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篇有关“《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我们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读经典书籍对于我们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帮助。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仿佛我们会得到真理的收获。不同年龄的人阅读同一本书的感受都不同,写下读书心得,记录下现在读书的感受是非常值得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我读《曾国藩家书》的目的,是想从他平日的书信中了解到最真实的一面,褪去后人加在头上的无数名号,了解真实的曾国藩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家书》从近一千五百封家书中选取了两百封,包含了修身养德、持家交友、治学为政等许多方面,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是读书贵在有恒。他在勉励弟弟的家书中说,“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们现在学习的目的性、功利性越来越重,很多时候学习是为了通过某个考试、评上某个职称,等考试通过、职称评上了之后就会放下书本,各个书店卖的最好的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职称考试方面的。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有恒,学习应当出于自发性,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诚然,现代人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没有大把的时间用来学习,闲暇的时候更多是选择看看电视上上网。我觉得不管其他人如何,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融入到生活习惯中,做到勤学多思、善学好问,努力通过学习锤炼自身修养、强化能力素质。
二是做事贵在坚持。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我们的'事业、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轻言放弃,选择咬牙坚持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果不坚持,到哪里都是放弃。如果这一刻不坚持,不管再到哪里,身后总有一步可退,可退一步不会海阔天空,只会为自己下一次的逃避埋下伏笔。当然,就算选择坚持,也不可能每件事都能成功,但是坚持的过程中,收获到的东西比成功更为可贵,因为我们收获的是一种坚持的勇气、必胜的信心,当一个人具备这些品格的时候,做其他事就能更轻易地获得成功。就拿马云来说,阿里巴巴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网上购物当时在中国可以说一片空白,他们团队面临的困难是我们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是马云选择了坚持,他始终坚信阿里巴巴在中国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结果也如他所愿,他创造了阿里巴巴、淘宝这样巨大的商业帝国。
三是做人贵在谦谨。曾国藩在写给子侄的书信中说,“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温廉谦恭让,说起来容易,践行起来却很不简单,古时的君子尚不能全为,但曾国藩做到了极致,读《曾国藩家书》的时候,一个居高位而不自傲、成大事而不自矜的谦谦君子跃然纸上。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是我们需要奉行或遵循的准则,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风格与品德。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谦虚谨慎是必备的素质,在对待同事时要温和有礼、尊重他人,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待自己时要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正。我们应该把谦虚谨慎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来自觉追求,作为一种良好的工作作风来自觉发扬,作为一种重要的为人之道来自觉践行。
#曾国藩读书#读完《曾国藩家书》,不仅学习到不少知识,更懂得了如何做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名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打磨依然闪烁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和标记,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己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讲求立志需严,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内心修养、素质的提高,经过日积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强;教育家人“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
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尽管书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又怎能以点代面、求全责备。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经济跳跃式地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各个领域追求短期效应、表面效应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比比皆是。这部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当今人民的公仆们更应好好读读曾国藩的“八本堂”,谨记“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3】
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毛泽东、蒋介石、袁世凯、梁启超等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寒假,我怀着崇敬的心境,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尤其是他以往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应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必须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能够简便越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4】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同时也是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为人,骨子里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尘。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以海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清官,他们的特点是宁折不弯。但海瑞一生被官场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恰是表面上看起来谦虚退让、大度包容之人。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更不易。
我喜读史书,喜读传记,但平日轻易不愿读近代史,因为读后往往令人义愤填膺。读曾国藩家书,更多是出于对斯人的由衷钦佩。读他与祖父、父母、叔父、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书,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义,感悟颇深,这也得益于学生时代良好的古文基础。“大地数万里,人于其中,昼仅一室、夜仅一榻”。是啊,人于天地间何其渺小,人的一生于千万年间何其短暂,即便如此,我们生而为人,要养心、虚心、慎独、立志,要做谦谦君子,要做于国于家有益之人。从家书中,篇篇可见曾国藩其孝、其俭、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严。我总结了几条,即使今日看来,也颇有教益。
其一,“治家贵严”。这是曾国藩一生奉行的准则,他对子女、兄弟的教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家人们和睦相处,崇尚俭朴的家风。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袜,多为夫人亲自所做。嫁长女时,陪嫁费用不超过二百两白银,遂成定制,嫁幺女亦如此,娶儿媳也绝不铺张浪费。他吃饭仅一荤,即使当了大学士后仍每餐仍是仅一个荤菜,人称“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荤”也。这样克勤克俭的总督,天下能有几人?
其二,知足常乐。他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末有常全而不缺者。”知足常乐是我们中国人人皆知的古训,但真正做到的人则寥寥无几。人们对金钱、权利等世俗欲望的追求常常不能停止。曾国藩教育子女,“境地须看不如我者”,要多想欢乐的事,快欢乐乐过每一天,我们平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三,慎独。“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独处时谨慎,则心胸安泰;端素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心悦诚服;信守诚意,则神灵钦敬。是啊,一个人独处时的状态是最最真实的,于独处时、细微处最可见一个人的素养。外表要整齐严肃、内心要思虑静定,这也是修身养性的一部分。要有爱民惜物的胸怀,大公无私,到达孟子所说的“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境界。读这些话,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完全能够用到我们自身。
其四,立志。“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君子要有高远的志向,有藐视帝王、退却三军的勇气,但不要轻易表现出来。他还说,人在遭遇困境时,正是他的品德修养提高之时。这不仅仅要做到胸怀坦荡,还要拥有健康的体魄。
其五,理财。“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他认为居家之道,家中不宜有剩余的钱财,不能过于安逸懒惰,能走着就不骑马坐轿,要常爬山,锻炼筋骨。不积攒钱财,子女就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就会懂得自立。他还时常拿出家里的钱财接济亲戚家里贫困而年纪大的人。
其六,为官。曾国藩认为为官最重要的是勤且廉。这两字看似平淡,但被上司看中、让朋友信任、被百姓信服,都需这两字。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为官不是为一己谋私利,要磊落过人,公而忘私,做到“心定、气定、神定、体定”。为官者要知悔,既知已过,就当"改去毫无吝惜之心"。为官要爱民。曾国藩每一天早晚两次正餐都和幕僚们一齐吃,席上国事、兵事谈得很少,大多谈学问文章,甚至街谈巷议。这与我们所说的密切联系群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对我们今日仍有进取的借鉴意义。
其七,处事。首先要有雅量。曾国藩说,一个人的雅量有天性的方面,也有后天培养的方面。可举一例: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我所敬佩之人,但两人素来不和。曾国藩仕途顺遂,左宗棠却怀才不遇。曾国藩曾对左宗棠有举荐之恩,但两人在一些问题上观点政见不一样,尤其是左宗棠因曾国藩在向朝廷报功的奏折中有不实的成分,向朝廷告状,使得两人关系逐渐交恶。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写挽联一幅:“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表达了对曾国藩的敬佩和悔意。
曾国藩所处之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但正是那样纷繁复杂的时局,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不图青史虚名,但求为国为民……引之后者几多由衷的赞叹。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5】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重臣,著名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由于其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的伟大事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纵使曾国藩取得了如此骄人成绩,并不是因为多么天赋异禀,而是在于一个勤字。《曾国藩家书》修身篇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能勤能敬,愚人有先知”,爱因斯坦也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99%的汗水加1%的天赋。联系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来,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们经常巴不得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有时候就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以至于不顾实际完成的效果,以次充好,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工作技能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克服惰性,努力做到曾国藩所说的手勤、脚勤、口琴、脑勤、事勤,相信勤能补拙,坚持到底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会出现。
《家书》敬、恕有云“闻有逆耳之言,当平心考究一番”,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随着我们的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丰富,做事情也会更加有信心和决断,但是事物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必须保持谨慎、客观、包容的态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丰富自己的思路,还能是事情更加圆满的得以解决。
《家书》挺忍有云“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世事纷扰,前路不知道有多少坎坷崎岖,委屈在所难免,但是越是委屈,越是历练胸襟、成就自我的最佳机会。委屈的时候,你所做和所为也是展示的个人修养和风度,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不一样的财富。着眼于复杂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委屈,伴随着会有各种埋怨和指责,但是静下心来,其实此时一个忍字就可消了无穷灾祸,一个足字 即可省了无限营求。“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不论如何,为人处世,尽一份心,做一日事,不要过分计较成败得失,路还很长,放眼远方,踏实脚下,如是即可!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6】
记得上初中时,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曾国藩这个名字。他是镇压太平天国出现在历史书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忘记了是书中介绍,还是老师讲的,曾国藩又叫曾剃头,从此以后,曾国藩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胖胖的身材,臃肿的脸上长着双三角眼,一副贪官、坏蛋的模样。
后来,先生看《曾国藩》小说,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喜欢看可恶的人,他说曾国藩很了不起,被称为历史上的千古完人;还说毛泽东非常佩服曾国藩。我对先生的话将信将疑,所以也没兴趣看曾国藩这部小说。
再后来,办公室同事从图书室借了《曾国藩》,无聊时,我拿了其中一本翻阅。结果我迷上了这部小说,一看不可收拾。三本厚厚的书,我用一个月时间看完。小说中的曾国藩比较完美,做事很周到,我以为这是作者用艺术加工的方法在褒奖曾国藩,把他在历史上的过给缩小了。我并完全相信小说中描写的曾国藩竟然有这么高尚的品德。
前几天从图书室借来《曾国藩家书》,被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生追求所深深吸引,被他高尚的人格所折服。相信《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应该是比较客观、真实。
《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提倡勤俭。他说大概凡是带兵的人,大都渐渐地填满了自己的腰包,我禁止不了别人随便索取,只求我自己不随便索取。他从自身做起,以身示范,勤俭节约,给官兵们做了榜样。他不仅自己在军营中以身作则提倡勤俭,几乎在每一封家书中,他都提醒家人一定做到勤俭,并告诉家人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由勤俭想到了时下兴起的穷养男富养女这个话题。我对富养女这一观点不认同,应该无论男女从小都应该穷养。父母担心女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虚荣心,生怕别人一个汉堡就骗走,所以提出富养。其实一味地满足着女孩子,会适得其反,让她的虚荣心更加膨胀,试想有多少钱能满足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女孩子的欲望?相反,从小教育她勤俭节约,她会懂得父母劳动的艰辛,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这样的女孩子长大后品德更高尚,人格更健全。如曾国藩所说家败离不开奢字,个人败离不开逸字,叫人厌恶离不开骄字。
做事持之以恒。他告诫儿子大凡人做事,就必须对此事全神贯注,始终不懈,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在军营中,每天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还对曾纪泽说:读书记性平常,这不值得忧虑。所忧虑的第一怕不持之以恒,第二怕随笔带过,并没看懂。这告诉我们,事业有成得人,不一定记忆力好,先天素质好,而可能在于他具备了优秀的品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记得卡尔。威特把坚持不懈看做是孩子应该必备的良好习惯之一。他时常教育卡尔,认准一件事后就要尽全力去努力,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今天,在教育孩子上,不仅要求孩子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当父母的也应该身体力行,影响子女,为孩子做出吃苦耐劳、做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好榜样。因为人生只有持之以恒才是首要的美德。
时常反省自己的所做作为。内省是儒家提倡的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从《曾国藩家书》中看出,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反思和反省、自责。他说回忆往事,没有一件不后悔,没有意见不狭隘。无论在品德修养上、还是治家上,还是教育子女上,很多信件中,都能感受到曾国藩时时处处都在反省中,把有用的告诉家人,让他们坚持去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缺点告诉家人,让他们以此为鉴,防止在他们身上发生。我生平三大羞耻:各类学问都大致涉猎到,其边际唯独天文历法毫无所知,这是第一耻;没做一件事情,进行一项事业,往往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小时候鞋子,不能临摹一家字体,造成多次变换致使书法没有成就,迟钝而不适用,这是第三耻。他把自己过去的不足和缺憾,告诉儿子,并希望他引以为戒,不要犯他曾经犯过的错误,争取做的完美。曾国藩之所以有着这样高的声望,被称为千古完人,应该与他一生的内省有着很大关系。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孔子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如果我们也经常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有点和优势继续发扬,对缺点和不足敢于面对和改正,在教学和生活中一定也会大有进步。
做人要谦虚、谨慎反对骄傲。曾国藩说自己贫穷无知,竟然官到一品,身居高位,还时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可见他是多么谦虚的人。他不仅自己做到谦虚、谨慎,还通过书信经常提醒家人时刻不要表现出傲字,他说古今中外有才干的人,都因一个傲字招致失败。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里,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看到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地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就掉水里了呢?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可见骄傲自满,只会让自己表现出肤浅和无知。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会使自己进步。正如毛主席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畅想在别处:假设曾国藩把一部分精力、能力用到研究自然科学上,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说不定他会成为那个年代的着名科学家,他会用自己的科学研究造福于人民,甚至为世界做出卓越的贡献。然而,那都是假设,历来我们的民族崇尚文学,缺少对自然科学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曾国藩家书》的字里行间,绝大多数是教导家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书籍也是限于历代经史,只有一处提到让曾纪泽学习天文历法。联想到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些片面。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读书、教育,而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多数是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而已。如果教育的内容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动手实践内容;少一些子乎者也的死记硬背,多一些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少一些整齐划一的空间限制,多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少一些圆滑的出事规则,多一些简单、坦率的诚信教育,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兴趣、爱好会是怎样的情形?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7】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多读书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如何能够成为一代鸿儒呢?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
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这三条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常自省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32岁的曾国藩,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
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
三、诚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交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我们学习曾国藩,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身上那种持之以恒读书、勤勉、谦恭、恒心、坚韧反省、以诚交友的可贵精神。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8】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如何能够成为一代鸿儒呢?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32岁的曾国藩,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
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交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我们学习曾国藩,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身上那种持之以恒读书、勤勉、谦恭、恒心、坚韧反省、以诚交友的可贵精神。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9】
床头的《曾国藩家书》自买来之日便被我放在一旁,无暇细品。恰逢所内开展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读书活动,便把这本书重新拾起来,细品一番,别有滋味。初读之时心情烦闷夜不能寐,翻翻此书,就仿佛和一位长者在对话,他的生活,他的苦闷,他的喜悦,从字里行间一点一滴渗透出来,让我有时拍手叫好,有时唏嘘不已,他在我最迷茫之时,给予一方净土与蓝天。
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亦然,他的道德操守、他的满腹经纶、他在治家、治学、治军、治国上的独树一帜,对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和思想导向是“忠诚、为民、公正、奉献、廉洁”,我觉得这两者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一是忠诚。在警察队伍中,忠诚二字是首当其中的。而曾国藩也在《皇恩浩益当尽忠报国》中提到:“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事。余敬体父之教训,是以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精忠报国在他父亲与他的眼中,是一种信仰与理念,“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安顿好家中大事,不为己利,以国事为重。
二是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人民衷心拥戴,才有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警民互助事迹。在现阶段的警察工作中,绝大部分也是依靠了群众才能把许多具体事务做好。在《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中,他也谈到了为民爱民“吾自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义。历年以来,纵未必行得到,而寸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尤悔颇寡。”在《以勤与爱民回报君亲》中,他也提到“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心存惠民,才有了后世曾氏的辉煌。
三是奉献。在除夕之夜留守派出所守护南来北往的旅客,已成一种甜蜜又心酸的别样滋味;当万家灯火星星点点时,那些灯火阑珊之处,总有人民警察时刻守护的背影。这些。都是警察的奉献。他在《谨记拼命报国侧身修行》中亦提及,“此次比以开府之任,而仍不令到人任,朝廷于此等处苦心斟酌,可感孰甚!吾兄弟报称之道,仍不外拼命报国,侧身修行八字。”书生从戎,以一己之力,奉献全部光辉,统帅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只为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清朝。
四是公正。公正的基本涵义包括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高效。在警察执法过程中,公正是一把秤,它将人放在一个平面上去衡量,再执法时大家都会依法依规行事,不至错乱。公正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他在《以八字诀为治家之道》中说:“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实施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治家依规,治国依法,法平公正,公正公平。
五是廉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流行。警察在正确行使权力时,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耐得住清贫。他在《愿以劳谦廉三字自惕》中说:“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家而已”,节俭、清廉、谦谨,是他对自己与家人所立下的规范,他身体力行,终身自奉寒素,清单度日。当他位居两江总督的高位时,其衙门的卧室却异乎寻常的简陋,床上铺的是草席,被子是村乡土织布,在他的《戒勿沾富贵气习》中也有“吾忝为将相,不值三百金,愿尔等长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内有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初读一遍便有所感悟,愿再细细品读,必能感悟良多。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名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打磨依然闪烁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和标记,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己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讲求立志需严,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内心修养、素质的提高,经过日积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强;教育家人“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
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尽管书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又怎能以点代面、求全责备。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经济跳跃式地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各个领域追求短期效应、表面效应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比比皆是。这部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当今人民的公仆们更应好好读读曾国藩的“八本堂”,谨记“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1】
自己接触《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有故事的,在自己初中毕业那年去到自己姑姑家中才了解到姑父是曾国藩的后裔,家中自有《曾国藩家书》,也正是听姑父的推荐,自己才对于该书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当时并未完成阅读,这个学期上了方老师的课后,不经意见到方老师的书单中有这么一本书,于是在这个学期完成了阅读。曾国藩的一生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家书》一般分为七大篇,即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对于自己的启迪也是巨大的。
修身是曾国藩家书的核心灵魂。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在“修身”上有独到之处。曾子说过:“每日当三省吾身。”在晚清诸位名人之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他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他立志于圣贤之道,无论是早年治学,还是后来投笔从戎,毕生追求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并谦虚地举例自己在当翰林时、读理性书时和在外带兵的“不恒”,结果“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他的“持身敬肃、静坐养性、早早起床、读书专一、阅读史书、说活谨慎、保养真气、爱护身体、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每月不可荒废旧技能、写字、夜晚不出屋门”的修身十二法影响广泛,对现代人还很有教益。
治家则是《曾国藩家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曾国藩十分注重对家人尤其是弟弟们的品行教育,特别是要求弟弟们戒除“傲”气。我初步估算了一下,在《家书》修身篇中共有37封书信,其中专门提出要弟弟们注意戒除“傲”气的就有10封书信。在《劝弟勿夜郎自大》一篇中,曾国藩对六弟的虎头蛇尾的行为颇有微辞,说“大抵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四弟九弟虽不长进,亦不自满,求大人教六弟,总期不自满足为要。”《劝弟切勿恃才傲物》篇中,曾国藩生恐弟弟们“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特意来信述说自己如何“力除傲气,力戒自满”。在《言凶德有二端》一篇中曾国藩更将“傲”视为败家之端,认为“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意思是凡属傲气欺凌物事,不必一定是言语伤人,有的是那股子傲气欺人,有的是脸色难看而欺人。甚至在曾国藩打仗行军的时候,也不忘记询问“诸子侄无傲气否?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望弟留心儆戒,如闻我又傲惰之处,亦写信来规劝。”从劝弟戒傲这一点上,就可以窥见曾国藩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落实,永远是先要求到自己做到,然后再要求自己的家人做到,最后才会去要求自己的军队做到,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用的。单从“傲”这一点,放眼清华,我觉得这正是清华学生的通病,很多学生在心里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带着这种优越感总觉得自己可以凌驾于别人之上,完全不顾及身边人的感受,我觉得很多时候如果能够沉下心来,仔细悟一悟曾国藩家书的道理,看到的不仅是曾国藩的书信表面上的东西,更能看到曾国藩在写这些书信时的心境,那样,对于这些道理才会有更深的体会。
虽然曾国藩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但只从《家书》的阅读方面来看,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上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至于他的很多人生性的选择留给大家去评判,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这本书应该放下他的一些争议,从书本自身的角度去欣赏它。在今天,经济发展迅速,激发了现代人的雄心壮志,却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很多事情追求短期的效应,做事情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在“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这部家书值得每个人好好阅读,在追求很多东西的时候应该重新认识自己,从修身开始,再去治家,最后才应该去“平天下”,或者说叫去创造一份自己的事业。读罢,才理解青年毛泽东为什么会说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话语。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2】
最近无意在家中书架发现了爸爸买的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虽未完全看完,但内心已感受颇深。曾国藩家书虽说是写给亲人的书信,但是更多也表达了曾国藩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曾国藩的每一封家书都饱含了他对家人的关切之情,虽离现在相隔百年之久,但是书信中给人的感觉还是如此亲切与真实,就像在读自己亲人写的书信一样。
曾国藩书写的`家书跨越时间较长,在读家书的时候,也就像经历其一生一样,感悟着曾国藩的人生起伏变化。关于读《曾国藩家书》带给我的有以下几点启发:
多思考
曾国藩喜欢思考事情的本质,往往会带给他不一样的见解,从而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贵坚持
曾国藩能够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缺点都及时改正,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他一生都在不断反思中前行;
外圆内方
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与人相处刚柔并济,这也是他在经历了重大挫折之后领悟到的,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钢”;
大局观
曾国藩总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从长远看待问题,不被一时一地之得失左右,不受传统思想桎梏,在与洋人交往中可见一斑;
胸怀宽广
他一生中遭受了太多的排挤,也面对了很多的舆论压力,但他都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做事的时候放下得失心,做好自己能做的,结果如何不是一己之力能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