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作品读后感才能体现高水平呢?相信作品这本书在阅读后为读者带去了更多的生活想法。读后感可以将这些道理更长久的记录下来。栏目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病隙碎笔读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1】
史铁生,用他那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虽然这时的他已是尿毒症缠身,但他却平静地说:“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着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面去。”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想到如《再别康桥》里的“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来做我的墓志铭,毕竟我不是他,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对记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一身体是一处乐园”,“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也许,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所以,史铁生学会了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每当读到他或用玩笑轻松的语言或轻描淡写地说着他的遭遇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却非常沉重。他说过“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因为“其实每时每刻文明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常常在生活面前感叹人生时,身边的人都说,别垂头丧气的,看看人家霍金,看看人家史铁生。但是,我却在此刻发现一个疑惑:为什么要在意志消沉的时候看史铁生的遭遇?是为了把自己的遭遇和他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这点痛算什么”这样的结论吗?如果是,我想我们是悲哀的,我们竟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信心。史铁生却说“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我极其认同史铁生的看法。信心,本来就是我们的信念。不管这信念是所谓的“科学”,还是所谓的“迷信’,那是对本来并无根据的的猜想和希望。倘若我们是那批让人看看的人,没有人让我们去看看,我们就打算消沉下去吗?不,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不在他人身上。没有他人,只要有我们自己,信心就在这,只要你相信自己,“为自己填下美的志愿,为自己提出美的要求,为自己许下诚的诺言”。“在思之所寄的苍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
印象较深刻的是,史铁生还谈到了自卑。在《务虚笔记》中,他借助对一个女孩儿的眺望,写到了自卑。“我很快就感觉到了一种冷淡,和冷淡的威胁。不错,是自卑,我永远都看见那一刻,那一刻永不磨灭,那儿的人是否傲慢地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自卑与生俱来,重要的是那冷淡的威胁其实是由自卑构成的,即使那儿的人没有任何傲慢,我也早就想跑了。”自卑,与生俱来,是啊。我经常自卑。因为别人学习好,我奋起直追;因为别人手工强,我自卑,我也尝试着做一些小礼物;因为别人有钱,我自卑,我节约勤俭,在一次请大家花光;因为别人漂亮帅气,我自卑,所以我尝试着掩盖我的丑陋。我自卑,但我学着去改变。“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愤怒的积累。”画家Z得到的是后面一种,幸好,我得到了前面一种。因为自卑,我更有信念。我相信爱。“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补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我相信自己走在爱的路途上,我相信会有爱为我解放。
我相信史铁生。因为有自卑,但是信念让他不放弃,没有双腿,仍然可以走下去。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和永恒。”
我是浪,是水?浪指什么,水指什么?也许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史铁生,顽强地活着,在他的文字中,看不见丝丝毫毫的怨天尤人,在他的语言中,看见的是希望,爱和信心。在他的命运里,我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2】
茫茫人生道路,观一路风景,历经百般挫折,轻轻地走,正如轻轻的来,沿途留下只是点点滴滴;仔细品味,其意义无限,留下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对于一个双腿残疾、病魔绕身的人来说,他历经的磨难、艰辛,要比我们多得多。当然,那么他对此人生感悟,更是无比深厚。
史铁生,我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
人生如戏,演绎出多姿多彩的剧情。每个人都是这场戏的主角,人生的起初、经过,乃至结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亲朋好友,远亲近邻,以及陌生人,就如同这场戏的观众,从始至终,都在关注着你的表现。酸、甜、苦、辣、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这场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史铁生的这出戏剧里,他所饰演的,就是他自己,展现的,是他经历人生的无比艰辛。他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但他仍坚强走过。躺在在透析室里,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那是,仿佛出现了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
《病隙碎笔》不只是史铁生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他生命体验的记录。史铁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写作的时间将不断减少。所以他对于病痛不畏惧,努力留出时间对人生意义等去进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对“成长”、“生病”、“爱情”、“道义”等的感悟。
人的一生,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坎坷和磨难。很多事情都是在无法预料中发生。面对困难,还是选择坚强地走下去吧。因为很多时候不是世界拒绝了人的热情,而是我们误解了岁月的考验;不是幸运之神不肯垂青于你,而是当不幸降到你面前时,你拒绝了重新开始的准备;不是诱人的辉煌从不光顾你,而是你不愿以平凡的脚印放飞你的理想……坚强,最终会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
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会垂头丧气,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当清醒时,仔细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会我们的往往比成功时获取的更多。坎坷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坎坷让我们更执著的去看待生活。“其实,我们每一刻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加上一个‘更’字。”史铁生这样说。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强者。一个两条腿、两个肾脏均出现故障,要靠透析器来维持生命的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几乎已经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旧很平静。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细细寻找身边每一处的快乐和美丽。在史铁生这样的巨人面前,有时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时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唳声叹气,甚至停滞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这叹息声中错过了更多。回头想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每天可以自由惬意地做着想做的事,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活赋予的特别经历,好好珍惜每一天,这才是最重要的。
常想当一个人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疾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了《病隙碎笔》,我明白了最难的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又能从心的角度重新站起来,正是史铁生用不完整的身体撑起的这一片完满的天空,让我们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个能真正审视如何活着的机会,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
对于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往往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终极。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因此我们对沿途的风景常常忽视。其实,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都是在途中,活着是为了经历,经历就是修行,也许它是平凡的、琐碎的、漫长的,要学会安于途中。
空旷的天空下,看得见的是白云,看不见的是清风,一群大雁由南向北远迂,飞来飞去还是人字形,几声哀鸣偶尔划过天际,跌落心头,我仿佛听见一种回音:人在旅途。况且,人生就如一场旅行,既是旅行,就应活的快乐,活得精彩,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3】
散文给人美感,诗歌助人畅想,而哲思类的文字往往更能够启迪心智、引人深思。《病隙碎笔》作为史铁生为数不多的思想随笔集,显然是沉重而深刻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要了解一本书,首先要从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开始。1972年,在延安插队的史铁生,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病隙碎笔》是20xx年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被称为史铁生“最具灵性光辉的生命笔记”。之所以叫做“碎笔”,是因为本书是在史铁生生病治疗期间写成的片段随笔,总共243则,写作过程长达三年。一个人在肉体和精神饱受摧残的同时,却坚持让思想一步步行走,去追寻关于生命的各种意义和价值,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史铁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文字背后强大的信念和坚毅的精神。虽然史铁生无法行走,但他却是思想的行者,是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勇士。他在书中自嘲地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兴趣爱好是写作。在他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老天爷夺去了他的双腿,理想被残疾取代,生活被苦难填充。在往后的日子里,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每次把浑身的血都弄出来洗,洗干净了再装回去”。他一定不止一次地问命运,究竟跟他“什么仇、什么怨”,就像他在《秋天的怀念》里写的那样:“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史铁生仍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写作,选择了与灵魂对话,用一支笔支撑起自己的生命,字里行间传达出他对爱情、对信仰、对命运的思考。史铁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面对挫折和打击,自暴自弃、哀怨惆怅都无济于事,只有调整心态、自我解救,才是生命正确的“打开方式”。
本书的篇幅很长,但语言平易朴实,仿佛在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他用一位长者的身份,坦诚地剖析自己、冷静地描述世界,把如何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和信仰等逐一进行阐述,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哲理。第5部分着重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不,树上的鸟儿没了,但它们在别处。同样,此一肉身,栖居过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绪,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绪也就没了吗?不,他们在别处。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我想起了我的外婆,今年已经80多岁高龄,她有几十年的支气管炎病史,每当换季或冷热交替就会咳嗽发烧,早年因为意外摔跤,右手臂粉碎性骨折,去年又因为肿瘤动了一次大手术……看着病痛缠身的外婆,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见不到她了,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让我感到抑郁、痛惜。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了史铁生的这段话,我忽然想到:外婆的肉身确实会消失,可是她的音容笑貌,甚至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已经渗入到我们每个后辈的记忆里以及日常的琐事细节里——看见饭桌上香喷喷的赤豆粽,就会想到外婆的厨艺;穿着厚实暖和的大棉鞋,就会想到外婆的手艺;电视里播放中国女排的比赛,就好像外婆就坐在我身边,跟我一起喊着“加油”……外婆的爱好、口味、习惯等等,会一直存在于我们心中,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长伴长存吗?
人们常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病隙碎笔》正是一本“灯塔”类的好书。“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可能被打败”,也许,这就是史铁生本人及其著作被无数读者敬畏、推崇的原因吧。(张瑜)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4】
翻开《病隙碎笔》静默的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朴质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有的语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感悟很多,并深深震慑于铁生精神。曾有记着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苦难,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5】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6】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7】
一口气读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又一次被深深地教育了。这是一部充满人生体验的人生笔记。之所以是《病隙碎笔》,是因为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四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都要被过滤几十遍。就是这样一个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人,穿过浩瀚的肉体之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生病的日子,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想病轻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8】
作家总是需要在文字里隐含什么东西,对于残疾人来说这显得很方便,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让人以为他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铁生对生命世界和各种深刻问题的认识,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是他与生俱来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头脑带给他的弥补内心伤痕的礼物。他很难有机会拥抱自然,接触社会,这使得他能拥有这种层次的思想境界显得更为可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水平并不是因残疾而生。如果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史铁生也许不会从事作家这个行业,但他对世界的认识依然可以获得我们的认可。
可以认为史铁生的人生是悲惨的,连生命最后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缝隙里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铁生饱尝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医院作一次透析,而剩余的日子里状态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同情他。毕竟人在临终前大都是悲惨的,在花丛里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悲惨的自己。我们会因为一些一时的惨剧而同情某个人,但那种同情是不可能恒久的。我们最终同情的还是自己。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9】
早就听说史铁生,仅仅知道他是一名残疾作家,我想一定是和张海迪、海伦一样身残志坚的人物吧,却从来没有想过非要看他的作品不可。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窦桂梅的教学实录,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窦老师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那篇文章,那是第一次为教学实录而感动落泪——此前,我只是把名师的教学实录当作经典教案,为赛课、开课而临时抱佛脚罢了。因此,我便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看看史铁生的作品:《病隙碎笔》!
暑假看了一遍,只觉得文字不多,但很深沉!有些地方生涩难懂,因此只是半半拉拉读了。
开学之后,一直忙于教学,也少有闲情读那本书了。
再读《病隙碎笔》是在快过半学期之后,因心情极糟糕无法排解,所以随便拿本书看看,没想到却让我读懂了自信——我当时最不能摆正的心态。很清楚地记得那段日子我活得稀里糊涂,整天昏昏然,像被烟雾笼罩,看不清楚前面的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也不知道该停在何处,上课的时候,我感觉不到学生跳动的心,感觉书本离我好远好远。我不再相信自己,我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我看见学生认真专心地听课,我依旧觉得他们是差生!我不再相信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激情四溢也是粗枝大叶,没什么可圈可点的。那段时间我深刻感受到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活着是多么得可怜、可悲。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一个老师很用感情地教一个看不见任何希望的班级是多么的痛苦!最好的解脱方法该是麻木吧。我很迷惘!
可史铁生说得好:
重病之时,我总想起已故好友周郿英,想起他躺在病房里,瘦得只剩一副骨架,高烧不断,溃烂的腹部不但不愈合反而在扩展……窗外阳光灿烂,天上流云飞走,他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有几次就那么昏过去。就这样,三年,他从未放弃希望。现在我才看见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信心。三年,那是一分钟一分钟连接起来的,漫漫长夜到漫漫白昼,每一分钟的前面都没有确定的许诺,无论科学还是神明,都没给他写过保证书。我曾像所有他的朋友一样赞叹他的坚强,却深藏着迷惑:他在想什么,怎样想
可能很简单:他要活下去,他不相信他不能够好起来。从约伯故事的启示中我知道: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
但是他没能活下去,三年之后的一个早晨,他走了。这是对信心的嘲弄吗?当然不是。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惟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终于,我读懂了什么是自信?就是绝望彻底依旧微笑面对!曾经以为只因有收获,才要自信努力地前行,那种努力才是有价值的,现在才明白不是任何努力都有价值,纵使今天你走的这条路是死路,也要学会微笑地面对!人的一生并不都是圆满啊!
感谢这本书,感谢史铁生,让我重新面对我自己!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10】
在接连不断的磨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溢崇奉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牵动和鼓励。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关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存亡,但在史铁生看来,那就是对存亡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悄悄地走,正如悄悄地来,扫尽尘嚣,用藐小的生命改动一段年月,让国际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果了。
“患病的经历是一步步懂得满意。”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岁月难熬,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奋斗的空地来考虑人生。生命不只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爱惜和满意。人们常有一种习气: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咱们都是走运的,由于任何灾祸的面前都有或许加个“更”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祸患,理应满意于当下日子,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磨难中总该有个崇奉,史铁生对“佛”的见地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崇奉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疑,这并非由于不肯朝拜,而是坚持了对佛的敬重。满腹名利的“祈求”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才智,以醒贪迷。崇奉是精力的支点,尊重这份崇奉,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地的参透。
“以磨难去做人生的出资,以纯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要成功者才有资历谈磨难,在磨难中不断的增强决心,方能成果人生。
点评:史铁生这样戏弄自己:“工作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这其间的苦楚又是谁能领会的,又有谁知道,那一段一段的文字是怎样在无数个与病魔奋斗的日日夜夜绽铺开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11】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
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12】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
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
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