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从以下资料中查询涉及您需要的“先生鲁迅观后感”信息,您打算在观后感中重点描写哪一部分呢?一个人的一生中会观看很多不同的作品,从中获得许多启发。观看优秀电影的过程也是与导演和编剧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总结自己的新体会,撰写一篇观后感,相信您能从本文中找到所需的内容!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1】
鲁迅先生是我国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读了关于鲁迅先生轶事的一篇文章,深有感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件平凡小事,但是使我们看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
这件事是这样的:
鲁迅先生每次出门,口袋里总是裝着一小叠纸,回家后又从口袋中掏出来烧掉。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是他每次出门,把痰都吐到预先准备好的纸里,带回来烧掉,消灭病菌。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有肺病,随地吐痰是很不卫生的,容易传染别人,很不道德,是不文明的行为。鲁迅先生这样注意公共卫生,讲究道德,实在是令人钦佩,他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十分值得学习。
最近,很多地方开展了宣传和禁止随地吐痰的活动,各单位、各中小学校的学生纷纷上街宣传随地吐痰的坏处,散发宣传材料和自己亲手制作吐痰盒。活动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看到了这些,不禁又想起了过去。前几年,大街小巷、人行横道上痰迹斑斑。不管是年愈花甲的老者,还是口抹朱红、衣着入时的年轻姑娘,随地吐痰者屡见不鲜,使人感到这些人没有知识、不讲卫生、不尊重社会公德。
现在,人们主动把痰吐到痰盂里,大街上,小巷里,地面干净整洁,象鲁迅先生那样讲究卫生的人愈来愈多。这说明,人们的觉悟不断提高,讲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蔚为风气。
让我们都来向鲁迅先生学习,讲究卫生,注意公德,努力建设清洁卫生、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2】
一九三六年十月鲁迅先生逝世那时的萧红在日本仿佛看见一个中国的女子在日本的街头捧着一张报纸眼泪不住的往下流着漫无目的的走着她抬头人群中却没有一个熟识的人的影子
第一次读回忆鲁迅先生是中学时期的课文。那时读书的目的并不是正确的,是为了考试,为了拿高分。并没有试图去理解文字中所承载的情感,或许作者的署名是张迺莹,使我的印象更加的模糊了。
文字中,鲁迅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清晰的出现在眼前。看到一个吸着香烟的中年男人坐在藤椅上,穿着长衫,他半眯着眼睛,思考着事情。而这个心怀中国的男人,却又那么让人亲近,对二十出头的萧红指导者穿衣服的哲学。他的生活是严谨而精致的,所有的物品都整齐的摆放着,送出的书也要整齐的包好,连线也不可以歪斜。他在凌晨工作,直到天明。他病了,却不像常人那样休息,反而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加快了工作的步伐,一心想要为人类留下更多更多。许先生对萧红说,他的做人我们是学不来的。也许正是因为心里的钦佩,才让许先生能安心的照顾着鲁迅,照顾他的生活,照顾他的一切琐碎吧。
人生中能交这样一位挚友也是让人羡慕的啊。没有年龄的隔阂,没有代沟,为着共同的理想而互相吸引推崇着,一齐努力着。都是让人钦佩的人,都是让人想要学习的对象。
严谨的生活大概是成就的来源,最近也在思考着要重新自律严谨的生活起来了,不去欺骗自己,不做表面功夫,读了回忆鲁迅先生也得到了激励,虽然做不到那样好,也是要试着去努力的做一做的。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3】
《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先生逝世3年后。在此文中,她通过撷取鲁迅日常生活的片段,勾画出了一个充满智慧、幽默、爽朗、平易,同时又无比关爱他人的鲁迅形象。可谓用笔之细腻,叙述之传神。
《回忆鲁迅先生》的四十五个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那些让人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这是一种罕见的火一样的文字,是一种任凭心绪召唤的诗性文字,是一种理性中夹杂着情绪性的文字。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萧红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是将自己与其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鲁迅先生的习惯动作如: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性格:如鲁迅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表现出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审美情趣:如对作者的装束评头论足,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美的独到感悟。对青年的关爱:如与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的交往,坚持看青年给他投去的信,表现出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爱心。正如同历史学家往往要通过一枚枚石斧、石箭、燧石刀来研究史前学一样,人们都期待着鲁迅的同时代人能多提供为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通过鲁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感受这位文化巨人的脉搏,来接近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萧红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兼备史与诗的双重因素,既具有散文的审美特质,又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4】
这天,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对文章中伯父帮忙黄包车夫这件事感触很深。这件事的大意是:有一天,作者和爸爸妈妈去她的伯父鲁迅先生家。在伯父的家门口发现了一个受了伤的黄包车夫。作者的爸爸经过询问,明白了这个黄包车夫受伤的原因。于是作者的爸爸跑到伯父家,之后跟伯父一齐帮这个黄包车夫包扎好伤口。
让我最感动的场景是:爸爸和伯父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这一件事,使我对鲁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鲁迅先生和街上的人一样与黄包车车夫素昧平生,但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来关心一下车夫,视而不见。人情的冷漠让人不寒而栗。而鲁迅先生是那样细心地为车夫包扎伤口。鲁迅先生看到车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拉车,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肯定是极穷苦的人。又看到伤势的严重,想到;没有药,伤口会发炎,受了伤,得休息几天,家里怎样过?先生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先生多么体贴、多么周到、多么善解人意、多么善良的人啊。
鲁迅先生当时是一个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的伟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崇高,他却跪着身子给车夫包扎伤口。他就是这样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啦!
读完文章,再回头想想,鲁迅的品德实在是太高尚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鲁迅那样助人为乐,做了好事而又不要报酬的呢?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与文章中的这件事恰恰相反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一次,一个小朋友独自玩着玩着,突然踩到一块香蕉皮,四脚朝天滑倒了,他大哭起来。但是,在旁边的路人,都只是冷眼旁观,却没有一个愿意前来帮忙这位小朋友,把他扶起来的,怕惹伤嫌疑;有的人甚至幸灾乐祸,指着这位小弟弟哈哈大笑,还就这个小弟弟的狼狈样而议论纷纷甚至取笑。我也是这行人中的一个。此刻想起来,我真是很惭愧。
读了这篇文章后,先生的品格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灵,我也要做像先生那样善良、有同情心的人。虽然我是一个像沙子一样渺小、平凡的人。但只要我切切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力所能及地帮忙需要帮忙的人,无愧于心就好。我也期望每一个人都能热心地帮忙别人,这样不仅仅会使世界更完美,还会使自己更快乐!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5】
从我上小学起,语文课本里面就有鲁迅的文章,总觉得晦涩难懂,跟古文一般,现如今看来却是五体投地的,嬉笑怒骂皆文章。我们都学过中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们国家就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再到后来外敌入侵、军阀混战,整个国家、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中,大多数国民对此也麻木不仁。早年鲁迅是到日本学医的,希望当一名医生拯救中国人民的身体,后来,他认为中国人更需要拯救的是灵魂,于是弃医从文,写出了一篇篇匕首式的文章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用他的文章拯救了国人的心灵,拯救整个民族的灵魂,让九州大地上空阴霾中透过阳光,让东亚睡狮开始逐渐觉醒,让炎黄子孙有了站起来昂首阔步的冲动。
可以说,鲁迅是一个带有民族魂的坚强斗士,一生都在战斗,简单,深邃,平凡,伟大。最后引用一个网友自拟的对联评价鲁迅先生:治病寻根慷与慨,流芳千古惊与醒!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6】
鲁迅被毛泽东称为“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可以说是闻名中外的人物之一。日记五年级日记
前几天,我们便学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其中一件事使我现在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当我读完这段时,我想:公园离鲁迅先生家那么近,他为什么不游公园呢?
我在书本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把节约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那么这句话不正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吗?
没错,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爱时间可以说是如同爱自己的生命。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着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这难道不是吗?现在社会中浪费时间的人这么多,他们只知道现在享受,浪费时间,而不设想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等到老了才后悔,那时已经晚了。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是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
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时间的理解越深了。我觉得“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像鲁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便是之一。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所以才有所成就。有一次,李大钊的爷爷不在家,只剩李大钊一个人在家。本来可以乘爷爷不在家玩一会儿,可李大钊却抓紧时间,在书房认真做作业。窗户是开着的,这时,一只彩蝶飞来,在李大钊的作业本上停了一下,又飞走了。又过了一会儿,几只讨厌的麻雀飞来,在窗前的大树上叽叽喳喳的乱叫。可李大钊十分认真,连眼皮儿也不眨一下,眼珠直盯着作业本,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就因为李大钊从小就抓紧时间学习,才成为我国着名的革命家、思想家。
通过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我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上课是我总是东看看西看看,总是不认真,浪费时间。现在,我知道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此上课认真听讲,在也不打小差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去不返,我们要珍惜这大好光阴,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效力。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7】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着。同样也是世界的名着,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认识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自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痹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顾恤和悲伤。《孔乙己》中那个由于家景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糊口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糊口中他经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由于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仍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痹,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由于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由于革命而被正法,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痹,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但愿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8】
当我细细读过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我不禁惊讶道,鲁迅先生,这是你吗?原来你笑声是明朗,原来你对美学这么有研究,原来你也懂幽默……
一直以来,我对你印象就是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授《孔乙己》《药》等作品时所描述你:鲁迅,原名周树人……那是为唤醒大众反抗意识而弃医从文你,留下许多深奥难懂又“枯燥无趣”文字你,一个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你……或许因为你文笔是那么犀利尖锐,我脑海中你不苟言笑,正义凛然,有着方正发型、浓密胡子与一张一直板着脸……
但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你。开头第一段就写道:“……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也是你!原来你并不总是板着脸,你在平日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你批判现实冷峻一面。这让我想到了你写《社戏》。《社戏》中你也是乐观、开朗,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你,也是如此。这才发现是你《孔乙己》《药》令我模糊了对你曾有印象;是你震撼人心、唤醒民族精魂文字让我忘记了写过《故乡》你……庆幸是,萧红把你——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你又一次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你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你。
文中有一句话说道:“周先生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玩笑。”这一段把鲁迅先生写得太可爱了。原来,这也是你。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幽默、充满欢乐你。
对于我来说,你是伟人,你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而《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让我明白,原来伟人也有喜怒哀乐,同样可亲可敬。
不会忘记那个医救中华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严肃你,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东西”“走路很轻捷”“笑声是明朗”你。因为,这也是你。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9】
每每捧起书,品味书中淡淡的香味,伴一杯浓浓的茶,或浓或淡,或香或苦,或酸或甜……百味千层。花开花落,书声依旧,无论是走在乡间小路,还是溪中戏水都别有一番风味。因为有书陪伴在我们身边,是书带给我们酸、甜、苦、辣,尝遍百味。我贪婪地读着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绵羊闯进嫩绿的草地。
今天,我又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本文记叙了周晔对鲁迅先生最初印象深刻的几件小事,通过这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从中体现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怀念之情。
从作者和鲁迅谈论《水浒传》的故事中让我知道,作者小时候读《水浒传》不过是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这使我懂得:这样看书可不好,不仅误了学习,还浪费了时间。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看书,不能像周晔小时候那样。
当我读到“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使我疑惑不解,四周很黑本来就很容易碰壁的。经过老师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指四周很黑,容易碰壁,更深层的意思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革命者和进步人士都要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所以鲁迅要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希望推翻旧社会,推翻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让人民当家作主。
鲁迅非常热爱劳动人民。在救护车夫的故事中,鲁迅亲自蹲在一位拉黄包车车夫的面前为他包扎。这件事写出了鲁迅热爱广大劳动人民,痛恨旧社会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种种灾难,他迫切希望推翻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希望成千上百万的劳动者能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
同时他还非常关心家里的女佣阿三,不让她干重活,反倒自己却在没日没夜的工作,也不顾自己的病。通过以上四件小事的描写,反映了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我一定要向鲁迅学习,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10】
书是知识的海洋,任我尽情地遨游、尽情地品尝;书是无边无际的天空,任我随心所欲地飞翔;书是辽阔的草原,任我自由自在地奔驰。所以,我酷爱读书,只要有书,我就高兴。
今天,我又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本文通过鲁迅的侄女周晔小时候对伯父鲁迅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四件小事的记叙,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关心劳苦大众,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
“在一次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论《水浒传》里的人物和故事。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只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有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读了这段让我懂得鲁迅先生是教育他的侄女,读书要认真,是委婉地批评。从此,周晔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读了这段,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也是马马虎虎,我一定要改掉这种坏习惯,认认真真地读书,读透书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将书煮熟煮透,掌握书中全部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在救护车夫的故事中,让我知道鲁迅先生爱人民,爱劳苦大众,痛恨旧社会。“有一天的黄昏,鲁迅先生看到不远的地方,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受伤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于是他们马上把那个车夫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鲁迅热爱劳苦大众,痛恨旧社会,他迫切希望早日推翻黑暗的社会统治者,让人民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我懂得要助人为乐,要多关心同学,要学会感恩,要学会读书,要有远大的理想。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11】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颇有感触。
鲁迅先生这一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与尊敬。他总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在鲁迅先生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大家都到鲁迅先生家里去。他们畅谈《水浒传》。小周晔或自己读《水浒传》只是囫囵吞枣,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懂。当鲁迅先生问起的时候,小周晔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鲁迅先生听了,摸这胡子笑着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小周晔知道,伯父的这句话是在暗示“我”要好好读书,不能马马虎虎。鲁迅是一个多么和蔼、幽默的人啊!
有一次,在鲁迅家里,大家笑谈“碰壁”。可想而知,当时的旧社会有多么黑暗,因为国民.党反动派骑在人民的头上,整日欺压老百姓,革命者个个根本没有言论理由。而鲁迅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唤醒人民觉悟,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了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对鲁迅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为此,他饱经风霜,整日提心吊胆。但他并没有退缩,依然等在人民的前面,站在风口浪尖上,只求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不去回报。我深深的被鲁迅感动了。他是一个多么顽强、勇敢、正直的人啊!
在一天黄昏,鲁迅先生与小周晔的爸爸救助了一位黄包车夫——他们把那位拉车的扶上车子,拨付一个膝蹲着,另一个半蹲着,小周晔的爸爸拿镊子夹出玻璃碎片,鲁迅先生那硼酸谁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他们细心的照料黄包车夫的这一幕已深深的打动了我——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在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鲁迅先生可以放下官价,去为一个黄包车夫包扎脚。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能不使我们感动?鲁迅先生是一位多么同情劳动人民的人,同时也表明了鲁迅先生得旧社会的痛恨。
鲁迅先生家有一个女佣叫“阿三”,她因为丈夫去世,所以眼睛起了蒙,看不清东西。鲁迅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并一点儿也不在乎,到常常劝“啊三”多休息。,不叫她干重活。这是一位多么令人敬佩的人啊!
鲁迅先生逝世后,形形色色的人都来吊唁他,向他致敬,有的竟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鲁迅先生忧国忧民,受人尊敬。他用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常人所不能饿昂成的事业。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才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爱戴。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那种爱国、爱民的精神!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12】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被毛泽东称为“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可以说是闻名中外的人物之一。
前几天,我们便学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其中一件事使我现在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当我读完这段时,我想:公园离鲁迅先生家那么近,他为什么不游公园呢?
我在书本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把节约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那么这句话不正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吗?
没错,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爱时间可以说是如同爱自己的生命。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这难道不是吗?现在社会中浪费时间的人这么多,他们只知道现在享受,浪费时间,而不设想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等到老了才后悔,那时已经晚了。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是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
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时间的.理解越深了。我觉得“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像鲁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便是之一。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所以才有所成就。有一次,李大钊的爷爷不在家,只剩李大钊一个人在家。本来可以乘爷爷不在家玩一会儿,可李大钊却抓紧时间,在书房认真做作业。窗户是开着的,这时,一只彩蝶飞来,在李大钊的作业本上停了一下,又飞走了。又过了一会儿,几只讨厌的麻雀飞来,在窗前的大树上叽叽喳喳的乱叫。可李大钊十分认真,连眼皮儿也不眨一下,眼珠直盯着作业本,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就因为李大钊从小就抓紧时间学习,才成为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
通过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我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上课是我总是东看看西看看,总是不认真,浪费时间。现在,我知道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此上课认真听讲,在也不打小差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去不返,我们要珍惜这大好光阴,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效力。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13】
看书是一个契机一种缘分,老公最近在看萧红,推荐我看推荐我学习,我也一直很欣赏萧红,遂一下下载好几本她的书看了起来。看见书城里有很多别人把她各自文章编在一起,书名不同其实雷同,看的也累,何况照萧红的性子,是绝对不会起这类书名的。于是去浮求真,选了几本确是萧红自己编著原本,看到的是更加原汁原味的作者本人。
我谈萧红,最初接触是因为孩子学校推荐书目里的《呼兰河传》,有新书好书我都是迫不及待一翻快之,一打开这本书马上被吸引住了,没有很华丽的词藻,没有很骇人的情节,纯纯的白描,如此轻易滑入我的脑海,强烈的吸引住我,牢牢的抓住了我的心。后来还有一段描写阳光亮的使黄瓜都活了起来,使牵牛花都要飞上天的描述使我惊艳……当然可能我的记忆描述的不太准确,有空还是要再翻翻的。这是接触萧红的第一次。后来了解到这本也是她的封世之作。
且说第二次接触,是和闺蜜一同去看电影《黄金时代》,这是20xx年流行过的一部电影,当时我并不知道是讲萧红,看了全内容才知道,是以第一人称来自述萧红的一生,其中讲到她的老家,与旧生活的抗争、逃出,遇到萧军,和鲁迅先生的交往等等……描述了其完整的一生。看完并没有马上追书。
第三次也就是时值半年后的今天,契机是老公的推荐,我一下子搜索了好几本萧红的原著放入书架,摸索着顺序,决定第一本从《商市街》看起,这是萧红以第一人称描述自己挣脱旧生活的一段时光,现在看出来也就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原本,还原的很真实,看书的时候,脑海里时不时会窜出电影里的画面场景,比如和萧军穷的两人用一根鞋带,比如和萧军下馆子“大手笔”吃饭的热气腾腾的场景,其实也就是几碗猫鱼、杂汤……,穷但很快乐……,和作家剧团团聚的温馨,和鲁迅先生家的交往,鲁迅先生的为人和对小辈的呵护,很感人!读到萧红对鲁迅的描写,感觉更接近了这位文人墨将,萧红描述的是如此具体和自然,家中场景先生做人做事,于是看完这本书,我马上提出我要去看看大陆新村九号,马上得到了老公的回应,好,我和你一起去看。
我觉得,家中有读书的氛围,有理解和共鸣的家人真好!现在老公在看《鲁迅全集》,我也加入了书架,我在看书方面真的是很贪心!一天的工作、家事忙完之后,坐到床上往往10点左右,很贪心的身边放着三本纸质书,手上拿着手机看书,书架里还有kindle备着……,我真的是要找出时间好好看书,很充实,很幸福。
于是因为看萧红,对民国时期作家感起了兴趣,兴起搜索民国四大才女、四大才子,此是题外话了……,好书何其多……吖!
这本书看完了,我可以接下去看萧红的《生死场》,据说是展示她才华的处女之作。也是萧军推荐给鲁迅先生,而又被先生非常欣赏的。很期待!
这本书评,我讲到了家人的分享,从书本、电影、实地等不同系列方法的去全面了解自己喜爱的作家,从读书中我收获了很多!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14】
前些天我在翻阅萧红散文时,读到了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这次阅读感受很独特。让我对萧红这位“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才女又有了一份理解与崇拜,也为呼兰河能养育萧红而感到骄傲。也许是时代造就了鲁迅,鲁迅造就了萧红,才使现代文学史天空上出现一道美丽彩虹。
萧红不仅能够驾驭多种文学体裁,也有擅长回忆、酷爱回忆、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灵性。一方面,她把生命灌注到她所回忆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回忆又使她生话充满了春日阳光般温馨。
《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先生逝世3年后。在此文中,她通过撷取鲁迅日常生活片段,勾画出了一个充满智慧、幽默、爽朗、平易,同时又无比关爱他人鲁迅形象。可谓用笔之细腻,叙述之传神。
《回忆鲁迅先生》四十五个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连贯,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感情如喷涌泉水,飞湍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那些让人感到有诗意潜质与倾诉冲动内容,她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红线将素材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画面。这是一种罕见火一样文字,是一种任凭心绪召唤诗性文字,是一种理性中夹杂着情绪性文字。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笑声是明朗,是从心里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非常个人化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可亲鲁迅。
萧红在选材上独到之处是将自己与其交往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鲁迅先生习惯动作如:“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大无畏精神。性格:“如鲁迅“喜欢吃油炸东西,喜欢吃硬东西”,表现出鲁迅刚毅倔强个性。审美情趣:“如对作者装束评头论足,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美独到感悟。对青年关爱:“如与“贩卖精神武器‘商人’”冯雪峰交往,坚持看青年给他投去信,表现出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爱心。正如同历史学家往往要通过一枚枚石斧、石箭、燧石刀来研究史前学一样,人们都期待着鲁迅同时代人能多提供为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生活细节,通过鲁迅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感受这位文化巨人脉搏,来接近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伟人。萧红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伟大思想与人格。
萧红这篇怀人散文兼备“史”与“诗”双重因素,既具有散文审美特质,又具备传记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先生鲁迅观后感【篇15】
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我对鲁迅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鲁迅去世后许多人都来追悼他,甚至有人失声痛哭,反映了鲁迅生前是多么受人爱戴。他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却同反动派作斗争。此外,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也让我忘不掉。他深切同情劳动人民,对旧社会的憎恨,就像春天般的温暖和冬天的严寒。
我们就应学习鲁迅什么呢?我认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个性值得我佩服。这也让我想起了我们伟大的革命家——雷锋,这两种精神我觉得是一致的。
即使生活在旧社会、容易遭到迫害的鲁迅先生,不但没有因为害怕而退缩,反而和他们争斗到底。这又使我想起了我们班上的一名女运动员。从老师的话语中我才明白,她是参加垒球比赛中个子最矮的一员,但是她克制了那种能够恐惧,参加比赛。之后,也取得了蛮不错的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彩。
记得在一次坐公交车的路上,外面风十分大,我注意到了一位军人。有一位老奶奶慢慢的走上公交车,寻找空座位,她的眼光停在一位军人身上,仿佛在叫他让位,但是,这位军人无动于衷,老奶奶不屑地“哼!”了一声,走到别的地方了。车停了,又有一位军人上车了,刚才那位军人站了起来对上车的军人说:“同志,这儿给你坐,我下车了。”就在他们俩交换座位时,我忽热发现窗口玻璃有一个大破洞,刚
才那位军人是为了不让乘客着凉,才一向坐在那儿的,原先是大家误会他了。所有乘客此时心里除了感激,免不了的是后悔责怪错了人。
外面是寒风凛凛,而车里是多么温暖。那位军人不就是“现代雷锋”吗?
我觉得不管是鲁迅、雷锋、还是班上那名女运动员,还有那位被人误会的军人他们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令我受益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