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诗词曲五首教案集合

字典 |

2023-07-29 09:39

|

【 liuxue86.com - 诗词 】

  与“诗词曲五首教案”相关的议题是本文讨论的焦点。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点击进入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诗词曲五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

  ⑴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

  ⑴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⑶赏析课文:

  ⑷思考:

  ①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起?

  ②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乔”在文章中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切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④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叙事──议论)

  ⑸指导背诵

  3、赏析

  ⑴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逃脱,后继续黑心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之元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⑵朗读感知课文:

  ⑶讨论思考:

  ①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颌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么?

  ③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分析: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小结: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赏析:

  ⑴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大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词中由抑郁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

  ⑴背景介绍: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生活。

  ⑵朗读课文

  ⑶赏析:划分层次: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⑷思考讨论:

  ①第二层中,哪一句让我们看到由盛转衰过程的真实写照(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②最后一句的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析: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家中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是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判。

  ⑸指导背诵

  ⑹小结: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生活。

  请学生说说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讨论明确

  师生明确,形成板书

  指导背诵,根据理解和结构层次背诵

  请学生当堂将相应的诗句填写在黑板板书上

  请学生讲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请学生评价“赤壁之战”的战役

  小组讨论后明确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请学生说说对文天祥的了解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

  整理课文内容并形成板书

  要求学生根据理解记忆背诵

  说说了解的苏轼,回忆苏轼的作品

  说说对词的了解

  朗读课文上片并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指导背诵

  请学生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朗读课文并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二、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三、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诗词曲五首教案 篇2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板书

  1、望岳2、登飞来峰

  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界的胸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赖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广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云、鸟

  愿望众山小

   四、鉴赏诗歌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泰山高大雄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①、②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说明泰山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荡。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点面结合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

  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很深沉郁结,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7、齐背诵《望岳》。

   《登飞来峰》

   一、过渡引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四、展示学习成果

  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和蕴含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

  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张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闻说:听说。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不畏:不怕。缘:因为。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网络用语:

  “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

  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

  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比较异同

   一、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1、借景抒怀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2、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虚实结合

   二、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广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望豪迈

  愿望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4、游山西村

   教学目的:

  1、体味诗歌的。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南宋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5、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呈现目标

   三、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四、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五、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六、理解诗句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

   七、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练习册。

诗词曲五首教案 篇3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译读──将古诗词曲译成现代诗,进行“诗歌再创作”。

  主要教学步骤:

  1、范译一首。①学生读第一首诗,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补充、讲解;②师生合作,共同译诗;(学生试译一句,教师组织讨论、修订、板书一句)③定稿朗诵。(学生读一句原诗,老师读一句译诗)

  2、自译一首。印发或多媒体显示其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每人选译一首。

  3、小组探究。学生按自己选译的诗调整座位,组成小组,讨论修改。

  4、班级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自定形式演读,师生评价。

  5、成果展示。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译诗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正张贴,供同学们参考或抄录。

  方案二

  教学角度:吟唱──选择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曲调进行配唱。

  主要教学步骤:

  1、欣赏王菲(或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说说歌中蕴含的感情。

  2、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与歌曲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比较。明确:将诗歌配曲演唱一定要与诗歌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3、欣赏岳飞的《满江红》和李商隐的《无题》的歌曲演唱;介绍两种“唱”古诗的方法:一是今人谱曲,二是用现成的曲谱配曲。

  4、班级活动,逐首朗诵并明确其思想感情。

  5、小组活动,讨论为诗歌配曲或谱曲,并推选演唱人员。

  6、各小组代表上台演唱。

诗词曲五首教案 篇4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词曲五首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也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二、学习《春望》

  (一)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三)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四)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再想想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了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三、布置作业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

  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颈联:叙事 眷字思亲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24 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修辞角度)

  ②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内容)

  二、学习《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前两句是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是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象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象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渔家傲》

  (一)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二)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 殷勤 嗟 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吗?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三)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雁门太守行》

  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赤壁》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渔家傲》

  描写:梦中所见所闻(瑰奇雄伟)抒情:理想和抱负(渴望自由、辛苦求索)

为你推荐的诗词:
诗词鉴赏 | 诗句欣赏 | 诗海拾贝手抄报

  想了解更多诗词网的资讯,请访问: 诗词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5045308.html
延伸阅读
今天推荐给大家一篇内容丰富的“立秋的古诗”网络文章,希望您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并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在企业的工作中,重视文书写作是不可或缺的。几乎可以在网络上找到
2023-07-29
这是我们为您整理的《爱国的古诗》的重要信息,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句子。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加强我们的人文修养,我们可以欣赏学习
2023-07-28
早安!在保险特训营中,我们将会学到很多重要的保险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我们的人生和未来。~~想分享到朋友圈吗?以下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对诗早安问候语200句”,大家
2023-07-28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一个重大节日,有着许多丰富的历史。你知道关于重阳的有哪些诗句吗。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带来的“重阳节经典诗句(100句)”
2023-07-28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想要学习有关“大班毕业诗教案”的知识吗请看本文,希望这
2023-07-28
立秋到来啦,这说明我们告别了炎热的夏天,即将进入充满收获的季节,那么古人们会用什么样的诗句来描写立秋呢,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立秋古诗词”,可以多多参考哦。立秋古诗词1、《立秋》
2023-07-14
本篇文章题为“诗词鉴赏教案”,是笔者在网络上发现的。现在非常欢迎各位读者阅读、收藏,并分享给身边需要的人。每个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都需要提前规划好课程和课件。良好的教学计划和精良的课
2023-06-26
高适是唐代的诗人,他的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高适的古诗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描绘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那么有哪些属于高适的优秀诗词呢?小编也为大家收
2023-07-25
高适,字骋公,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激昂、深沉著称,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也有对社会现实的独到
2023-07-25
梅花,虽不及月季之梅,也不比牡丹之傲气,却成为古今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为什么呢?是梅花艳丽多彩吗不是梅花的精神。因为他能在皑皑白雪中开放?那么你知道描写梅花在雪中开放的诗句有哪些吗
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