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读后感李鸿章传1000字集锦11篇

字典 |

2023-04-30 12:57

|

推荐访问

读后感李鸿章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在读了作品后,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您从作品中领悟了获得了什么感悟呢?以下由出国留学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后感李鸿章传”,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李鸿章传 篇1

  李鸿章现为世间推崇,是因为洋务,但被世人唾弃,也是因为洋务。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但是李鸿章办理洋务运动总结起来就是两件事,第一就是军事事务,购买战船武器、制造船只炮台;第二是商务事务,开设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等,虽然期间兴办洋学堂、派留学生,但都是为军事和外交服务,作者总结李鸿章了解西洋人的长处,就是这些而已。

  进行30多年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购买的战船和武器在甲午战争以及以后的八国联军中也被化为灰烬。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不学无术”,洋务运动中只知道军事,却不知道民政,知道外交,却不知道内政。同时期欧洲各国改革推陈出新,实行新政,而李鸿章身居高位却不能对上劝说皇帝指挥百官,对下不能号召全民发动群众。所以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而非造时势的英雄。

读后感李鸿章传 篇2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终究是好事,为了国家的强大而拼搏也是让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样我还是敬重李的,至少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

读后感李鸿章传 篇3

  自李鸿章扬名世界以来,五大洲各国人士,几乎只知道有李鸿章而不知道有中国,这是外国评论者说的。这种说法可能有待考证,但是当时清朝中与李鸿章的关系就如老虎与伥、瞎子与向导是不为过的。

  李鸿章的外交声誉开始于天津教案,当时曾国藩应付法国人精疲力竭,被顽固党弹劾为卖国贼,李鸿章接替曾国藩担任外交事务,刚凑巧,普法战争爆发了,法国人对于天津教案就无暇顾及了,上天似乎眷顾了李鸿章来成就功名,其实,李鸿章的担负的骂名就一个个招致而来,至死不休。

  李鸿章借用英德成功遏制法国在越南战争的企图,但是借用英俄遏制日本却让中国损失惨重。朝鲜本是清朝的藩属国,李鸿章不懂国际法给予了朝鲜自主,也默许了朝鲜与外国立约,然后又出兵干涉了朝鲜的内政,给日本留下来口实。甲午战争败后,73岁高龄的李鸿章前往日本和谈,读后感.遇日本人刺杀脸颊中弹,李鸿章不取子弹,血流官服,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签订了《马关条约》。李鸿章最大的失误是想借俄来驱日,虽然通过逼迫日本归还了辽东,但却是引狼入室。因为日本归还辽东是俄国倡导,德国法国一起协助的,《中俄条约》一签订,俄国攫取了东北诸多特权,德国法国就不乐意了,法国占领了云南、缅甸等地区以及后来强租广州湾,德国强占了胶州湾,俄国又得寸进尺占领了旅顺和大连,英国以维持“英法均衡”理由强租九龙地区99年。

  由于顽固党推波助澜的义和团运动,引起八国联军冲破北京,皇帝和太后流亡,李鸿章这个糊裱匠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此时将近80高龄的李鸿章已近病危,最后在处理与俄国的条约中逝世。死前没有交待家事,感叹两宫不肯回京,随即闭眼死去。

  我们分析一个历史人物,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李鸿章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如果换另一个人来担任李鸿章的位置,也无法做到更加出色。这个时候中国的封建体制由级盛转衰,被西方的炮火轰打的支离破碎,而清朝为满洲人当政,汉人权力式微。李鸿章正处于满汉权力消长之处的关头,处于中国内乱频繁发生的年代,同时处于中国与世界交涉最艰辛的时代。

  李鸿章出访欧洲会见德国俾斯麦,问到:“一个大臣,想要尽力为国家做事,但朝廷所有人意见与他不合,还联合起来制造障碍,这样情况下他还要实现自己的志愿,该怎么办?”俾斯麦回答:“最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这样就可以独揽大权。”李鸿章说:“比如这个大臣的君主谁的话都听,君主的近侍经常狐假虎威干涉大局又怎么办?”俾斯麦考虑了很久说道:“一个赤诚之心的大臣替国事操劳,估计没有不被君主体谅的,唯独在妇人女子手底下做事,就不好说了。”每次看到这段对话,作者梁启超批评他是因为这个原因,理解体谅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时诺大的中国,只有一个李鸿章闻名于世,当时的军机大臣、北洋大臣跟李鸿章职位差不多没有一个比得上他,清政府一边让他签订一系列辱国条约,另一边又暗地里舆论“卖国贼”给他。李鸿章主张洋务运动,他看到了唯有变法才能自强,却被顽固党束缚。甲午战争败后,刘公岛一站当事人给日军寄去书信,请求将广丙一船归还我方,信中所写的理由竟是:此船是广东的,这次战役与广东无关。各国大笑的背后不知道这段话正如实代表着各省封疆大吏们的真实思想,这样说来,李鸿章是用一个人的力量与一个国家相抗衡。

  梁启超断言当时在世二品以上的官员,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鸿章,果然最后的糊裱匠李鸿章死后没多久,清王朝轰然倒塌。梁启超想到以后中国的命运,毛骨悚然,不知道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读后感李鸿章传 篇4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签订的那份《南京条约》,那份让他背上许多骂名的条约,而我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才情和智慧的确是千古难出的一个奇才,他在写李鸿章的时候比常人都多了一份理性和客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李鸿章的欣赏之情是在许多书里所看不到的,我并无法很好的阅读原版的文言文,但是只在现代人白话文的版本中也能够看出端倪了,他对李鸿章,抱有的感情更多的是为之所遗憾的。

  晚清重臣,用这个来形容李鸿章的确是不过分的。李鸿章第一次会试落榜之际曾在北京的曾国藩住所里进行补习教导,在之后的长时间里,他都在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可以说李鸿章的才学也是不可忽视的。他曾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广为世所传诵,“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入仕的雄心壮志以及他所拥有的豪迈才情。奈何后世许多人对于他的印象依然是叛国的,所以这些才情以及在军事上的成就都不免被人所遗忘或被丧权辱国的条约所覆盖了。李鸿章的军事才能是他最出色的地方,这在围剿义和团运动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他在军事上初露锋芒,却已经显示出了超于常人的智慧,当然他拥有的不仅仅是围剿义和团运动和与曾国藩等人一起建立的淮军和常胜军,他的品德和气量也能在那时显示出来,梁启超是这么评价那时的他的“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要说李鸿章是卖国贼这样的话事实上还是牵强的,与其用他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来抹去他所有的功绩,倒也不如像梁启超先生一样以一种正视的观点去看待他,那么他最无法抹去的功绩便是对中国的进步做出了一些贡献,尽管最后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李鸿章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最辉煌的四十年。在他受任之初,正值太平天国第二次大举进攻,形势极为严峻,李鸿章却把这个初上任就接手的“烫手的山芋”处理的非常完美,他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也借此将自己的声望提到了一个至高点。在此之后便是在历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他所兴办的洋务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在洋务运动中他所创办的`北洋水师舰队也成为了当时中国水军的主力,奈何洋务运动的性质注定了它要失败的命运。洋务运动即使在科学技术上对当时的中国有着不小的贡献,却始终都摆脱不掉封建社会的束缚,在清政府的阴影下,洋务运动也终究只是个躯壳,学的到表面的东西而本质的东西却学不到。至此,李鸿章的人生已逐渐从高峰慢慢走起了下坡路,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外交上他都明显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状态。梁启超对于李鸿章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签订《马关条约》评价为他“兵事上之声誉终,在外交上之困难起。”在《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也就开始了他被后世所谩骂的所谓的卖国贼外交之路。而事实上在梁启超的字里行间并没有过多的提到卖国贼的意思,反而在他的笔下李鸿章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物,他具有深刻的爱国情节却被时势所困迫,无奈之下也只能那样做,他有着自己的执着却不想这些执着的方向是错误的。梁启超在某些方面与李鸿章是相像的,他们胸腔中的抱负和理想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但他们两个都是被时势所困的英雄,太多的理想和抱负得不到完满的实现,纵使再有才华再有天赋,却都因为封建社会的背景而被束缚了手脚。因此梁启超在字里行间对李鸿章是充满遗憾之心理的,他比一般人更了解李鸿章,因此也比一般人多了一份对李鸿章的理解,英雄总是惺惺相惜的。在《李鸿章传》中梁启超同时也在客观上分析了李鸿章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李鸿章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在他的主观印象里,他所谓的改革只需要在技术上进行更新便好,改革只要靠国家就足够,而他不知道的却是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梁启超如此深刻的点明了这一点,这不仅仅是李鸿章个人失败的原因,更是那时的中国无法改革进步而被外国列强欺凌的根本原因。聪明如梁启超,他通过李鸿章却深深写出了当时中国的模样。

  现世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依然褒贬不一,这也并不是梁启超一个人的一本书所能够改变的,至少对于我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于李鸿章的看法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不再是单方面的认为他是一个叛国者也不把他高估为一个名族英雄。是非取舍,总在一个人的心里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梁启超亦是如此。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影响时代,李鸿章并非绝对的英雄,却也在历史之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子,这样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来说,大抵也算是足够了。

读后感李鸿章传 篇5

  这是一本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书,作者在书中对李鸿章的性格、思想做了极为细腻的分析探讨。作者从大历史的角度描述了李鸿章的一生,既对他的才能及贡献赞叹不已,又对他的失误直言相批,公正的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应该说,李鸿章是试图睁眼看这变化中世界的中国第一人。他看到了中国已经在科学技术上落后于西方国家,也想到了这种落后将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所以他倡导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经济复兴、科技复兴带来民族复兴。但是由于他未能深入的了解西方文化,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复兴形成的巨大的羁绊作用。因此他试图利用经济状况的改变来改造中国社会的过程及作用是极为缓慢的,并且在那个时代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他派往美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在国内封建势力的攻讦下半途而废,不得不提早回到国内就是明证。

  李鸿章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第一人,他试图将中世纪封建的中国改变为现代化的中国。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所存在的缺陷,所以他的起步是艰难的,但是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抹杀的。后来的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社会改革都是将他社会变革的延续,并最终由邓小平完成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实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任何人都脱离不了时代,任何人都脱不过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生不逢时之人。李鸿章就是为那个时代所生,就是因为有了他的积极行动,中国才缓慢的睁开了看世界的眼睛。

读后感李鸿章传 篇6

  读了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因为梁启超与李鸿章属于两个政治派别,所以感觉本书应该相对公正,起码不会过分褒奖李鸿章。

  本书中的李鸿章与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明显不同。教材中的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封建卫道士。但本书中的李鸿章却是一个中心报国的“英雄”(更多的是在他自己心中)。李鸿章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再加上各种机遇,先后评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成为了大权在握的权臣。他推进洋务运动,训练新军,组建北洋舰队,周旋于西方各国列强之间,成为中国外交第一人。但是他始终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局限,他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注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护者。尽管他内心深处想帮助国家富强,但是他始终意识不到,中国的落后是有落后的封建制度所决定,而不知道民主为何物,更不知道民主政治为何物。他只能在封建统治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挠,他更加难以施展拳脚。

  外交中,李鸿章先后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他被冠以卖国贼的称号。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诸多条约的签订都是无法挽回的,无论哪位外交家去谈判,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列强从中国攫取的权利。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在一本与伊藤博文商议《马关条约》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一切。当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多次商讨,一直难以达成一致,李鸿章在回旅馆的路上遭遇枪击,伤势严重,但依然坚持商讨玩条约条款,日本方面处于歉意,在条约中做出一定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弱国无外交,没有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外交实力必然软弱。如果当时换做他人,未必就强过李鸿章。

  所以,个人觉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从主观角度讲,他应该属于一个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局限性决定了他的失败。

读后感李鸿章传 篇7

  李鸿章发迹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动乱。清政府自康乾盛世之后,由盛转衰,官逼民反。1851年,一个普通村民洪秀全在广西揭竿起义,两年多时间,占领了半个中国,1853年,安徽山东一带出现了捻军作乱,清朝开始呈现土崩瓦解的势头。清政府镇压了10年没有成功,最后重用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李鸿章称此机会组建了淮军,最后1864年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及1865年结束了捻军动乱。

  李鸿章为人称道是结束了国内军事作乱,使得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苟延残喘,为人诟病的却是能平定内战而无法战胜他国。如果李鸿章与国外同时期军事家相比,英法都在全世界扩张,而李不能抵御国外侵略只能镇压国人。之前镇压国内动乱的声望在甲午战争中被米虫之国日本打败后,就荡然无存了。甲午战争中,被动等待日军进入朝鲜后步步受牵制,北洋水师功亏一篑,作者细数了李鸿章十二条过失,从外交、军事战略重大失误、武器装备因贪污导致质量低下、将领职位任人唯亲等总结了李鸿章的过错。军事声誉一蹶不振后,后面的困难接踵而来。

读后感李鸿章传 篇8

  李鸿章,纵向来说,受限于时代,无法逃脱时代的思想束缚与格局,更何况一个深受传统伦理成长、未能开眼看透世界的人;横向来说,受限于上下左右错综复杂的关系,朝廷的懦弱贪生、空谈误国的清流之辈、愚昧而易被利用的国民、积重难返的腐败管理体系、奄奄一息的大清国力!

  李鸿章,带着枷锁跳舞的强者,考虑在那个时代,三千年未见之变革、列强环伺、朝廷腐败软弱不堪、国民愚昧而浅见,能有此成就,实属不易!至于丧权辱国、委曲求全、割地赔款的“卖国贼“之名实属太过苛刻!在那个时代,不管是李鸿章、刘鸿章还是张鸿章,都也只是棋子,未有强大国力支撑,结果都只是一样的;而且,换作其他人,或许更为严重!

  李鸿章与其恩师曾国藩一样,前半生风光无限,后半生名毁一旦!而声名狼藉的方面,李更甚于曾!与其说是两人后半生的失败,不如说是满清朝廷、中国在那个时代的失败!那个时代失败的中国,造就了曾李失败的宦途与人生,而曾李却在一定程度上,稍稍挽救了满目疮痍的国家!在这方面来说,二人都堪称伟大!

  人,尤其是政客,总无法脱离时代的束缚!时势造英雄,李的成功是时代使然,李的失败也是时代的运数!对李仍充满敬重,若说李卖国,我更恨那些空谈误国的清流之辈、为私利阻碍进步的顽固守旧派、逞匹夫之勇起义导致生灵涂炭的愚民们!

  梁对李的传记,主观评论为主,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梁尽量做到公正客观。但对于李的不学无术之言,实在不敢认同!未居其位,仅以书生之见下次评论,未免有失偏颇;既为臣子,当唯君主马首是瞻;且在大变革中身处鱼龙混杂的官场更需受多方牵扯!何况李毕竟要屈服于自己一直以来所学的理论,其见识也无法超脱时代!

  不过整体来说,值得一看,一个与李鸿章同时代,且其见识远超时代的梁启超所写,受益匪浅!

读后感李鸿章传 篇9

  李鸿章,是晚清最具争议重臣之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读完本书后,感慨李鸿章的悲情,再了解清楚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何其悲怆与无奈,一次次割肉般的诠释弱国无外交的悲惨,设身处地,如果是你又或者是任何一个键盘侠身处其境,你确定能做的比他好?只能说生不逢时,是时代的悲剧。若能生于强国,其外交才能更好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人无完人,晚年的李鸿章的确敛财无数,总体来说,个人观点终其一生功劳还是大于过错的。懂历史的会清楚,如果不是慈溪鼓励太平军肆意屠杀传教士,又怎会让八国联军抓住共同侵略大清的理由?而当时能看清楚整个国际与国家情况的,唯有李鸿章,深知战必败,更不能同时与多国作战。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看,下面两段是引用该书的内容简介,希望能打动你去了解一个全面的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是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李鸿章全集》的作者之一梁启超曾经说过“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而李鸿章在许多略知历史的人眼中肯定是“谤满天下”,果真应该如此吗?也许《李鸿章全集》中就有答案!无论是李鸿章的同时代学者被誉为晚清“第一笔”的梁启超,还是多次采访李鸿章本人的《泰晤士报》记者布兰德,以及与李鸿章打过交道的西方女权主义者阿奇博尔德·立德夫人等人在本书中都以深刻独特的笔触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一个真实的晚清历史。读此书如见其人,如入其心,如领其神,这也许是那个时代的学者给现代读者的财富。”

读后感李鸿章传 篇10

  凡古今非凡之人,无不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李鸿章也不例外!孙中山先生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英雄终究敌不过时势;只是当时处于形势的洪流中的人们怎么会知道是顺势还是逆势呢?就如当前的世界发展形势如何,谁能确信呢?这就牵涉到历史的结论可知而时势预判的话语建构——读历史,不管如何曲折,结局都是确定的;而判断当下以及未来的形势,终究是一种预测,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话语建构。既然是预测,就有不确定性,你测对了,你当然会笑傲江湖、成为一代枭雄;但是,你测错了,或根本不测呢,就只能被形势所碾压!那么这么说,就无所谓英雄与庸人了,因为只要你不符合潮流就会被碾压,无论你才能多高、功绩多丰、心术多正!因此,我并不赞同用是否符合形势来判断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李鸿章这样举世无双的人物!为什么呢?假如说符合潮流就是核心标准,那么现在看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化国家,进而再由无产阶级专政取代资产阶级国家,那么符合这一潮流的自然都是英雄。只是,这一步骤在当时是广泛的共识吗,谁规定了这一路径了?即便以革命形式强行实行,谁会想过给当时当代的国家、群众,尤其是普通大众带来的财产、生命等方面的损失吗?

  那么这里就显得李鸿章们的伟大历史意义了:挺身入局,尽人事而听天命;不辞劳苦、不避责难、不顾安危,为了维持脆弱而安定的局面耗尽所有能量!!!

  试想一下,这不正是在当代也备受推崇的实干精神和家国情怀吗?管他风霜雨雪、不顾个人得失、未知是非成败,只要还活着、只要还有一兵一卒就全力以赴、绝不放弃!也许有人会觉得,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政府头号代表,如果仅仅止于实干精神和家国情怀,那也显得层次不够!但是,不要忘了,他们是臣,不是君;是实干者,不是思想家!而且,这里牵涉到封建专制政体下的固有缺陷:只有自由的权力,没有自由的思想!即便李鸿章开眼看世界,学西方,也不可能有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思想;而能把家国情怀化为无人能及的实干精神,已经是极为不易了。试想一下,当时中国的衰败,不正是缺乏实干精神所致吗?(吏治败坏、鸦片横行、投机遍地、流寇猖獗)而反观当今中国,经济如此强盛、气象为之一新,恰恰是绝大多数人都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不管是为了房子、票子、面子,还是社会贡献、国家利益!因此,在一个不是你该干什么想干什么,而是你只能干或不干什么的国度,假如国事未废、社会尚稳,一定不要忘了,李鸿章们这样的实干型人物的功劳!

  说在后面,仅从个人来看,李鸿章那首\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也许表明李早已看透历史了呢——封侯者入史,也必然受天下人争议!而且,窃以为,如果很多人都能够像李鸿章一样\三千里外觅封侯\而不是\小衙门里争大王\,吏治废弛何至于此呢?

读后感李鸿章传 篇11

  这两本书,梁启超乃濮兰德不能及也。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看完中西两个人写的李鸿章传,算是知道一些李了,大学时候因为一位老师,已经纠正了原来的一些看法,今天再反观之,的确观人应该观全。

  观其一生,的确波澜壮阔,如果说有掣肘,这个掣肘也是他自己,忠君让他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维护已经半死的清政府;自负让他总是沉浸在功劳簿上;自欺让他总是满足于表面的浮华;自私让他任人唯亲,引以为傲的事业也只是徒有其表不堪一击。

  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呜呼!李鸿章往矣,而天下多难,将更有甚于李鸿章时代者,后之君子,何以待之?

  对李鸿章的要求我们更多是是因为他的身份,位高权重却一步一步走向深渊,当然时代,社会给了他很大的阻力和压力,换作任何一个人,应该也是回天乏力,毕竟弱国无外交。

  彼无论如何之事,不惊其魂,不恼其心,彼能忍人所不能忍,无论若何失望之事,视之如浮云过空,虽其内心或不能无懊恼乎,无悔恨乎。纵观当时满朝文武大臣,李鸿章所作所为已经可以是表率了,走向共和里张之洞的确只是空空如也,实干家李鸿章是也。

  自律乃做大事之必备品质,缺之则事不成,

  历史已经是过去,我们既不能负重前行,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以史为鉴,现在国家进入新的时代,国家实力决定了是否有话语权,有多少话语权,话语权有多少份量,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希望国家可以乘时代东风,扬帆起航,不负伟大时代。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与君共勉,20xx年夏,武汉,南湖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4818782.html
延伸阅读
如何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自己能学到的知识很多,感悟也不少,此时选择动笔把心中的所想记录在读后感呢,可以最大限度记录自己切身体会。或许"齐天大圣读后感"是你
2023-04-30
为中华而崛起的读后感篇1读了在异国他乡奏起国歌这篇文章,我不仅为主人公华罗庚的博学而高兴,更为他那爱国情怀所感动,敬佩.华罗庚是我们中国人,他取得的成就名扬四海.在美国,他拥有一栋
2023-04-30
如今不少人在面对写文档的任务时很犯难,范文对我们写作的帮助越来越大。熟读范文三百章,不会写作也会说。你觉得范文不好写吗?或许"六年级匆匆读后感受"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仅供参考,大家
2023-04-30
出国留学网主题阅读推荐:“一只贝读后感”。作品的写法令我记忆深刻,读后感包含着书里精湛的思想。怎样的作品读后感才算是优秀的呢?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只贝读后感”,供大
2023-04-30
《山茶文具店》读后感(篇1)《山茶文具店》读起来有一种小清新的感觉,通讯变得快捷之后,人与人之间通过信件联系的频率越来越少,代笔的需求也相应的降低。第一次得知代笔人的职业,还是通过
2023-04-30
我们常常从阅读当中启迪心灵,开拓眼界。很多人都被作品这本好书所感动,为了更好地展现我在书中收获的知识,我们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细节入手呢?急你所急,编辑
2023-01-02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作品是一部优秀的由作者写的作品。认真读完书后,大家不妨抽空写一写读后感,到底应该如何写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推荐的“文学读后感”,欢
2023-01-2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读书成为了我们常见的文艺项目之一,在读了作品,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人值得反思。写读后感要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信你此时在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犯愁
2023-01-26
我们的心灵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也得到了一些感悟,读后感是自己阅读作品后最真实的体悟。那么怎样写出不太形式化作品读后感呢?出国留学网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体育教师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
2023-01-05
之江新语读后感(篇1)近日,静心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之江新语》一书,其中《多读书,修政德》、《不要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及《乐在人和》三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系目前
202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