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8篇

字典 |

2023-08-17 18:58

|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出国留学网小编今天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名为“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的精彩文章。书籍如同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每个人阅读完不同作者的作品后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见解。而对于读后感,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写作方式:一种是简略地提纲要点,一种是深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还有一种是摘录那些优秀的句子和段落。如果您需要特定方面的信息,可以根据本文提供的内容作为参考资料进行查找。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篇1

  我一直喜欢读刘瑜的文字,她的生动是智慧的生动。在洞察力和解析能力的背后,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悟性的独立思想者。我总是读完一篇就在等着她的下一篇文章出来。林达

  这就是林达对《民主的细节》这本书的作者刘瑜的评价。这本书讲了很多美国发生的事件,政策,和人物等很多点点滴滴的事情,她却凭借大众的视角和精英的头脑,为我们展示了民主社会的种种事情。你听说美国标榜言论自由,但你知道有政治政策这个底线吗?

  你听说美国政府权力巨大,但你知道公款公用都要纳税人监督吗?

  你听说美国进行反恐战争,但你知道前司法部长一次次为萨达姆辩护吗?

  你听说美国妄图称霸全球,但你知道民众为了帮助巴西农民甘愿买昂贵的咖啡吗?

  你听说美式民主只是谎言,但旅美学者刘瑜以其老辣、诙谐、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发生于美国政治、法律、经济、福利、教育中的真实小事儿。民主到底是意识形态的幻景还是柴米油盐的真切?这些不够完美却足够震撼我们的故事,足以回答我们所有疑问。忘掉那些政治课上的晦涩字眼,世间的常识其实无比简单。民主真的好吗?听听刘瑜怎么说。

  民主为什么还吃不饱饭?朝鲜的饥荒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愤青们因此推论出朝鲜吃不饱饭是因为没有民主,民主真的当饭吃吗?据总部设于华盛顿的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一份报告结果,全球饥荒问题最严重的并不是朝鲜,报告指出,得分在20分到30分之间的国家饥饿情况非常严重。该指数依据百分制对各国进行排名,最佳得分为零分,表明该国不存在饥饿情况,而100分则为最差得分。其中印度排名比朝鲜还低13位,饥饿状态比朝鲜还要严重,最有趣的是,在饥饿问题严重的33个国家中,除了朝鲜之外,多数都是民主国家。

  民主是一个很任重道远的路途,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法治和体制为前提下,一切也都是空谈,或者说只是少部分人的民主罢了。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篇2

  有的作家,你先听说这个人,然后喜欢他的书;有的,你先读他的书,然后慢慢喜欢这个人,而刘瑜属于前者。读研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瞟到这本书,续借了两次总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遍,借这次机会又重读一遍,依然收获满满。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在《南方人物周刊》专栏文章的集结,以讲>故事、找数据的方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故而书名为《民主的细节》。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都觉得“政治”离我很远,“民主”也只是教科书中模糊的概念。而刘瑜,这位在美国哥大政治系和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留学七年的女博士,在书中帮我们卸掉了“民主”的浓妆,让它以素颜示人,使它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了起来。这让我意识到,政治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与我们身边的地铁票价、食品安全和养老息息相关。

  这也激起了我从细节出发,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

  回想起来,研一那会儿收到学校行政部门群发的邮件,内容是对学生会**清洁女工时薪过低问题的相关说明,我看完后一头雾水;后来学校引进麦当劳餐厅,因为学生会**快餐店付给雇员的时薪低于最低标准,麦当劳最终被赶出校园,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默默记在了心上。

  如果说这两件事都只是听说不是经历,那么研二在食堂吃饭时收到书院学生会发的问卷调查就是亲身经历了,说是问卷调查,其实仍然是**书,是学生会征求对食堂擅自引入某咖啡店的反馈意见,希望大家携手共同抵制消费,或要求食堂换成另一家支持公平**的咖啡店。难道是这些学生都很闲吗?跟他们沟通后了解到并非如此,对于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提升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

  可以说,不是**、不是大学、不是**、不是网民,而是学生会这个独立的组织,有力地行使了其结社、集会与自由言论的民主权利,最终用普通人的“四两”拨动了学校、麦当劳以及食堂的“千斤”。

  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从不理解到慢慢认同,终是需要一个时间的。正如刘瑜所说,比一个人的政治地位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一个职位的方式。

  (作者:应用开发六部周倩文)

  (二)李燕: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作者刘瑜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前往美国,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博士后学位。曾任剑桥大学讲师,现为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最初知道她是看南方周末评论版上她写的政论,内容诙谐幽默,又令人获益匪浅,并先后出版过《余欢》、《送你一颗子弹》等小说、随笔,这本《民主的细节》就是她写的政论合集。

  在中国大多数人的眼里,政治仿佛只是一些专业术语的堆砌,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民主”只有模糊的印象,各种阶级社会的民主翻来覆去也无非就是三权分立、人大、**制、君主立宪制、**联邦制等。正因为此,政治并没有给人民带来一种对于追求社会正义、建设理想社会的热情,“民主”一词不过是无数政治名词中比较有名的几个罢了。

  而在《民主的细节》中,刘瑜用她在旅美生活中亲身经历,用一个个发生于美国政治、法律、经济、福利、教育中的真实小事,让飘渺虚无的民主与油盐酱醋的市井生活、人间冷暖相联系了起来。这些不够完美却足够震撼我们的故事,足以回答我们所有疑问,把民主从高高在上一把拉了下来,让人们看见,民主与你息息相关的,至少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是这样的,一下就让“民主”变得有血有肉。

  通过这本书,我可以理解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里,社会生活的细节中闪现着民主的光芒。民主的细节远比民主的>口号重要,比如之于我们而言,高呼一万句“民主万岁”也抵不上村委会的一次民主选举重要。“民主”对每一个国家或人都有它自己的理解,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具体在社会中的表现,值得我们读后深深地思考。

  (系朱家角镇后备干部)

  (三):从“细节”看“民主”

  自孙文先生提出“三民主义”后,民主一词大行其道。然读过这么多的书,听过这么多人的言论,无一不是生硬的理论与死板的定义,我又何曾真正明白过民主究竟为何?而如今,我遇到了刘瑜。

  “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梁文道如是评价她。如果有人能把政治问题变成适合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八卦贴子,刘瑜将是除了北京兄弟之外的唯一一个。

  凡读过《民主的细节》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赞叹这本书,作者刘瑜是一名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是一位可以用专业术语展现高深的人。而她却立足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用7年时间在美国观察,体会,理解一个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象,然后有条不紊地,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她将虚无缥缈的民主拉进现实场景,告诉大家,民主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每个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中与**的关系。

  本书通过列举一个个小事件从各个角度将美国的民主在读者面前铺展开来,每一个事例都看似细小且不引人注目,但却总能由浅入深地讨论该现象所体现的民主现状及相关问题,而后一步步将这些问题多方面地阐述清楚,最后联系我国国情现状,得出一个顾全大局的结论或悲天悯人的愿景。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读者明白,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就必须摒弃那些所谓的意识形态,从细节上感受这个国家。

  美国是一个细节的国家,它的政治也是细节的政治。从那些小人物细微的生活中,我们体会到了细节的民主:地铁工人可以因为交通局要提高从工人工资中提取养老金的比例,在公会的组织下组织全系统的大罢工,并最终取得补偿;哈佛大学的学生可以仅仅是因为学校解雇了某清洁工,而为他组织游行,向学校施压,并最终迫使学校重新雇佣该工人并向其支付过去的薪水和医疗费。

  因为,在这里没有人能够随意鱼肉“小人物”。这是弱势群体身上的民主。美国的前司法部长可以高举着“法律高于政治的旗帜”,成为萨达姆——这个美国敌对政权领袖的辩护律师。

  在法庭上,他明确表示萨达姆是无辜的。而更有千千万万个美国群众来信支持他的做法。这是法律上的民主。

  小布什在任期间,每天晚上在脱口秀的节目都能整出几个“布什笑话”,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杂志,每次都能找出拿政治人物开刷的新闻和评论。即使你在街上指着**的鼻子,你也不会被关进监狱。这是在言论上的民主。

  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细微的生活,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美国的自由民主之风。

  当然,在这些细节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一些热点事件的影子,类似的事件和不同的处理方法,这确实令人深思。美国的民主制度能发展到这个程度,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支撑着,是其深入人心的自由平等、权利意识等观念在支撑着,并在实际中实践推行而保障着的。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探索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判断“西方制度”的好坏,以至于我们没时间去了解它真正是什么。我们喜欢笼统地谈论“美式自由主义”并以这个概念为分界线来站队,但这个概念纠结是指什么呢?指出这一概念与现实的具体关系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深入的细节,回归事实本身。

  而刘瑜的写作主导思想便是不去做缺乏精确性的概念判断,在这一主导思想下,其写作方式上自然偏向于讲故事,找数据,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更是一目了然,清晰明了。

  “这本书是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告诉大家民主到底是什麽。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文章最后就借用“战地玫瑰”闾丘露薇的这句话来作为结尾吧。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篇3

  开篇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写作初衷,从她本人的所见所闻讲述她眼中的“美国民主”,其中不乏对国内现状的反思。我的感觉是很细腻很真实,说说印象很深刻的几点。

  在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一篇中,作者讲述了美国工会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政治活动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相应地,美国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话语权都有所提高。比起中国,这就是两个极端,无论在什么行业,中国工人的话语权都太低了,几乎就没有话语权。或者说,普通老百姓面对一些政治决策时根本说不上话。像文章中提到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放在中国,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当然,站在我的角度看,工会的存在固然会产生一定的不自由。这种不自由源于美国是一个法律至上的国家,工人的工作性质及工作标准都得服从工会与雇佣方谈妥的协议上,另一方面,这对雇主和工会都是好事,毕竟在美国,法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及绝对的效力。

  再来就是至少还有记忆,这篇文章列举了众多美国本土关于历史伤痛的文化印记,是一个不忘历史,不忘国殇的鲜活实例。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惭愧,中国需要被铭记的历史很多,可是经常被人们提起的却很少,就拿离我们较近的汶川地震,那会举国哀痛,八方援助。后来几年,随着接连的几件大事使人们渐渐遗忘了5。12,再后来,又爆出救急物资滥用挪用事件,无语同时不禁得反思社会责任何在?更不用说什么历史使命了。

  诚然,也有报道一些个人事迹,持续多年关注并帮助灾后的重建工作,尤其是关注灾后孤儿心理及生活。我不得不说这是很令人称道的行为,可是又不得不反思,国家在一些细节方面的确做得不好。关于一篇名为民主现实主义的文章,探讨了美伊战争,不是别的,就是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是在于解放当地的人民,以求一个民主的国家。分歧在于,这样的强加是否合理。我们常说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可是美国人呢,他们不这么想,他们我行我素,他们有实力有经济多管闲事。这并非当权者的一面之词,看他们的民众对巴西的咖啡种植农,对苏丹的国情等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别提多关注了,所以我特认可作者说的一句话: 一个“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一个“议题”,背后往往有一个政治过程,在中国,这个过程往往依靠政治家的“慧眼”这样一些随机性的东西,但在美国,政治家如果没有这个“慧眼”,各种社会力量就会逼你打开这只“慧眼”。这说明,在美国的体制中,群众的呼声足以左右国家的决策。

  还有许多问题比如腐败,比如教育,比如选举,比如福利,我们都能看到相当的不同,我是觉得美国与中国的不同在于权力的分布,什么样的制度孕育什么样的社会,所谓因地制宜,客观看待问题,不逃避,寻求短期和长远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政府及个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所谓深化改革,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借鉴不断摸索的过程,而且是必经之路。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篇4

  我对政治从来没有多大兴趣,现代美国政治也是。在我的印象中,这类书大都是枯燥乏味的,直到我接触到了《民主的细节》一书,才知道描写政治的书籍不一定是死气沉沉,让人没有阅读兴趣的。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示了美国民主的实际操作。

  以前提起美国的民主,脑子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而现在,作者将其抽丝剥茧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让我得以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想就此书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谈谈我的感受和见解。

  权力制衡

  在美国这样的国家,权利不是集中在某个集团手中,而是在各种力量的平衡中。谁也不能武断地钉住小人物的命运,哪怕是多收1%的税,我们也要优先考虑人民的利益。这与工会的势力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美国,对有些行业的保护达到了矫枉过正的程度。

  有的工会为了团体的利益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顾,因此也就缺乏广泛的社会呼应。但在中国,老百姓不知道一些政策从何而来。当一项政策出台时,往往是大多数人唱衰。此外,在制定“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的同时,要考虑到这些政策带来的连锁效应,并且采取好配套措施。

  我们不仅要占领道德制高点,更要忽视弱势群体的影响。

  在中国,*私人使用一直是个大问题。肆无忌惮的**吃喝和不合理的**消费,损害了人民公仆的形象,滋生了浪费和腐败。不过,近两年来,我觉得这种现象已经明显减少。高档酒店经营不善,浪费少很多。就拿我的经历来说,分团委的报账细则越来越严格,并且严令禁止**吃喝。

  这跟惩处力度的加大分不开关系。在美国,司法机关与**一样,有效地监督其支出,从而从源头上解决**消费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美国民众对“窃听案”的不满态度,我个人最开始对其是有一点不解的。

  对待恐怖主义,容不得一点疏漏,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我理解美国群众对自己隐私权和法律程序的敏感性,但是我认为窃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保护美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然,如果有其他目的另说。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可能导致分权失衡,使宪法框架发生倾斜。美国宪法的本质是权利制衡。

  从这个角度看,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美国人民的思想。

  公众对于政治家过错的态度让我啧啧称奇。尼克松在水门事件前的记录不错,但水门事件后,尼克松的形象一落千丈。文化产业更加没有放过他。

  放在中国,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网上看见别人这样调侃:“在美国,骂谁都不行,就能骂**。

  在中国,骂谁都行,就是不能骂**。”代入此书,在合适不过。我十分认同对于政治错误“不忘记,不原谅”的态度!

  但对于我国**对于一些事情的态度,我也不能评说什么。但我认为对文化产业的限制放松一些是有必要的。如果杂志和电视都是内容丰富的,我认为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兴趣和喜爱。

  “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书中说道中国很少有电影反映过去的苦难,诚然,即使有影视文化作品反映这些,也大多是很久以前的作品。我觉得这与缺少市场需求是不无关系的。

  即使有相关的文化产品,群众也未必愿意购买。每到周年纪念日,我们都会在朋友圈看到相关内容。而在平时,有多少人会主动深入了解这些历史?

  但是,就像作者说的:“如果对生命会让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历史的态度里,他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如果对过去曾经发生过的苦难以及过错都没有了解反思,又谈何“不忘记,不原谅”呢?

  美国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奔走发声同样让我感到震撼和汗颜。书中说,对弱势群体最有利的组织是自己的组织,但事实上,中国许多类似的组织正面临被压制的困境。例如,一些妇女权利非**组织、维权组织、性少数组织等,不仅得不到社会的帮助,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和排斥。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篇5

  《民主的细节-----怎样保护弱势群体》读后感

  山西黑窑时间曝光后,弱势群体的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大家异口同的认为,这个可以被成为国耻的事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是制度的问题。如何给制度治病?

  有人说刹住市场改革的车轮,或者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或者撤掉一批地方官员的职务……但是保护弱势群体的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增强弱势群体的“自组织”能力,因为只有弱势群体最能代表自己。

  读了这篇文章后最深刻的感受是,在美国这个法治国家和联邦政府,它提倡民主和自由。即使是手无寸铁的社会底层的清洁工也可以为自己的权利而战。由这么一个“民工”被解雇的小事都能动员出如此强大的社会组织资源,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是自愧不如,在美国这个法制体系健全的社会下,政府允许公民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可悲的是,中国的这种社会现象不但不能得到改善,反而会受到政府各部门的压制,各项民生政策呼吁要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却不能落实到社会的基层,社会底层的公民不能享有应有的权利,而是被无形的剥夺。在我看来,美国公民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民主与自由的意识,一方面可能因为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得美国在正确的时代解放黑人奴隶有一定的联系,自由的来之不易可能在美国公民意识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中国距离被奴役的时代已经遥不可及,这使得骨子里少了一种主动声张的潜质,这或许是因为中国制度的约束和政权的压力,使得我们有话不敢说,即使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收到了威胁甚至是剥夺,都可以吞声咽气,宁愿舍利保安宁,因此慢慢固化成了当下的这种风气,致使我们对现有的社会现象感到愤懑,但我们更应该有一种羞愧,应该反省这种现状的本质和原因,树立起一种捍卫自己权利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民主水平和公民素质是相辅相承的,公共责任感也是我们需要弥补的一个致命空缺。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篇6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评分)

  利用一个月的闲杂时间,我将《民主的细节》这部书读完了。感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轻松,而且很有兴趣。整本书都是用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和例子来讨论的。它使我们所不了解的政治学变得非常深刻和简单,而不是是用一些专业术语。

  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讲着自己的故事,讲着自己听到看到的故事,就把“民主”这个深刻的话题,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展示在我们面前了。

  这本书是刘瑜在美国学习期间观察和体验美国社会和政治的一篇关于当代美国政治观察的文章。虽然我是一个理论家,但我也关注国家政治问题,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对很多问题都有一些思考。这本书让我知到了美国政治是什么样的,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新思想。有很多话让我充满了灵感。

  接下来,我将谈谈我对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话题的看法。

  “泡沫破灭的时候,大家气愤填膺。泡沫高涨的时候,大家不也都“同去、同去”了吗?我可以说贪婪的银行家是可恨的,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银行家。

  ”这是在讲金融危机过后,两党派以此互掐,相互攻击。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其实有很多事情是一样的。日前,昆明火车站发生一起暴力袭击事件。后来,许多人谴责在场的人不能团结起来抵抗共产党。

  我觉得这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泡沫”破灭了,义愤填膺,谴责别人没勇气。殊不知,自己当场会如何,很有可能他心里的那个“银行家”早已催促着自己跑的要多远有多远了吧。

  在“谁有特权上大学”一章中,作者介绍了美国的“平权运动”以及后续一系列影响和解决。并提出问题:来自火星的你,被扔到大城市、内地、边疆的可能性各三分之一,你会如何设计高考分数线方案?

  你可能会说:三个地方分数线一样嘛!大家公平竞争嘛!

  你也可以说:让边境地区的分数线低一点。其他两个地方是一样的。由于这些地区贫穷,教育条件有限,北京和上海的人们使用电脑打字。我们还在这里借钱。你还可能会说:

  我选择让北京上海分数线低一点,其他两个地方一样。因为…因为… 咦?你们地球夏天真热啊?

  我们知道,这三种选择,第一种叫“程序性正义原则”;第二种叫“补偿性正义原则”;第三种,姑且称之为“夏天总是很热”原则吧。今年的高考成绩刚刚出炉,不出所料,各省之间的差距不堪重负,而高考的公平性又成为热门话题。作者用一段话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当前的教育现象。

  从中,我学到了“程序性正义原则”,也学到了“补偿性正义原则”。不幸的是,我国最公平的高考制度恰恰是“夏天总是很热”原则。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三权分立,即议会、**和法院。三种权力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议会了。

  参众两院几乎都是由两党组成的,所以不管是什么问题,都会带来一些讨价还价,经过各方妥协,最终可以建立起来。这样最终结果就能被广泛的接受。而我们国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由人民选出代表,代表来代表人民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

  我们暂且不提这些“代表”究竟是如何选出的,可是这些代表真的能“代表”我们的利益吗?看到网上有很多人批判《民主的细节》这本书过度的崇尚美国政治,贬低中国政治,这就曲解作者本意了。这本书只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政治能够真正“做事”,能够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说中国必须去学习美国。

  美国的政治制度可能不适用于我国,但其民主性质值得我国借鉴。因此,我认为,当前我国的领导政治体制需要改革,“领导间”需要互相监督和督促,领导与人民之间需要有真正沟通的桥梁,而不是所谓“代表”。

  作者从国家、人民、社会、法律等各方面的细节来讨论“什么是民主”。我认为她希望读者通过了解美国政治、社会和美国人民,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民主、自由和平等。总而言之,这本书经典的话语,揭示的问题,道出的本质太多太多了,值得一读。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篇7

  读《民主的细节》有感1000字:

  《民主的细节》一书的结构可以用“现实故事+作者的评论”来描述,这些现实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民主在美国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细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主,即使是美国的民主,也不是完美的,存在许多的问题。

  除了自序和后记。全书共分为权力制衡篇,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治自由篇和人物篇五个部分。

  在权力制衡篇当中,“权力制衡”和“宪法最大”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两个词,它们两者可以理解为是宪法之下的权力制衡。宪法确立了权力的边界,再通过制衡机制保证各方的权力伸张时不至于过度,有损公众的利益。作者也提到民主是非常脚踏实地,非常柴米油盐的一件事,而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式讨论。

  在第二部分“公民社会篇”中,我尝试用问题导向的方式进行阅读,提出了“公民社会篇又谈到了哪些美国的民族细节”和“能否看出美国民众对民主的态度”两个问题。第一问的答案很好找到,“弱势群体自组织为保护自身利益”和“善待敌人”等都是作者认为能体现美国民主细节的生活故事。读后感·而民众对民主的态度似乎没有提及,但其又是如此真实的存在于他们身边。民主是一种工具,一种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氛围,人们的一些行为能够反映出背后的民主观念,民主的制度又给了他们诉说和伸张自由的权利。

  在第三部份福利平等篇从“效率”、“民主”、“成本”、“效果”等角度去分析了民主细节。个人认为,在达成一个好的结果上,既要保证公众参与和决策科学,效率不仅体现在决策也体现在执行上,成本相对较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专业领域的决策,仅仅依靠民众来决策是不行的,但又不能少了民众的支持,需要专家和民间理性力量进行决策。有一个民主机制能够保证理性能够发声,这非常重要。

  第四部分是“法治自由篇”,为我们讲述了自由和法治和法治的关系。责任和权力是自由正面金币的两面,也可以看到,各方博弈之下,理性才有出声的可能。这种制衡不仅仅表现在两党、州和中央,总统和国会之间,司法和媒体、市场和行政都存在着博弈。

  最后的“人物篇”介绍了萨达姆的备付率,师克拉克,安库尔特不实等几个人物,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民主的细节。

  民主要以国家为容器,告诉我们两点:第一,脱离具体的载体和国家谈民主都是空洞的;第二,美国的民主不同于其他国家,同样的,中国的民主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民主,容器不同,民主所展现的细节也会不同。

  以上的理解还是非常浅薄的,凭一家之言,没踏上过美国半步,也没多看看更多与之观点不同甚至矛盾的书就写下此篇读书札记多少还是草率了一点。姑且留着吧,读书不止,不止读书,希望有更多的思考和收获。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篇8

  前一阶段,看了《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普及了有关“民主的细节”。我们大多数人没离开过中国,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有一些好奇: abc电台天天骂**、天天有大大小小的游行、巴菲特抱怨自己的收入税交的太少或者是美国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的谴责30多年前的“水门事件”……我奇异:

  这些事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从来没发生过。不仅仅是我,当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参观美国之后写道:“在所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鲜事物中,没有什么比平等给我带来更大的冲击力了。

  我很快发现了这个基本事实对整个社会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它给公众**带来一定的方向,给法律带来一定的基调,给统治机构传输新的公理,给被统治者带去特殊的习惯……平等是所有其他事物滋生的基本事实……”

  “民主”一词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一个很动听的褒义词,民主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趋势。但也会有人说,权利集中可以提高效率,没有那么多反面的声音和不同团体之间的牵制反而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不难让人想到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那“效率”另人瞠目结舌。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高效”的结果是生产出了无数破铜烂铁,直接导致了资源的低效利用从而导致了至少20年低效的农业生产。这些不合理的决策导致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破坏了人民与**之间的信任。当然,不是所有的当权者都是非理性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理性的,但是民主的意义在于:

  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理性有更多的机会找到出路。

  “民主”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托克维尔就有过忧虑,他忧虑民主会造成“多数**”,尤其忧虑民主会导致整个社会智识的平庸化。举个例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时,美国共产党主张照顾少数民族和妇女,把他们在历史上遭受的苦难转化为真正的利益。然而,1978年,一位名叫巴克的白人男性被一所医学院拒绝了两年。同时,根据16%的黑人学生配额制度,医学院录取了一些各方面都比巴克差的黑人学生。于是反对“平权运动”从议论发展成了大规模的**,一些人开始认为“平权运动”构成了对其他种族的逆向歧视,违反了的自由竞争原则。

  虽然情况很差,但这个例子确实让我想起了我们的高考制度。比较北京、江西、**或者是沿海、内陆、边疆,不管是高考录取政策、分数线还是加分条件都不一样,现在全国统一制定的高考制度是不是合理呢?

  不过总的来说,西方民主确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但是欣赏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国也有过对印第安人的“强制拆迁”,也发生过层出不穷的矿难,19世纪末也存在普遍的“买官卖官”现象……很多今天在中国闹的沸沸扬扬的现象不都在美国真实的上演过么?

  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历史多么的清白无辜,而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制”,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点滴改良。同时,一定的政治制度必须始终与一定的政治文化相适应。如果没有人试图实现它,系统本身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问题。

  民主之路是一条既长又艰辛又难以抉择的道路,值得我们思考却切忌盲从。

  1、 谈勤怡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最终的提交格式需要提交测试,以将影响降到最低,这可能在几十个字的小段中检测不到。都不会影响通过。

  系统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后可能会有第一个未测量的片段被抄袭(经过两年的实践经验,片段不会超过200字,第二次修改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5096511.html
延伸阅读
人生与追求因读书而有根据,作品这本书在阅读后让人有着颇多的生活感悟。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收获的精华的提取和总结,写好作品的读后感都有哪些妙招呢?出国留学网今天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篇与
2023-08-17
感言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他人的支持与鼓励,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证明难忘的岁月感悟。当我们获得一些荣誉奖项或者经历一些事情时,都会产生一些感悟心得,将这种表达出来的就是感言,我们是否真的知
2023-08-17
阅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位智者对话,迷惘时给人力量,作品这本书带给我深深地震撼。读后感可以有选择性的记录书中我们认为精彩部分,并摘抄下来进行赏析。今天编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宽恕自
2023-08-17
写作品的读后感应该从哪里出发?当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情绪不禁泛起阵阵涟漪。这时我们可以将作品中触动情绪的地方写成一篇读后感,你不可错过这篇丰富的“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读后感”它
2023-08-17
今天出国留学网编辑向大家推荐一篇与“80天环游世界读后感”相关的好文。提到作者,大家肯定都读过他的作品了吧。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2023-08-17
在再仔细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中,他的一些话语引人深思。读后感可以帮我们巩固这些知识。作品的读后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读后感飘的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
2023-01-19
你知道吗?有些热爱读书的人在写读后感时,会因阅读作品而产生改变。这也意味着写读后感不仅评估我们的思考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整个人的一种测度和验证。出国留学网为您搜集了许多与“细节读后
2023-05-20
你是否在思考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通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内心一般会有所触动。将这些感悟写进读后感,对于我们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这份特别为您准备的“藏读后感”一定能够让您满意。藏读
2023-07-14
读这作品,我们仿佛也能身临其境。正是学知识关键时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非常重要。记录感受也同样重要,小编在数不清的文章中找到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虹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虹
2023-05-10
浮躁读后感【篇1】这几天忙里偷闲,看了《浮躁》这本小说。简单写点儿感受吧。我是极其喜欢这本小说的,在读故事的时候。禁不住时而悲愤,时而高兴,时而又沉思。上卷用极少文字便将我的整颗心
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