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1
今天上午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学校下午要举行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活动。
下午我早早的来到学校,远远的看见了舞台,我赶快上楼吧书包放下。接着,同学们搬着凳子下楼,去西广场有次序的坐下,坐好以后,主持人开始倒数时间了。宣布活动开始了,还介绍了很多戏曲内容,重点介绍了河南豫剧。第一个节目是《花木兰从军》第一个出场的是穿蓝色衣服,带有一把宝剑上了台,在台上唱,这时,第二个人也出来了,穿着红色衣服手里也拿了一把宝剑上了台,盒穿蓝色衣服的人对打了起来。
接着我最喜欢的《红灯记》讲的是李奶奶和她的孙女,不怕危险为革命做出贡献的事。还有《辕门外三声炮》等同学们看的津津有味。等表演结束后,我们还兴奋不已。
今天的戏曲进校园活动真好,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戏曲有了新的认识,让我更喜欢戏曲了。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2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戏曲剧种以平均一年一个的速度在消失,观众老化分流,“戏迷”“戏粉”锐减,戏曲衰落,前景堪忧。中国戏曲孤独的守护者们一直坚忍不拔,孜孜以求,坚守定力,苦练内功,遏制流失,用心传承。
在西方文化剧烈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在思考戏曲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时,也有一种现象,即习惯于在继承与创新这对关系的讨论中本能地维护传承的价值。强调对戏曲本体的坚守,这是不错的,多年来正是这样的价值倾向保证了戏曲的存续。但是,对于一直在寻求更好发展的戏曲来说,另一对关系也同样重要,那就是戏曲传承与传播的关系。
传承保证戏曲本体在发展过程中不走样,保持其内在的规定性,保证这个文化种子的基因不变异,保持其特殊的审美质量和精神。
传播则是传承得以存在的阳光雨露。在戏曲行业走向复兴的初始阶段,我们特别需要关注传播的价值,捕捉传播的机遇,选准传播的途径,瞄准传播的优先群体。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3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今天上午,我们学校进行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河南不光有食物的特色:烩面。我们河南也有很有象征的豫剧。
以前我认为戏曲都是一些老掉牙的东西,动作很慢,说话很慢,没有一点节奏感,跟不上现在的潮流,但是,你认真看一看,认真听一听你就会发现,戏曲其实挺有趣的。
首先是花木兰征途,同学们很激动,人山人海,整个校园都洋溢着戏曲的气息,花木兰后面插着一把剑,手里拿着马鞭,并说着:谁说女子不如男?从头到脚五颜六色,好看极了花木兰唱完之后,还叫了几个同学来学习唱戏,同学们都唱的津津有味,下面的观众也不由自主的唱起来。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4
这部电影主要写的就是南水北调,正是因为南水北调,我们今天在北京才能够喝上水。
董望川、周晓丹夫妻两人都是南水北调工程里的核心人物,董望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副总指挥,周晓丹是挂职负责移民搬迁工作。然而搬迁的冲突在持续发酵中。她因为自己的工作法但使自己的小叔子到翻脸之境地,而且竟然因为自己的职责与责任,一口堵住了前来为董望川的常弟来说情的公公。周晓丹的家务事和自己的职业与工作都快要各自撇清了却又总也剪不断,她的委托能向谁倾吐、诉说呢?董望川的那句“我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工地的路上”,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为他乃至他这一代人的精神、毅力所折服。作为工程的建设者与负责人,这句话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丹江的老百姓们在面临搬迁问题时,出现了诸多的不情愿。但当家族的祖坟与民族的烈士陵园出现冲突时,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国家、民族、大义。从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他们的敬业精神、爱国情怀,折射出这一工程背后是一个友爱的世界,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中国。
南水北调工程为人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方便。作为一部电影,《天河》既生动再现了南水北调的过程中出现的感人的情景,又说明南水北调工程的人的伟大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耗费巨资和十几年时间的`巨大工程,其中的故事又何止这些。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5
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并在安徽安庆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小戏。两百多年来,它继承了古代戏曲的优良传统,博采众长,吸收各艺术门类的精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抒情见长且通俗易懂的剧种。黄梅戏唱腔优美动听、韵味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的地方戏曲品种繁多,每一个地方戏都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精华,也是维系某一地域人民的精神纽带,特别是对那些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乡戏更是他们思乡的精神寄托,听一听家乡戏、哼一哼家乡的小曲,便可足以慰藉自己思乡的心灵。黄梅戏是安庆个家乡戏,也是慰藉游子离别愁绪的乡音,特别是其代表曲目《天仙配》,更是百听不厌,我曾经买过各种版本的《天仙配》卡带、CD、VCD等,当然其中最经典的还是严凤英版的《天仙配》了,可以说《天仙配》的故事、唱词、唱腔,对于我来说早已烂熟于心了,只可惜自己的嗓子不行,不然的话肯定也会是一名黄梅戏的票友。《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内容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
《天仙配》之所以成为黄梅戏经典,是因为其剧情、唱腔、唱词、演员表演等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黄梅戏的传统曲目,解放前就已经在各黄梅戏帮演出,但真正成功还是解放后五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团体对其进行改编版,同时也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后该剧也被搬上大银幕,让全国人民都能够欣赏黄梅戏艺术精华。所以说,《天仙配》剧目在黄梅戏中的地位相当于九鼎之尊,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黄梅戏的代名词。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也高于生活,影片中的七仙女真实得犹如我们身边的身着古装的邻家大姐!她的身上没有半点仙家千金的架子!缝衣、补衣、织布、粗活、细活动手就来!她对贫穷卖身为奴的汉子――董永的一往情深,感动了多少古今中外的大众善良人心!严凤英优美的戏曲身段和动听的黄梅戏曲唱段,特别让人们喜爱和欣赏!那身段柔美无限!那唱腔委婉动人心弦!草原此时此刻虽然不会唱黄梅戏,但时而不由得跟着这动听的黄梅戏曲调、慢慢地轻轻低声和着哼唱??
《天仙配》的剧情非常简单,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讨巧,深受老百姓的喜好,戏词通俗易懂,达意深刻,故事情节悲喜交加,简洁却勾人心弦,非常的适合普通大众的品味。《天仙配》的剧情是历史上有关孝子董永的传说演变而来,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经过民间或野史不断的流传,最终就成了神话爱情故事,其本义也就是宣扬孝道、尽孝能够感动上天,给自己带来好运。五十年代经改编后的剧本,并没有放弃神话的因素,只是将主题升华,加入“玉皇大帝”、“财主”的反面角色,将整个剧情改编成包含“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与封建制度(统治势力)做斗争”寓意,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精华(“孝道”),又贴近时代的特点(反封建),满足时代进步文化的要求,所以该剧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戏曲绝对是一种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戏曲中的音乐绝对是戏曲的灵魂,不同风格的戏曲音乐也就造就了中国不同的地方戏,黄梅戏被誉为“山野吹来的风”,可见其戏曲音乐风格乃是清新、自然,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天仙配》的戏曲音乐,不论从词或是曲来看,都是非常地朴实,就和家乡的百姓一样淳朴。《天仙配》的唱词,极其通俗,接近大白话,就算是没有一点文化的劳苦大众也能够理解,比方说其中背广为传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段,很通俗地告诉大家,劳动人民的幸福就是夫唱夫随、夫妻恩爱、家庭和谐,体现在具体的表象上就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很简单但又非常真实,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词藻、不要过多的典故来装饰。戏曲的唱腔也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花哨、技巧,没有像京剧、昆曲那样有复杂的曲牌、套路,老百姓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当然,黄梅戏这种音乐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有些曲目,比方说武戏等,就不太适合黄梅戏来演绎。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6
今天我们文化路三小举行了戏曲进校园活动。
昨天董老师就给我们说了今天下午学校要举行这个活动了。今天一大早,我们全班同学都穿上了干净整齐的校服,佩戴整洁的红领巾来到了学校。上午第二节上课铃声响了一会儿,我们都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下了楼,天公好像也知道我们要举行活动,早上还有点儿阴冷的天气,这会儿却亮出了大大圆圆的太阳。
我们站好队,来到了操场。只见欢迎《戏曲进校园》的条幅已经在操场上高高的挂起,主席台上已经坐满了人。我们刚坐下来,突然响起了音乐声。我四处看了看,发现是那些穿红衣服的人演奏的,然后主席台上上来了一些穿着奇装异服的演员,舞着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国旗。突然在他们中间出来了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她给我们介绍了戏曲的历史,还给我们说了戏曲的唱、念,坐,打四个方面。接着就是表演节目了:台上上来几个人,一个唱,另一个做着动作他们配合的天衣无缝,演了大慨十几分钟,主持人找了几个小同学上台,跟着演员学习,还真别说,学得有模有样,但还是比演员老师们还是差得远,毕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随后又表演了一个打,先上来一个演员在台上耍起了棍子,只见那棍子好像调皮的孩子,在演员的手上上下左右来回翻滚,越来越快,让人眼花缭乱,这时又上来一个人与其对打,不时发出碰撞的声音,把古代战场演的活灵活现的
之后,他们又表演了几个节目,都非常精彩。
通过这次活动,既让我饱了眼福又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一个人都不是随随便便都能成功的,每一个成功的人士背后都要付出数不清的汗水。我要向他们学习。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7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戏曲进校园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京剧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还被称为是“国粹”,我想原因应该就在眼前的戏曲表演中。充满缤纷色泽的服装,浓重的中国气息,一位位迈着京剧步伐的演员们登场了。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气息纷撒至剧院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掉入了京剧的大殿;一个眼神让大家把吸引力纷纷投向了他们,在他们的身上真正看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们,没有摇头,没有做别的什么,只有注视,眼中充满着赞叹的神色,好美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的这样脱俗富有虚实的色彩。
乌黑的环境中,皎洁的.月光下,“咕咕……咕咕……”猫头鹰在啼叫着,是什么让它紧张起来了?是什么让黑暗的使者警惕着!啊,有一场打斗,悄无声息的来临了。武生伸出了他的手,勘探着前方的道路,紧皱着的眉头,表现着他的焦急与愤怒。依然伸了伸头,苦苦地寻睨着,他在哪里,我要杀的人躲在哪了!一蹦,愤怒的神色溢于言表。啊,拿命来!探着手,伸着头,咦,就在此时,旁边是个人!这不就是……我要抓的人吗?砰砰乓乓,开打了。演员们的扎实功底顿时显现了出来,恩,没有语言的修饰,只通过两名演员虚拟的表演各种武斗招式,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三岔口》登场了。
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纳。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便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没有一样不是信手捏来的。是的,在我们看来的十分普通的一个动作,他们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也无不让我们由衷的赞叹、敬佩。掌声犹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剧场,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为他们呐喊,为他们的精神而祝福,演员们脸上的微笑,折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沐浴在赞美声中,多年里来的艰苦锻炼也变得不值得一提了。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相信中国的京剧必会闪耀出他璀璨的光芒。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8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根据文学的记载和统计,中国戏曲大约已经流传了至少1500年,不仅长辈们喜爱,就连小朋友们都不例外。而今天,我们学校里来了好几个小哥哥,小姐姐,那些小哥哥们不仅长得帅,而且个个都武艺精湛,唱戏更是唱得字正腔圆,让人佩服。这个就是一年一度的戏曲进校园。
第一个是开场舞,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一上场,台下的观众们便个个都瞪大了眼睛,仿佛就像一只会吃人的老虎,都想学会他们的一招一式;第二个节目是智取威虎山,板胡独奏。乐器一响,我便听到了铿锵有力的板胡声,那声音悦耳至极
这一共有八个节目,个个节目都荡气回肠,现在想想都让人难以忘怀,而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抑扬顿挫的《花打朝》,和神通广大的《美猴王》,在《花打朝》里,有一位女主人公,她胆大心雄,活泼可爱,虽然她已经是奶奶了,但是人们依然很喜欢她,她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七奶奶王月英。程咬金的妻子,我非常喜欢她,我喜欢他说话直率坦诚;我喜欢他的见义勇为。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戏唱的也有声有色,我觉得七奶奶的性格跟我的性格简直太像了,说话都是嘴直心快,做事情都是毫不犹豫。就这一点,别让我心生敬佩。
而《美猴王》这个节目便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两个美猴王一出场,台下观众们的声音就像一支强烈的炮火冲向天空。刹那间,欢呼声响彻天空。美猴王穿的那叫一个帅:风翅紫金冠,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手拿如意金箍棒,一身皮褂。他翻一个跟头都顶我一年的用工了,这边让我想起了一条谚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觉得说的一点也不错。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9
5月11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晋中市“戏曲进校园”巡回讲演来到了我们学校。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期待着,期待着。
下午,烈日炎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操场,却见碧绿的草坪上已是人头攒动。同学们聚精会神凝视前方,时而又探头张望。主席台上不知何时已搭起了一个大架子上面写着“晋中市‘戏曲进校园’巡回演出”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我们刚刚坐好,就看到主持人缓步走上讲台——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瞧,几个身着华丽服装的人徐徐走上舞台。眼尖的我一眼看见了断案如神的`包公 。只见他穿着黑色的长袍,白色的袖口轻轻甩动着;他的眼睛炯炯有神,黑色的脸中间夸张地画着两道白纹,那或许是他的眉毛;下巴上几缕长长的胡须,无声的告诉人们他的阅历丰富,他的聪明果断,他的严谨认真……他好像带领我们穿越历史,来到了那个时代,亲眼看他如何巧妙断案,看他铁面无私,摆平一场场官司。我敬佩,我惊叹,更深深沉醉于晋剧的博大精深。
主持人又请出另外几个经典人物,并绘声绘色的向我们介绍了刀马旦等角色,他们个个都施展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艺校的哥哥姐姐见我们还不满足,又为我们表演了许许多多自编的舞蹈。他们那曼妙的舞姿和生动的肢体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优美的音乐作了一曲又一曲,哥哥姐姐们仿佛永不知疲倦似的,舞了一支又一支。我想起了两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最后,哥哥姐姐们带来的儿童剧《叫醒阳光》宛如一串委婉的歌谣,一副多情的风土画,一曲优美的叙事诗。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啧啧称奇,流连忘返。
活动结束了,我心中感慨万千。如果没有艺校哥哥姐姐们台下无数次的苦练,我们又怎能真真正正体会到晋剧的精美和中国艺术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这样热爱戏曲,热爱艺术的人,中国的艺术又怎能延续至今,走向繁荣?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10
这是一部以“南水北调工程”为故事题材的电影,从影片的片名“天河”之意即可得知,南水北调工程有着多么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看《天河》之前,“南水北调”这四个字只是一个比较遥远的名词,在我童年的时候印象很深。贵州以前经常缺水,不但缺水还缺电,小时候在县城里,三天两头就停电。晚上有时候停电了,一家人就围着聊天,其乐融融;而要是没水了,就得拿着水壶和水桶去提水回家备用。
《天河》是一部主旋律影片,第一次把南水北调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全景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南丹江,北首都,因这样一条水脉紧密的联系起来,沿线被惠及的人们都应该去看这部电影,公务员更加该看,而作为首都人民就最该走进影院,一方面因喝到了甘甜的丹江水,更重要的是念那份饮水思源。这是一部以“南水北调工程”为故事题材的电影,从影片的片名“天河”之意即可得知,南水北调工程有着多么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在这个历时了11年的超级大工程中,那些为之付出心血艰辛努力的千万建设者们,是多么的伟大!
影片最能触及心底的移民戏份。为做好移民工作,李幼斌搬出最能以情动人却又不失魄力手腕的老婆俞飞鸿,关键是,要搬迁移民中既有广大乡亲朋友,又有李幼斌片中的老父老母,胞兄胞弟。由于牵涉到赔偿、移祖坟等重大事宜,党民关系、官民冲突被至于千钧一发之地。影片对移民高潮大戏环节的冲突设置极具戏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升扬了影片可视性。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南水北调工程的宏大场面,剧组由南向北拍摄了丹江口大坝、陶岔渠首、湍河渡槽、穿黄工程等南水北调的重点工程,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现了场面的宏大和壮观。这笔记录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电影泪点很电影里反应的情况真实,让人无奈结果又很欣慰。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11
说起文化,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大作用。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时,老师组织我们来到操场,参加"戏曲进校园"的活动。
天气真热啊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为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披风"。我们站在操场上,期待着表演的开始。
随着一声音乐的响起,主持人满面春风地走上了主席台,邀请另一位阿姨并为我们表演了一段豫剧。她的嗓音真好啊!随着音乐的跌伴奏我们都听得入了迷,还不由自主地打起了节拍。
好戏才刚上演呢!紧接着,两位身材魁梧的叔叔大步流星地走上主席台,他们各拿着一根粗粗的木棒,二话没说,竟在台上“打”了起来,他们英姿飒爽地挥动着木棒,真像古代的江湖好汉!同学们看到这般景象,都不禁发出了感叹:"太棒了!"
观看了这么多节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见皇姑》包青天包大人的威武和铁面无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演结束了,但他们精彩的表演却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叔叔阿姨们能带给我们这么出色的表演,可见他们平时都进行着多么辛苦的训练啊!比起他们,我们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要学习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从今天开始,我要严格的要求自己!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12
在风和日丽的上午,阳光照射着校园,洒向我们。我们学校正在举行着戏曲进校园这个活动。
我们看到了《见皇姑》、《谁说女子不如男》、《痛说革命历史》、《打不尽豺狼却不下战场》、《花木兰征途》、《辕门外三声炮》……等表演。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谁说女子不如男》。
主要讲的是:男的在外面打仗,而女子在家里缝缝补补,种地干活等事情。如果没有女子的话,男人吃什么,用什么?所以说女子也可以和男人相提并论。从古至今,都是男子掌控天下,带兵出关打仗的更少不了男子,女子却赋闲在家。所以,有名气的女子更为稀少。
难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跟女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吗?不!正是有了窦太后,才有了流传千古的文景之治,才有了政治清明的汉武大帝统治年间;古时候,男子出关打仗,女子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才能让将士们安心打仗,保家卫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男子抗击日寇,女子在家缝缝补补,才换来了战士们的衣和鞋,让他们不再经受寒冬烈日的折磨。这难道不足以体现女子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吗?自古以来,一些女子成就的佳业一点也不逊于男子。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女孩子创造的奇迹也会步步高升,轰动世界!不论男女,只要志气激昂,努力拼搏,那便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所谓的重男轻女也都变为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