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冰河读后感,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读后感不一定要读完整本书之后写,某一章节带给你的触动特别大也可以记下来,作品无疑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的好书。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
冰河读后感【篇1】
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但总有温情的花朵,绽放在火灼烧过的土地上。题记。
曾有一本书,我读到深夜12点,也舍不得放下;曾有一本书,我反复阅读,爱不释手;曾有一本书,让我的泪潸然而落。仅是因为一句颇不经心的话。
这本书叫《少年的荣耀》。主要讲述了沙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历,沙良、沙吉、潘子厚、阿在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都在作者的笔下勾勒出来,潘子厚是一个汉奸,帮着日本人杀中国人,而沙良、阿在等汪子湾的小朋友主要是全书的重要人物,他们有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最终也抓住了潘子厚。
书中有活泼生动的少年,在汪子湾快乐的生活着,也有看到仇恨的少年拿着驳壳枪只为保卫祖国,有丑恶嘴脸阿谀奉承的卖国贼,也有英勇斗争的解放军战士。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沙吉为了救解放军,把自己最亲密的动物朋友一只大黑猪杀掉了。沙吉是一个不满七岁的小孩,与大黑猪有着深厚的情感。解放军战士受伤了,急需救助,他犹豫着,最终还是把猪杀了,炖了排骨汤,他的识大体令哥哥沙良十分感动,也特别愧疚。我想,这就是战争中长大的孩子所特有的牺牲与奉献吧。
如今,硝烟散尽,战争不复。但那些记忆应该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成为肉体和记忆磨灭的印记,深入骨髓,太平盛世之前,是被染红的大地,而今,又如何能忘记。那些奋勇前行,可爱勇敢的心灵!荣耀也有伤疤。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不曾忘记那鲜红的血、那少年的泪,那个血色时代的荣耀
冰河读后感【篇2】
过了八个月回校,一边在图书馆哭着嚎着复习不完了,一边在两天内看完了陆游传。这本真还挺好看的。
怎么评价陆游这个人呢,我想到一句诗: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尽管这句描述的是吕洞宾,陆游没有吕的仙气,也未必有他潇洒,但却让我看到了与吕洞宾同源的刚性魅力。
陆游一生被贬四次,始终深爱他的国、他的君。以往念到“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待须阖棺”,只知道他有一腔热血和抱负,将自己的魂灵与足下的国土牢牢捆绑起来,说他是爱国诗人,却不因为他的主标签被吸引,只因为他人格组成中始终如一的率直真诚品质,诚然体不知道“爱国”本身是一件多动人心魄的事。士大夫们铭刻在骨血中的家国大义,现在的人很难感同身受了。
若文官怕死不敢谏,武官惧死不敢战,则朝纲必不振,朝堂将倾。他为了国家百姓,把文官武官该做的事都做了。
用“侠气”来评价陆游就很贴,为什么这本书没封面呢…真的好看,谢谢作者。
冰河读后感【篇3】
秋天到了,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读书是最惬意的。我迫不及待地走到书柜前,抽出一本书,是宋老师送给我的《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典藏作品》。我随意翻开,读了起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冻海冰河》。
孪生兄弟攀登、攀跃在给大陆的朋友鲁冰冰过生日,但在回到海岛的路上,他们在冻海上迷了路,恶劣的环境让弟弟攀跃打起了退堂鼓。凭着哥哥的鼓励和打不垮的毅力,他们找到了生存的希望。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只是用眼睛随意一扫而过,随着兄弟俩的困难越来越多,文章也写得越来越精彩,我的心弦也慢慢绷紧了。特别是当他们已经又冷又饿,总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在找了差不多就在绝望的时候,他们俩边冒着风雪边唱着生日歌相互支撑,我感动地哭了。在这么险恶的环境中,他们俩还是那么乐观向上。如果我是弟弟或者哥哥,遇到这种事情,我也许会自暴自弃,坐以待毙。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分,我们在遇到困难危险的时候,应该用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将困难和危险打垮,更不能向困难和险境低头妥协。我不由地想起近几年我们国家遭受的种种创伤,从汶川大地震到舟曲泥石流,从各地矿难到如今肆虐咬人的蜱虫。
我的眼前闪现出一个个动人的画面:一位母亲在废墟中紧紧抱住自己三个月大的宝宝;一位比我小一两岁的男孩刚刚救出,正向解放军官兵要一瓶可乐;一对夫妇虽然痛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却还在帮助救援官兵;三名贵州矿工在井下被困二十多天,光喝矿井下的脏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攀跃兄弟一样,生命闪闪发光。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要以他们为榜样,遇到困难,迎刃而上,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分之百地努力,这学期是关键的学期,如果我再不努力,怎能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呢?
冰河读后感【篇4】
余秋雨小说写的确实不好…语言平铺直续,人物扁平,情节俗套,很多对话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是过于浅薄了。附上一个书评:
余秋雨《冰河》情节多拼凑
新京报
或许想来自视甚高的他,正在借助小说,尝试在自我与世俗之间寻找一条平衡的出路,却用力过猛,又尚未自知。《冰河》题记中余秋雨写道,“很多艺术家总是过于急躁,留下了潦草,遗失了奇妙”,以此作为这篇小说的注脚,大约是再恰当不过了。
《文化苦旅》的读者都长大了,唯独他还停留在原处
余秋雨这个名字,真是久违了。仔细想来,他可谓是大众心目中的第一代公共知识分子,那时候,《文化苦旅》是中学生们的课外语文必读书目,他则为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做评委,以名校教授的身份出现在公共视线,风光无限,又肩负沉重的文化使命,深情款款地叩问家国与历史。
江山代有才人出,从横眉冷对的陈丹青,到聚焦女性与女权的李银河,十多年来,“公知”的潮流刮了一波又一波,今时今日,又传出余秋雨推出第一部长篇小说《冰河》的消息。封面上是一个古代女子纤弱的背影,简单附了一行小字“一个爱情故事”,且不论这所谓的“故事”仅占百余页,厚厚一册书拉了同名剧本、剧照、手稿以及“作品总揽”充数,其小说的文学性,也让人读毕掩卷失笑,忍不住怀疑起余秋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拼凑的情节《女驸马》+《梁山伯与祝英台》+《张协状元》
余秋雨的本职工作是戏剧研究,在自序中,他将《冰河》视为自己与太太,黄梅戏演员马兰“在绝境中的悲剧性坚持”,其所谓的“坚持”,大概从小说的脉络结构中便可见一斑。
故事发生在古代。绝色女子孟河在母亲去世后,拒绝媒人的安排,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失散的父亲,在船上遇见了赶考的书生金河,恰逢天灾,河流结冰,金河徒手凿冰,冻伤不能参加科举,她便决意冒金河之名代考,谁料高中状元,被公主选为驸马,唯有向公主说明原委,得到谅解之后,孟河被准许立于朝廷之上,面前的满朝文武,其中的一个就是她多年前赶考,再未归乡的父亲……进展到这里,读者不难看出不少古今戏文的影子——孟河的父亲与母亲相识于微时,中了状元之后背叛家庭,取材自南宋的《张协状元》;女扮男装结伴同行暗生情愫,无疑是沿袭《梁山伯与祝英台》;冒男子之名参加科举,不料金榜题名,出自五十年代的经典黄梅戏《女驸马》;与父亲同殿为臣而不能相认,想必是改写自清朝弹词《再生缘》中的孟丽君。
余秋雨引以为傲的是,“故事是美好的,甚至里面没有一个坏人、恶人,由此可见,我们的创作并非是对自己处境的直接回答”,言下之意是,虽然生活中的自己饱受诽谤,笔下的人物却恪守住了真善美,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在这里,甚至无需搬出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论,强调将作者与文本剥离以逃避暴力解读的必要性,仅仅从文学角度上说,在中国古典喜剧中,由于作者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加上市民观众的喜好与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历来偏爱大团圆结局,反面人物亦总有其苦衷,如王国维所言,“恶人肇祸”仅仅是悲剧中最肤浅的一种,所以,“无恶人”的文学分明早早并非是余秋雨一家独创。更何况,情节上如此东拼西凑,作者处理连贯性问题都来不及,又怎么会有安插其他人物的闲暇,浪费笔墨在恶人身上呢?
自恋的语言“美女”+“不靠谱”+“你太烦人”
提起连贯性问题,不得不关注到余秋雨在小说中使用的几处插叙。
在故事开始前,他有言在先:很多作家常常以强刺激的场面开头,以吸引最粗心的读者,这部小说不这么做,一上来就平铺直叙,“如果有些读者不想看下去了,那就应该离开,我鞠躬相送。”切莫以为余秋雨接下来就要采用后现代主义多维交叉的叙事模式,因为在后文中,这个身为“作者”的我仅仅出现了两次,目的都是通过插叙避开故事的高潮:一处是在孟河进考场应试的部分,作者说“正是因为精彩,读者就有了想像的动力和空间,那就不必唠叨了”,另一处是当孟河的女性身份被揭穿的时候,作者说“连平庸的作家也会写得高潮迭起,既然有那么现成的惊悚笔墨,本人也就不掺和了”。如此宕开一笔,若将其称为“反高潮”的叙事手段,读起来也太过突兀而刻意,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也许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字里行间炫技的满足感与自恋的优越感,远远超过其对于文本自身的意义了吧。
同样自恋的,还有被作者形容为“让一个象征结构披上通俗情节的外套”的小说语言。因为通俗,所以故事中的皇朝公主,能够在谴责考生趋炎附势的时候说出“我见到的这样的考生就更多了,要不然,我怎么到今日还是单身”?因为通俗,所以金河在与换上女装的孟河重逢的时候会说出“你的美丽,让我不知所措”,因为通俗,所以古代人物对话中满目可见“美女”、“不靠谱”、“你太烦人”等现代语言,因为通俗,所以男女主角动辄满眼含泪,就连月亮也“像是被泪水浸湿的”。
但是出人意表的是,有的时候,作者又突然正经了起来。例如,与金河和孟河同船的考生们,在河流结冰后迅速产生内讧,众口一词地怀疑是金河从中作歹,有意阻拦众人的赶考之路,这些人的长相“似仙鹤、似松鼠、似公鸡、似睡猫、似绵羊”,显然象征着名利场上的魑魅魍魉,余秋雨不仅借孟河之口说出“一条船就是一个冰封的朝廷”的沉痛判断,更直言不讳地进一步大加批评“这种快捷的互认互证,是中国文人的集体本能!”凡此种种,总让人觉得不安,仿佛那个知识分子余秋雨,就快从文字背后跳出来,又要口干舌燥地指点江山了。
尴尬的性别口号式标语+无实质性突破
同样令余秋雨津津乐道的,还有《冰河》中聚焦于“险峻的边缘”的性别视角,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小说中的孟河女扮男装的行为。
易装现象,自明清时期就在戏曲舞台上层出不穷。通过扮演男性,否定女性的本体性,以身体作为载体,将男权主导的性别秩序内在化,到了恰当的时机,再以纯洁的女性姿态把男装卸下,回归原位,继续做一个不违妇德的女人。所以当男女主角在朝廷重逢的时候,孟河主动向金河表白“我想成家了”,尽管两人跳出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决定回归乡野,为不想考科举的学子办“不仕班”,但从整体上来说,作者最终还是选择将孟河这个伦理纲常之外的女性,整合到和谐一致的传统伦理秩序中去,依然未能挣脱男权宰制的束缚。
其实,纵观整个故事,主人公孟河女性主体意识最为鲜明的一刻,不是她与金河的坎坷爱情,不是她与公主的姐妹情谊,而是在放榜时看到自己高中状元的当下——孟河高兴得只想手舞足蹈,而且“必须是女子舞蹈,让千百年被压抑的天下才女,一展愤懑”,可是想到这里,她“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我才不转身跳舞呢”,她说,身体是性别政治的战场,而她的身体终究没有跳出那个象征解放的舞蹈,“险峻的边缘”的性别视角,始终显得暧昧而尴尬,仅仅是一句口号式的标语,没有丝毫实质性的突破。
结语
读完《冰河》,也让人不禁心生感慨。《文化苦旅》的小读者们都长大了,唯独余秋雨对大众,对自我的认知还停留在原处,众声喧哗的时代里,他的人文关怀显得浮夸而无趣,他的文学表达显得做作而单薄,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或许想来自视甚高的他,正在借助小说,尝试在自我与世俗之间寻找一条平衡的出路,却用力过猛,又尚未自知。《冰河》题记中余秋雨写道,“很多艺术家总是过于急躁,留下了潦草,遗失了奇妙”,以此作为这篇小说的注脚,大约是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