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想要离成功更近一步,读书是最好的方式,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仿佛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在理性方面更理解作品的情感,您是否明白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该怎样写吗?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整理了“教育改革读后感”相关的一些比较有用的信息,我将为您提供一些观点和建议供您参考!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1】
步入2010年,我国又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公开征求意见,内容涉及教育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这项问计于民的行动,引发了国人关注教育改革的空前热情。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2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
对此,作为一名刚刚加入教师行业的我,感触颇深: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国家先后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教育法制和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众多意见、建议中,以下几个方面显得比较突出,也道出了众多师生的心声。
一,教师素质评估体制有待强化,现代教师的职责已由单纯性的授业解惑上升为主导性的教书育人,教师本身的素质感染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探索出更具实效的素质评估体制,强化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能全面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导向者。
二,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打破常规教育,达成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教与学应该是沟通,而不是单一的灌输和操纵方式。现在很多学校形成了一种“优秀”的怪象,就是:
有动机的老师会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没有动机的老师会把学生训练成听话的机器。不要再出现“把家长找来”,“老师是怎么教书的”这类怪象,多些“新”的沟通,多些“新”的理解,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形式化的学生,而最终能培养出有核心自主化的活的人才。
3,需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空间。目前,个地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普遍反应,学生自用时间太少。入学之初,学校总是追学生、追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缺乏,导致自主学习无法调动,产生身心疲劳的感觉。
教与学不应该被无形的量化所制约,在师生达到良好互动的前提下,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多些时间与空间给与学生支配,让学生自主性的规划自我,深知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考虑一下:兴趣-信念-理想-坚持-成功,这种等级关系。
4、 创新建立中小学奖学金制度,提高奖励的流动性。建立中小学奖学金制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种荣誉的象征,教师积极而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进一步升华,可以培养出学习创造的积极性。
5,教育费用一般偏高,减少(免)学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财富。但不能让金钱制约教育。
国家多做一些,学校多做一些,这样就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减轻贫困家庭学生的求学压力,更具人性化的彰显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和谐教与学。
6、 丰富教育资源,完善中学图书馆、免费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开拓性的全面人才,基础设施时必不可少的,积极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空间,这也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把主要课程和课余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走进图书室,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畅游,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更好的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的社会。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在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通过加快教育发展,解决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
以上仅对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社会上共鸣的问题略感一二,解决办法还望全社会各界人士动员起来,集思广益,多提实效性的意见、建议,为夯实我国教育体制尽一份应尽的义务。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2】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改革事在必行。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广泛征集各界人士意见,最终于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次学习《规划纲要》,使我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改纲要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要强调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面向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
纲要提出,逐步实施高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高考(论坛)招生舞弊事件和高考加分混乱现象,纲要提出,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查考试招生舞弊。
高校招生制度指挥着人才培养方式,所培养的.人才都将成为社会的设计和建设者!因此,高校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最关键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影响教育质量,还对社会各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教改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三、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纲要提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是城镇化加速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政府推进教育公平面临的巨大挑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说,这项政策对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都是一个暖心的信息。要落实好这项政策,还需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城乡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
,全国997.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已有4/5在公办学校就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问题,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神植根于具体的工作中,在今后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3】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此外,**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应通过生动的**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1、 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
《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
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
“**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艺术之中。要注重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表达和欣赏美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影响、熏陶和教育。
二、 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我们应该制定切实可靠的程序,培养学生文明礼貌。从学生步入**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三、 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理论课、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渐理解**语言和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欣赏中国民歌和民族,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
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欣赏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场,享受快乐,感受痛苦,愤怒遣责,激情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四、 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故事,将古今中外**家传记,名人与**,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
“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加深了对**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的理解和热爱。集体舞蹈表演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五、 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进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隐含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深入探讨,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迈克尔富兰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DD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DD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中央和地方的单位都互相需要。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你就什么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双向关系,相互给予压力、支持和不断协商,这就是同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响。个人和团体如果不能驾驭这个反论,就会被变革的阻力击败。
启示七:与更广泛的环境相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
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而机构为了成功也必须深入它们的环境,既然变革是如此复杂的事,就不应期望学校能独当重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对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5】
魏书生教育名著读后感
魏书生说:“一名好老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关于管理,魏书生提倡民主、科学的学生自主管理。
魏书生管理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其教学策略之高明,教学手段之巧妙令人称道。
首先,他非常注意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
其次,魏书生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
另外,除课堂教学,魏书生还把大量的'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德、智、体)等科纳入了班级管理的轨道,如定期定人检查作业批改作文,课前一支歌等,加强了教学与管理间的联系,推动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整体自动化。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魏老师让我深刻理解:所谓班级管理,并非是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其实,施教与求知的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6】
三、教师专业化提上日程。俗话说:教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教师应该如何发展?此次《纲要》明确规定了“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并指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教育领域中对教师的普遍要求。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任用办法。
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对此, 教育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别提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加强实践教学。
《教育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近日颁布。通过查阅这份大纲,我不禁对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首先,农村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农村教师缺乏的原因之一是农村教师水平低。
现行的编制标准是城乡统一的。在人口稀少、教学点较为分散的农村地区,需要更多的教师,但这一需求并没有体现在编制上。要充分考虑根据西部地区、山区、牧区等的实际情况,细化这一标准,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定编,而不是全国一刀切。
近年来,通过实行西部农村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多项措施,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进入农村,为缓解农村教师不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西部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依然没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机制,是否能有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教师,仍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此外,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部分是教师工资,目前尚未提高。这是西部农村仍有大量代课教师,其待遇不高,队伍难以稳定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与讨论,结合自我的职业观,使我对我国的继续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远的憧憬。
从我自身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更能有切身与切实的体会。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要清楚的认识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我们带来的良好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在今后的10年里,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自我,在继续教育的领域中发挥中坚力量的作用,为我国的教育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
2013-5-24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7】
近日,我曾读到一篇来自《人民**》的文章《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读后深有感悟。
现在孩子们有很多问题。只是学生性格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经常离家出走或轻生。只会做问题,创造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太自私,缺乏团结合作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问题。
比如,把孩子的成长教育比作一棵树,那么根就是家长教育,茎就是家庭教育,枝就是学校教育,叶就是社会教育,结果就是孩子未来的成就。试想,想要孩子成材,如果根部坏掉了,会结出果吗?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呢?
我很久以前就看过这样的故事了。这也关系到教育和孩子的成长。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故事讲的是:如果一个西红柿能得到足够的光照、水分、营养和科学的管理,西红柿就能结出200个果实。
可事实呢?我知道我花园里的一个西红柿只结两个果实。这就是管理和非管理的区别。这就是教育和非教育的区别。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上。比如感恩、尊重他人、基本规则等等,其实就是要让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
但遗憾的是,家长对此关注甚少,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说到教育,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来教文化课,而不是让家长来教。中国父母愿意花钱,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努力。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孩子少说报三个辅导班,多则报七八个辅导班。更有甚者,奥数班就报了三个。
咱先不说报这么多的班得花多少钱,也不谈家长陪同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更不提报这么多的班究竟能使孩子提高多少成绩。咱就说说孩子快乐的童年到哪儿去了,咱就说说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暴力,冷酷,无情?这些坏***是上补***解决和改变的,更多的是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
当孩子有问题时,家长往往责怪学校、社会,而不是反省自己。
其实,家长教育就是对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有学习、学习、生活、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愿意识践、愿意**。
家庭教育就是对“根”的教育,对“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粗叶旺”,这恰是“庄稼养根,育人养心”!
在当今信息时代,如果家长不学习,很难把孩子教育好。许多人浮躁,受大众思想的束缚,缺乏理性思考和长远眼光。在这里,我强烈呼吁所有家长敢于承担责任,转变工作作风,争创一流。
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精神,愿所有家长都能不断修身养性,一步步地不断地把自己培养成长为最高层次的家长,达到最高级的境界,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读后感近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自己有些感想。
2010年至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总体纲要》提出了一些需要完善的制度和建设发展任务。纲要指出,这一时期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旧的僵化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当今社会。
良好的教育方法诸如:学思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行合一,让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可以使有着不同潜能的学生在自己特长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考试招生制度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高考,中考等水平测试选拔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考定终身”现象,很多学校只注重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很多弊端。因此,选择更加科学的选拔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建立多种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等有效措施,才能使学生更公平竞争,健康发展。
在学校管理体制上,**及其部门要肩负强烈的责任感,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办学上,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国家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年龄差异以及地域环境差异,介绍了多种教育的发展目标,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
在学前教育方面,《纲要》提出,要建立**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的办园体制,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1至7岁,这时期大部分的孩子都处于学龄前儿童时期,其受到的启蒙教育对其性格的养成,品德的发展,习惯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义务教育是国家于198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实施的所有少年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国家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纲要中,这一方面着重提到了两个方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减负。
就目前而言,城乡的教育水平悬殊。在最后几节课上,老师们对我们偏远农村孩子的支持让我深受感动。崎岖泥泞的山路,破旧破旧的教室,残缺简陋的设施恶劣的环境并没有阻挡他们的求学热情。他们的眼睛充满了对知识和山外世界的渴望。
相信任何一位有同情心的人都会热泪盈眶。相比他们,城里的孩子们就显得太幸福了。同时,也说明我国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这方面的改进措施不到位。
比如师资力量的给予,教育资金的保障等。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需要解决,国家在财政拨款、学校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要向农村倾斜。
减负也是前些年教育制度方面的热门话题。沉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许多学生晚上熬夜做作业,第二天早起上学。他们严重缺乏睡眠,健康受到威胁。
作业过多、难度大,不仅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厌学心理。同时,学生的课外活动也会因此减少。只有适量、高质量、合理设计问题结构,才能使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点,同时又不会感到身心疲惫。
因此,**应当将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留出一些课外活动和娱乐时间,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发展。
在高中教育方面,《纲要》提出要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类课程。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质量评价。我是大一新生,高考还不到一年,对这方面的感受还是很清楚的。
高二的时候文理分科,虽然分了科目,但之后学业水平测试却是文理都考,不**科生还是理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实现了全面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但是目前的学业水平测试体系仍然存在着弊端,就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毫无疑问,高考的管理和监督十非常严格的,任何考生都不允许作弊,否则将被非法处理。但学业水平测试就没有那么严格。许多人还没有像高考那样面对学业水平的考试。
因此,许多考场的监管非常宽松,作弊现象严重。我觉得这一方面监管措施是需要改进的。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民族教育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特殊教育要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而继续教育应该促进形成一个人人终身学习的社会。
保障措施是教育能够全面发展的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只有有好老师,我们才能有好的教育。
要严格控制教师资格,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师德教育,努力造就德高望重、业务过硬、素质高德教师专业队伍。同时,提升教师地位待遇也是非常重要的。维护教师利益,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工作学习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终身任教。
当然,这些方面的改善离不开经费的投入。经济决定并制约着教育。它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和财政支持,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那些偏远的山村之所以留不住老师,更多的原因在于**甚至不能给予这些老师的最基本的待遇。即使是最基本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谁能专心教育呢?所以,各级**应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保障。
除了经济,法律也是保障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按照建设法治**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维护教育秩序以及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才能使教育事业稳定地发展。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9】
通过加强学校管理,加强教研教师培训,狠抓考试纪律和考试作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多年来,小学教育教学成绩稳定良好,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景东一中升格为省级一、三中,景东四中升格为省级二、一中。
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至2006年,全县共培养幼儿园学生42135人、小学生107271人、初中生70049人、高中生10280人;向上级学校输送中专生5200人,被各级大专院校录取大专以上学生3386人。
看后感触很深,景东县伴随着上城区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跨越,教事业也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篇章, 景东县以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为目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致力于学校的内涵提升、着力于教育的科学统筹,积极创建成普洱市教育强区,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实现了历史上的巨大飞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很荣幸能成为景东县教育的一份子。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10】
20xx年5月9日,在周一升旗集会时,西安市第一中学德育处朱建利主任代表学校就“由西安教育电视台参与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将于5月9日(星期一)、5月10日(星期二)20:00至20:
50连续两天在**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时段播出。”之事对全体师生提出收看要求,并倡导全校师生动员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同时关注这一西安教育之盛事。
集会动员后,办公室对教职工、德育处对班主任又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5月11日,各组处室组织本组成员召开《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观后感交流会;德育处安排收集各班学生观后感。
对于本节目的播出,师生及家长反响热烈。他们普遍认为:“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
”“大学区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从2012年起,西安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创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指在区县域中小学中,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一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吸纳3至5所同类型、同层次的相对薄弱的成员学校,就近合理组建成为一个大学区,实施**式发展。
学区负责人对学区实行统一管理,对学区内的人员编制、资金使用和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
教育改革读后感【篇11】
近几年,没有担任班主任了,翻阅钱梦龙著的《导读的艺术》时间多了,在阅读中也总是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大成的家们的做法与自身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终究把他们揉成自己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这里我就多累赘几句,权当我的又一次学习,加深印象。
钱老的语文课堂教学精髓在业内公认看来是“三主”的导读教学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知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