃疾同时失去了稳定的生活依靠。青年时,辛弃疾投奔南宋与朝廷联络抗金,但山东起义军却因耿金之死而解散,这无疑对辛弃疾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中年时,辛弃疾想要创建自己的军队虎儿军,却又面面受挫。无朝廷任何经费的他只好从犯人那智取石料,之后却又被朝廷的监朝御史向宋孝宗告状,内容为聚敛民财,贪婪残暴。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老年时,被迫隐居后,辛弃疾也未曾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心中的悔恨与遗憾伴随着他久久睡去,享年68岁。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豪放诗篇。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青年时参加领导抗击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有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达观。赏过田园风光,走过小桥流水,写过绝世佳作,一生都怀着一腔热血,为了事业,为了理想劳碌大半生。热血难凉,在隐居期间,躺在床上已病入膏肓的他依旧在心念着国家,最后在大喊两声杀贼后便病逝于了铅山家中。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辛弃疾虽一生未能做上将军,但在词的世界中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赢得了词坛飞将军的美誉。辛弃疾带给我们的非清一色的宋词,更是他词中迸发的豪气,那滚动千年的热血和一种坚守、乐观、着眼大局的品质。

  辛弃疾虽一生都在失意,但他一生都在前进,向阳而生,从不就此堕落。我也从辛弃疾曲折且传奇的人生经历中,明白了什么叫做辛弃疾精神尽管是一个人行走在孤独的人生旅途中,也要用坚韧的心守护着梦。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4717624.html
延伸阅读
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读《骆驼祥子》有感范文”,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文章写作是很多人都不喜欢的一项任务,一般在写作之前我们都会先搜索相关范文。范文为我们节省时间。读《骆驼祥
2023-03-20
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作品的流畅语言,使人深入其中不断回味。有没有具有参考价值的作品读后感范文?我们为你收集整理了励志读后感。励志读后感篇1当我读了《人生贵在磨练》这篇文章
2023-03-20
下面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呈送了“《三颗枸杞豆》读后感”主题的相关内容,我们在这本书籍中读着读着就哭了,说明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写读后感并非赘述原文,重点是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希望
2023-03-20
出国留学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开学第一课中华骄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阅读传记,还可以沐浴伟人们的光辉。换言之,就是将其当作自己的“榜样”,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我们的思考
2023-03-20
封神演义读后感(篇1)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封神演义》的历史神话小说,它是中国十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不但有历史典故,最吸引人的是在商周两派的斗争中,还有许多身怀特异功能、能呼风唤雨、填
2023-03-20
读后感,是我们读完一些书籍或文字带来的启发和心得,也叫作读书笔记。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是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一份规范的作品读
2022-12-02
读书能让我们头脑丰富起来,知识渊博起来,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就能在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智慧。我们可以尝试把新的想法和见解写进我们的读后感里,你会不会寻找一些作品模板来写作呢?
2023-02-06
熟读之法,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作者写的作品使我们变得聪明。读后感可以记下来我们在书中神奇的发现。你知道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样的吗?经过整理,编辑为你呈上读后感看书的读后感,
2022-12-07
读后感亲子【篇1】十月幼儿园开展了绘本漂流读书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和孩子受益匪浅。亲子阅读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孩子在读书中快乐成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小蝌蚪找妈
2023-01-26
出国留学网推荐更多专题:“宝莲灯读后感”。宝莲灯读后感篇1读了《宝莲灯》这本书,我有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沉香这个孝顺的男孩儿,他为了救出母亲,坚持不懈,不怕危险,终于救出了母亲。书
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