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周记本都留下过自己美好的时光,周记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份珍贵资料可以记录我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怎么写出一篇优秀的周记呢?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各位收集并分享了“社区民情日记”,与朋友分享传递知识把这篇文章发送给您的朋友们吧!
社区民情日记【篇1】
20xx年1月10日,晓峰社区在社区会议室召开2014年网格工作部署会议,对2014年的网格工作进行具体安排。
一、加强对网格工作的重视。在会上,社区书记再次强调了网格工作的重要性,将网格工作做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希望各位网格服务人员高度重视。
二、具体工作安排。(1)做好2014年的网格考核工作,做好台账资料、网格宣传等工作。(2)开展网格走访工作。社区各网格成员将网格走访工作落到实处,对本网格内的居民进行走访,特别是困难群众,积极了解群众对网格工作、社区工作的意见建议。(3)做好网格平台的信息完善工作。各网格管理人员要不断完善网格平台信息,及时更新网格居民的基本信息,及时记录民情日志及服务办事。(4)积极及时的解决处理网格居民反映的问题困难,如果社区网格无法处理的要及时的反映给上级部门。
社区民情日记【篇2】
我们第二小组所负责片区为军店街社区(原称军店街村),该社区位于房县县城西面、距县城11公里的军店镇,四周丘陵起伏,风景宜人,原316国道穿境而过,奔流千年的军马河将该社区一分为二:河之北为“下店子”,河之南为“军马铺”。社区现居住892户2748人,街道民居多为明清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街面卵石小道依山势一路逶迤。据了解,早在清末民初,这里就形成了店连店、铺连铺,家家经营、户户摆摊的繁华景象,成为川陕客商的集散地。几天来,我们的足迹遍布村庄和社区老街,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不断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同时,我们也从中发现了继续推行农村城镇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土地,一直以来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而今,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该社区一些因开发需要土地被征收、举家搬迁至老街生活的农民,却面临着失去土地后的生计问题。
该社区12组居民张明俊,家中田地因修高速公路而被征收,一家三口来到下店子老街居住,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照顾10个月大的孩子,因没了土地,手头资金又不宽裕,一家只能靠在外打工的丈夫每月寄几百元钱维持生活。在老街,像张明俊这样的居民还有很多,他们都面临着失去土地后的生计问题。在走访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搬迁来的农民反映:无论是军店街老街、军马铺老街,还是下店子老街,均存在街道年久失修、配套设施落后的问题,居民生活不便、出行困难。
农村城镇化,应为进城农民带来的是顺畅的交通,医疗、教育等服务的便捷以及其它生活设施的完善,这样才能解决农民往昔在农村时的不便和困难,并为其日后的生活和劳作提供保障。城镇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进城农民的信心和留守的愿望。从目前情况看,农民进城后,生活成本增加、农业生产开展不便,有的已经没有了土地,也没地方养家禽了,另谋生计既缺资金、也没有平台,导致很多人只想依赖政府补贴和申请低保。如若不加强对城镇的规划,特别是进城农民居住地的规划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不加强对进城农民温饱、医疗、教育、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仅留不住农民,也会制约城镇发展。
目前看来,没有人口城镇化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但人口的城镇化过快又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此过程中,经过与当地政府的沟通,我们感到,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进城农民办实事、谋福祉:
加强培训,以富带贫。农民进城后,因思想观念差异、谋生手段差异而产生较大贫富差距。军店镇政府可举办创业、再就业等方面的讲座与培训,组织搬迁户致富典型、城镇经商突出模范等给进城农民现身说法,开拓农民创富思路。招商引资,带动就业。该社区可结合当地丰富的黄姜、木耳、核桃等资源,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本地发展加工业,推动当地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
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当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圣殿”及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典建筑的优势,统一风格,规划邻近街道建设,使之成为能与江湾、李坑等地相媲美的旅游景区,带动服务业,从而加快该社区经济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搬迁户聚集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翻新“蛤蟆石”短街,架设路灯,实现自来水户户通,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致富奔小康的行动中来,不再为温饱问题而犯愁。
“十二五”规划中,推进城乡统筹进程是极为重要的课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们衷心希望,军店镇政府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现军店街社区昔日的繁华景象。
社区民情日记【篇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住社区工作已有三个多月了,回想这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感觉还像发生在昨天,还在眼前。20XX年2月底我来到塔什科瑞克乡新路街社区,社区工作人员有22名,少数民族干部100%。社区虽然办公阵地小,没有警务室,在这样最基层的社区工作,就要求我们工作组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社区干部一起把群众的事办好,办实,为辖区的平安和谐,团结进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新路街社区住村工作组是由市卫计委的4名干部和市教育局的3名干部组成,其中5位汉族同事,2位维吾尔族同事,初来乍到,大家互相不认识,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接触和了解,大家逐步地熟悉起来,从非常的客气到互开玩笑到坦诚相待,大家的感情升温的很快。工作也由刚开始的一头雾水到渐渐熟悉到提出办法和措施,工作的认知度提高的也很快,这几个月里7名干部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团结融洽。
在工作组当中,我是联络员和信息员,主要任务是上报各类材料、工作情况、撰写信息,在办公室呆的时间较多,不像其他队员经常入户,摸排,但流动人口大清查,走访慰问贫困户、重点人员,我是一定会去的,在入户走访时有些组员负责与居民交谈了解民情,有些组员负责记录谈话情况,有些组员负责语言翻译,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工作组通过走访详细了解了社区的情况,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这里,值得让我学习的是,工作组在配合社区开展工作,发挥每个成员的长处优势,大家互相团结方面做的滴水不漏,让我从中得到学习和感悟,从他们身上我也不断的反省、改进和提升自己。
离访工作结束还有8个多月的时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认为还是要从点点滴滴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大事上积极锻炼自己,加强自身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虚心向社区干部学习,向工作组成员学习,加强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区服务,更好的辖区居民服务。
社区民情日记【篇4】
古人云: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前不久,我参加了宁波健峰企管学校为期三天的培训,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参加培训前,我曾接到宁波健峰学院的一个电话,问我身高是多少。当时我很诧异,觉得这个身高和学习培训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也不晓得对方问了何用。但是当我到校后,我就明白了。当时,我们拍全班集体照,校方就按照我们事先提供的身高数据,从高到矮,逐一进行了排列,使得整个拍照过程极具效率和秩序,而且照片也非常具有美感。这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细节管理的重要性。
此后,无论是寝室管理还是课室服务,校方都对我们每位学员提出了“五S”( 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及“素养”)管理要求。要求我们无论是在学习或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把各种日常用品按指定位置、指定形式摆放,哪怕是细小如毛巾、牙刷等物,都要做到统一摆放,整洁有序。这种精细化管理,让我感触颇深。
由此,我不由地想到了90年代初荣华鸡与肯德基的竞争。在肯德基进入上海以后,上海的新亚集团曾搞了一个“荣华鸡”跟它对抗。1994年,荣华鸡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分店,并声称:“肯德基开到哪,我就开到哪!”可是,到如今将近二十年过去了,肯德基已开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而荣华鸡却已经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正是输在了细节管理上。
肯德基的真正优势在于其产品背后的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肯德基在进货、制作、服务等所有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包括配送系统的效率与质量、每种佐料搭配的精确分量、烹煮时间的分秒限定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包括荣华鸡在内的所有中式快餐,常常忽视了这一细致性,这正是荣华鸡败走麦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所从事的社区工作,是直接面对面与群众接触的工作,是一个面向广大群众的服务行业,群众正是通过接受我们的服务,来增进和加深对我们的了解。如果我们能给群众提供舒适的、令他们满意的服务,而这种服务,除了服务要有针对性外,更要注重服务细节,重视小事,把小事做细、做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用心做事。有句话说: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社区工作大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这些事做成了、做好了,并不见得有什么成就,但是一旦做得不好或者做坏了,就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当居民来社区办事的时候,如果我们以一种爱理不理的态度对待他们,肯定会引发居民的不满,给居民留下一个坏印象;而如果我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带微笑地、主动地询问居民需要哪些帮助,就容易赢得居民的好感。只有用心工作,才会用心做事,只有用心了,才会尽心、专心、诚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做成功。
二、要具有责任感。 在现实生活中,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只是它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发现。这就需要拥有高度的责任感。缺乏高度的责任感,是看不到细节的;即使看到了细节,也是做不到位的。有了责任感,才会沉下身,沉下心,做细做好每件事。
三、要善于学习。学习可以强化细节服务。如在与居民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增进与居民交流沟通的能力;在书本中,我们可以学习新的政策法规,提高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从领导身上,可以学习全面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增进对事情全局的认识,提高执行力。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保持善于思考的习惯,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误区,也才会使我们不断去发现细节,改进细节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使自己更加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社区民情日记【篇5】
“居民吴跃东反映自家门前路灯不亮,居民委员与维护队长联系,维护队长立刻安排电工前去维修,居民满意……”这是汤原农场社区干部民情日记中记录的一项。
这个农场社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注重以学促进、以做深化、以改提升,深入开展“民情”主题系列活动,通过记录民情日记,记录百姓身边发生的难事,社区干部解决的程度等,在为民服务和转变工作作风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居民群众的关系也更为融洽。同时也带动了职工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度,定期或不定期地排查各类不稳定因素,扎实做好维护社区稳定工作;关注弱势人群,经常走访困难户、低保户、孤寡户,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重点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让“两学一做”成为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发展见成效的生动实践,为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区民情日记【篇6】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量大繁杂。为了让广大居委会工作人员身在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龙鼎山庄社区管委会的领导推行了《民情日记》制度,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群众时,民情日记随身携带、随时记录,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整理、及时汇报、及时解决,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做到“居民情况一口清、特殊群体一口清、骨干对象一口清”,能够当时解决的必须当时解决并记入日记;不能当时解决的也要记入日记,社区能解决的社区解决,社区不能解决的向上级政府或部门汇报。
几年来,社区工作人员的《民情日记》加在一起达到几十万字,《民情日记》成为工作人员连民心、听民声、解民忧的新的有效载体。家住社区D区的老人王涛因病一条腿截肢,生活不能自理,这是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军人,可是自从生病后心情压抑,有时总爱和老伴发脾气,社区的工作人员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将老人的情况记在了《民情日记》里,也记在了心上。先后为老人申请了提鞋器和轮椅,以此来方便老人出行,还经常组织志愿者到老人家里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陪老人聊天,让老人时刻记着党和社区没有忘记他。家住B区的任喜财、曾秀芬老俩口都是党员,是一个祖孙三代同堂的五口人之家,在走访中工作人员发现曾秀芬老人没有工作,她的脚因为糖尿病而溃烂行走不便,她的儿媳没有工作,孙女正在上大学,在社区的帮助下,先后向区委组织部为其申请帮扶款3000余元,社区主任梅莉莉还与其结成了帮扶对子,经常她们家中走访看望,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难。
龙鼎山庄社区的《民情日记》不仅记录问题、解决问题,也在潜移默化地向群众释放善意,让社区工作人员时刻以居民利益为上,有效的提高了她们为居民办事的效率,提高了居民群众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理解度和信任度,更有效激发了群众反映社区情况的积极性。
20**年4月16日 星期一 多云
今天,我开始了“串门行动”。走在李家村平坦的村路上,不时碰到在路边聊天的村民,他们很热情的和我打招呼。经过上一次义诊活动,村里有不少人已经认识我了。走进孙福聚和孙丛木的家,坐在他们的炕头上,面对面的交流。从个人经历到家长里短,从以前的困难境遇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无话不谈。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倾诉”的意愿很强烈,愿意和第一书记交流,敞开心扉互相沟通,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毫无陌生感。在孙福聚家,孙大叔把自己希望能办退休的事向我反映,我一一记下。孙丛木是村里的低保户,本人二级残疾。我见他时,他正坐在轮椅上。不大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狼籍,屋内摆放着一些杂物。虽然每月能及时领到低保金,但如果遇到生病,生活会更加拮据。孙丛木的妻子金大娘则是一边说话,一边掉眼泪。我对金大娘进行了安慰,希望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我对孙大爷反映的问题也一一作了记录,帮他向有关部门咨询一下有关政策。
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事.........
社区民情日记【篇7】
“十里大道68号居民楼胡女士又来社区。因楼上卫生间往下漏水,二楼胡女士要求三楼潘先生堵漏,两人言语不合多次发生争执。社区综治专干已先后三次上门协调,但因两人各执一词而无果。上午与胡女士初步商谈,希望邻里之间互相谅解,千万不要恶语相向,下午再去找潘先生协调。”近日,在浔阳区人民路街道琥珀山社区,记者看到社区书记兼主任冯九云正在笔记本上记着日记。
在冯九云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众多往往被外人视为“婆婆妈妈”的事情:养狗扰民、化粪池堵塞、违章扩展、低保、“失独”家庭扶助、走访困难群众、餐饮店排烟影响附近居民、上门登记空巢老人、支巷道路维修、安装宣传栏、大病救助等等……
虽然每则日记记录的都是诸如此类繁杂而琐碎的事情,但每件事情均关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切身利益,体现着最基层的民生民情,冯九云都记得非常认真。琥珀山社区现有居民1265户,单位23家,还有经营店铺的140余家个体户,作为老居民区,总会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矛盾。在琥珀山社区工作4年多的日子里,冯九云已记录了5本厚厚的“民情日记”。正是依托这些“民情日记”,冯九云对社区情况非常熟悉,帮助居民解决了不少难题,促进了社区和谐,也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尊重。老居民孙赣生告诉记者,“有事找社区”已成为琥珀山社区居民的共识。
“一忙起来,居民反映的一些事情可能就会忘记,记下来就不会忘记了。”先后当了16年社区主任、书记的冯九云,不管工作地点工作环境怎么改变,记“民情日记”的习惯始终没变,办公室和她家抽屉里10多本厚厚的笔记本就是最好的见证。
作为社区干部,关爱本社区居民理所当然;而对非本社区的群众,冯九云同样热情公正对待,她去年下半年一则“民情日记”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名拾荒老人到社区一栋居民楼8楼收废品,没想到才至6楼就被楼道里冲出来的一条大狗咬伤了。拾荒老人随即找到狗的主人,希望对方承担打狂犬病疫苗的费用,但多次上门均遭拒绝,老人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社区求助。
认真记录“民情日记”只是工作的一个方面,尽力帮助群众实现正当合理的希望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对于拾荒老人的不幸遭遇,冯九云和社区工作人员非常同情和重视,先后数次上门与狗的主人协商,终于调解成功。当社区工作人员将钱交到拾荒老人手上时,老人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我只是一个收破烂的老太婆,不是你们社区居民,原以为你们会找各种借口推脱,没想到你们还真的将我的事放在心上!”
社区民情日记【篇8】
还差几天,我来到xx社区就满3个月了。大学专业即社会工作,本着学以致用的想法,踌躇满志的进了社区,成为了一个年轻的社工。
来到社区的最初日子,我的工作是城管,全新的体验,无论是与居民还是与物业的交际似乎都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在前辈的带领下,整改过小区卫生,也调解过居民纠纷。终于不再那么懵懂,似乎知道了社会工作不只是书上说的“助人自助”那么抽象,更是现实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几天社区工作将进行调整,我将接手社区的老龄工作,这是一个更加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的下降,意味着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社工作为帮助他们的一个定向工作群体,似乎更有一种责任感,对工作负责,对社区老人负责,对社区居民负责。
今天是腊八节,趁着节日,我和同事带着腊八粥去看望了社区困难失独残疾老人——钱存林。钱存林由于中风导致肢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现居住在晚晴园。我无法体会他的心酸,但是希望这碗饱含了我的心意的腊八粥,能让他感到温暖。今后我也将更加关注这样的弱势老人,给他们带去关心和爱。
来到社区的初期,似乎每天都有新的感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的消退,能支撑我们去工作的就会变成责任,无论是对工作,亦或是对居民。
社区民情日记【篇9】
缤纷五月,杨花飘荡,市委蓝书记、王市长轻车简从到屠园乡古山河社区、界集新城杜墩村、皂河镇王圩村、新农居委会等地进行“三解三促”驻点调研,倾听沸腾民声。
于是,十篇民情日记顺势而作、应运而生,其中,蓝书记写了6篇:《“高调”进村听意见》、《集中不集中,群众说了算》、《把“两本账”变成“一本帐”》《致富还得靠双手》、《基层干部的苦和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王市长写了4篇:《杨花、杨花》,《我想打工》,《我的事情谁做主》,《上楼,还是不上楼》。
十篇民情日记,文风情真意切,语言活泼生动,内容十分震撼,内涵十分感人,日记既点中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又展现了市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广大群众的真情实感、对城乡统筹的深刻思考,对基层干部的热切关爱。日记中宽广博大的民本情怀为全市干部指引了鲜明导向、树立了长远标杆。如何领悟日记精神,走实群众路线,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以真心实意的情怀,深入群众,倾听民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干部要摒弃“官本位”的特权思想,树立爱民之德、为民之心、亲民之识,深刻认识党群鱼水关系,找准定位,脚踏实地,深入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支持群众。要与群众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心,多走访、多倾听、多思考,了解民情、民生、民心;要把群众利益当根子,把群众表情当镜子,把群众满意当尺子,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永久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
二是以高瞻远瞩的目光,统筹城乡,服务三农。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远战略,必须找准发展路径,强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推进,不断深化,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统筹城乡发展要充分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要按照“三个集中”的发展趋势,充分、合理地配套城乡资源,节约资源;统筹城乡强调发展,强调城乡互利,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农村后顾之忧;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为农业和工业留足发展空间,协调共进。
三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正风肃纪,铁面纠风。
“四风”如“四害”,聚焦“四风”问题,把正风肃纪作为有效抓手,铁面执纪,重拳出击,打出风清气正。要以整风精神动真碰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直面问题、敢于解决问题,实打实,硬碰硬,分清是非、增强党性,筑牢思想上的围墙,革除作风上的顽疾。对存在一般性问题的人员,予以谈话提醒、批评教育,督促其及时纠正;对构成违纪的,坚决予以查处,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同时,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密切关注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
四是以知疼着热的态度,关心干部,奖惩分明。
“万丈高楼平地起”,欣欣向荣的党国宏图伟业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辛勤耕耘。基层工作很琐碎,基层干部很辛苦。在艰巨的任务和复杂的环境下,广大基层干部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埋头苦干,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是培养干部的大学校,也是锻炼人才的大熔炉。要经常与基层干部谈心谈话,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期盼,体察他们的苦与乐、忧与愁。对基层干部要政治上高看一眼,工作上厚爱三分,为基层干部点燃希望,并探索建立基层干部关爱机制、奖惩机制,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让基层留住人才,让人才扎根基层。
社区民情日记【篇10】
按照xx市委“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的要求,市财政局工作组深入xx镇xx村开展大走访活动。几天来,工作组白天走田间地头,下村组屋场,探访学校,看望老党员、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与党员干部进行座谈;晚上和群众聊家常,谈生产、算收成、促增收。通过几天的走访,我们真正倾听了群众的心声、感受了百姓的疾苦,基本摸清了村情、知晓了群众的期盼。
小天地放飞大梦想
3月7日,工作组来到xx小学,这是一所普通而又特殊的农村小学,全校7个教学班级,280名学生,其中还含一个幼儿班,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怎样才能让学校承担起必要的责任,进行有效的监护和管理,给予留守儿童家庭般的温暖,是我们走访的一个重点。在交谈的过程中,工作组建议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同时,工作组了解到学校拥有一个幼儿班,存在幼儿娱乐设施缺失问题,并将通过全局党员干部献爱心解决这一问题。
集思广益、谋发展、献计献策、促和谐
X月X日,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春风中带有丝丝寒意。一大早,工作组组织50余党员干部进行座谈。“我们不是来做客的,这次来就是要听取父老乡亲的想法和需求,听取大家对发走访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说真话、说心里话”,开门见山的这番话让刚开始有些拘谨的村民一下子轻松了,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纷纷踊跃发言,积极献言献策。72岁的老党员、老支书邹兴高说:4—6组的农网改造未完全实施到位,部分电杆电线未更新,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现任支书曾太山谈到:xx村一直没有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村支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14组组长邹钢讲:现在党的政策好,富民惠民力度大,但xx村最大的问题是山塘需加固维修。这些意见和建议,为我们下一步通过大走访活动,促进xx村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心走访老党员
X月X日,我们顶风冒雨继续开展大走访活动。我们来到七组村民邹礼善家中,82岁老人激动地拉着我们的手聊了起来。当我们问到:邹老您在生活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帮助解决的吗?这位1972年入党的老党员笑着说“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交了几千年的‘皇粮’取消了,种地还给钱了,购买良种农机农具都有补贴,我没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的。”但我们看到他住的土砖房,已出现裂缝存在倒塌的安全隐患,揭开锅盖,仅有些剩饭素菜。后与村会计邹高尚了解到邹老与老伴独自生活,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讲条件,并教育后代树立多为群众服务的理念,我们感触很深,找到其三儿子邹忠云,叮嘱他下雨时将父母接到他家住。工作组初步确定邹老为下一批爱心走访的'对象之一。
社区民情日记【篇11】
1.
刘主任,我房子的问题解决了,谢谢你们!昨下午,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瑜康社区,居民王月森专程向工作人员致谢。原来,困扰老王家几年的下水道问题被写进社区民情日记,经社区努力很快得到解决。
王月森家住明瑜恒康小区,两年前开始,下水道常被堵,后来发现是房子下水管太小需更换。但要从楼上向下换水管,涉及家庭多,十分麻烦,问题一直也没能解决。
前几天,水管又堵了。老王听说社区有个民情日记本,专门记录生活中的事情,便去社区反映。没过两天,社区就派人上门把困扰许久的问题解决了。
从20xx年9月开始实行的民情日记,已记下厚厚一本,本子已翻得脱页。第一项是明瑜恒康127-2-1的低保户王婆婆反映的记录。她认为水电费几个月累积收取,单次缴费过高,难以承受,希望按月收取。不久她的建议得到采纳。
民情日记大多记录居民们咨询政策、法律知识,反映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以及生活困难寻求帮助等内容。刘主任介绍,社区工作者每天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及时阅读这些意见,尽快为居民解决。同时社区还推出焦点公示栏,把居民需要了解,或得到解决的信息,及时公布在社区的公共宣传栏内。
昨下午,社区居民吕子玉和一位朋友来到公示栏前查看信息。她说:我们反映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比较实在。
2.
针对辖区老年人多、离退休人员多、空巢老人多、下岗失业人员多、低保人员多的状况,今年5月,段塘街道在全区首先推出了社区民情日记,其中包括困难户名册、残疾人名册等13项分类台账和5项动态信息记录,并且规定每个社工每星期走访居民住户不少于4次,以及时掌握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设置了社工民情日记回音箱,分别安装在居民楼内,每天开箱收集意见,并记录到社区民情日记中,经社区汇总后,以书面的形式提交街道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每月将破解的难题在社区宣传橱窗进行公示,向居民进行反馈,构筑起民声回音壁。
社区民情日记推行5个月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街道通过民情日记的渠道,共掌握各类难点问题13件,破解13件,完成率为100%,群众满意率达98%。其中协调解决了水库移民、宁兴物流公司噪音扰民、针织厂排放污水、非法茶水房、违章搭建等问题,还改建、新建了118个垃圾房,改建和新建公厕17座。
通过社区民情日记从记到办的全过程,社区干部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明显转变,推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各社区相继建立了康乃馨、邻里守望等志愿者队伍,对空巢老人进行一对一帮扶;积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联系用工单位推荐就业岗位,已帮助70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社区民情日记【篇12】
在霍城县清水河镇最艰苦偏远的地方,有一所村级小学。由于地处两条大沟之间,取名叫双沟小学。在这里有一位朴实无华的教师,他的教龄与学校同龄,他的名字叫刘俊杰。有着30年教龄的他,在今年第32个教师表彰会上,获得霍城县第xx届“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1980年6月,双沟小学刚建好,学校非常简陋,没有围墙,在空荡荡的一座土坡上,盖几间房,就算是一所学校,办公桌是从外校要来的旧课桌,学生只能趴在土台搭的木板上学习。由于条件十分艰苦,学校又偏远,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任教。刚刚高中毕业的刘俊杰,听到这一消息后,出于对教师这个崇高职业的向往和教学工作的热爱,毅然来到双沟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因为缺少老师,他一个人就要带好几个班的课,还要带领学生参加繁重的建校劳动,这一干就是三十三年。三十多年来,他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论任务有多重,条件有多艰苦,困难有多大,他都坚守在这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和学生身上,以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神圣职责,得到了上级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家长师生的普遍赞誉。
条件虽然艰苦,但他感到很快乐,也许他天生性格就是勤奋朴实,吃苦耐劳。从他第一次真正站在讲台那天起,就下定决心,要在自己所钟爱的岗位上用心耕耘,无悔奉献。他一面认真教学,一面积极投入到建校劳动中。学校建设初期,百业待兴,全校师生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无论什么时候,何时何地,学校安排的劳动,他都带领学生认真超量完成,学生小,他怕累着孩子,就自己动手干,一节课干不完,他就利用下午放学或早到学校自己干,无论干什么事情,他总是干得最出色,每次教师会议上他总是受到表扬,让其他人有些嫉妒,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操心,学校校园哪里该平整,怎样规划,有啥活他都积极向校长建议。有一年八月份,教育局送来了一车煤,当时正值放假,学校没人,几天后,他看到煤有些风化了,刘俊杰就找到校长说要赶快将煤摸一层麦草泥,校长正苦于找不到人干,刘俊杰就说:“这点活,我干吧!”就这样,他从早一直干到天黑,十吨煤完全用麦草泥抹得严严实实,校长看后非常高兴,赞不绝口,而他拖着沾满泥巴和疲惫的身子悄悄地离开了校园,像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几经磨难不改初衷
他在教学工作方面更是认真负责,教育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非常好学,喜欢读书,钻研业务,他所教的班每次抽考成绩在全镇都是名列前茅,他每次参加代课教师考试成绩都在前列,由于工作认真,踏实肯干,文化素质较高,教学成绩显著,1984年9月,他被清水教管会调到清水四校教初三数学并兼班主任,清水四校也是一所比较偏远的村级学校,既是民汉合校,又是中小学合校,他调到清水四校工作的几年里,是他教学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光,他所教的数学连续三年在全县中考中名列第一,他的名声也从此大振,他之所以能教出这么好的成绩,原因就是他的责任心极强,教学抓得非常严。他曾说过:“四校点名要我,上级把我调到四校教初中数学,这是对我多么大的信任和厚望,如果教不好学生,出不了成绩,我无颜面对寄我于希望的人,也无颜面对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有人要他介绍经验时问:你是如何教出这么好的成绩来的,他笑笑说:“其实没什么,只要方法得当,功夫下到,责任尽到就行。还有不少人向他问着同样一个问题:你当代课教师快十年了吧?干出了这么好的成绩,工资还是‘四十四’,你这么出力卖命干,究竟图个啥?刘俊杰只是笑笑说:不图啥,只要看到学生出成绩,我就满足了。他们哪里知道,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学生的成绩才是他的追求和心理准则。
老师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学生是懂得感恩的。1989年的一天上午,教育局到四校检查教学工作,听完刘俊杰的一节数学课后,这个班的学生一起找到检查组,对检查组说,刘老师工作太认真负责了,数学教得那么好,班级管理的那么好,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回家,年年都被评为先进教师,可每月的工资还是44元,为什么不给他转正或长工资?教育局领导听后感到很吃惊,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在向学生解释后,还心生疑惑,后来经过了解才得知,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真切的请求,他们对当前代课老师生活处境和低微待遇深感同情,更为刘俊杰老师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有方而得到学生的尊敬和关心深深感动。
1989年,当了近十年代课教师的刘俊杰,终于有了一次带指标进修的机会,这个机会来的确实不易,当初和他一起代课的教师都不干了,而他却坚持了下来。这一次,他在全县300多名代课教师考试中以第三名优异成绩考上了伊犁二师范,199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清水镇一中教学,当学校将一个初三班的班主任和数学课安排给他时,有几位教师纷纷表示要将子女转入他所教的班级里,可见他教学水平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信赖。镇一中是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很多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想进都进不去,而他一年后却积极响应镇党委和教管会“扎根边远学校,投身村小教育事业”的号召,毅然向镇党委和教管会提出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双沟小学去任教的请求,镇党委和教管会立即同意了他的意愿,将他调到了清水双沟小学任教。当时,有多少人对他这一举动都很不理解,说什么话的都有,至今还都有人提及这事,可他却不以为然。他说:“我将一辈子坚持当初的选择。村小也需教师,而且更需尽职尽责的教师,村小也有大事可做,大事可为。只有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才能催人进步,才能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艰苦创业的实干家
来到双沟小学后,刘俊杰由于敬业精神强,政治思想觉悟高,1998年被镇党委任命为校长职务。他上任的那天,镇党委书记徐杰领着一班人来到学校,在全体教师会议上说:“我来清水听很多人说,在清水教育上干工作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刘俊杰,一个是乔世军,我说,难道这么大的清水只能是他们两个人。”双沟小学属霍城县一类艰苦边远学校,经费非常紧张,校舍都是80年代初修建的,已破烂不堪,面临着修修补补的重任。而根据”两基“达标要求,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可以说,他担任校长可谓受任与艰难之际。一些好心人劝过他:“一个小学校长有啥当头,看你成天忙的,出力不讨好。”也有人说:“你看人家调出去的老师,混的都比你好,你现在还在村里住着平房。”还有人在观望:“看他有多大本事,能干出什么名堂,不挨批评就是好事了。”刘俊杰却说:“我是一名党员,我有我的追求,既然选择了,我要尽心尽力的干好。”于是他日夜奔走于各部门,找领导找工头,出去一天没有吃饭是常事,多方筹措资金完成建设任务。
学校大大小小的维修活很多,他凭着多年的摸索实践,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活,他会些木工,从家中找来锯、刨、锤、钉子,自己修理,修理时一面给学生做示范,一面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他会些泥瓦工,学校修房顶修围墙,他带领男教师干,校园四周地面坑洼不平,他带领师生平整,节假日里他跑村委会,找村干部要砖,然后带领师生再拉沙铺地,教师铺,学生搬,校长当师傅,那个场面真是热火朝天,师生干劲十足,看到自己铺的砖地又平又整,一点也不比专业工人铺的差,他们脸上都笑开了花,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现在,双沟小学近1000平米的砖地都是他带着老师和学生铺的。其它如种草、种花、修树、打药、浇水、粉刷、上房泥、平整校园操场、拆房、装煤等都是自己干,为的是给学校节省资金,干些大事。另外,学校还有十五亩勤工俭学基地,说起这十五亩地,刘俊杰感人的故事真是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他为了这块地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付出了多少汗水,吃了多少苦。值班老师都说,我们什么时候在学校都能看到校长独自忙碌的影子,真是勤奋的人,但他的爱人却说:“所有的家务事他全然不顾,是家事懒,外事勤。”
他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也是出了名的,他常说:“学校经费这么困难,要搞建设,改变校园育人环境,改善办学条件,不开源节流能行吗?”所以,自己能干的不找人,自己能做的不请人,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在他担任校长的十五年中,通过节约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达30余万元。这对一所不足百人的村级小学校来说,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质量兴校的奋斗者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了这份荣誉和责任感,刘俊杰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他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看到有些教师大声训斥学生,没有耐心,他经常教育教师说,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孩子他们太弱小,我们要倍加爱护,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爱。在教育工作中,他注重将情感融入教学当中,以“情”字架起和学生沟通的桥梁。一直以来,他把每个学生的性格、年龄、爱好和身体状况,父母的年龄、性格、职业,甚至家里有几间房子、学生喜欢吃什么,全装在脑子里。他常对老师说:“什么是爱生,爱生就是了解孩子的一切”。以此拉近师生的距离,与学生形成亲密、和谐的关系。
20xx年的秋天,三年级有一学生得了过敏性紫癜,这个学生是回族,由于家庭困难,拖了几天,结果病情加重,已危及到生命,刘俊杰校长听说后立即骑车去看望该生,劝孩子家长赶快到州友谊医院看病,并给他1000元钱。第二天刘俊杰仍不放心孩子情况,一早就打电话询问,孩子家长接到电话后感动的泣不成声,连声说谢谢,并说:“医生说了如果再晚来一天,孩子就不行了。”
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每到暑假开学后,经常有个别学生不来报到。刘俊杰总是同班主任一次次劝学,到家里了解情况,得知是因家庭困难,刘俊杰当即表示,孩子的一切费用由学校解决,家里只供应吃的穿的就行。使即将失学的孩子转悲为喜又回到学校。
在刘俊杰的办公室显眼处,记录着全校学生的各种信息,午休时,老师大都午睡了,刘俊杰却在校园到处转,看不回家的学生在干什么?回家的学生有没有晚回早到,滞留在校园。在上放学的路上他又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骑车走路遵守交通情况,最感人的是有一年初冬的早晨,路非常滑,三年级有一个女生在路上很吃力地推车走着,刘俊杰来到跟前,下车陪着这个学生一直走到学校,结果迟到了。后来他在会上向老师说明原由,虽然当时已告诉学生不要再骑了,迟到了不要紧,校长会给班主任说一声,但他还是不放心,生怕校长走远了,该生还会骑,当时路上不时有各种机动车来往,路又很窄,多危险啊!可见,刘俊杰对学生的爱是多细微深刻啊!
他不但是一名好教师,更是一名好校长。“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是刘俊杰的口头禅。他经常告诫老师们,咱们的家长勒紧裤带建学校,目的是为了培养子女,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为此,学校建好了,我们只有努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才能回报群众。
多年来刘俊杰呕心沥血抓学校管理,明确了办学思想,规范了教学行为,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学校相继被评为:县级先进学校、文明单位、先进党支部。镇级“先进学校、先进党支部、平安学校、优秀体育学校”等荣誉称号。他个人也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和三育人先进管理者、多次被评为镇级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管理者。
在他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双小学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如今的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安全稳定;教师勤于工作、乐于奉献;学生有礼貌、爱学习,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每一次成功都是新的起点,每一次挫折都是过去的结束。30余年峥嵘岁月,30余年的不平凡历程。作为一名长期在艰苦边远学校工作的老教师和老校长,作为一名党员,他将继续在这块沃土上扎根下去,像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努力工作,顽强拼搏,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事业大发展的热潮中,认真践行不悔的理想和选择,争取为边远学校的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