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观后感(篇1)
《我们需要化学》系列科普专题片汇聚多位化学权威及中科院院士、研究员,一同为化学正名、为化学发声。这套科普纪录片分别以“化学的起源”、“化学与人类饮食”、“化学与材料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以及“展望未来化学”为题材,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呈现化学的本源以及我们生活的化学本质。
作为一名化学工作者、一名化学教师,观看了此纪录片深感提高公民化学科学素养,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首先,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中可普及本片,是培养学生化学科学品质的先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化学科学素养的养成也至关重要。
其次,于基础型课程而言,本片既从学科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侧面解读了某些我们课本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教材上几行简洁的平心静气的文字,在它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在这之中有科学之间的争执和斗争,有科学家的血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本片动态的引人入胜的呈现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科学家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本片又呈现了某些化学概念、规律的由来和演变,这对一线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概念或规律的本意有助力作用,能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学科发展脉络,从而树立化学学科意识。科学史学科的创始人乔治·萨顿认为:“使科学人性化的最好方式,即使不是唯一的方式,就是对科学进行历史考察。”因为“无论科学可能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
总而言之,生活需要化学,化学的创造力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发展化学学科,重视化学人才的培养。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化学的重要性给予应有的.认同,为提高公民化学科学素养,为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从事化学事业尽己之力!
化学观后感(篇2)
通过夏雪梅老师《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这本书的学习,我对项目学习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几个核心知识点:项目学习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心智自由的人,拥有在不同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实践,基于自己真实的需求,以真实的角色承担相应的任务,并且一定要有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特别的环境,让学生有成就感,有仪式感。
在项目学习中,我们还要有以终为始的意识,有逆向设计的思维。在项目学习设计之初,就知道项目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学生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基于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好的项目学习设计呢?首先是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在和学生沟通中,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结合学科相关能力和素养要求,设计有趣的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其次,教师要对学科本质,学科素养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基于学科本质问题,设计合理的驱动性问题。所以作为教师,读专业的书籍,学习课标,梳理教材核心知识很重要,对小学六年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行的过程中才不会偏航。
接下来的学习,要坚持读专业书籍,要实践整理小学语文学科系统知识、能力框架,要及时收藏、记录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要养成反思的习惯。
教育的本质:提高生命质量和提高生命价值。语文: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核心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为核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语文实践的过程,应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真诚的沟通,与学生沟通,与同行沟通,朝着提高生命质量和提高生命价值的目标前行,和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育花海中幸福前行。
感悟:今天的耿春龙工作室成员假期学习交流已经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了,刚开始还担心没什么可说,对于学习收获不能很好的表达,可是大家在交流中,在互相碰撞中,已经激发了那么多的教育智慧,酝酿的了浓浓的教育情怀,形成了坚定地学习共同体。这种交流是幸福的,因为有困惑,所以有学习的动力。因为有交流,所以会互相启发。因为有目标,所以路上的步伐更坚定。
加油,小学语文教育人!与你们同行!
化学观后感(篇3)
21世纪世界各国将教育的目的聚焦在核心素养,做事与做人的教育备受重视。目的变了,手段必须改革。关键能力需要通过学会“做事”的项目来实现,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需要通过学会“做人”的项目来培养。走近夏雪梅博士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感受作者如何引导学生将当下的读书与做事(项目)、做人(素养)建立关联,将学校学习与未来个人生活、校外社会实践建立关联。
一、何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学习者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创造出新意义与新知识。项目化学习促进学习者大脑的发展,促进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整合,奠定学习者心智自由的基础。项目化学习植根于课堂,同时又指向课程的结构性、学校的组织性变革,对于未来教育的转型具有深远的意义。——《项目化学习设计》之“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
(一)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当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面临三大困境:虚假学习、机械学习、竞争性的学习。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课堂缺少积极主动地参与,很少进行策略性的、元认知式的学习,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在课堂的对话、合作时,也很少展现出深度的对话与讨论,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夏雪梅教授在本书中认为,世界变化越快,越需要回归自我,越要做一个心智自由的人。心智自由的人开启的是一种生命之学,为己之学。作者认为学习基础素养共同构成了“星体模型”的七大指标:有良好的身体基础、有良好的社会性—情绪发展、对事物保持好奇和主动、专注坚持,有计划性和反思性、养成善于提问的心智习惯、养成善于联系的心智习惯、养成个性化表达的心智习惯。我认为,作者提出的“星体模型”七大指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利于推动教育系统的转型。
(二)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
本书对学习素养的探讨是从“博士和农民工如何辨别空肥皂盒”说起,具体生动,通俗易懂,从而指出“素养”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和学习素养的本质是相通的。学习素养既是人的一种发展手段,也是一种人生目的。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
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植物要被晒死了,怎么办?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迅速想出了解决办法——做遮阳棚。”这个案例从表面上看,是很好的项目化学习,问题是,这个项目化学习中没有产生自由探索的心智。真正的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应该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争议、运用证据、实验、决策,获得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的心智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与解放。我从中认识到:项目化学习最终的结果来自师生、生生对问题情境的共同探索,真正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对此,我们更需要仔细辨别“非项目化学习”和“浅项目化学习”。“非项目化学习”可以理解为无结构的学习、无明确的任务或问题驱动的教学、琐碎的教学、没有体现学习和研究过程的教学,是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的教学形态。而“浅项目化学习”是只有活动没有目标,只动手不动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先学习知识再运用,只做内容拼盘不指向关键概念的理解。而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是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的问题和成果,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二、如何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离不开对知识观的探讨。项目化学习是系统的学习设计,涉及六个维度。学科项目化学习不是学科的活动化,而是学科核心知识在情境中的再建构与创造;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不是学科的糅杂与拼盘,而是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者心智转换,创造出新成果。——《项目化学习设计》之“项目化学习的设计”。
(一)核心知识
项目化学习聚焦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超越了事实层面,指向思维,促进各种事实性知识的整合。项目化学习挖掘程序性知识背后的概念性知识。比如我们学习戏剧,会引导学生制作海报等,但是作者认为挖掘这些操作性背后的概念知识才是设计项目化学习的起点。同样,项目化学习可以促进事实性知识的组织和意义化,增强学生的元认知知识。从上述分析可见,概念是项目化学习的直接知识目标,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作为项目化学习的骨肉,可以用来丰富对概念的理解,元认知知识在项目化学习中经过转化被用来作为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是解决问题和完成项目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作者认为项目化学习并不会直接指向琐碎的、零散的知识点,而是指向对概念的本质性的理解,从而实现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
(二)驱动性的问题
巴罗斯和坦布林说:“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过程。学习开始时遇到问题,问题本身推动了解决问题和推理技能的应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己查找信息、学习关于此问题的知识和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认为驱动性的问题不同于我们传统课堂中的提问,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其主动投入项目探索中。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广阔的多向度的探索空间。它既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提纲挈领地指出持续思考、自我探究的方向。如何设计驱动性的问题,本书给了我一些思考。将具体内容问题提升到更本质的问题,将本质问题和学生经验建立联系,将事实性问题转化为概念性问题,从学生那里获得驱动性问题的雏形,运用“冲突、论争”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将思维引向深度。
(三)高阶认知
夏教授认为项目化学习主要认知策略是六种: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系统分析。当然,在项目化学习中,高阶认知策略的使用会涉及大量的低阶认知策略,既需要互相搭配,也需要多种策略组合。这需要教师在项目设计中慢慢摸索,从驱动性问题到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的设计,都要非常注重高阶认知和低阶认知策略的搭配。
(四)学习实践
项目化学习要锻炼和培养的是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灵活的心智转换,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学习实践”,而不是按部就班完成探究的流程。项目化“实践”强调的是“做”和“学”不可分割性,包含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我特别认同本书之所以用实践的三个用意:项目化学习中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是多样的实践组合而不是一组孤立的探究流程;实践具有情景依赖和身份代入的特征。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形态包括五种:探究性实践、调控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审美性实践、技术性实践。
(五)公开成果
项目化学习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学,项目化学习最终是要形成公开的有质量的成果,在多样大的群体中进行交流。作者指出,成果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成果指向驱动性问题,具有思维的真实性;成果包括个人成果和团队成果;成果要指向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成果同时包含做出来的和对怎么做出来的说明。
(六)全程评价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是与成果的产生、公开的成果汇报紧密相连的。完整的成果设计包含成果的量规设计。此外,项目化学习还要对学习实践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以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指向学习目标,主要包含表现性的评价和纸笔测试类的评价。项目化学习强调更加层次的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为此,自我反思、档案袋、真实性评价、同伴评估都需要作为传统纸笔测试的补充,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同伴、班级、学校外部的公众。总之这一过程是持续的、综合的、多元的。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持续地、深入地阅读与探讨。
当然,项目化学习可以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是对我国的课程改革的有利探索,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推动教育系统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一步一个脚印。林中路千条,而生命无法回头,慎之又慎。
化学观后感(篇4)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深奥而重要的学科,但同时它也是一门最贴近生活的简单学科。这是我看完之后的全部感受。
当你第一次进入化学大厅时,各种各样的分子就像雪花一样涌入冰水混合物,形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成分。它们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所有秘密。
从氧分子和可燃物质的剧烈碰撞到分子式和塑料医疗产品的形成。所有这些都与化学密切相关。甚至建筑也不例外。单晶硅、玻璃、水泥、砖等。都是化学家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就像在充满烟雾的迷宫中摸索一样。艰辛是值得的。
这一系列科普故事片以“人类文明的开端——火的发现和利用”和“上海高中学生开始的人生第一堂化学课”开始。它告诉观众“人类和化学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在故事片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戴立新院士以绅士和充满活力的方式讲述了化学的起源。他介绍了早期化学家的工作,并以一种流行但科学和严谨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化学,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化学。
幽默的评论和精彩的图形展示都散发出化学的无限魅力。
在18世纪,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完成了氧化汞的实验,但是把分离出来的氧误认为没有燃素的空气,因此错过了化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直到富有而聪明的化学家拉瓦锡诞生,人类才第一次意识到氧的存在,才使刚刚开始旅程的——“化学之父”充满雄心,但却参与了政治运动,并在——19世纪中叶被处决。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根据称量的原子量发现了元素排列的规则。这时,他站在化学的殿堂外面,但他仍然没能推开门,直到门捷列夫同时响起了时代的声音……,
历史上的各种进步都是在化学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也希望给我的同学一个抓住青春的机会,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化学观后感(篇5)
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监管三司《关于做好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警示教育的函》文件要求,公司生产安全部于2015年7月22日下午组织员工观看了《生死之间-2016年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片》全集以及《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警示教育片》,共包含了山东日照“7.16”、江南京苏“7.28”、天津港“8.12”、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等安全事故,事故现场触目惊心,观后感触颇多。
在这些安全警示教育片里给我感触最深的当属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故,事故发生在1984 年12月3 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毒气泄漏事故,这起事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化工毒气泄漏事故,造成12.5 万人中毒,6495 人死亡、20 万人受伤,5 万多人终身受害,还有好多孩子一出生就夭折了,看到这些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没了令我触目惊心,血的教育一次又一次警示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安全。
通过此次教育培训,让我不再停留在事故表面,而是更深层次挖掘事故本身的原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只要存在安全隐患,事故总会发生,差别只是早晚、大小、轻重而已。因此我们要提前预防,消除安全隐患,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纵观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几乎都是管理不当、操作不当、违反规程引起的。人的因素占了主导作用,所以,安全管理离不开以人为本这根主线,重在管理,提高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力。通过教育从思想上彻底改变人们的安全理念。
对于安全工作来说,10000-1≠9999,安全是1,位子、车子、房子、票子等等都是0,有了安全,就是10000;没有了安全,其他的都等于0,再多也没有意义。生命是第一位,安全是第一位,失去生命一切皆无。安全生产工作也从来都不能打任何折扣,90分不算合格。主要负责人安排工作,分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队长、班组长、一线人员如果人人按90分完成,那么安全生产执行力将层层衰减,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及格。因为90%×90%×90%×90%×90%=59.049%!因此安全生产工作,只靠安全管理人员是做不好的,只靠员工自己也是做不好的,而是靠我们大家每一个人齐心协力才能够做好。
作为公司的安全管理人员,我将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公司的安全负责,为他人的安全负责。
化学观后感(篇6)
妈妈告诉我,有一本科学书酸酸甜甜的很香,我很好奇,特别想看,妈妈像变魔术一样的,从包里拿出来一本封面上有很多小孩吃冰激凌、棒棒糖的书,书名赫然写着《世界上最酸甜可口的化学书》。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说的是用餐时研究酸甜可口的化学,另一部分是吃零食的时候研究酸甜可口的化学,吃东西也能研究科学?仔细看了,真的是学问多多。
原来热米饭比凉米饭好吃,是因为米饭冷了后,大米的主要成分淀粉老化了,大米因此老化了所以变得不好吃了。如何使得老化的凉米饭变好吃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微波炉加热。微波炉加热的原理,就是让食物里的水分子欢快的跳舞(利用微波让水分子在原地高速转动)。书里面还有很多神奇的故事,比如“吃了还想吃的甜食”,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糖,知道了如何正确食用水果;“土里面长出来的牛肉圆圆的黄豆”,让我知道黄豆的营养百分百,还知道了豆腐是怎么做的;等等,真是大开眼界。
最让我难忘的是和妈妈一起做蛋黄酱。我最爱吃蛋黄酱煎鱼了,看到书中有蛋黄酱的制作,我也想尝试一下。我知道油和水是不能互溶的,看了书知道蛋黄中的卵凝脂有亲水基和亲油基,可以让油和水融合乳化。我打了个鸡蛋,又加了一滴醋和少量的盐,一边让妈妈加点油,一边我由慢到快的搅拌,我看到有小气泡出现,油和水也均匀的混合了,最后变得粘稠了,蛋黄酱就做好了。呵呵,看到这,你是不是也有动手做做蛋黄酱的愿望呢?那就一起来吧,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和科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趣味学科学吧!
化学观后感(篇7)
前不久,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了一篇《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正好我也在做个人课题研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掩卷沉思:教师搞课题研究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坚持得不够好。当然,这个坚持得不够好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我们做了,但做的深度上不够好。当我们发自心底的想要做、必须要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到她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为了更好的促自己成长,立足三尺讲台,研究课堂教学,不把课题研究当作一阵风,结题就了事,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为了在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成绩,我想对一学年来的几点不足做一下反思、梳理:
一、缺乏坚持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一个名字叫“坚持”,我们都能记住这醒目的话语。很多时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时间倒流到前年九月,在学校教科室的倡议下我热情洋溢,勇敢且成功地申报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效》个人研究课题。那个时候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但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努力的做着课题。每堂课都尽力做好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忙”的借口,让我们逐渐激情勇退,这项工作的投入度与力度相对减弱。各种各样的借口成了“坚持”的绊脚石。我们都不会忘记奥运会上,我国体操男团在比赛场上完美的表现,我们都清楚在这成功瞬间的背后是他们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结果。
二、缺乏深度
其一,造成课题研究缺乏深度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它的思考。再往下细追究还是我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只浮于表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在问题面前我们选择的是什么?回避还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举例而言,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与个人课题有关的环节确确实实做了,心里也做好了整理的思想准备,可是时间却一天天过去,总以“忙”“没时间”而懈耽搪塞,常常这样自我安慰,甚至有时候是任务迫在眉睫了,灵感也才随压力而来。课题研究工作是一个过程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只有把它时时放在心上,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总结才能做得更好。
其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践行。把在做课题过程中的点滴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整理好,这就是一笔谁也拿不走的宝贵财富。
化学观后感(篇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教育引领的不断更新,“素养”二字日益向实处向深处挺进。而项目式学习恰好适应了“素养”的要求。“素养”这个词被广泛提倡。
素养是什么?素养不是取得了如何高的学历,不是用多么复杂的方式解决问题,也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素养是让我们有判断的能力,有因地制宜的方案,有因时而动的灵活,这种在不同情景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书中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素养的形成为什么离不开“情境”。博士为了识别出空肥皂盒煞费苦心,耗费大量精力研究出甄别系统。而农民工仅仅搬来一个风扇便解决了问题。这两种方案到底孰优孰劣?情景的不同决定了方法的优劣。我们常常批评我们的孩子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不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在“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一章中,夏博士的见解一针见血:学习素养不等同于知识的累积,而应该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便是能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便是“素养”。培养具备这种学习素养的人,是教育所要追求的全部要义。
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只有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才能得到显现。用任务来驱动的真实情境教学,当学生的学习起于真实的情境,始于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的内在兴趣就会被激发,内在动力也会被激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课堂把控者,通过教师的综合素养,运用语言提问等驱动方式,促进课堂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学生学习的领航灯就是驱动性问题,它可以开启学生心智的自由,就像在学生心中抛出一颗小石子,激起一层层涟漪,扩大思考的范围,让心智在各个方面上自由涌动。所谓驱动性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本身推动了解决问题和推理技能的应用,同时也激发自己查找信息、学习关于此问题的知识和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将问题解决当成评价,逼着学生被动地去学习完成任务,而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吸引下能自发地去学习新东西。
驱动性问题的本质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真实”的能够激发兴趣的情境,这个情境像一个故事背景一样,是有人物、有目标、有挑战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说明知识的获得应该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让学生有代入感,同时又是开放的不确定的,此外,它又是指向核心知识的,需要学生运用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这样的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驱动性问题,本书也对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提出建议:将具体内容问题提升为更本质的问题,将本质问题和学生经验建立联系。
通过对本书的共读,我认识到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知识观指向的是与学科本质有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概念、能力的整体理解,定位更综合、更上位。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持续探究式的学习历程打破了原来学科学习中单课落实的特征,而是从经验单元的角度进行重新设计。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任务驱动为他们搭建支架,有效落实单元课文要素,切实提升了学生素养和表达能力,让各种学习模式共存,呈现参差多样的学习样态,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化学观后感(篇9)
在一节课当中,如果是45分钟,通常前面30分钟都在讲基础,后面会留在一点点时间来让学生进行高阶活动,比如讨论和碰撞,可是常常到这里已经没有时间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其实需要有一个长时段来保证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的讨论和思考。这也跟我们的271课堂相联系,为什么要在大情景,大任务下进行我们的课堂学习,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整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中去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对本节课核心任务的讨论,去思考,去合作,去推理,去进行思维散发,从而用高阶思维引领低阶思维。
通过对《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的阅读,发现尤其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去突破、去成长。在项目化学习设计中,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去体会、去感知。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真正的让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
化学观后感(篇10)
前几天在看一个节目的时候,我无意中看见了一个电影预告片,他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它的名字就叫《我和我的祖国》。我跑去向老妈请示,询问可不可以去看。老妈毅然同意,我就期待着首映的到来。
不知不觉间,首映的日子到来了。老妈订的票是在晚上十点,我有可能在看的时候睡着。放映的时间到了,我们走进了影厅,在座位上坐定。
左等右等,终于开始了。这一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建国这些年发生过的一些新闻大事。跟其他,电影不同的是,这一部电影是由七个故事分别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有导演来指导,这也是吸引我的一点。
1949年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按下电钮,五星红旗伴着晨光冉冉升起。而这背后却有一个故事。因为当时,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电动升旗。而参与制作的林治远教授,亲自来制作模型。他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终于在开国大典前几夜基本完工。可就在试验时,稳定国旗的阻断球突然出了故障。原来,阻断球因为时间太长而生锈,所以坏了。而想要有一个长久之计,必须将组断球弄坚硬。可其中有一个成分不足,离开国大典只剩下三个小时。当然没有办法保证能让毛主席顺利按下电钮。他只好拿着大喇叭向乡亲们请求支援。可喊了好久,村庄依然是一片静寂。一行人只得回到实验地。没想到不一会儿,两个父老乡亲来送东西。紧接着,小巷里挤满了父老乡亲前来帮忙。房子门口灯火通明,使林治远教作文授的眼里重燃了希望之火苗。就连大学教授也将学校里唯一的一块实验样本,贡献了出来。经过努力,他终于重新将阻断球做好,而需要把这个阻断球安装到几米高的栏杆上。而只有林治远才会焊接,可他却恰好恐高。可是离典礼只剩下了不到一小时,他克服困难,战胜了心里的恐惧,终于在典礼之前将装置安装完善。
激动的时刻到了,林治远教授站在毛主席的身后,见证了新中国的红旗冉冉升起!看到这时,我有些梗咽。为了这神圣的一刻,我们都无法想象背后有多少汗水。
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原子弹制造。因为这项工作是国家机密,所以,必须守口如瓶。甚至连家人都无法联系。有一次,正在实验。可不知某个地方突然出了故障,领导只好指挥紧急撤离。而其中一个人突然想起,一个按钮可以挽回损失。就冒着生命危险跑了回去,将岌岌可危的试验场地救了回来。可人却被送去抢救,那英雄已时日不多,领导甚至都不知那英雄的名字。正是因为一个个英雄隐姓埋名,不跟家人联系,才取得成功。
后面又讲了中国女排,当时父老乡亲们喜悦的心情。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个司机与一个经历过汶川地震的男孩儿之前的故事。最后,又讲了一位女飞行员参加阅兵的故事。
这一个个故事,没有刻意的去,逼着我们感动。也没有刻意的凸显出来艰苦。他利用一个个事件,让我们明白道理。它让我们,不由的燃起感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