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散文有感(篇1)
其实最近总想写点什么,但是当双手放在键盘上的时候,总是为自己的“囊中羞涩”感到可笑——明明缺乏文采,明明缺少灵气,却总是在重复做着一项让人在繁忙的工作、嘈杂的环境下能够稍微静下心来的工作,或许是我的精神寄托吧。
其实周二就已经把《朱自清散文选》拜读完,但总是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内容,来为欣赏完这本书画上一个句号。索性今天由着性子来,兴之所至,或许会有些许不成熟的心智,从心底深处,顺着指尖,慢慢滑落吧……
一个是徜徉于荷塘旁,静静地享受这美好、独处时光的宁静文人,一个是“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美国侮辱性的施舍”的爱国战士,这两种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碰撞、激荡,构成了朱自清的两种鲜明的性格。也许,文人,都是有两面性的吧。但无论是哪一面,都是通过读他在不同时期写出的得来的,绝不是个人的臆想,也绝不是无端的猜测。
第一辑,感悟生活,让我对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读《匆匆》,感慨于他对时间的细致琢磨,感慨于他对青春年华的默然怅惘;读《忆跋》,便明了:原来惆怅,就是飞去的梦因为飞去的缘故,一律是甜蜜蜜而又酸溜溜的;读《荷塘月色》,感动于朱先生那种脱离世俗的藩篱、独处于世外桃源的惬意、闲适;读《春》,让我晓得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不管他原来怎样,不管他成绩如何,至少他们都在成长着,这才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第二辑,故人旧事,没有太多煽情的文字,也没有长篇大论,有的只是质朴的情愫以及如同私语的呢喃。读《背影》,朴实的文字,却将父亲得形象写得高大鲜明,让人感受到“父爱如山”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读《白采》,看出作者的人品——虽只见过一面,交情不深,但作者却将这样的姑且算是朋友的人,写得如同交往了好久的老友一般,让人敬佩;读《阿河》,看出先生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开明知识分子,虽心有余帮助,却力不足以撼动封建伦理纲常的“无可奈何”;读《给亡妇》,没有特别哀伤的气氛,也没有如泣如诉的倾诉,但却从中读出了先生对于已故妻子的爱恋和怀念,真挚的感情蕴含在和妻子的“闲话家常”中。
第三辑,行走的踪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一句口头禅,也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一个文人所必须修行的课业。读《扬州的夏日》,既跟着作者观赏了扬州的美好景致,又温习了一下扬州特有的民俗,真是应了那句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了;读《罗马》、《威尼斯》,虽然先生写得非常好,有静有动,有详有略,但由于自己实在缺少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却总是感觉心里不太舒服;读《吃的》,却让我知晓:原来讲究吃东西的,不仅仅只有中国人,外国人尤其是英国人也有特别的讲究。
第四辑,思索人生,如同题目一样,真的是有许多思索,不过这思索却是先生的。读《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生命真是低贱到可以了,七毛钱,让你想,怎么都想不到能买到一个女孩子吧!这是对旧社会的强烈控诉!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我们知晓了种族歧视是多么严重,一个小小的“白种的小洋孩子”,竟然敢公然挑战成年人,美丽的外貌与丑恶的心灵做出了淋漓尽致的对比;读《论沉默》,沉默,是一种艺术,就和说话一样,该说话时保持沉默,该沉默时说话,都是极不明智的选择!虽然沉默是金,但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能达到“金子的质地”。
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认认真真边读边做笔记的一本散文书,虽然原来对散文并不是特别崇尚,但是先生的这本书的确改变了自己对散文的某些看法。尤其是先生的《论百读不厌》所指出的,读不懂是因为读得不够多,品得不够细,经典的内容是需要每个人多读多品才能悟到的。要想和作者对话,必须读到自己的心坎儿里,读到作者的心坎儿里才行。
于此,或许会好些吧。
读朱自清散文有感(篇2)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专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极富真实感,因此他的许多文章被列入学生的课本;他的作品充满了同情,表现出爱国、爱人民的精神,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以及反复思考。
在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朱自清先生智慧的结晶。虽然有一些文章使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一些却闻所未闻,但这些并不会妨碍我们去理解这些文章。这写文章的每一句句子,甚至每一个词,都可以指引我们在浩瀚无根的书海中行进,并“教”我们学会知识、得到灵感、感受友谊……在朱自清先生写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经典文章,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汲取其中的精华,去学习作者的思想与写作技巧,这样能使我们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他的文章能使我们领略到阅读的乐趣。这些文章,不但有启迪的色彩,更有智慧的空间,帮助我们积蓄奋斗的力量,使我们鼓起力量的勇气,找到人生的真谛
读朱自清散文有感(篇3)
华灯初上,在灿烂的星辰下,在清风习习的小窗边,煮一杯香茗,轻翻纸卷,必当回味无穷。
我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田田的叶子。在薄薄的青雾里赏荷花之亭亭。我在这荷塘之中迷失了方向,在书卷上流连忘返。我感受到了朱自清心中对幽美和宁静的感慨。
我坐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边,歌女婉转的声音如泣如诉,可谓“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站在拥挤的电车上,看见白人小孩对不屑的眼光,以及朱自清眼底的悲凉。果然,白种人都是上帝的天之骄子。不过,我认为中国人,同样也是炎帝、黄帝的优秀子孙,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我跟在游街请愿的学生之中,看他们在街上大声呼喊。我想,他们是在为中国呼喊,他们是想喊醒沉睡在这东亚大地上的“雄狮”——中国。但政府的枪林弹雨让这声音静默,他静默地远了,直至消失。
轻合书卷,抿一口茶,看繁星点点,思考人生哲学。
这本书将我带回民国时期,把我带回自然之中,将我带回朱自清心底,让我与书中之人同悲同喜,让我看遍春光、夏荷、秋月、冬雪。(朱孟雪)
读朱自清散文有感(篇4)
生命里的每一段岁月,对于人来说,大多是匆忙的,匆匆而过,只留念想;世间的每一条河流,每一汪泉水,原本都是清澈的,静默流淌的,杂质永远都是外界的。
——题记
(1)岁月匆忙
相信每个读过朱自清散文集的读者,一定对这篇文章印象深刻。是啊!匆匆的似水年华,匆匆的离愁别绪,总能引起人们心底的共鸣。谁没有这样的故事,谁没有这样的感叹,谁没有岁月匆匆,时光荏苒的经历呢?他道八千日子已从手中溜去,可我算算,四千多日子已从我笔下消逝了。
一棵青青的树若枯了,来年照常碧绿,可若一株垂败的老树枯了,来年不可能再碧玉妆成了。有如我们的时光,同他讲的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你拿什么来挡它也无用,什么样的东西都止不住它,它永不停息的匆匆流着。
就算我们和他一样,感叹日子逃走如飞,我们只能彷徨失措,徘徊不及,却也只得好好利用时间吧!不浪费它,就对得起它来去时的匆匆了。
“悟已往兮之不谏,知来者兮之可追”,人生短暂,时光如金,有志者不会让时间过得如此匆匆,不会虚度年华挥霍自己的生命。
朋友,无论你是身着青衿的莘莘学子;弱冠之年的少年儿郎;而立之年的盛年男女;白发苍苍的古稀老者,都请别忘了,时间的教诲:岁月匆匆,唯有好好把握现在。当有一天你不再感叹岁月匆忙了,你,就不再是如今的你了。
(2)水自清淌
书中描写水的文章有许多,微风飘萧的白马湖,月色宁静的荷塘,灯影摇晃的秦淮河,异国他乡的莱茵河,绿意盎然的梅雨潭,世界闻名的威尼斯。我不知你们钟情于哪一景,我却是每处景色都喜欢,难以取舍。在此,我还是来解释一处吧——莱茵河。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穿过德国东部,流入北海,长约二千五百里。”这是《莱茵河》章节中朱自清先生开头的描述。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莱茵河的源头、流经的地方、最终汇入的江海。
短短的一篇文章中,写到了莱茵河周边的人文,建筑,以及莱茵河的美丽景色,神奇的传说……这篇只有两页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文章深厚的功底。
文中描写景观的文字十分精致,我读着,仿佛身在莱茵河旁。“尖塔可以上去,玲珑剔透,有凌云之势。”“戈昔式要的是高而灵巧,让灵魂容易上通于天。这也是月光里看好。淡蓝的天干干净净的,只有两条尖尖的影子映在上面”莱茵河的文化使我们记住,莱茵河的景色使我们流连,莱茵河的传说使我们动容。
在这本书中有怀念故人,描写景色,抒发感情,无论是哪一类文章,都是朗朗上口的,都是语言精致的,可令人受益匪浅。
读朱自清散文有感(篇5)
期末考试后我读了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哦不,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故事集、一本散文集。它就是现代著名散文家的作品集——《朱自清散文》。
在《朱自清散文》中,大家可以发现两个完全不同的朱自清,一个是静静享受四季风景的宁静文人,另一个则是时刻关心祖国运势的民主战士。然而不论大家对朱自清的印象怎么样,所有些感受都来自他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
朱自清的文章,文笔清丽,却像鲁迅的作品那样深奥难懂,内涵深刻,让我一时不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意,多读几遍之后,发现其实是我考虑的不够多,只有认真地,怀着探究的心去读,才能真的领会朱自清想要表达的`东西。
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被人们从平实的文字中感觉到什么叫“父爱如山”;在《匆匆》中,又可以被人们从清丽的文字中读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叹息。从不一样的文章中,大家可以从不同方面去知道朱自清,比起那些浮夸绚丽的文字和语句,朱自清的文笔愈加生动传神,仿佛一幅幅画面呈目前眼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语言的神奇,朱自清的文章让我同意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将日常的“酸甜苦辣涩”镌刻在我的心中,仿佛享受了一桌精神盛宴,收获颇丰。
读朱自清散文有感(篇6)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朱自清的散文集,他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感受,我认为这真的是一本难能可遇的好书,所以我要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生命好比是一块时间的材料,每个人得到的都大同小异。因此,生命的意义并不体现在生命的物象和长度,而更多体现在生命的气象——创新,为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观点在别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就是对此观点的最好表述吗?
在感悟的与此同时,我也竭尽全力的去尝试着体会朱自清的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特点。既然是被公认的极少数能用白话来构成一些与古风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风手法一定也有异于常人之处,他的文风比较朴素,比如著名的《背影》一书,文章词藻并不华丽,但却仍然十分的感人,这可能就是名家和普通百姓的区别吧。而文章中多次的运用问号的写作手法,应该就是他的标志吧,也应该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写作手法,让人感受到意味深长的不可琢磨的神奇境界。比如《匆匆》的一段经典名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是有人偷走了它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瞧,是不是读起来,有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
在我认真仔细阅读朱自清的作品时,我也发现他的每一篇文章中,都富含着深厚的哲理。即使看起来是那么的平淡,但只要细细琢磨,总有一股耐人寻味的色彩。
相信我,读完朱自清的散文之后,你也会有这样多层次的感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这拥有宽裕时间的初一生活当中,赶紧去认真的,仔细阅读更多的好作品吧。
读朱自清散文有感(篇7)
是夜,就着橘黄色的灯光,闲来无事,看着从窗口洒进来的月光,突然想到以前看过的《荷塘月色》,于是,我从书柜里翻了进来,不一会儿精致的封面映入眼帘,我慢慢地翻阅起了《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大概有不少听说过他又或者看到他的散文,惊叹于他素朴缜密的`文笔。其实朱自清先生不仅有着一手好文笔,更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在他身染重病时,在他饥寒交迫时,他拒绝了美国的救济粮这样的举动和气节令人钦佩。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一如他本人质朴,清丽,但永垂不朽。他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名篇了。读到《背影》时,我会惊叹于朱自清先生的细心,也感叹于他们父子之间的情深和温暖,也会想到我父亲的背影怕是也是如此令人心酸把。读到《荷塘月色》时,我仿佛身临其境,与朱自清先生一同欣赏着月光下的荷塘;读到《看花》时,总能感到一股熟人之间的熟稔。有人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絮絮叨叨的,但我觉得这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点:平易的叙述。就仿佛有人跟你唠家常似的,让人感到亲切。
其实,对于《朱自清散文集》,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父子情深的《背影》,也不是风景如画的《荷塘月色》,而是那篇对时光流逝留下感慨的《匆匆》,读到《匆匆》时,我仿佛能听到时光流水似的从指缝间哗哗而过,我也反问自己:“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既然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的话,我们为什么又不去珍惜呢?”我想,我大概也得不到答案。读朱自清的散文总有一种魔力,让你深陷其中收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