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出国留学网编辑的整理,本文标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特此奉上。每一本我们读过的书籍,都会对我们的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记。相信很多人在阅读作品时,都会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吸引。因此,记录读书笔记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篇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又是怎样的不昧世俗。
李白,衣袂飘摇,羽扇纶巾。盛唐的繁华怎能容得下这位心比天高的志士;长安的街桥又怎能承载这位诗仙的无尽才气。醒也罢,醉也罢,无尽的感慨融于妙笔,汇聚成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人们常常同时提及李白与杜甫同时提及。世人称的李杜便源于此。有人把杜甫比作青铜器,把李白比作唐三彩。前者厚重,后者瑰丽。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样的沉酣恣肆,一样的飞动豪迈,也一样的有西部的异国风情。唐三彩有大漠风沙,长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驼铃与酒与胡姬之美。唐三彩是中国与西亚的一个文化之谜,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谜。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
李白,他是酒仙,他是诗仙。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衣袂一挥便是无限风光。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代表作,带我们走进了李白那充满奇幻色彩的梦境。想起李白的豪迈,又不觉得联想起了易安的婉约。幸甚至哉,于是作诗一首。
阴阴翳翳,萦萦绕绕,飘飘渺渺飘飘。电闪雷鸣之势,山峦崩摧,石扉洞天仙府,轰作响,天崩地裂。九州怒,四海惊,神仙咸在其间。
洞中碧落无垠,路不见,深眸望断天涯。日月流辉,风光金阙宫殿。青云彩霞为裳,风作马,纷纷来下。虎鼓瑟,鸾驾车,风飘仙乐。这次第,怎一个乐字了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被放逐出京后,遇到的一湾明月。温情,飘逸,有仙人之气,送诗人以自由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看看李白,他梦游天姥,一览仙境,可他并非消极避世,仍然胸怀天下。所以才有梦的醒,让自己清楚地认识这个社会,承认这个事实。这样的人,是痛苦而伟大的。自始至终,他依然记得少年的壮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啊!
坏才,可以不遇一时,但不会埋没一生。李白,政治上的才能无处施展,于是便把满腔热血倾注于一根笔杆。于是,我们虽然少了一位政客,但我们收获的却是一位华夏奇才!
李白,是什么让你的内心如此坚毅,是什么让你的步履如此坚定。我想,那该是你的一腔爱国之情吧。
李白,愿我可以大声呐喊出你的诗篇,勇敢地踏上前方的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篇2)
浪漫的翅膀
如果说我一直对于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抱有三分的困惑,读完了这首诗,我就彻底地明白了!
他是名副其实的诗仙!他的整颗心,整个人,整个精神世界,都可以在云端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没有任何障碍能够束缚住他那双浪漫神飞的翅膀!
最早读李白的诗句,是床前明月光,有真挚的情感,有清丽的词句,只感觉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的意境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我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又无比妥贴的形容臂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着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再到后来,便是这篇令人膛目结舌的记游诗了,哪有人通篇地记述梦境,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他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诗经》似的端雅,更有《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像原野的奔马,自由驰骋,神飞八极。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
也许这并不是他最好的一首诗,但却是一首最体现他本色的诗―滴下凡尘的神仙,重新插上了浪漫的翅膀。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篇3)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诗,别名《别东鲁诸公》,是李白与东鲁的朋友离别,前往天姥山游玩之前写的。
这首诗先描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进而转入自己的梦境,诗人在梦中潇洒自如地游览了天姥山的美景,看到满天仙人飘飞。可醒来时,一切都烟消云散。由此引发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抒发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
李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细腻,似乎他已经在天姥山游玩了一番。如果李白整天闭门不出,只呆在家里读书写字,能写得出这样挥洒自如的诗吗?现在有的人,嫌游山玩水太累,坐在家里有网络、有电视,什么样的美景看不到?但是,不身临其境,亲身感受的话,能写出如此美妙的世界吗?能把大自然描绘得出神入化吗?因此让我们走出家门,去亲近我们的大好河山吧!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篇4)
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屈原开启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不少人为李太白那高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而赞不绝口,他把浪漫主义推向顶峰。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和高峻,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首先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在这里使用了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其次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在其脚下。喜翼可蔽空的大鹏,更爱檐头私语的小雀。事实上,天姥山不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立,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种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境界。
全诗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看到了青莲居士蔑视权贵,追求生活的理想和精神。他鄙弃黑暗的现实社会,踏上漫游的旅途,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愤怒仍旧郁结于心,因此,诗人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是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呐喊与向往。
翻开泛黄的丹青古卷,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青莲居士的超尘脱俗和神奇飘渺,让我久久不忘其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篇5)
上一次听学彪老师讲课已是两年前了,今天终于有幸又一次走进了学彪老师的课堂。
他讲的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体现李白风格的一首诗汪洋恣肆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想象,梦幻离奇的意境。
如果让我讲,我自认为讲不好,所以我是带着学习的态度、以学生的身份来聆听这堂课的。
学彪老师的课依然那样清新流畅,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整堂课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诵读,二是赏析。
第一个环节,诵读。先听两遍录音,第一遍让学生静听,第二遍让学生跟读模仿。听完录音,让学生自读,学彪老师提了四个要求加入想象,加入情感,抑扬顿挫,辅以手势。然后让学生展示朗诵,学彪老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
第二个环节,赏析。学彪老师没有逐字解读,逐字分析,而是先后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天姥山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乐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具体指什么?两个问题把整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全部含盖了,可谓提纲挈领。
学彪老师这样的设计清晰条理,不枝不蔓。我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课堂设计的好坏。40分钟的一堂课就好比一次短途旅行,当然,首先要确定旅行目的地,也就是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就开始设计旅行路线,路线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决定旅行者能否顺利高效地、节时省力地到达目的地,这条旅行路线的设计就是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设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也正是学彪老师值得我辈学习的地方。
学彪老师讲课依然是那样循循善诱,从容不迫,秉承了夫子之遗风(颜回曾赞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听他讲课总有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觉,随着他的引导,不知不觉间便明晓了,领悟了,通达了。为师者不正当如此吗?
本节课一开始,学彪老师便提出了一个问题: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李白。我认为这个问题设置得非常好。首先,此问题难度不大,且答案并不唯一,每位同学均有话可说,参与性强。再者,一上课便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很快进入情境,走进文本。
学生展示诵读时,有位学生很拘谨,读得很生硬,学彪老师便俯下身轻声鼓励她:没关系,放开一点,大胆地加入你的想象和情感,就当其他同学不存在,教室里只有你一个人。亲切而诙谐的语言让教室里顿时充满了轻松的笑声,朗诵的那位学生也消除了刚才的拘谨,再读就好了很多。
整堂课学彪老师都是通过设置问题来推动课堂、带动学生的,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他又适时地鼓励、引导。一节课下来,学彪老师从未直接给出答案,也没有点名提问学生,但课堂却进行得很顺利,这得益于他的循循善诱。
学彪老师曾多次教导我,要学会给学生搭梯子,不要轻易替学生回答,因为思考过程无法替代。我们的任务就是给学生不断地搭梯子,让学生踩着我们的梯子自己采摘知识的硕果。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我们的问题,就说明我们的梯子没搭好。所以搭梯子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学彪老师的循循善诱,不就是在搭梯子吗?
学彪老师这节课让我最佩服的是他设置的一个问题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具体指什么?
我认为这个问题设置得绝妙。本句将全诗一分为二。之前梦境,之后现实;之前写景,之后抒情。明确了此字的含义,整首诗的结构,以及作者的情感,便了然于胸。
读懂了一个此字,便领悟了整首诗的意蕴,真是提纲挈领,举重若轻。没有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这个设计思路是很难想到的。
之前我认为这首诗不好讲,就是因为不知从何入手,这个此字不是最好的切入口吗?学彪老师又教了我一招。
这节课,受益着实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