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人生十论读后感2000字

字典 |

2023-08-08 17:14

|

推荐访问

人生十论读后感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我们在读作品时,不能一带而过粗略的看需要仔细阅读。为了把这份触动变成永恒,就需要用文字来记录了,栏目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这篇“人生十论读后感”的研究报告,我建议你看看或许能收获一些!

人生十论读后感 篇1

  问我何所有

  山中唯白云

  只堪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这是《人生十论》序中的一首小诗。钱老太过虚怀若谷,他不堪赠君的《人生十论》却无可非议的是给当代中国青年的最丰厚的赠品。

  刚开始拿着一本薄薄的《人生十论》,本打算为了完成任务就将之硬着头皮读下去,但是当初涉其中之一二时,我已经深深地不能自拔地陷入了钱老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之中了。不过这本书读得太过艰辛了,我无法一目十行地扫读,因为书中的一条条人生经典名言就如同一座座大山一样耸立在我这个还涉世未深的小青年面前,我必须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慢地攀登着,尽可能多的汲取其中的宝贵精华。所以就有了很多人的说法,《人生十论》不适合速读。

  总体来说,《人生十论》这本书是钱老就有关人生的价值观问题的深刻见解和**。钱老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知识,表达了生命的真谛,并对生命的真善美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通过对中国传统人生观与西方价值观的比较,**了生命哲学的深刻内涵。

  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绚丽的修辞,有的只是国学大师通俗易懂的朴素文学以及娓娓道来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博大精深,富含哲理。

  钱学森将全书分为三章:人生十论、人生三步、中国人生哲学。其中大章节又分成了诸多的小章节。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在本书的开篇,钱老谈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出了钱老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之后才具有的。在我看来,这已经很好地表达了钱老的心境。

  细细地体会,随时会遇到困难,然而当我们努力过,奋斗过,不管结果如何,就算是失败了,但我们的心已经超然物外了,不会因为不曾努力而感到悔恨。因为我们在心里已经成功了,我们已经拥有了金钱的王国。

  人生三路向主要介绍了三种倾向:向外的人生、向内的人生、中国儒家的人生。外在生活是一种绘画的生活,即追求物质享受,崇拜金钱和权力。

  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人生,自我净化的人生,对人生的看淡,导致人的无所求。中国的儒家人生,不激进也不虚无,不追求对物的崇拜,不****,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西方人提出的真善美的价值是“合与神”的问题

  一、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

  2、 如果我们只遵循真善美得理论,很容易误入歧途。

  三、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相出入。

  生命的目的与自由一章主要论述生命分为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何为自然的人生和文化的人生相信很多人多知道,我就不在这赘述了。

  物与心主要介绍了心与物的辩证关系,进而说明动物的心与人的心的区别。人的心脏可以与身体分离,并有其它的表现,而动物不能。人之所以是教师,师因为他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其它动物用头脑无法创造的东西。事实上,整个人类文明史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我想如果我就这样一篇篇的介绍下去,就不是读书报告了,而是成了《人生十论》的导读了。所以在下面我就大致地说一下其它章节的主要思想内涵。

  从人生的十大理论到人生的三个步骤,这是钱学森对人生境界认识的更为深刻的一步。其实,也可以说,钱学森人生的三个步骤,是对公众生活的一个简明概括。人生的第一步骤即是生活。

  何为生活,其实很多人活了许久都答不上来。这不怪他们活了大半辈子,而是因为生活太哲学了,生活处处体现着深刻的生活内涵。

  人生的第二步骤即是人的行为。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我得生活应该包含人类的行为。其实不是这么浅显的。

  钱老在这里的行为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行动行为,而是具体指人的事业。作为一个人,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事业。不管我们的生意有多高或有多低,它都是必须的,因为生意体现了我们作为人的价值。

  人生的第三个步骤是人生的归宿。人生又开也就意味着有归宿。何为人生的归宿呢?钱老认为归宿即为人性。所谓天命之谓之性。凡事要合乎人的天性,如此才说此人有了好的人生归宿。

  最后的中国人生哲学之所以被钱老加上“人生”二字是因为钱老认为中国本没有哲学这一说法。中国的人生哲学体现了古代圣贤的真知灼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人生哲学也日益丰富。

  以上就是对《人生十论》这本书的大致介绍。一下就来说说我个人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人生的新的感悟。或许这在钱老面前显得太过稚嫩,但是这也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说实话,如果让我来定义人生,估计我是不能一针见血的指出人生所具有的特,.在我看来,不同的人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所以对人生的定义对不同的人应该存在不同的版本。

  比方说你问一个乞丐他心目中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我想他多半会说,他的人生应该是天天有肉吃,有舒适的软床睡觉,有好多好多的钱;再者你去问一个政治家他对人生的理解是怎样的,他多半会说人生应当是仕途青云直上,应当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什么他们对生活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看看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乞丐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的盼望就是能有一口好的吃,能有一身好的穿,所以他就一直向往着他的所谓的人生。作为一个政治家,与乞丐相比,他的物质生活要丰富的多,所以他不会考虑好吃的,漂亮的衣服,这在他看来是合理的。

  反而他会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向往即人生。也就是说,我们心中渴往的是我们所想的真实生活。

  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向往,这意味着向往的程度是高是低。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对生命的渴往太低而否定他。因为若我们处在他们的立场也会如此的。

  所以我们应当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

  佛家说:“无欲无求乃是大道人生。”可是当世之人谁又能做到无欲无求呢?

  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生活。这与生活所向往的事实背道而驰。暂且不说有没有人能真正做到无欲无求,就算真有人能够将自己隔绝在世俗的一切欲望和利益之外,我想他已经不是人了,估计他可以到寺院里去当做大雄宝殿之上被人祭拜的活佛了。

  作为一个人,就要生活。要生活就要有需求,既包括物质上的需求也包括精神上的需求。要需求就需要有对需求之物的追求,即便是“欲”和“求”。

  显然作为一个人就无法不这样做。哪怕你是一个得道高僧,你也是希望你的香油钱多一点,你的寺庙大一点,菩萨金身再闪闪发光一点。显然这也是另一种的欲求了。

  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这是非常恰当的。我欲我所欲,我求我所求。难道有错吗?

  何为错,何为对?我想只要我们在实现我们的欲和求的过程中不要损害了别人的欲和求,那便是无可非议的了。一旦我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欲和求而不择手段对旁人的利益有了巨大的损害时,那便是大错特错了。

  一句话,我欲我所欲,我求我所求只要不损害其他人利益就是对的。作为一个学生,我的欲和求便是在学业上能够越走越远,越走越精彩。显然这不会影响到别人的利益,反而会让很多人对我大加鼓励。

  人生是场戏,而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戏台。这个戏台上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扮演者人生中的辛酸苦辣和甜美快乐。它与戏所不同的是,它没有彩排,没有导演,没有观众。

  只有即时的演出,只有懊悔的泪水,只有抓住机遇的庆幸。这才是人生。因为根本不存在着单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与别人的夹杂在一起才形成了我们的人生。

  换言之,我们不可能离开这个社会而单独生活。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当我们离开了社会这个戏台,那我们到**去上演自己的人生喜剧呢?

  说是喜剧,那是我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巨大的戏台上有喜剧必然也有着悲剧。对于别人的喜剧我们会感到高兴,对别人的悲剧我们会感到同情。

  并且在绝大时候,我们会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们。命运无情,人有情啊!

  人生是短暂的,在永恒的宇宙面前,我们的生命如浮游之一瞬罢了。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短,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精彩程度。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银杏树的千年生命,因为没有思想,没有作为的虚度千年,有什么意义呢?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于精彩程度。只要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那便是无愧我们来这个人世走一趟了。

  遥望深邃的星空,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不再是我恐惧。只要活好此生,就算没有轮回,也是不虚此生了。

人生十论读后感 篇2

  最近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人生都过了快一半了,还不太明白要怎么过。

  钱穆先生生于1895年,1990年于台北去世。钱老一生,经历了国家、民族的巨大变迁,历史的巨轮滚滚而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身为一位儒者,钱老在治学之外,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儒家的理念与现实的巨变相结合,找到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之路。

  人生十论,娓娓道来的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长时间的思考和总结。先讲什么是人生追求(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然后讲怎么实现人生追求(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完成一个我、解脱人生之苦痛、安放我们的心、获得我们的自由),最后总结了身为一位儒者,最终的归宿是道与命的天人合一。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十论》,当然能看到非常多的历史局限性,毕竟成文于20世纪50年代,距今已经70年了。但是以此来批评钱老,说他迂腐,跟不上时代,这个恕在下不能苟同。看人看事,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的成长经历,需要看到的是钱老对待剧变时代的态度。文中引用了非常多的西方哲学、宗教和科技的观点和理念,并与儒家观念进行对比,希望能通过儒家的世界观来解释世界,能让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开花结果。

  限于个人知识体系比较浅薄,无法总览全局,仅结合书中的一些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真善美之外

  钱老说真善美不足以包括一切人生,需要引入适与神。这里的适,是指所有的真善美,都有其适应的范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这里的神,是指人需要有信仰、有寄托,而这信仰和寄托,必须是建立在真善美之上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追求真善美,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可是,当我们有了真善美之后呢?这就需要自行摸索了。当你不断追求真善美的时候,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是为了家人幸福美满,还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能多姿多彩?这里没有偏好,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加安心的去追寻世界上的一切美好。并且,所有人都说美,你不一定觉得美;别国认为的善,我们可能认为不善;科学界公认的真,也可能有一天被推翻。那么,个人苦苦追求以上这些东西的时候,是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寄托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才不会跑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人追求真理,主张先内而外,尽竞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所以,万事万物,先做人。在古代,不管你有什么特长,是否天生聪慧,智商超群,只要你不会做人,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社会地位,无法调动社会资源,那么也无法做出令人瞩目的一些事情。这可能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滞后的一个原因,所有聪明才智都用于身、家、国、天下了,毕竟,要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度,需要非常高的集体政治智慧。

  而欧洲,即使有罗马教廷长达一千多年的教权统治,也从来没有真正融合成一个统一文化的国家;经过近千年,各城邦才以民族为纽带进行融合, 形成了现代欧洲的诸多国家。自文艺复兴以来,由于君权和教权矛盾,话语权慢慢转向财富和生产力,这也是西方能在科技方面日新月异的重要原因。

  不过,身家国天下的观念,是深深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最近知乎掀起了一场论战,认为国内媒体大肆诬蔑杨振宁先生,跪舔霍金教授。当然,从学术领域来说,杨振宁先生成就无与伦比,确实是活着的传奇。

  我这里有一些针对媒体行为的个人分析:恰恰因为杨是中国人,所以国内很多人会以中国的道德观来评判,所以会先看杨是不是一个完人,是不是在修身齐家上做好了(笑。。。这么评判科学家,确实有点本末倒置)。只有修身齐家做好了,我们再继续说他的学术贡献。而霍金教授,抱歉,不是中国人,那我们不能用中国传统观念来批评他,他私生活怎么样,那是他们社会的事情,我们无法评价。

  其实这种事情再国内非常常见,我觉得当名人是真的很烦恼,为什么?因为你要修身齐家,只要你德行有亏,那么有的是人用显微镜来看你;你看,你修身有问题!你连小疽都顾不好!这个时候,是没有人来关心你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也没有人来关心你的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

  当然,从个人来说,受影响颇重,还是会不自觉的将修身齐家作为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活在彼此心中

  钱老很形象的解释了,儒家如何对待死亡,如何成为一个我,如何安放自己的心。中国人,都是活在彼此心中的。我们孝,因为父母慈;我们悌,因为兄弟恭;我们忠,因为朋友恕。所有行为,都是我真心对你,你也真心对我,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这个险恶的世界吧!

  所以,在面对道德的博弈时,中国人都会是先迈出一步的那一位,第一次会选择相信别人的真心。但是一旦有一次假心假意,那么应对也会很决绝,以牙还牙可不是说着玩的。

  人生三步骤和自由

  钱老关于人生三步骤和自由的观点,收益良多。人生分三个阶段:生活,事业和德性。第一阶段是活着,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第二层是行为和事业,就是说人生在世,需要通过奋斗努力,来达成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是带有社会属性的,例如成立一家公司,参与完成一项工程,参与举办一项赛事,写一系列书等等。第三层是德性,就是人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例如前面说的真善美,例如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例如充满善意地对待这个时间,传播温暖。

  所谓地自由,也就是体现这三个阶段上。最简单地自由,就是说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睡觉(盆友圈是人类睡觉的最大敌人)。其次,行为和事业的自由,就是说能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的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角色,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息来源。而最重要的,就是德性的自由,就是能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最坚持的东西,并身体力行地去超之努力,去捍卫。如果第三层自由与第二层相违背,那么也能勇敢地坚持第三层自由,即使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钱老举了岳飞十二道金牌地例子,很贴切。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来说,岳飞抗拒皇命,还是十二次,大逆不道,会招致杀身之祸。但是岳飞忠于国家民族,耿直不屈服,个人精神意志超脱了个人生死和社会政治,置个人前途性命于不顾,所以被千古传颂。

  其实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物质而浮躁的社会,最重要的莫过于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并为之努力,不畏人言,不以社会通俗观点为约束,才是真正找到了自由。

人生十论读后感 篇3

  钱老关于人生三步骤和自由的观点,收益良多。人生分三个阶段:生活,事业和德性。第一阶段是活着,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第二层是行为和事业,就是说人生在世,需要通过奋斗努力,来达成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是带有社会属性的,例如成立一家公司,参与完成一项工程,参与举办一项赛事,写一系列书等等。第三层是德性,就是人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例如前面说的真善美,例如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例如充满善意地对待这个时间,传播温暖。

  所谓地自由,也就是体现这三个阶段上。最简单地自由,就是说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睡觉(盆友圈是人类睡觉的最大敌人)。其次,行为和事业的自由,就是说能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的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角色,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息来源。而最重要的,就是德性的自由,就是能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最坚持的东西,并身体力行地去超之努力,去捍卫。如果第三层自由与第二层相违背,那么也能勇敢地坚持第三层自由,即使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钱老举了岳飞十二道金牌地例子,很贴切。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来说,岳飞抗拒皇命,还是十二次,大逆不道,会招致杀身之祸。但是岳飞忠于国家民族,耿直不屈服,个人精神意志超脱了个人生死和社会政治,置个人前途性命于不顾,所以被千古传颂。

  其实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物质而浮躁的社会,最重要的莫过于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并为之努力,不畏人言,不以社会通俗观点为约束,才是真正找到了自由。

人生十论读后感 篇4

  一、《人生三路向》这一章,钱穆先生所指三路向乃是,一向精神界内求,偏向于心;二向物质界外求,偏向于物;三乃是儒家的中立,既不偏内求,又不偏外求,既不偏向心,又不偏向物。

  从精神世界寻求最高发展是宗教,从物质世界寻求最高发展是科学。

  向外求乃无边界,只能不停地追逐,满足转眼化为虚空。

  愉快与欢乐,眨眼间变为烦闷与苦痛。

  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

  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向内求亦无穷,结果仍然是不停的扑空。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

  向外是建立,向内是拆卸。

  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在。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最后的境界则成为一个脱空,佛家称之为涅槃,乃无。

  向内与向外都不可分割,二者相依相存。

  所以禅宗说,扇是悟,忧是涅槃,众生都是佛,无知才是真知。

  儒家的人生,按中庸之道前进,前方无限,但随时随地是他的终极安息点。

  儒家不偏向外,他们肯定物质追求。

  《孟子》中食色性也,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亦不反对偏向内,他们不反对科学。

  但他们不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利。

  他们只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

  他们说天人合一。

  二、《适与神》这一章,钱穆先生在西方传统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上,引用了德人巴文克的现代科学分析提出的另外两项:适合于神圣,作为真善美的补充,并对新增两项进行叙述。

  真、善、美都是人的客观存在。它们是绝对的和终极的。

  既称为客观,便有含有主观的成分。

  有所观,必有其能观者。

  能所一体,同时并立。

  观必有至,宇宙间便不应有一种纯粹的客观。

  道,绝对为无,泯绝相对,既无绝对。

  人类所能达到的真理之最大极限,是一种会合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类的种种立场而融成的一种真理。

  强调适,则令主观即成客观,相对即成为绝对,当下便是终极,矛盾即成为和合。

  适的价值领域,侧重于人生现实。

  这一价值领域,绝非是绝对,依然属于相对,是有限的,依然限制在其自己的价值范围之内。

  神乃是一沙一世界,在须臾中得无终极,在无宁止中得宁止。

  适是引而近之,使人当下即是。

  神是推而远之,使人鸢飞鱼跃。

  三、《人生目的和自由》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最先是满足其生物性需求,先求生命保存,再求生命延续,这一层属性乃是自然赋予。

  在此之外,人类还另有生存的目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于草木禽兽之处。

  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被称为人文生活或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是从自然生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

  有目的的生活和选择这种目的的自由是人类生活的两个本质。

  只有这样的自由才能展示人类文化的美好未来。

  人生目的,既由人自由选择,则并无高下之分。

  追求有目的的自由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的阻碍和制约。

  人生种种目的之是非高下,取决于自由量。

  自由乃评判一切人生目的的价值标准。

  人类的善恶评判取决于自由量。

  若没有文化的人生,则自然人生也不算恶。

  若没有更高文化的人生,浅显的文化人生,也不好算恶。

  正是因为文化人生的演进,恶的观念,恶的评价则变得越加鲜明。

  并非文化人生中产生了更多的恶,实则是文化人生中产生了更多的善。

  四、《物与心》在物和心这方面,钱穆先生认可现代科学得出的结论,现有物,后有生命,再有心。

  然后并非纯粹的唯物观点,他认为心不必束与物所制。

  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恰好是因为生命与心灵努力的结果。

  心能脱于俗梏,独立存在。

  心与心的交汇,共同的努力,彼此的成功,成就了一个大我。

  五、《如何**人生真理》这一章,钱穆现实比对的中西文化的差异。

  认为东方文化是内向的,西方文化是外向的。

  中国人追求内在的真理,而西方人追求外在的真理。

  西方人的真理观,超越人生而外在,必为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宗教、科学与哲学。

  向外寻乃是无限。

  中国人追求真理乃是向内求索,求得所得再转而向外去观照,可谓是主观。

  《尚书》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言,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中庸》言,尽已之性,可以尽人之性。

  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

  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得大道,天人合一。

  中国的哲学以人生哲学为主,授以日常人生的一种深切经验与忠实教训。

  主张人以修身为本,继而向外求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

  如何成为一个好人取决于内心的觉悟,是每各人内心的体验,而不是外在的体验。

  六、《如何完成一个我》古我之所贵,贵能于人在世界中完成其为我。

  贵在于群性中见个性,贵在于共相中见别相。

  故我之为我,必既为一己之所独,而又为群众之所同。

  中庸有言,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遵德行而道问学。

  此三语,为中国人教人完成一我之最高教训。

  人既才性不同,则分途异趣,断难一致。

  然而论道义,各有一恰好处。

  人有所殊,若能尽其性,则近道。

  人,仁也。

  皆是相互成全。

  完成我的内在需要仁爱,完成我的外在需要礼节。

  七、《如何解脱人生苦痛》人生两大限。

  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

  佛曰,无我涅槃;耶教曰,上帝天国;道曰,无为而自然;儒曰,求安适。

  身量有限,心量无限,人从自然生命转入心灵生命,既是超出有限,便是接触苦痛,也便解除了人我之限。

  为道义而死,便是死得其所,可以达永恒,即破除生死之限。

  八、《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人心不能尽向神,亦不能尽向物。

  人心又不能封闭在身,**它,使只为身生活作工具,作奴役,这将使人类重回禽兽。

  孔子教人把心安放在道义之内,安放在仁之内。

  忠恕违道不远,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孟子说:仁,人心之安宅也。

  九、《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人生不获自由是痛苦,而尽要自由,又成为罪恶。

  威廉·詹姆士把人所认识我分为三类:肉体我、社会我(假我,客我)、精神我(主我)。

  肉体我受生理支配,社会我受礼法约束,唯有精神我可以获得无限自由。

  教育家佩斯泰洛奇,列出人生三情状:自然情状、社会情状(政治情状)、生活情状(道德情状)。

  人类生活由此逐级演进,不可越位。

  儒家提倡的既是从道德出发,这种道德是明觉,不受外界所迫,在这一层能获取极大的自由。

  十、《道与命》

人生十论读后感 篇5

  一、 生活是人生的第一步骤

  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二、 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第二步骤

  钱先生对行为和事业的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身,后齐家、才有机会达到治国、平天下。修身即道德修养,亦是做人,可是如何修身呢,我想还是自己慢慢感悟,渐渐修养吧。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这就讲到了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

  三、 归宿是人生的第三步骤

  我们如果能圆满我的天性,完成我的天性,自会得到安乐两字做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中国人常言德性,德就是性,性就是德,古人谓之性命,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就要归宿在此德性上面,如能做到天人合一,即为圣人。

  钱先生利用古人的观念为我们解读了人生三步骤,即一为生活(物质文明)、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为归宿(德性性命)。钱先生说: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但我们也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生十论读后感 篇6

  最近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

  人生都过了快一半了,还不太明白要怎么过。

  钱穆先生生于年,年于台北去世。

  钱学森一生经历了国家和民族的巨变,历史的巨轮滚滚而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

  作为一名儒家,钱学森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的巨变结合起来,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之路。

  生命的是大理论是作者对自己成长时期的反思和总结。

  先讲什么是人生追求(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然后讲怎么实现人生追求(如何**人生真理、完成一个我、解脱人生之苦痛、安放我们的心、获得我们的自由),最后总结了身为一位儒者,最终的归宿是道与命的天人合一。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十论》,当然能看到非常多的历史局限性,毕竟成文于世纪年代,距今已经年了。

  但为了批评钱老,说他学究,跟不上时代,我不能同意他。

  要看到人合时,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钱老对剧变时代的态度。

  本文引用了西方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的许多观点和思想,并将其与儒家思想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儒家的世界观来解释世界,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继续开花结果。

  限于个人知识体系相对浅薄,无法概括全局,只能结合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除了真善美之外,钱老说真善美还不足以涵盖所有的生命,我们需要介绍健康和上帝。

  这里的适配,是指一切真善美都有其适配范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这里的神,是指人们需要信仰和寄托,信仰和寄托必须以真善美为基础。

  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追求真善美、科学真善美、道德善美和艺术美。但当我们拥有真善美的时候?这就需要自行摸索了。

  当你不断追求真善美的时候,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类的美好未来,为了家庭的幸福,还是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里没有偏好。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加从容地追求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

  并且,所有人都说美,你不一定觉得美;别国认为的善,我们可能认为不善;科学界公认的真,也可能有一天被推翻。

  然后,当个人在努力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需要建立一个更高层次的寄托,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不会偏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追求真理,主张先内而外,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

  所以,万事万物,先做人。

  在古代,不管你有什么特长,是否天生聪慧,智商超群,只要你不会做人,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社会地位,无法调动社会资源,那么也无法做出令人瞩目的一些事情。

  这可能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所有的智慧和智慧都用在身体、家庭、国家和世界上。毕竟,要管理这样一个大国,需要非常高的集体政治智慧。

  在欧洲,即使教廷统治了一千多年,也从未真正融入一个统一的文化国家;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城邦与民族融合为纽带,形成了现代欧洲许多国家。

  文艺复兴以来,由于君主制与宗教的矛盾,话语权逐渐转向财富和生产力,这也是西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然而,家庭、国家和世界的概念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最近知乎掀起了一场论战,认为国内**大肆诬蔑杨振宁先生,跪舔霍金教授。

  当然,从学术领域来看,杨振宁先生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确实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

  我这里有一些针对**行为的个人分析:恰恰因为杨是中国人,所以国内很多人会以中国的道德观来评判,所以会先看杨是不是一个完人,是不是在修身齐家上做好了(笑。。。

  这么评判科学家,确实有点本末倒置)。

  只有全家的修养做得好。让我们继续谈谈他的学术贡献。

  但是霍金教授,对不起,他不是中国人。那我们就不能用中国传统观念来批评他了。他的私生活怎么样?这是他们的社交活动。我们无法评估。

  其实这种事情再国内非常常见,我觉得当名人是真的很烦恼,为什么?因为你要修身齐家,只要你德行有亏,那么有的是人用显微镜来看你;你看,你修身有问题!你连小家都顾不好!

  在这个时候,没有人关心你的专业和专业技能,也没有人关心你的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

  当然,从个人来说,受影响颇重,还是会不自觉的将修身齐家作为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钱老活在彼此的心里,生动地诠释了儒家如何对待死亡,如何成为自我,如何树立自己的心。

  中国人,都是活在彼此心中的。

  我们孝顺是因为父母的仁慈,我们孝顺是因为兄弟的礼貌,我们忠诚是因为朋友的宽恕。

  所有行为,都是我真心对你,你也真心对我,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这个险恶的世界吧!所以,在面对道德的博弈时,中国人都会是先迈出一步的那一位,第一次会选择相信别人的真心。

  但是一旦有一次假心假意,那么应对也会很决绝,以牙还牙可不是说着玩的。

  人生三步骤和自由钱老关于人生三步骤和自由的观点,收益良多。

  人生分三个阶段:生活,事业和德性。

  第一阶段是活着,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

  第二层是行为和事业,就是说人生在世,需要通过奋斗努力,来达成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是带有社会属性的,例如成立一家公司,参与完成一项工程,参与举办一项赛事,写一系列书等等。

  第三层是德性,就是人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例如前面说的真善美,例如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例如充满善意地对待这个时间,传播温暖。

  所谓地自由,也就是体现这三个阶段上。

  最简单地自由,就是说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睡觉(盆友圈是人类睡觉的最大敌人)。

  其次,行为和事业的自由,就是说能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的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角色,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息**。

  而最重要的,就是德性的自由,就是能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最坚持的东西,并身体力行地去超之努力,去捍卫。

  如果第三层自由与第二层相违背,那么也能勇敢地坚持第三层自由,即使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钱老举了岳飞十二道金牌地例子,很贴切。

  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来说,岳飞抗拒皇命,还是十二次,大逆不道,会招致杀身之祸。

  但是岳飞忠于国家民族,耿直不屈服,个人精神意志超脱了个人生死和社会政治,置个人前途性命于不顾,所以被千古传颂。

  其实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物质而浮躁的社会,最重要的莫过于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并为之努力,不畏人言,不以社会通俗观点为约束,才是真正找到了自由。

人生十论读后感 篇7

  如何安放物与心

  读《人生十论》有感

  我被这样一句话给吸引:“世界之大,千品万俦,繁然杂陈。”而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钱穆先生也可以只用两个字来概括:“物”与“心”。

  高中的时候初遇哲学,便被这样一个问题给考住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还是意识?”老实说那时的我还执拗地认为是意识,没有心,我们怎么能感受这时间万物呢?

  诚如雨果所言:“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所幸政治老师一句至理名言把我拉了回来: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今天品读钱穆先生的大作,更觉果真如此。他说:

  “没有生命即不可能有心。犹如没有物质,即不可能有生命一般。心必须在生命中安息,正如生命必须在物质中安息一样。

  ”于是物与心的关系大抵如此定论:世界上先衍生出物质,然后物质中出现了生命,最后,在生命中才孕育出一颗一颗或强大或幼小的心。要细看这世界,要细看这宇宙,还必须得从物质和心灵的关系看起。

  然而这个问题更能吸引我的眼球:“人的心和动物的心是否有不同?”而钱穆先生关于此的解答倒也直接明了:

  “人心与一般动物心,实在确有些不同处。而且还可说,那些不同处,实是不同得既深而且大。”人是地球上最高贵的动物,而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的智慧,或者可以说,他们的心。

  罗曼罗兰说过:“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所有那些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的心灵的人,都像块污泥。

  ”于是我们最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宇宙间心灵价值实最高,生命次之,而物质价值却最低。换言之,最先有的价值却最低,最后生的价值却最高。

  但心灵价值虽高,它并无法离开较它价值为低的生命,生命也不得不依赖较它价值为低的身躯。” 由此可见,如何安放物与心,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你或许会疑惑:“心,对于我们而言,有多重要呢?”吴泽恒老师在《论心》里提到:

  “心乃万象之主宰。佛家注於明心,道家注於修心,儒家注於存心,皆不离心为道。其心有二性,一曰人心,二曰道心,也即有“惟危”、“惟微”之别。

  ”弥尔顿认为:“心灵建造了天国,也建造了地狱。”而黑格尔说:

  “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足见心之重要。这种重要,体现在心对于生命的作用上。

  如果生活是一件瓷器,那么心灵就是制作瓷器的模具。什么样的心会做出什么样的瓷器。如果你不注意头脑的作用,那么你的对象生活,就会成为一个失败的产品被嘲笑。列夫托尔斯泰提醒我们:“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那么,我们又该怎么样塑造我们的心灵呢?或者说,像钱穆先生问的那样:“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他说:“如是,心即是神,而且心即是物。因为世界的宇宙与万物密不可分,心灵与世界的宇宙是一体的,与万物是一体的。

  在这里,心遇物体相遇,它会感觉到物体就是它自己。”乍看觉得深奥难懂,其实他讲述的就是一个修心的道理。安放我们的心,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就相当于修心。

  为什么要修心?《修心诀》曰:“任何一个人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为什么要修行?因我们从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环境是个**的环境,心,是个走了样子的心。

  不修心,会活得很苦。”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认真学***修课程,除了是在学***和道德的知识,同时也是一种修心的行为。那么,说到底我又应该如何修心呢?

  首先,必定不能离开“物”来谈“心”。要修心,首先要认识“物”与“心”。“物”指的便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中包罗万象的万物,关于宇宙,关乎生死。

  而“心”,在你的躯体里,在你的灵魂深处。钱穆先生说:“心与神,与物和合为一了,那是心之大解放,那是心之大安顿。

  ”你必须认识自己的心,换言之,你必须知道“心”是什么。古人说:人贵自知。

  而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别人,岂非谎言?

  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就是要反省、要剖析。就像剥洋葱,层层探索,层层神秘。

  剥到最后,你就会发现真实。第二要参禅。冥想的目的是找到你自己和迷失的自我。

  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也才能真正的明白,自己要修的“心”究竟是什么。

  其次,要把心之情感与理智同时地扩大。可是如何把心之情感与理智同时地扩大呢?钱穆先生解答道:

  “主要在心走向心,先把自己的心走向别人心里去。自己心走向他人心,他将会感到他人心还如自己心,他人心还是在自己的心里。”简而言之: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倡导的就是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只有让我们的心知道另一颗心的想法,我们才能提高我们的心的修养,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心的位置。而且,只有通过这种“将心比心”,我们与历史上匆匆行去的古人才会有了共鸣。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其实他也渴望着与后人将心相互托付,共享良辰美景。

  可是和钱穆先生一样,“我的心,不仅会跑进古人已死的心里去,而且会跑进后代未生的人的心里去。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永远是人民的心,文化的心,历史的心。”心归根到底是文艺的。

  而这样的文艺渴望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是知识。

  ”强调了知识和美德的不可分离。美德来自内心。归根结底,修心离不开知识的影响。没有知识,你如何理解古人的诗词歌赋?

  没有知识,你如何想象后人的科技发达?因而学***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庸俗的心灵,决不能了解无边的哀伤对于一个受难的人的安慰。

  只要是庄严伟大的,都是对人有益的。痛苦的极致就是解脱。压抑心灵,打击心灵,致心灵于万劫不复之地的,莫如平庸的痛苦,平庸的欢乐,自私而猥琐的烦恼。

  ”罗曼·罗兰如是说。

  而后,便是自由。钱穆先生认为:“禽兽的心,永远封闭在它的躯壳里,心不能脱离身,于是心常为形之役,形常为心之牢,那是动物境界。

  人仍然是动物,人的心仍然离不开身体,身体也不是心灵的牢笼。”强调的便是自由对修心的重要之处。记得诗人裴多菲曾热烈地唱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足见自由之重要。

  没有自由,身体就是心灵的笼子。那被囚禁的心呢?我们能谈谈培养和安置吗?要让记忆芬芳,必先得让心灵远航。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

  “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心可寄寓在别人心里,它会变成了另一躯壳内之心,它可以游行自在,到处为家。但它绝不是一浪子,也不是一羁客。

  它充满了伟大的事业。它已与宇宙和为一体。宇宙已成为我心灵的空腔。我的心可以放在宇宙的任何地方。”请记得心渴望自由。

  紧接着,要保持清醒。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找找2000多年前,曾子就强调过反省的重要性。其实反省的本意,是想让我们变得清醒。“心偏走向神世界与物世界,将会昧失了人世界。

  昧失了人世界,结果将会昧失了此心。此心昧失了,一切神,一切物,也都不见了,于是成为唯神的黑暗与唯物的黑暗。”可见,切不可犯糊涂,要随时反省,随时修心。

  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头脑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觉,不要迷糊。《圣经》上也说:“ 不要睡觉!

  ”“不要做梦!”

  再次,非常重要的一点:“能舍”。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古德说:“放下即是。”我们若是放不下名、利、肉体、恩爱,是没有办法修心的。

  须知“ 春种一把粟,秋收万颗粮”;春天不舍,哪来的秋收? 罗曼·罗兰曾说:“你失掉的东西越多,你就越富有:

  因为心灵会创造你所缺少的东西。”所以,“舍”并不是真的“舍”,因为,“物”的舍,换来“心”的得。

  然而如此一来,修心却还未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仅仅专注于心的修养是不够的。

  钱穆先生他说:“心跳进瓷土,就造成了杯子,心跳进棉麻,就造成了衣服。人类心灵这一种跳离身躯而跑进外物的努力,都得经过双手的活动而实现,而完成。

  ”可见心的修养是要通过物来体现的。我们要把心中所想所悟通过“物”体现出来,而这种体现的方式,就是实践。英国有一句这样的谚语:

  “良好的心是花园,良好的思想是根茎,良好的说话是花朵,良好的事业就是果子。”通过心灵的思考,我们的双手以及我们可以利用的万物就会成为我们表达的工具。钱穆先生他说:

  “所谓传达者,即是跳出了我此躯体,而钻入别个人的心里去,让别人也知道。若作生产工具看,试问人的那张嘴,又能生产些什么呢?”大抵物与心确实是不可以分离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但这不是一回事。这真是个复杂的问题。

  其实钱穆先生在“物与心”和“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中花了那么多的笔墨,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人和人,人和宇宙间是如何实现对立统一的。这又上升到了哲学的角度。

  “我的身体与你的身体虽然是不同,而我们的生命则尽可融和为一的。”这是他的设问,然后他会通过分析,给予你最好的答案。总结一下就是:

  尽管人的生命,人的阅历,人的容貌,人的性格有如此多的差异,但我们总有办法让两个陌生的人紧紧相依,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的心。因为心可以相连,所以人可以无间。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道:“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那是人克服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心灵上的相通而相知相守。

  所谓的“心心相印”。

  但很多人却会在红酒中,追逐名利的方向迷失了灵魂。这就是一个更为现实更为现代的问题了。过去,朴素的民风不会那么浮夸,但现在却如此。

  德明纳尔认为:“改变人的心灵,比征服许多一国更高贵。” 是因为人最难战胜自己的欲望。

  我认为,要达到钱穆先生所说的境界,克服内心的欲望是一个基本要求。康德便是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他说:“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这真的是无比的难得。古人道:“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

  ”又说:“贪着天边月,失却手中珠。” 其实欲望,贪念最该戒除。

  让我最震撼的其实是这一句话:“所以整个人类生命演进,实是一个大生命。在此大生命的潮流里,实不能有严格的你与我之别,也不能有严格的时代与地域之分别。

  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生命之融合。”培根说过:“经得起各种**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健康。

  ”一个个健康心灵的结合,我们会发现,最后的成品是整个人类的灵魂。古语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其实和这个观点是有所相似的。《论心》中提及:“圣人量包天地,心含万物。

  凡厥庶民,视如同胞。教而化之,指其心,点其性,使之同归一道,同合一天,四方上下,古往今来,一道同风而不难致达也。此道行之一己则身正,行之一家则家齐,行之一国则国治,行於天下则天下平矣。

  ”又何尝不是述说着这个道理。其实论心,修心,制心,到最后还是为了实现生命之融合。人的心源于生命,生命的交融源于心。

  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时难辨。但若你能记得如何安放自己的物与心,一切复杂的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正如白尔尼所言:

  “伟大的心象海洋一样,永远不会封冻。”只要你内心不疑,万物皆是答案。我想起了雷锋的话: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不知道钱穆先生的本意是否也是如此,一个人总是太脆弱了,整个人类的历史,是通过大生命体现出来的。高尔基强调了团结作用:

  “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人生十论读后感 篇8

  最近,班组组织学习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作品人生十论,读后收获颇丰。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5072403.html
延伸阅读
如何把握好写作品读后感的关键要点呢?作品这部作品,是作者的一种感情抒发。那么现在动笔将自己的感悟写进读后感,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自己,经过出国留学网的反复筛选和优化这篇“白色山茶花读
2023-08-08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篇1)我买了《宝葫芦的秘密》之后,就对它爱不释手,连走着路都看。这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王葆,写的是王葆和宝葫芦之间的事。王葆从小很懂事,很听话,就是不爱动脑筋。他爱
2023-08-08
冰雪奇缘读后感篇1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住着冰雪皇后和他的妹妹安娜。小的时候,冰雪皇后不小心误伤了安娜,精灵告诉国王,冰雪皇后的魔法会带来灾难,并把安娜知道冰雪皇后有冰魔法的记忆消除
2023-08-08
点点点读后感【篇1】20xx年7月7日,我读完了一本叫《做好学生有点累》的课外书,感到十分精彩。这本书大概讲的是蔡一心(主角)是大家眼里的好学生,她也是校长、老师的宠儿,爸爸妈妈也
2023-08-08
你知道要去哪里找可以借鉴的优秀范文吗?文档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读者的需求,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范文的重要价值。学习优秀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关注自己的情感诉求和兴趣爱好,您可
2023-08-08
人生十论读后感篇1《人生十论》这篇文章是关于探讨人生价值观之一本非常深刻的书,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对人性的善恶等各个方面的剖析深入,通过对中国传统的
2023-04-10
认真阅读作者所写的作品,我们的思维也会随着情节快速跃动。当我们想要表达对作品的情感时,可以通过书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实现。如果你对“培根论人生读后感”感兴趣,那么一定不能错过本篇介绍,
2023-05-16
论友谊读后感篇1实际上,朋友真的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有人说,友谊天长地久。可又有人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有时真的搞不懂,友谊在我及别人的心里,到底持有怎样的分量?我很少跟人闹矛盾
2023-05-10
有哪些作品的读后感模版值得借鉴呢?我们认真阅读了作品,对于其中的情节描述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后感是对书中内容的消化和融合的表述,编辑考虑到您的需求精心为您制作了这份“国富论读后感
2023-05-06
根据你的需要,出国留学网精心整理了读后感培根论爱情。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么开始动笔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吸收
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