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篇1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今天我去看了一场昆曲《牡丹亭》,这是一出和唐诗宋词一样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它自宋元明清以来一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我第一次看昆曲,这部戏给了我深刻的感受,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牡丹亭》是一部唐代的爱情悲剧,讲述了唐朝时期,南京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柳如是,在春日里到牡丹亭游玩,与唐寅相遇。两人在牡丹亭中互有好感,心意相通,但是唐寅须上京赶考,离开南京,而柳如是却因为父亲的反对不能离开家中。于是,在难以守候的煎熬中,柳如是落了心疾,最终病逝。而唐寅回到南京后,得知柳如是已经离世,并深感悔恨和惋惜。
这部戏的美在于其唯美的画面,表现了美好的爱情和残酷的现实。其中,昆曲的演唱方式十分特殊,不仅有高亢激荡的清唱、奇特婉转的腔调和曲调,还有优美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特别是演员的表演突出了心理冲突,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和动作等手段,将柳如是的韶华、唐寅的痴情以及两人在生离死别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观众们深深感到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生命的虚无和无常。
除此之外,剧中的音乐也十分优美,流畅地演绎了唐代的乐曲之美。各种乐器共同协奏,形成清幽动听的音乐世界,直呼吸为:“何等的美妙,令人心旷神怡!”
总体来说,这部昆曲《牡丹亭》描写了一个美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美和魅力,点燃了观众们的心灵,成为一场文化盛宴。在这样的舞台上,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深度和独特性,同时,我们也更深地认识了中华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让人们更加热爱这份文化。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篇2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主题美:剧中的男女青年为爱而生死攸关。除了浓烈的浪漫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赋予了爱情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女主角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100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
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获得自己的力量,也就是对男人的需要,换句话说,女人天生就有爱的力量。杜丽娘告诉我们,爱不仅仅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性有着共同的追求。
《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篇3
作为一位文艺爱好者,我近日看了一场昆曲《牡丹亭》。这部剧集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让我领略到昆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整场剧集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唱、念、做、打、舞五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悲情的爱情故事。在欣赏这场昆曲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昆曲艺术的表现力和隽永。
首先,昆曲的音乐表现十分精彩。音乐不仅是昆曲的灵魂,也是昆曲作品传神之根本。昆曲音乐讲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变化丰富。配以各种各样的乐器,如古箏、琵琶、二胡以及唢呐等等,这些乐器的演奏把整个剧集推向了一个高潮,引领着剧情不断地发展。每一个乐曲都可以使听众深深地入迷,想象着戏中人物所经历的情感波折,感受到每一首曲调所表现的情感。在合作者们流畅的唱腔和乐曲之中,情感呈现的自然而然,别有一番韵味。
其次,昆曲的唱腔独特鲜明。昆曲的唱腔以高亢悠扬的嗓音起伏变化,自带情感。唱腔与音乐相辅相成,在表现情感方面更显得精妙绝伦,极富感染力,剧中主人公梁山伯和祝英台深情绵绵的对词与若有若无的调音,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昆曲艺术以唱为主,而昆曲“唱”指的是腔调和技巧。而这些腔调和技巧都是演员殷淀藏于临湖老师那里,才能够若隐若现、方寸之间把更好的情感呈现给听众。
依托唱腔还有挽子词表达更多的细节和情感。挽子词是昆曲中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用于概括主题和传承精神。它一定要与唱腔紧密配合,将情感转化为形式,而在操作时要遵守挽子的长度和格式,使其与唱腔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唱腔和词意达到细微程度上的统一。
除了音乐和舞蹈,昆曲也拥有着细腻的表情、动作。演员的脸上、眼中、身上的点染、走位和配合乐曲的旋律都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看到丰富的情感传达。通过昆曲中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到演员们的内心在深深地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非常自然地将戏中的人物塑造得充满感情和戏剧性,而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才能够实现。
总之,观看昆曲《牡丹亭》无疑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整个剧集生动再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动人爱情,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情,还是动作,每一点都能够让观众产生无法言表的共鸣。昆曲艺术所展现的魅力广泛深邃,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和见解,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也在文化、美学以及情感传达方面带来了一场难忘之旅。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篇4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
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
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
夜里,丽娘的灵魂在后院游荡,又遇见了梦梅。后来,柳梦梅开了墓,丽娘死了,复活了。两人私下结婚。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人追求真爱的故事。她为爱而死,为爱而生,这是一个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
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温柔的歌声,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走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点的停留。
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
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仍然有那么多的女性渴望追求自己的梦想,热爱自己美丽的脸庞。她是个奇迹。她为爱而死,为爱而活。她在黑暗中像一盏高高的孔明灯,寄托了自己的梦想,终于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首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