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下面的内容“长征纪录片观后感”适合你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出色的观后感呢?这次观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观后感就是在观看一部影片后,将具体的感受和所得的启示写成文章的过程。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我们提供的样本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红军过后尽开颜。”这首气势磅礴的片头曲,将我带进了《长征》这部电视连续剧。这部电影代表了长征的艰辛历程,战征的画面,感人的场景,让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1934年,蒋介石不顾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东北三省,侵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事实,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苏联顾问李德和中共主要领导人博古的错误指挥,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长征初期,红军连续损失惨重,从出发时的1万人损失到3万人。
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领部队为红军殿后,等到大部队撤退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待他们要撤退时,湘江已被封锁,他们只能退回湘西打游击。没想到,陈先生腹部中弹。他命令其他士兵撤退并掩护自己。不幸的是,他被敌人抓住了。在敌人抬着他去邀功的路上,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是他年仅29岁。
红军这种宁可牺牲自我,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使我感动至深、难以忘怀。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作战,形势有所好转。毛泽东命令他横渡赤水、金沙江、泸定桥、雪山草原,把蒋介石数十万大军远远甩在后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在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国民党调集大量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红军组织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击队,攀着只剩下铁链的“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他们脚下的大渡河水流湍急,如果失手或受伤掉进水里,他们肯定会死。
但战士们仍然勇敢地冒着密集的炮火,勇敢而顽强地向前冲去。一个倒下,另一个冲上来,在敌人即将倒下的时候,受伤的士兵还在向敌人射击。战士们冲破敌人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他们和下列红军战士一起消灭了国民党军队。
红军过雪山草地异常艰难。央金山海拔四千多米高,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翻越雪山时,为了躲避敌人的飞机轰炸,红军常常半夜起来爬山,许多红军战士身上还穿着单衣,天上一会儿下着大雨,一会儿又下起大雪,有些战士由于饥寒交迫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草地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沼泽地不仅乌烟瘴气,气候恶劣,风云变幻,而且不时会遇到被绿草覆盖的深水坑。如果你不注意,你会沉下去淹死的。红军过草原时,吃野菜和草根,口渴,喝沼泽里的水,饥肠辘辘。不幸的是,一些士兵被毒死,永远睡在草原上。战斗的劳累,受伤的身体,饥饿,使许多红军战士虚弱不堪。许多士兵没能走出草地。烈士的遗骸成了明显的路标。
经过一次次战斗,冲破一次次包围,克服一个个难关,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最终胜利。在整个长征的36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一共爬过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短缺。面对30万名全副武装的敌人,他们在地球上最为险的敌区徘徊,最终战胜了2.5万里的艰难险阻。
《长征》让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现在我们生活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和平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做为一名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绝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二)
各种感动一路相随,流着泪看完了《我的长征》这部影片,电影中的各种情节依旧历历在目,那种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长征精神涤荡着我的心灵,感人至深。
《我的长征》这部影片讲的是一名叫王瑞的老人回忆长征时的故事,他说:“长征,是最痛苦的时候,也是最幸福的时候。”在长征的时候,王瑞的一家人:
爸爸,姐姐和姐夫都参加了长征,在一次国民党的围追时,王瑞的父亲牺牲了,这件事沉重打击了小瑞伢子脆弱的心灵,但是他依旧“跟着走”。随后,瑞伢子的姐姐也不幸牺牲,又一次击中了瑞伢子本已破碎的心,但是瑞伢子和姐夫依旧没有放弃“跟着走”,并且走向成功的地方。在悬崖边上,瑞伢子的班长为了救瑞伢子,摔下悬崖,壮烈牺牲,此时,瑞伢子的心了承受能力已接近崩溃的边缘,但他依旧愿意“跟着走”,跟着党和毛主席走。
飞去夺取泸定桥时,瑞伢子的姐夫担任了夺取泸定桥的冲锋队。但在胜利的那一刻,瑞伢子的姐夫被枪杀了好几枪,掉进滚滚江中。看到这个,我忍不住哭了。但是即使这样,瑞伢子依旧相信共产党能打胜仗,还中国万千的百姓一个明媚的春天,所以瑞伢子一直“跟着走”,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走。写到这里,我泪如雨下。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红军克服了各种困难,赤脚跑,没有草鞋,不在乎脚底的血泡。这种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令人感动。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上刀山,下火海,心甘情愿。这种保护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神深地触动着我的灵魂。
为了保护战友和红军的力量,我们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存机会,也不愿保护别人的无畏精神。这种无私奉献、无私奉献的无畏精神,使伟大的革命友谊感人肺腑。此刻,潸然泪下。
回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生活在新世纪的蜜罐之中,我们任意的享受着各色漂亮的衣服,各种特色的美食,但是,放眼望去,食堂里的餐桌上一片狼藉,残羹剩饭铺满餐桌,白花花的馒头,随处可见,殊不知,这些果实都是革命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殊不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果老人们看见粮食被这么糟蹋,他们会心疼,我们会吗?我们经常做的就是鄙夷的望着老人的心疼,不顾一屑的的指责者老人的小气,更有可恶着,抬脚一踢,馒头痛苦的躺在一边,我们则昂首阔步的走开。
在战争年代,更不用说馒头了,一个小小的窝窝团是红军的奢侈品,我们知道吗?我不希望我们回到红军的艰苦生活中,我只希望我们不能浪费粮食。即使你拥有巨大的财富,也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现在,学校的保暖乘凉设施多种多样。夏天,风扇,空调忙个不停;冬天,宿舍教室暖气热气逼人,但是人的奋斗精神却每况愈下,条件越好却越能滋生人的惰性。每天早晨宿舍6点开门,但是6点出门学***却寥寥无几,绝大部分的同学踩着点去教室上课,更有甚者干脆逃课。
我职是想,这个学生的职业是什么?是学习打球,还是参加各种毫无意义的社会活动,增加所谓的综合实践分数?如果逃学者今天损失了200元,你会难过吗?
肯定会的,但是你不去上课去觉得自己赚到了,实不然,你们没有赚到,反而丢了某种内在的东西知识,这种东西是金钱远不能衡量的。学生的天职不就是学习吗?还有什么东西比得上存储知识更重要呢?
有时候我就想,我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再也回不到长征的时候了,富足的生活,安逸的生活环境已经打败了我们奋斗的欲望,激发了享受的源泉,我们身为泰院的一员,本应为泰院感到自豪,但是在众多名牌院校中我们泰院处于何种地位,我们心里清楚吗?难道我们就自甘落后吗,甘愿忍受别人鄙夷的目光,甘愿平庸吗?我不愿自甘平庸,自甘堕落,除了父母有钱有势,还能有什么能力让我们飞上枝头做凤凰的?
唯有学习也。别忘了在山区,许多学校的房屋是茅草屋,粉笔是石灰,没有暖气,甚至有些地方没有电,点着蜡烛,但是他们的学生依旧在学习,小手冻裂了,让人看了触目惊心,结了层层的痂脸蛋冻得发紫,他们的学生依旧在学习,因为他们深知,唯有学***他们唯一的出路。看到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仍然在学习时,我们的内心就没有激荡起一丝涟漪吗?
就没有一点点的感触吗?现在我们的奋斗的动力**去了,难道都被富足的生活吞噬了吗?如果富足的生活消灭了我们奋斗的动力,那我宁可舍弃富足的生活。
生活在比别人幸福的生活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努力奋斗,为自己的人生添彩。纵使我在二本院校中学习,但是我也要有决心不输给一本院校的学生,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激情,才会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三)
与以往的战争影片电影相比,《我的长征》不再以领袖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而是通过一个小红军战士的视角,将视点主要对准基层官兵,再现长征的艰苦卓绝。无论是开篇湘江大战的长镜头带来的震撼力和心理时间延续力,还是飞夺泸定桥时镜头的紧迫感和冲击力,或是尾声时少数民族战士达尔火将红旗插上高地时那凄美至极画面,都为这部影片的成功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曲大师张千一的**紧紧抓住了影片的节奏,经过他的**情绪的渲染,影片的大片气势更是无与伦比。
男主角钟秋年仅十七岁,但是成熟的演技使他担任这部大片的主角丝毫不显单薄。影片充满了浓浓的深情,飞夺泸定桥是全篇最精采的部分,也是最动人的部分,如果说其他场面让我饱含热泪的话,那么这一场面则让我热血沸腾、震撼不已。
影片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对主题思想进行深度的开掘,表现红军战士“跟着走”的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影片用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串联起主人公的整个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实现以小见大、真实感人、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真正触摸到了长征的精髓所在,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是激励人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激发人们深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的精品力作。
在看片过程中,我一直是眼含热泪,仿佛置身在七十年前的腥风血雨中,不满十六岁的小红军王瑞的情感仿佛就融入在我的情感中,看着他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从自己的身边消失,和大人们一起拼杀在战场上,冲锋在枪林弹雨中,我不禁感慨,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怎样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曾体验过这种感觉?
当我们怀着自己所谓的生命的疼痛,来看七十多年前祖辈的疼痛时,才发觉我们是那么地造作和渺小。
平日里说起长征,我总是联想到“两万五千里、雪山草地、草根树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样一些词,还有一些电影,电视里的画面。至于更具体,更深入的东西,就不清楚了。但看了这部影片后,一段段悲壮的故事,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场面,让我真切地了解到长征的艰苦卓绝,我也被深深的震撼着:
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并凝聚着他们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勇往直前呢?那不正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吗?
我不禁在想,纪念长征,如果耽于纪念日的隆重,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思索:以什么样的纪念让这段历史完好的保存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更充分的汲取其中的价值,以什么样的途径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具体生活结合起来。
作为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弘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播、宣传,而且要身体力行,刻苦努力,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去发扬。正如一位当代大学生所言:
“开始于70年前的长征还远未结束,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中国地图上,很容易找到长征的起点,在我们心里,长征永远是起点。”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2)
长征专题纪录片观后感xx字党支部组织**了《长征》纪录片,影片中感人事迹触及心灵深处,让人为之震撼。长征精神将深入我们的骨髓,它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长征精神之一:坚定理想信念
长征画面一:红军艰难地爬雪山,一刻也不能停下来,否则就会被冻死;过草地,沼泽地随时可能吞没你,让你陷入泥潭;吃草根,啃树皮,后面的红军连草根都没有了;煮身上的皮带吃,甚至收集粪便中没有消化的青稞洗净再来吃。
是什么让红军如此坚定、如此顽强、如此大无畏,我的回答是信仰、是理想、是追寻真理的精神、是为了解放旧中国、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新生,是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长征精神之二:智慧与勇敢
长征**二:长征中,敌人多次围剿敌人。空中有飞机轰炸,地面有敌人的非法追击和封锁。以毛泽东为首**领导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策略,枪林弹雨中牺牲了无数战士巧取金沙江,声东击西、斗智斗勇四渡赤水,前仆后继争分夺秒飞夺泸定桥,这些关键性战役使红军死里逃生,转危为安,保存了红军的实力。
长征的胜利是一个奇迹。到陕北会师的红军只有三万左右。多么悲惨啊!这是红军无所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战斗是智慧的结晶,是战争史上的奇葩!
长征的第三精神:团结就是力量
长征**三:在长征的恶劣条件下,官兵之间的革命友谊是温暖的、感人的、团结的、互助的。领导总是把马留给伤员,把担架留给伤员。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那些没有希望走出草原的官兵们把自己活着的希望留给了别人。
始终留在雪地里的红军也是依偎在一起,肩并肩手牵手。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景,让人无不为之感动。
中国红军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团结的力量,这也是人民群众心往齐泰山取得原因。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瑰宝,我们应永远牢记长征精神,这种世世代代的精神将激励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圆梦中国。
长征专题纪录片观后感xx字各种感动一路相随,流着泪看完了《我的长征》这部影片,电影中的各种情节依旧历历在目,那种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长征精神涤荡着我的心灵,感人至深。
《我的长征》这部影片讲的是一名叫王瑞的老人回忆长征时的故事,他说:“长征,是最痛苦的时候,也是最幸福的时候。”在长征的时候,王瑞的一家人:
爸爸,姐姐和姐夫都参加了长征,在一次国民党的围追时,王瑞的父亲牺牲了,这件事沉重打击了小瑞伢子脆弱的心灵,但是他依旧“跟着走”。随后,瑞伢子的姐姐也不幸牺牲,又一次击中了瑞伢子本已破碎的心,但是瑞伢子和姐夫依旧没有放弃“跟着走”,并且走向成功的地方。在悬崖边上,瑞伢子的班长为了救瑞伢子,摔下悬崖,壮烈牺牲,此时,瑞伢子的心了承受能力已接近崩溃的边缘,但他依旧愿意“跟着走”,跟着党和毛主席走。
在飞往泸定桥的飞行中,瑞伢子的姐夫担任冲锋队赢得了泸定桥。但在胜利的那一刻,瑞伢子的姐夫被枪杀了好几枪,掉进滚滚江中。看到这个,我忍不住哭了。但是即使这样,瑞伢子依旧相信共产党能打胜仗,还中国万千的百姓一个明媚的春天,所以瑞伢子一直“跟着走”,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走。写到这里,我泪如雨下。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红军克服了各种困难,赤脚跑,没有草鞋,不在乎脚底的血泡。这种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令人感动。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上刀山,下火海,心甘情愿。这种保护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神深地触动着我的灵魂。
为了保护战友和红军的力量,我们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存机会,也不愿保护别人的无畏精神。这种无私奉献、无私奉献的无畏精神,使伟大的革命友谊感人肺腑。此刻,潸然泪下。
回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生活在新世纪的蜜罐之中,我们任意的享受着各色漂亮的衣服,各种特色的美食,但是,放眼望去,食堂里的餐桌上一片狼藉,残羹剩饭铺满餐桌,白花花的馒头,随处可见,殊不知,这些果实都是革命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殊不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果老人们看见粮食被这么糟蹋,他们会心疼,我们会吗?我们经常做的就是鄙夷的望着老人的心疼,不顾一屑的的指责者老人的小气,更有可恶着,抬脚一踢,馒头痛苦的躺在一边,我们则昂首阔步的走开。
在战争年代,更不用说馒头了,一个小小的窝窝团是红军的奢侈品,我们知道吗?我不希望我们回到红军的艰苦生活中,我只希望我们不能浪费粮食。即使你拥有巨大的财富,也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现在,学校的保暖乘凉设施多种多样。夏天,风扇,空调忙个不停;冬天,宿舍教室暖气热气逼人,但是人的奋斗精神却每况愈下,条件越好却越能滋生人的惰性。每天早晨宿舍6点开门,但是6点出门学***却寥寥无几,绝大部分的同学踩着点去教室上课,更有甚者干脆逃课。
我职是想,这个学生的职业是什么?是学习打球,还是参加各种毫无意义的社会活动,增加所谓的综合实践分数?如果逃学者今天损失了200元,你会难过吗?
肯定会的,但是你不去上课去觉得自己赚到了,实不然,你们没有赚到,反而丢了某种内在的东西知识,这种东西是金钱远不能衡量的。学生的天职不就是学习吗?还有什么东西比得上存储知识更重要呢?
有时候我就想,我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再也回不到长征的时候了,富足的生活,安逸的生活环境已经打败了我们奋斗的欲望,激发了享受的源泉,我们身为泰院的一员,本应为泰院感到自豪,但是在众多名牌院校中我们泰院处于何种地位,我们心里清楚吗?难道我们就自甘落后吗,甘愿忍受别人鄙夷的目光,甘愿平庸吗?我不愿自甘平庸,自甘堕落,除了父母有钱有势,还能有什么能力让我们飞上枝头做凤凰的?
唯有学习也。别忘了在山区,许多学校的房屋是茅草屋,粉笔是石灰,没有暖气,甚至有些地方没有电,点着蜡烛,但是他们的学生依旧在学习,小手冻裂了,让人看了触目惊心,结了层层的痂脸蛋冻得发紫,他们的学生依旧在学习,因为他们深知,唯有学***他们唯一的出路。看到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仍然在学习时,我们的内心就没有激荡起一丝涟漪吗?
你没有一点感觉吗?现在我们奋斗的动力已经没有了,难道都被富裕的生活吞噬了吗?如果富裕的生活摧毁了我们奋斗的动力,我宁愿放弃富裕的生活。
生活在比别人幸福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懂得珍惜和努力奋斗,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纵使我在二本院校中学习,但是我也要有决心不输给一本院校的学生,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激情,才会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长征时期的那种舍己为人,牺牲自我,保全他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着实令我感动。现在,社会中常流行这样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常想,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世界中,一个地球上,共享一份土地,为何时常发生利益争斗的?为了一点利益,双方大打出手,毫不留情,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去了?
如果人人都能谦让一点,礼貌一点,宽容一点,多理解一点,许多事情不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吗?归根结底,终究源于人内心里的一个“私”字。如果每个人都能无私奉献,社会不是更和谐吗?
虽然有点理想主义,但是真心希望长征中的那种无私能够回归到现代社会,让孔子的那种“仁爱”的儒家思想贯穿始终,这样我们的民族何愁不能强大,不会富强,何惧我们的民族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如果人人心中都装着“仁爱”的思想,社会生活中就不会出现如此多的欺诈行为,“切糕”的事件就不会出现;如果人人的心中装有“仁爱”的思想,社会中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腐败**,“我爸是李刚”的这类事件也就不会出现。
看了这部长征的电影后,我感觉很好。长征精神在我心中重生发芽。我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细心地浇灌这个花蕾,让长征的精神一路伴随我成长。行走,在路上;落实,在行动上。
长征专题纪录片观后感xx字**完《我的长征》这个电影,我感触颇深,即为红军大无畏的长征精神所折服,所感动,也深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长征》以主人公王瑞的视角,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过程。由于第五次反战失败,红军开始长征,以避开国民党主力。王瑞的父亲、妹妹和姐夫都是红军。他跟随家人,保护红军主力。
王瑞的父亲在敌机的狂轰乱炸中遇难,使得年幼的他意识到要坚持下去,坚持到红军胜利的一天。长征的过程是艰难的,他们翻山越岭,踏过泥路趟过江。没有足够的食物,只能忍饥挨饿。
寒冷的冬天,穿着草鞋走雪路,这种情景时我们无法想象的。红军们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克服了那么多的困难,令我十分的感慨与钦佩。
长征路上困难很多,既有自然条件上的,也有政策与道路上的困难。一开始由于缺乏正确的领导,**惨重。来到遵义后,召开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党**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革命道路踏上了正轨。
电影中的一段情节令我印象深刻。红军在大山中解救了被**围困的群众,其中有一个彝族青年叫达尔火。获救后,他主动要求加入红军,随队伍夺取革命的胜利。
红军的大无畏气概,争取自由的正义力量得到群众的拥护,这是民心所向,是正义与自由的号召。
电影中,长征路上的困难贯穿始终,亲友情、战友情、军民请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王瑞父亲离世时体现出的浓浓亲情令**泪、心酸;连长为了拉回险些坠入悬崖的王瑞,自己坠入悬崖下的洪流中,这一幕令人泪流满面;大雨中,泥路上,战友们相互搀扶,鼓舞着前进,令人不禁热血沸腾,被他们的战友情所打动。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节最令我震撼,要完成长征,夺取泸定桥是必经之路。桥的对面就是敌人机枪与炮弹的防守,但红军没有退路,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他们拽着铁索,一步一步往前挪,一批倒下了,一批再上来。
就这样,红军硬是夺下了泸定桥,夺取了长征路上阶段性的胜利。王瑞的姐夫、达尔火都在这一战役中牺牲了。姐夫从桥上坠下去的时候,大喊了一声先前牺牲的竹妹子(王瑞的姐姐),不禁令人泪下。
历经两年的跋涉与战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结束。含着泪看完了电影,我感触颇深。红军用生命、用热血夺取了胜利,为的是人民解放,为的是民主自由,为的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值得我们好好珍惜的。
看完《长征》,我热血沸腾,面对着那么多的困难,他们都挺了过来,我们学***中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
感谢《长征》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动与震撼,我也会像红军战士们一样,以昂扬的斗志,不惧困难的勇气投入到今后的学***中去。
长征专题纪录片观后感xx字
与以往的战争影片电影相比,《我的长征》不再以领袖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而是通过一个小红军战士的视角,将视点主要对准基层官兵,再现长征的艰苦卓绝。无论是开篇湘江大战的长镜头带来的震撼力和心理时间延续力,还是飞夺泸定桥时镜头的紧迫感和冲击力,或是尾声时少数民族战士达尔火将红旗插上高地时那凄美至极画面,都为这部影片的成功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曲大师张千一的**紧紧抓住了影片的节奏,经过他的**情绪的渲染,影片的大片气势更是无与伦比。
男主角钟秋年仅十七岁,但是成熟的演技使他担任这部大片的主角丝毫不显单薄。影片充满了浓浓的深情,飞夺泸定桥是全篇最精采的部分,也是最动人的部分,如果说其他场面让我饱含热泪的话,那么这一场面则让我热血沸腾、震撼不已。
影片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对主题思想进行深度的开掘,表现红军战士“跟着走”的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影片用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串联起主人公的整个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实现以小见大、真实感人、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真正触摸到了长征的精髓所在,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是激励人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激发人们深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的精品力作。
在看片过程中,我一直是眼含热泪,仿佛置身在七十年前的腥风血雨中,不满十六岁的小红军王瑞的情感仿佛就融入在我的情感中,看着他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从自己的身边消失,和大人们一起拼杀在战场上,冲锋在枪林弹雨中,我不禁感慨,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怎样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曾体验过这种感觉?
当我们怀着自己所谓的生命的疼痛,来看七十多年前祖辈的疼痛时,才发觉我们是那么地造作和渺小。
平日里说起长征,我总是联想到“两万五千里、雪山草地、草根树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样一些词,还有一些电影,电视里的画面。至于更具体,更深入的东西,就不清楚了。但看了这部影片后,一段段悲壮的故事,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场面,让我真切地了解到长征的艰苦卓绝,我也被深深的震撼着:
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并凝聚着他们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勇往直前呢?那不正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吗?
我不禁在想,纪念长征,如果耽于纪念日的隆重,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思索:以什么样的纪念让这段历史完好的保存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更充分的汲取其中的价值,以什么样的途径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具体生活结合起来。
作为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弘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播、宣传,而且要身体力行,刻苦努力,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去发扬。正如一位当代大学生所言:
“开始于70年前的长征还远未结束,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中国地图上,很容易找到长征的起点,在我们心里,长征永远是起点。”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3)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开篇便是一个低沉厚重的声音,深情吟读着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那略显古朴的音语,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回了八十二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时期。
影片错落有致地叙述了长征的总过程,其中不断间夹着当年红军长征亲历者的独白。这些退伍军人并不在三位数年龄,他们也接近三位数年龄。但在他们褶皱的面孔上共存的,是谈到“长征”这个话题时,眼中陡然射出的光芒。
不知这些双已然老去的眼睛是否还能看清世界,但那一瞬间的光亮,我想足以将他们心中的峥嵘岁月点明。
“当年我才十四岁,红军不要我,我就跟着他们走。他们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疼啊,钻心的疼,十个脚趾都磨出血泡。
”“比方说一个连守住一个山头,最后整个连没有一个人下来的,就用两边的土把他们埋了,没有名字,碑都没有。”……
过去,我对红军长征的直接印象,只限于课本上的一些简单描述。除了长征发生的准确时间,和他们走过的大致路线,甚至于一些很难引起我共鸣的“长征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很难再说出什么来。但当我听到这些亲历者直言不讳,把血淋淋的原况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的感受,只能用匮乏的“堵心”二字来形容。
我在屏幕里看到他们当年的艰苦跋涉,冬天穿着草鞋踩过冷僵的泥巴留下的印记,揪着马尾巴上山的拼死神情,顶着炮火前进的不
屈信念。但我认为这应该只是漫长的两年,在无限缩小之后的缩影。我们而今只是端坐在桌子前**,我甚至不认为自己配得上与他们“感同身受”。只有敬畏,只有敬仰。
犹如那朴拙面孔的红军石像,我们只有把脖颈仰到最高,最高,才能用目光轻轻接触一下战士们的下颌。因为他们也抬起头来,坚定地望外看。
从我在这部纪录片中捕捉到的战士们的坚韧,我认为这只是毛泽东时代对艰苦朴素生活信念的一部分。在现今这个时代,由于前辈们一代一代的努力和积攒,我们的新中国如今拥有了较以往而言丰厚的家底。但,这绝不是我们挥霍浪费的理由和资本。
我认为,继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意义绝不是让我们像先辈一样拮据,盘算着每一分钱这样地度过一生。而是要铭记,我们如今在说出“我是一名中国人”时的自豪感的由来所自。铭记历史不忘过去,同时保有我泱泱中华国民的大格局,大气魄。
这大概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应该给自己的认识和要求。
一条家国情怀与军工底蕴纵横交织的河,流淌的不仅是汗滴、泪光,也流淌着生命的坚韧与伟力,歌唱与梦想。正是这条河流,不断地冲刷和塑造着新一代的年轻人,传递着上游不屈不挠、百折不挠的性格,才能像鲜血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他们的灵魂。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激昂的歌曲,总让我想起红军的长征精神。最近我读了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让我哭了,我不得不佩服这个士兵的行为。
故事中所讲的是一个关于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位战士——耿飚。在1938年11月,他被检查出来是疠疾,这种病十分严重,一会冷,一会热,想要喝水。尽管如此,他一听到有战斗就会热血腾腾站起来与敌人们拼个你死我活。
当时,红军们穿着破烂不堪的草鞋走过了整整二万五千里,到了草地粮食袋全空了,许多尝毒草的战士们都牺牲了。在那个时候,一颗黄豆就可以顶一天,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他们完成了,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是超人,但是他们是血肉之躯,他们为什么能够这样,那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理念:为解放全中国而努力,正是这个理念支撑着他们,让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打击都永往直前,决不向困难低头,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拼搏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的幸福生活。
这个故事让我感叹万千,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靠红军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得来的,在这里我们要学***精神: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让这些精神永运留在祖国人民的心中!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成长着,或许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却不知道奉献,也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没有体验老一辈的艰难生活,但我们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因此我们应该向耿飚等红军战士们学习,严格的要求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认真的学习,做个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学生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为了迎接国庆60周年,在国庆节前期,老师组织我们**了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影片真实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让我在深刻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心灵受到了无比地冲击和震撼,更感受到了伟大祖国那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
1934年,蒋介石对红军**苏区进行了五次疯狂地大围剿,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性转移,从而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的艰难路程中,经历了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战役,但是让我感触最深地还是在那艰苦环境下,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缺乏、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国民党部队的拦截追击,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更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工农红军们毅然表现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令人无比敬佩!
看,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无论蒋介石的部队有多么的精锐和残忍,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更无法阻挡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复兴之路!
长征不仅是一段光荣的历史,更是一种坚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弘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4)
长征纪录片的观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
《长征》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长征胜利会师时候为缅怀长征抒写的诗歌。它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饥饿和疾病,每时每刻吞噬着我们勇敢的红军战士,所以长征途中每天都会有***件发生。但面对长征路上重重磨难,我们的英雄们以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走完了令世界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他们用鲜血创造了世界奇迹。在长征途中,红军横渡赤水,夺取泸定,翻越雪山,横渡草原。他们不仅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追赶和阻拦,而且还饱受病痛和饥饿之苦。但在困难面前,勇敢的红军战士并不害怕。一个倒下了,其他人继续跟着。
这精神已经不仅仅是言语所能概括的了。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相信中国革命会胜利的信念。他们无所畏惧,愿意献出生命,为革命事业奋斗。
长征中,未成年的瑞伢入党。党组织问他用什么来保证入党的信念,他只回答了一句话:用我的生命和灵魂。
这个简短而坚定的回答,不仅是当时瑞伢子的真心实意,也是当时每一个红军战士、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心理写照。为了解放中国,为了解放所有的穷人,为了中国人民不再受剥削、压迫和欺负,他们愿意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奋斗。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经历无数艰苦磨难,但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事业保留下了宝贵火种。当毛主席问到瑞伢子是怎么走长征的时候,瑞伢子只回答道“跟着走”很简单的三个字,但却体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任。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参加长征的英雄大多离开了我们,但长征精神永远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它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在我而言,长征是我们英雄们的拼搏之旅,他们用生命热血给我们换回来了今天的幸福。
但也许因为我们的英雄离我们这一代人很远,我们的新一代年轻人早已忘记了我们的长征精神和革命前辈的艰难困苦历程。我认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历史和长征精神。相反,我们要发扬先辈留给我们的长征精神,让我们的英雄精神永垂不朽,让世界记住我们英雄的特殊人生历程。
通过**长征纪录片,让我回想起小学时候所学的《七根火柴》,无名老党员用生命守护着那珍贵的七根火柴,为了能给部队带来火种,给长征带来希望,他放弃了自己生的希望,这也许这就是一名党员坚定的信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我更应学***这种信仰,因而我今后要学***英雄们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把长征精神发扬到自己的学***中;保持党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学***业知识,踏实工作,希望今后能为人民、为党、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5)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与以往的战争影片电影相比,《我的长征》不再以领袖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而是通过一个小红军战士的视角,将视点主要对准基层官兵,再现长征的艰苦卓绝。无论是开篇湘江大战的长镜头带来的震撼力和心理时间延续力,还是飞夺泸定桥时镜头的紧迫感和冲击力,或是尾声时少数民族战士达尔火将红旗插上高地时那凄美至极画面,都为这部影片的成功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曲大师张千一的音乐紧紧抓住了影片的节奏,经过他的音乐情绪的渲染,影片的大片气势更是无与伦比。男主角钟秋年仅十七岁,但是成熟的演技使他担任这部大片的主角丝毫不显单薄。影片充满了浓浓的深情,飞夺泸定桥是全篇最精采的部分,也是最动人的部分,如果说其他场面让我饱含热泪的话,那么这一场面则让我热血沸腾、震撼不已。
影片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对主题思想进行深度的开掘,表现红军战士“跟着走”的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影片用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串联起主人公的整个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实现以小见大、真实感人、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真正触摸到了长征的精髓所在,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是激励人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激发人们深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的精品力作。
在看片过程中,我一直是眼含热泪,仿佛置身在七十年前的腥风血雨中,不满十六岁的小红军王瑞的情感仿佛就融入在我的情感中,看着他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从自己的身边消失,和大人们一起拼杀在战场上,冲锋在枪林弹雨中,我不禁感慨,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怎样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曾体验过这种感觉?当我们怀着自己所谓的生命的疼痛,来看七十多年前祖辈的疼痛时,才发觉我们是那么地造作和渺小。
平日里说起长征,我总是联想到“两万五千里、雪山草地、草根树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样一些词,还有一些电影,电视里的画面。至于更具体,更深入的东西,就不清楚了。但看了这部影片后,一段段悲壮的故事,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场面,让我真切地了解到长征的艰苦卓绝,我也被深深的震撼着: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并凝聚着他们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勇往直前呢?那不正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吗?
我不禁在想,纪念长征,如果耽于纪念日的.隆重,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思索:以什么样的纪念让这段历史完好的保存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更充分的汲取其中的价值,以什么样的途径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具体生活结合起来。作为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弘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播、宣传,而且要身体力行,刻苦努力,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去发扬。正如一位当代大学生所言:“开始于70年前的长征还远未结束,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中国地图上,很容易找到长征的起点,在我们心里,长征永远是起点。”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各种感动一路相随,流着泪看完了《我的长征》这部影片,电影中的各种情节依旧历历在目,那种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长征精神涤荡着我的心灵,感人至深。
《我的长征》这部影片讲的是一名叫王瑞的老人回忆长征时的故事,他说:“长征,是最痛苦的时候,也是最幸福的时候。”在长征的时候,王瑞的一家人:爸爸,姐姐和姐夫都参加了长征,在一次国民党的围追时,王瑞的父亲牺牲了,这件事沉重打击了小瑞伢子脆弱的心灵,但是他依旧“跟着走”。随后,瑞伢子的姐姐也不幸牺牲,又一次击中了瑞伢子本已破碎的心,但是瑞伢子和姐夫依旧没有放弃“跟着走”,并且走向成功的地方。在悬崖边上,瑞伢子的班长为了救瑞伢子,摔下悬崖,壮烈牺牲,此时,瑞伢子的心了承受能力已接近崩溃的边缘,但他依旧愿意“跟着走”,跟着党和毛主席走。在飞夺泸定桥时,瑞伢子的姐夫担任冲锋队夺下泸定桥的任务,但是在即将胜利的那一刻,瑞伢子的姐夫身中数枪后,掉入滚滚河水之中,看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但是即使这样,瑞伢子依旧相信共产党能打胜仗,还中国万千的百姓一个明媚的春天,所以瑞伢子一直“跟着走”,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走。写到这里,我泪如雨下。在当时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红军克服种种困难,没有草鞋赤脚跑,脚底磨出血泡毫不在乎,这种不畏艰难万苦的革命精神感人至深。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上刀山,下火海,心甘情愿。这种牺牲自我,保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深深的触动着我的灵魂。为了保全战友,保全红军的实力,宁愿放弃自己生存的机会,也要保全他人的大无畏情操;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伟大的革命友谊令人感动。此刻,潸然泪下。
回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生活在新世纪的蜜罐之中,我们任意的享受着各色漂亮的衣服,各种特色的美食,但是,放眼望去,食堂里的餐桌上一片狼藉,残羹剩饭铺满餐桌,白花花的馒头,随处可见,殊不知,这些果实都是革命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殊不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果老人们看见粮食被这么糟蹋,他们会心疼,我们会吗?我们经常做的就是鄙夷的望着老人的心疼,不顾一屑的的指责者老人的小气,更有可恶着,抬脚一踢,馒头痛苦的躺在一边,我们则昂首阔步的走开。在战争年代,别说馒头,就是一块小小的窝窝团对红军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品,我们知道吗?我不希望我们回归到红军的那种艰苦的生活,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不要浪费粮食。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但是也请你们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现在,学校的保暖乘凉设施多种多样。夏天,风扇,空调忙个不停;冬天,宿舍教室暖气热气逼人,但是人的奋斗精神却每况愈下,条件越好却越能滋生人的惰性。每天早晨宿舍6点开门,但是6点出门学习的人却寥寥无几,绝大部分的同学踩着点去教室上课,更有甚者干脆逃课。我就想,学生的天职是什么?是学习还是玩,还是参加各种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去增加所谓的综合实践分?逃课的同学,如果今天丢了200块钱你们会心疼吗?肯定会的,但是你不去上课去觉得自己赚到了,实不然,你们没有赚到,反而丢了某种内在的东西——知识,这种东西是金钱远不能衡量的。学生的天职不就是学习吗?还有什么东西比得上存储知识更重要呢?有时候我就想,我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再也回不到长征的时候了,富足的生活,安逸的生活环境已经打败了我们奋斗的欲望,激发了享受的源泉,我们身为泰院的一员,本应为泰院感到自豪,但是在众多名牌院校中我们泰院处于何种地位,我们心里清楚吗?难道我们就自甘落后吗,甘愿忍受别人鄙夷的目光,甘愿平庸吗?我不愿自甘平庸,自甘堕落,除了父母有钱有势,还能有什么能力让我们飞上枝头做凤凰的?唯有学习也。别忘了在山区,许多学校的房屋是茅草屋,粉笔是石灰,没有暖气,甚至有些地方没有电,点着蜡烛,但是他们的学生依旧在学习,小手冻裂了,让人看了触目惊心,结了层层的痂脸蛋冻得发紫,他们的学生依旧在学习,因为他们深知,唯有学习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看到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仍然在学习时,我们的内心就没有激荡起一丝涟漪吗?就没有一点点的感触吗?现在我们的奋斗的动力哪里去了,难道都被富足的生活吞噬了吗?如果富足的生活消灭了我们奋斗的动力,那我宁可舍弃富足的生活。生活在比别人幸福的生活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努力奋斗,为自己的人生添彩。纵使我在二本院校中学习,但是我也要有决心不输给一本院校的学生,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激情,才会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6)
1934年10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犹如一条红色铁流,跨过大河,走过荒地,翻过雪山,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行程二万五千里。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纪录片通过全景式再现、国际化视角讲述、亲历者口述、数据量化解读等手法,呈现出最真实的细节,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精神和作风。
曾记得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部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曾有过这样的对白:“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人生,只能得到一次,人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年华虚度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一生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战。
”这铿锵有力、英勇豪迈的言语,体现了保尔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也无数次地叩开了我的心扉,使我的脑海中又浮现起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炮火硝烟,前赴后继,奋勇前行的画卷,而此时的画外音则是毛主席那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声音,深沉而响亮地响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种为实现全中国人民的解放而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的信念的光辉,使我思想的灵魂又一次得到升华和萃取!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满是泥泞和沼泽,随时准备吞噬一切生命。寒风中,红军战士口袋里的干粮几天前不见了!
草地里的野菜也被挖尽了。饥饿,寒冷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怪物,随时吞噬着士兵的生命!前边即将倒下的战士,在身体冻僵前脱下自己的衣服,叠整齐,和仅有的一些“食物”放在身旁以供后来的战士使用,战士们靠着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战胜了寒冷和饥饿。
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中国革命胜利中惊天动地、鬼哭狼嚎的史诗。它那信念的光辉,必将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倍加珍惜今天这和平和发展的良机,确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信念,自觉担负起祖辈为之终生奋斗的理想重担,以智慧和汗水,甚至生命进行新时代中的新长征,重塑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
二〇一八年五月八日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7)
观后感(一)
长征故事,从小就开始听,但儿时的我却从来没有深刻理解过长征这两个字的含义。
长征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再现了**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红四方面军历经挫折、辗转北上;红
二、六军团突破重围,转战云贵、进入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以及中国工农红军三大方面军会师的长征史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主席在长征胜利之后的喜悦和豪情,但通过观影,我才真正了解到长征路途中有多少的艰难险阻:不仅需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上有飞机轰、下有炮弹炸),还要处理红军内部的斗争(王明路线、张国焘争权);不仅需要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雪山、河流、荒草地),还要面对补给的缺乏(断粮、缺医少药)……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红军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克服了所有困难,但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据大致统计,长征途中红军约损失18万人,因此可以说是万千战士用血肉之躯,串联起了这一条走向胜利的长征之路,这条道路以血与火的英勇壮举和伟大实践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功勋。
我们现在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新的长征。作为一线党员,要始终用红军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履行职责,克服困难,始终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观后感(二)
今天,公司组织**了电影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纪录片沿着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以多位党史、军史专家的讲述,采用影视资料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壮烈征程。纪录片还选取了红军的代表性和典型后代,讲述了他们父母的长征故事。许多故事使人哭泣。他们的坚持、信念和毅力也令人钦佩。
这部革命历史纪录片将展示红军在湘江作战、过赤水河、过金沙江、与彝海结成同盟、夺取泸定桥、登雪山、过草原、到达陕北的情景
2、 四团突破包围,转战云贵,在四川甘孜参加红军。中国工农红军三方面军长征史诗被完整地再现。
通过**电影,我重温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对长征的过程有了更深的印象。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被迫撤出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
2、 六军会合,一路突破四道敌人封锁线,损失兵力5万余人。去年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了联合计划,向川黔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进攻娄山关,占领遵义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的地位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穿越赤水、金沙江、大渡河、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主义作斗争,左路红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
1、 第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向北进军,攻克了腊子口的自然险境,穿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和陕北红军。红军长征结束了。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
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电影结束后,我再次被25000里长征的伟大旅程深深震撼。我深深地感到,党的事业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青春、生命和鲜血的结晶,来之不易。长征时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长征整个历程,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的胜利,都体现着中国红军战士“大无畏”、不怕艰难险阻、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种坚持与信念,也将永远激励着我。面对着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一片片苍茫无涯的草地,红军战士们义无反顾,从不退缩,才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乐章。
作为一名即将转正的预备党员,我应当不断学***先烈的英雄事迹,时刻牢记党的历史,时刻用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鞭策自己。刚刚走入工作岗位,我会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学思践悟、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并把长征中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发挥到工作中去,面对工作上的困难,不能退缩,要想办法克服,虚心向师傅前辈请教,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推动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承诺。
观后感(三)
2018年9月18日下午,公司党委组织公司全体党员拍摄了一部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纪录片,这也是我们进入公司后参加的第一次党课活动。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影片记录了**红军在湘江、穿越赤水河、穿越金沙江、攀登雪山和陕北草原的血战;红军的长征经历了挫折,北上了;红军
二、六方面军团突破重围,转战云贵、进入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方面的长征史诗。
为了应付国民党军的追击和拦截,红军在四川省甘肃省呆了好几个月。迭部、若尔盖、红原、班佑。。。看着这些熟悉的地方,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穿越甘南、甘孜等地区的场景。
毕业季,和一个朋友踏上了穿越甘肃、四川的自驾车之路。从阿坝县到色达的路上,为了减少上路时间,对山路缺乏深入了解,选择了两条尚未完全开发的道路。从当天下午四点出发,一直开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多才驶出阿两路,半天的时间经历了噩梦般的生死劫,阿两路也成为我记忆里挥不去的独特记忆。
凌晨时分,开车在雪山悬崖边上,路上有云。。。最后,为了减轻驾驶疲劳,我不得不晚上呆在山上的睡袋里。从大山里出来后,除了劫后余生的喜悦,还有对那晚经历的后怕,负责驾驶的朋友说自己一闭上眼,脑子里就全是遥遥晃晃的山路。
自小在平原长大的我,第一次见识到了地图上标注的特殊道路,完全颠覆了我对道路的认识,对长征路上的艰辛不敢想象。有过身临其境,才更能感同身受,这也是我**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感受最深刻最动容的一次。
除了感叹川西公路的艰难,也有没有做好战略的内疚。所以当看到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突破国民党军的层层追捕时,不由得敬佩不已,再次认识到战略思想的重要性。当然,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个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的大无谓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勇有谋之人。
在影片的最后阶段,贺龙之女贺晓明回忆自己的长征经历,感慨到长征途中最感谢的还是沿途中帮助红军的村民们。这正体现了长征精神中“着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长征精神,人民都有自己的解读,虽然具体说法有些差别,但基本内容都是一致的。
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是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是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作为刚进入松江供电公司的新人员工,我们要牢记长征精神,在一线岗位上稳扎稳打,不怕吃苦,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开拓创新,为班组注入新鲜活力。余生很长,莫要慌张。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松江电力的这片广阔天地里,开拓出自己的长征之路。
观后感(四)
近日,公司组织全体党员同志**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影片主要讲述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沿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的艰苦长征征程。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飞夺泸定桥战役,飞夺泸定桥战役中的泸定桥,没有长江大桥那样雄伟、壮观,也没有赵州桥那么坚不可摧,它只是一个坚固的铁链,在战争中战士们不仅要攀爬铁链,还要提防国民党的进攻,而且下面还有湍急的泥水和棱角坚硬的大石头。而战士们却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艰险度过,,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
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8)
电影《长征》反映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再现了当年长征中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草原等的壮观场面,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本文是平才网编辑的《长征情怀》,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纪录片《长征》观后感心得体会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争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题目: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切断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终极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存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这部电影没有解释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电影长度的限制。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和李德对部队撤退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部队被大量兵力挤在湘江大桥上,几天几夜没能完全通过湘江。
然而,时间就是生命。看完这些书,在红军的头顶上,敌人的飞机正在红炸,数十万追兵正在赶来。在他面前,蒋介石正在加紧布置几条拦截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及其领导下的军队眼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抗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心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我以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假如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假如战略指挥出了题目,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
固然事隔已久,但每每回忆这些画面,我的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纪录片《长征》观后感心得体会2月24号晚六点,在我院小礼堂内**了记录片《长征》,通过**《长征》,让我认识到红军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集体奋斗、团结、努力的结果。因为他们相信:从来没有救世主,中国要富强,只有靠自己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才能一步步取得胜利。
在看《长征》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
我再次翻阅了毛泽东主席描写《长征》的历史诗篇,“红军不怕远征能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好一首气势辉宏,雄伟壮观的诗歌,它深刻的体现了当年**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围剿。在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再加上天上有飞机轰炸的重重困难下,不惜千里跋涉,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踏过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的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从而挽救了中国的命运。
更重要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制定了一个适合于党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一个正确的长期发展目标,一个完整的行军计划,一个统一而又明智的军事指挥团队,并充分发扬了民主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幸福生活的今天,我和大家一起看《长征》,使我为自己的党、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先辈、自己的人民和国家倍感无比骄傲和荣光,也被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天骄和成千上万革命烈士的革命气概、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折服和感动。正是我们的革命前辈和先烈,用他们的热血和激情,为新中国的解放、繁荣和繁荣进行了交流。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当年的红军战士们经过长途的跋涉,历尽艰辛万苦的革命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与自由民主。”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充分发挥红军长征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发挥潜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纪录片《长征》观后感心得体会电影《长征》反映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再现了当年长征中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草原等的壮观场面,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不禁思考红军凭借了什么力量,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保留了中国革命珍贵的火种?
影片并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故事是从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滞留在湘江桥,几天几夜也没有能够完全通过湘江。这时,敌人的飞机狂轰烂炸,前面有蒋介石布置拦截的防线,后面有几十万敌人的追兵。在红军长征的第一个困难面前,幸好红军卫兵奋力抵抗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死而复生,为**红军渡江抢占了宝贵的时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认为,红军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将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喘息的机会。没有五万牺牲的战士甘愿流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英雄情怀,长征就不可能取得伟大胜利,更不可能发展壮大军队,最终消灭蒋介石反动**,建设新中国。
另一方面,战略指挥存在问题。如果部队一塌糊涂,没有凝聚力,没有团结一致的决心,他们也就赢不了长征。广大的红军指战员具备了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使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发扬红军精神,克服困难,不怕牺牲,团结一致,面对一切困难和障碍,我们一定是不可战胜的。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9)
石河子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践教学教学录像观后感
题目: 领悟长征精神p>
小组成员: 王城杜弘枭罗新宇罗康瑞黄毅杰刘宏波p>
院系专业班级:信息学院信管二班p>
联系电话:180p>
指导教师:刘新莉p>
填表日期: 2016年10月23日星期日p>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制
2016年10月23日
填写说明
一。教学录像观察内容应当真实,认真填写。
2。教学录像应左右,观点正确,段落清晰,逻辑合理,内容充分。
3.严禁抄袭,一经发现0分处理。
4.按指导教师规定时间和要求提交纸制和电子版。
5个。封面为4宋体;表格为5宋体,表格控制在当前页上。
6.封皮填写:小组代表人为1人,院系班级和联系电话均为小组代表人资料。
7.教学录像观后感正文格式:
题目(40个汉字以内、4号宋体、加粗、剧中)
正文内容(左右、小4宋体、1.5倍行距)
教学录像观后感正文:
领悟长征精神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历经2.5万多里艰苦跋涉和一年的风风雨雨,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终于到达陕北。回顾漫漫征程,展望红色前景,毛泽东主席欣然挥毫《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胜利的人们的欢呼,是自豪者的歌唱!
长征,伟大的长征,举世闻名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世界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既要回顾昨天的历史,也要展望明天的蓝图。我们要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回顾昨天,我们为中国工农红军感到骄傲:368个日日夜夜,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自然界的恶劣天气不断折磨着红军战士,而各地的地方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则截击和考验红军战士的艰强战斗精神。然而,伟大的红军战士胜利了!
瞧!那冰冷的空荡荡的十三根铁索,他们“飞”过去了;瞧!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瞧!
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f过去了。翻越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面对着上百万武装精良的敌军,携带着数量庞大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征服了行程中的艰难险阻,战胜了征途上的悍匪强敌,挥师北上,会师延安。这场伟大的胜利怎能不让今天的人们长时间叹息?
是呀,敌人的围剿算什么?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什么?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什么?
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可敬的红军战士征服了吗!
长征,将是一种钢铁般的意志,一种胜利的勇气,一种巨人般的力量,留在人类历史上。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地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进,向着理想勇敢奋斗,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感动崇高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光阴荏苒,一晃80年过去了。长征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记忆的波涛冲淡。长征精神在中国大地上一直闪耀着光辉:我们老一辈用长征精神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新一代人本着长征精神,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天上卫星、太空飞船
展望未来,长征就像一座丰碑,它雄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卷之中,成为我们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积极向上、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人,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上向;发扬长征精神,向世人写好一份圆满的“中国人民走向世界”的宣言书,做伟大中国迈向21世纪的宣传队,成为播种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胜利种子的播种机!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