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一座宝藏,在阅读了作品这本书之后,真的是久久意难平。这时我们需要通过读后感来详细表达作品中的内涵精髓。我们收集并整理了“杨绛传的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杨绛传的读后感【篇1】
昨天一天把《杨绛传》看完了,关于先生的传记有很多人写,我看的那本名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本书是2021年5月买的,同期还买了《我们仨》,当时,一目十行完《我们仨》就丢掷一边了,包括这本《杨绛传》。
现在看完了,脑海中能形容先生的词,唯有尊敬二字。
先生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亲杨荫杭在杨绛儿时,引导多过教导,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包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确实杨绛少时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写的一手好字,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包括到后来高中,大学去往清华,结识了钱钟书,到结婚,一起前往国外学习到生下女儿都是幸福的。
我印象深的是他们在清华任教后接二连三的遭遇,字里行间我没看出先生有多委屈,多悲伤,一样劳作,一样创作。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她说她是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她继续女儿的未完的《我们仨》,继续整理丈夫留下来的手稿,96岁高龄还写了《走在人生边上》。
对于大家对她的关心,她说“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已过百岁的杨绛先生,依然坚持读书,坚持写作,看到这句,我真是自惭形秽,先生百岁,我35岁,我觉得我茫然找不到方向,一直嚷着要多读书,多学习写作,结果就在间歇性踌躇满志后,一切恢复原样。
现在太多的过来人说的话,当时听着热血上涌,过后一切如常。但看了先生的生平,百岁老人,看过多少潮起潮落,人事变迁。
说婚姻,杨绛说:“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至少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说人生,杨绛说:“如果锻炼一个人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回头看看自己,与婚姻,与人生,可用浅薄来怼自己。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大起大落的句子,就像先生的女儿说的“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像一双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握紧你。
杨绛的文字,没有让我惊天动地,也没有让我昏昏欲睡,让我感到的都是温暖和美好。
和风,日影,致敬先生!
杨绛传的读后感【篇2】
6月份开始读了《杨绛传》,这本书,了解了这位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读完,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冲动。
杨绛先生一百岁时曾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在序言中读到这段话时,还不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在结尾处又看到这段话,好像理解了先生的话:我快回家了!一个百岁老人,把生命的终结看成是回家,并且要洗掉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到农村的段落,那几天看到他们在农村受苦,感同身受,好似自己的亲人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磨难。心疼杨绛,又心疼钱媛。
看到钱钟书病重,钱媛也住进了医院,75岁的杨绛,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头是病重的老伴,一边去病危的女儿,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那是怎样一种无助与心痛。钱媛最后一次给杨绛打电话,“妈,以前你有个女儿,现在女儿也不中用了。看到这里,我一个局外人都忍不住泪流而下,先生当时不知道是怎么面对这样的局面。
从3月份到现在看了四五本书,写了四五篇读后感,看了杨绛传,第一次为读后感发愁。拙劣的文字,怎么能写出先生的一生呢?
杨绛传的读后感【篇3】
杨绛先生说:“你有不伤别人的教养,却缺少一种不被别人伤害的气场,若没有人护你周全,就请你以后善良中带点锋芒,为自己保驾护航。”
其实,每一个善良的人,大都礼貌谦逊。不会无缘无故伤害别人,但这样的人却往往根容易被别人伤害。为什么呢?因为有时候人善被人欺,所以无底线的善良,其实纵容了他人的不怀好意其实也是一种恶。
什么叫善良中带上锋芒呢?就是有条件地善良,不是助人一定要有回报,而是在给予别人之前,要考虑自己的感受,不委曲求全,不迎合讨好,不卑躬屈膝。而是不卑不亢做人,有原则地帮助他人,适当地拒绝,而不是做个没心没肺的烂好人。
其实杨绛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温柔有边界,活得朴素却灵魂高贵的女人,每次读她的自传,都能感受到她在为人处事过程中的温婉知性,又不失尊严,在别人刁难她时,她总能用自己盔甲让别人知难而退。在她和钱钟书的感情故事中,你可以学到爱情的真谛,感情长久的基础是,志趣相投,以及势均力敌的能力。
杨绛传的读后感【篇4】
我读的是实体书《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古人说一切内秀皆从书里来,杨绛先生的容貌虽然算不上绝色,但胜在气质从容。她不追名,不逐利,就像一株行走世间的君子兰。她的优雅知性世俗皆知,我想评述的是她对钱钟书先生的陪伴价值。
我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其实这句话的原型就是他们俩。两人不仅通过了旅行考验,而且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我想今后有幸有了伴侣,也要抽出时间去旅行一个月。
钱钟书先生生活能力很差,经常像孩子一样闯祸。他每次犯错,都要向杨绛先生汇报,第一句永远是:“我做坏事了”。每当此时,杨绛先生就会包容他,告诉他:“不要紧,我会。”想想现在的我都是自己独自生活,不停在练就自己的家务本事和自理能力,也许就是为了宠未来的那个他,可能也等到某一天,他不小心打翻墨水,染了衣服。我会对他说:“不要紧,我会洗。”某一天,他弄坏了门轴,不能关门。我会对他说:“不要紧,我会修。”某一天,他工作繁忙,胃口不佳。我会对他说:“不要紧,想吃什么我会做。”杨绛先生呈现给钱钟书先生的样子,永远是那个灿烂的妻子。
杨绛先生是护夫狂魔,她曾说:“我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让钱钟书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我希望未来也能遇到这样一个人,保持着纯粹、正直善良,我会包容他,宠着他,尽量保住他的纯粹、正直和善良。其实何为正直,我想首先要对家人负责,进而对工作事业负责,继而对国家负责。这个过程不能反过来,就如《教父》中体现的价值观一样。
此外,二人的处事哲学也令我惊叹,保持着童心,无论多困难都能找到乐趣,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船为中心,随着船倾侧,头在天之下脚在水之上,平平正正不波动,在浮沉中保证自己不晃动。
这两位先生这么优秀,肯定也吸引了不少追求者,但这二位对待其他男女关系,绝不拖泥带水。他们懂得与旁人的交往界限,从不越雷池一步。他们懂得隐忍,但不代表没有底线。他们的婚姻并不如某些人的婚姻。
有些人的婚姻没有道德,所以下场很凄凉,有些人的婚姻有道德而没有感情,在平时的日子里还能支撑,可是一到难关,夫妻就容易分手,甚至会互相伤害以求自保,还有一种婚姻既有道德又有感情,只是缺少理解或者乐趣,这样的婚姻虽然稳定,但终其一生可能会有许多劳碌或抱怨,唯有这两位先生的婚姻包含了感情道德和乐趣,所以他们成为了灵魂伴侣。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世界,就需要培养一种钝感力的处事态度:迅速忘记自己不快乐的事情,确定一个目标即使失败也要继续挑战,坦然面对各种流言蜚语,对于别人的嫉妒和讽刺常怀一种感谢之心,面对表扬可以略微得意忘形,面试批评千万不能失意忘形,做一个聪明而善良的糊涂人。
杨绛传的读后感【篇5】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
她是这世间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尘世中的一颗饱经岁月打磨的明珠;她能摇得笔杆也握得锅铲;她享得了三个人的繁华,也受得了一个人的孤寂,她是钱钟书心心念念的季康,她是世人眼中温婉卓然的杨绛。
初见杨绛先生年轻时的照片,我只觉得这位女子并无惊艳之处,她穿着朴素淡雅,不施粉黛却容光焕发,那一弯新月眉仿佛一位随性洒脱的画家勾画在她的脸颊上,她有着娇小玲珑的身躯,白皙的双手永远拿着书本。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端庄和优雅的气息,搜肠刮肚,无以形容这样的杨绛,唯觉“纯洁”二字最适合。
对于杨绛,好像多美好的词形容她都不为过,有人说“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坚忍,她从容,她睿智,她宁静”。
出身书香门第,学贯中西,腹有诗书,似不染红尘,然她遇到了钱钟书,他成了她的默吋,她成了他的季康,她完成了从大家闺秀到贤妻良母的华丽转身。在这段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更没有娇小姐的骄横跋扈,她为了他付出一切,中断学业,出国陪读,照料起居,处理琐事。她懂得如何经营爱情,将妻子、情人、朋友三重身份集于一身,成就了这世间最洁白的女人花。无怪乎钱钟书说她是“最贤的妻”,诚然,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人生是不完美的,希望总是与失望交迭,泪水与欢笑常伴。战争爆发、政局动荡,幸福的“我们仨”变成了孤独的她,杨绛先生清醒的认识到“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同时她也智慧地找到了优雅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知足方能常乐。读后感·她始终以优雅的姿态面对一切,经得起浪漫狂欢,也受得了风霜侵染。她不屑于争,和谁争都不屑。世间的污秽不能玷污她一丝一毫,她仍旧是那么洁白,那么优雅,仍旧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丰满着灵魂。
正如先生所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正是这份淡定从容,使得杨绛先生的魅力不止在于才女与贤妻,更在于淡然如菊,高贵如莲的优雅气质。
是夜,梦中,我见一女子倚靠窗棂,拖着腮凝望着窗外,窗外风云变幻,窗内她的容颜从稚嫩到布满皱纹,身边的人来来回回,唯有那目光始终温柔,不泛波澜,淡定从容,那温婉的面容,如同豆蔻旧梦,使人面对上,便不自觉陷入其中,那种优雅的姿态使氤氲茶烟都变得温柔。
时光漫漫,岁月浮华,愿我们都被温柔以待,都以优雅的姿态度过一生。
杨绛传的读后感【篇6】
我怀着无比崇拜无比敬仰的心情认真地拜读了这本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一一《楊绛传》。
书中说:世上最好的人生是你不索取,不攀附,不低眉,却能活得最貞静,最优雅,最安然。楊绛如是。
所有岁月之印记,在她面前也不过只是霄下凌云与浮光掠影,淡至若无。这就是楊绛先生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的真实写照。她之所以能够活到105岁,因为她开阔的心胸一生只追求平淡。然而她的一生却是那么地不平淡:既是散文家,剧作家又是翻译家,评论家,文学大家。她会好几国语言与文字,她为了翻译《唐吉诃德》刻苦自学西班牙语,终于完美地完成了这部书的中文版的译制,获得了西班牙国王的赞许。
她不仅仅自己十分完美,更是完美的大文豪钱钟书的妻子。钱钟书发自内心地评价赞美她: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只此一句让楊绛感到:此生无憾!而楊绛之于钱钟书:亦妻亦母!这两位世纪文豪伉俪不仅他们都为世人留下不杇的文学瑰宝文学大作,还为后人培养出一位优秀的教育学家一一即他们的女儿钱媛。这也是他们俩人的杰作。
钱媛虽然只活了六十年(1937~1997年),她跟随父母经历了坎坷的磋砣岁月,身体一直不太好,但这些並没影响她的信念,她立志要成为有用的人。她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终于成为了杰出的教育学家。她虽终生未育,但她对待继了一女和她的学生们都象亲生母亲一样,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妈妈。这需要怎样的人格魅力呀!楊绛与钱媛母女二人共同完成了《我们仨》这部著作,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得出的结论是:谁也没虚度此生!
夏衍老先生在楊绛八十寿辰时曾亲自写下十六个字的祝寿词一一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胆有识,独铸伟词这十六个字就是对楊绛先生一生最公正最完美最准确的鉴定和评价。我建议喜欢楊绛和钱钟书一家仨口的人读一读《楊绛传》和《我们仨》这两本书,保你受益匪浅!!!谢谢作者王臣!
杨绛传的读后感【篇7】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读这本书,是因为封面的一句话深深吸引着我,“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一句话,也让我很想知道这是怎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女性,才能在中国被称之为“先生的。
这位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婉约,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从小受父亲杨萌杭影响,杨降拥有了自然,沉稳,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质,不得不承认,杨降先生能有如此成就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父亲轻松的教育方式让小时候的杨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成长。父亲身上的可贵品质,让杨绛先生受用一生。贤惠的母亲,则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和信任。或许,正因如此,她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忍、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杨绛先生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不曾改变分毫。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与钱钟书的相遇,也是因为杨绛先生的清华梦。他们有缘相遇在清华大学,在最美最好的年纪遇到彼此,一见钟情。从此便开始了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钱钟书先生每天一封情诗更是触动了杨绛的少女心。爱上一个人无须太多的理由。杨绛与钱钟书携手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割舍。世人常向往白头偕老,只是实现的人很少,而杨绛与钱钟书,风风雨雨几十年都未曾离散,直到死亡才叫他们分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杨绛先生与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们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化险为夷。只是让人怜惜的是,世事难料,他们心爱的女儿却先早走一步,白发人送黑发人,任谁都难以承受这种打击,但是杨绛先生挺过来了。更让人心痛的是,随后丈夫也离她而去,曾经幸福快乐的一家三口,就剩下她一人了。不过此时的杨绛先生内心从容,她要听从丈夫的话,好好活。于是她又一个人活成三个人。
杨绛传的读后感【篇8】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 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_时,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当时她的同事,我想这一种抗议是并不是徒劳,它是呐喊,表现了_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外柔内刚,这就是杨绛。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愿你把这一种坚韧的力量传递给我。当然,这只是单纯而不真实的希
冀,浅浅微笑,笃笃追求。
一本书,书外面是我,杨绛的人格在书里面,写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希望这一枝的绿芽可以在这个春秋不离不弃陪伴着我。
杨绛传的读后感【篇9】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读这本书,是因为封面的一句话深深吸引着我,“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一句话,也让我很想知道这是怎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女性,才能在中国被称之为“先生的。
这位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婉约,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从小受父亲杨萌杭影响,杨降拥有了自然,沉稳,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质,不得不承认,杨降先生能有如此成就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父亲轻松的教育方式让小时候的杨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成长。父亲身上的可贵品质,让杨绛先生受用一生。贤惠的母亲,则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和信任。或许,正因如此,她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坚忍、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杨绛先生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不曾改变分毫。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与钱钟书的相遇,也是因为杨绛先生的清华梦。他们有缘相遇在清华大学,在最美最好的年纪遇到彼此,一见钟情。从此便开始了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钱钟书先生每天一封情诗更是触动了杨绛的少女心。爱上一个人无须太多的理由。杨绛与钱钟书携手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割舍。作文世人常向往白头偕老,只是实现的人很少,而杨绛与钱钟书,风风雨雨几十年都未曾离散,直到死亡才叫他们分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杨绛先生与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们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化险为夷。只是让人怜惜的是,世事难料,他们心爱的女儿却先早走一步,白发人送黑发人,任谁都难以承受这种打击,但是杨绛先生挺过来了。更让人心痛的是,随后丈夫也离她而去,曾经幸福快乐的一家三口,就剩下她一人了。不过此时的杨绛先生内心从容,她要听从丈夫的话,好好活。于是她又一个人活成三个人。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生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南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