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金蝉脱壳是什么意思?金蝉脱壳成语造句和典故

字典 |

2012-09-05 02:37

|

推荐访问

成语

【 liuxue86.com - 成语大全 】

成语名称:金蝉脱壳 jīn chán tuō qiào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金蝉脱壳】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金蝉脱壳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金蝉脱壳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变为成虫时脱去原来的外壳。比喻用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成语出处]  元·马致远《任风子》:“唬得我玉魂销;怎提防笑里刀;……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

[正音]  壳;不能读作“ké”。

[辨形]  蝉;不能写作“蚕”或“殚”。

[近义]   缓兵之计 瞒天过海

[反义]   瓮中捉鳖

[用法]  用来比喻施行掩人耳目的方法;来转移别人的视线;才得以逃脱。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杨六郎用了~之计;才逃出虎口。

[英译]  escape unnoticed

百科解释如下:

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为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目录
  • • 拼音

  • • 示例

  • • 近义

  • • 反义

  • • 英文

  • • 《三十六计》中的阐述

  • • 故事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拼音[回目录]

  jīn chán tuō qiào(提示:壳也读ke,在这里读qiao)

  金 蝉 脱 壳

正音

  壳:不能读作“ké”。应读壳

辨形“qiào”。

  蝉:不能写作“

金蝉脱壳中

金蝉脱壳中

蚕”或“殚”。

示例[回目录]

释义(2)的示例

  (1)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

  (2)元·马致远《任风子》第四折:“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

  (3)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个叫做‘金蝉脱壳计’: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

  (4)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5)茅盾《子夜》二:“他一定感到恐慌,因而什么多头公司莫非是他的‘金蝉脱壳’之计罢?”

释义(3)的示例

  (1)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先则人随箫笛,后则箫笛随人,是金蝉脱壳之法也。”

  (2)瞿秋白《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古代中国文,现在脱胎换骨,改头换面,用了一条金蝉脱壳的妙计,重新复活了起来。”

近义[回目录]

  瞒天过海

反义[回目录]

  作茧自缚 瓮中捉鳖 老树盘根

英文[回目录]

  slipping away by casting off a cloak; getting away like the cicada sloughing its skin

《三十六计》中的阐述[回目录]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计

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计

正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注释

  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巽:伏;蛊:毒害。可解作暗中转移兵力,以制止敌人的为害。

译文

  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还在原地防守的气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在敌人迷惑不解时,隐蔽地转移主力。

古人按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将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

故事[回目录]

孙坚脱帻惑追兵

  

戴赤帻的孙坚

戴赤帻的孙坚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

  灵帝(汉灵帝刘宏)崩,卓(董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孙坚)亦举兵。……术(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读chìjìzé),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闲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是时,或间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阳人去鲁阳百余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术踧踖,即调发军粮。坚还屯。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却说孙坚引四将直至关前……华雄副将胡轸引兵五千出关迎战。程普飞马挺矛,直取胡轸。斗不数合,程普刺中胡轸咽喉,死于马下。坚挥军直杀至关前,关上矢石如雨。孙坚引兵回至梁东屯住,使人于袁绍处报捷,就于袁术处催粮。或说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彼军必散。”术听之,不发粮草。孙坚军缺食,军中自乱,细作报上关来。李肃为华雄谋曰:“今夜我引一军从小路下关,袭孙坚寨后,将军击其前寨,坚可擒矣。”雄从之,传令军士饱餐,乘夜下关。是夜月白风清。到坚寨时,已是半夜,鼓噪直进。坚慌忙披挂上马,正遇华雄。两马相交,斗不数合,后面李肃军到,竟天价放起火来。坚军乱窜。众将各自混战,止有祖茂跟定孙坚,突围而走。背后华雄追来。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再放第三箭时,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鹊画弓,只得弃弓纵马而奔。祖茂曰:“主公头上赤帻射目,为贼所识认。可脱帻与某戴之。”坚就脱帻换茂盔,分两路而走。雄军只望赤帻者追赶,坚乃从小路得脱。祖茂被华雄追急,将赤帻挂于人家烧不尽的庭柱上,却入树林潜躲。华雄军于月下遥见赤帻,四面围定,不敢近前。用箭射之,方知是计,遂向前取了赤帻。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诸葛亮

诸葛亮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

  十二年(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建兴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春,亮(诸葛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司马懿,字仲达)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南朝·宋·裴松之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诸葛亮)又嘱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杨仪一一领诺。

  ……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孔明奄然归天。姜维、杨仪遵孔明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随传密令,使魏延断后,各处营寨一一退去。……

  却说夏侯霸引军至五丈原看时,不见一人,急回报司马懿曰:“蜀兵已尽退矣。”懿跌足曰:“孔明真死矣!可速追之。”……遂领兵同二子一齐杀奔五丈原来;呐喊摇旗,杀入蜀寨时,果无一人。懿顾二子曰:“汝急催兵赶来,吾先引军前进。”于是司马师、司马昭在后催军;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睁目视之,乃夏侯霸、夏侯惠也;乃徐徐按辔,与二将寻小路奔归本寨,使众将引兵四散哨探。

  过了两日,乡民奔告曰:“蜀兵退入谷中之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孔明果然死了,止留姜维引一千兵断后。前日车上之孔明,乃木人也。”懿叹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后人有诗叹曰:“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

  司马懿知孔明死信已确,乃复引兵追赶。行到赤岸坡,见蜀兵已去远,乃引还,顾谓众将曰:“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遂班师回。一路上见孔明安营下寨之处,前后左右,整整有法,懿叹曰:“此天下奇才也!”于是引兵回长安,分调众将,各守隘口,懿自回洛阳面君去了。

檀道济白服出围

  

檀道济

檀道济

《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 

  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到彦之侵魏(北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寿阳。

  解释:……檀道济那时与魏军进行了三十多场战斗,大都是胜仗。军队进发到历城,因为军需物资用尽了才回还。此前有投降魏军的人向魏军将领报告宋军的情况,说:宋军粮食已经吃光了,于是士兵们既忧愁又害怕,都没有坚持的意愿。檀道济趁夜命人将沙子当做米来计量,并高呼所量的数字,把剩余的少量的米散在沙子上。等到天亮,魏军以为宋军粮食物资很充足,所以不再追赶宋军;认为那个投降的人所说的是谎话,便将他斩首示众。当时檀道济的兵力弱小,军心十分恐慌。但檀道济竟命令士兵全都穿戴好盔甲,自己穿着显眼的白色服装,坐在车上,率领士兵们不慌不忙地向外围进发。敌军见此,以为檀道济设有伏兵,不敢逼近,于是檀道济得以安然回归。檀道济虽然没有平定河南,但能全军而返,从此檀道济的威名被大大地传扬开了。魏国人非常害怕他,画他的像,用来禳鬼。檀道济回来后,升职为司空,镇守寿阳。

毕再遇悬羊击鼓

  

毕再遇

毕再遇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之三: 

  开禧( 南宋皇帝宋宁宗赵扩的年号)用兵,诸将皆败,唯 毕再遇 数有功。……又尝与虏(对敌人的蔑称)对垒,度虏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一夕拔营去,虑虏来相追,乃留旗帜於营,并缚生羊,置其前二足於鼓上,击鼓有声。虏不觉其为空营,复相持竟日。及觉欲追,则已远矣。

  解释:宋朝开禧年间,宋朝与金国进行战争,宋朝许多将领都吃了败仗,只有毕再遇不止一次打胜了。……曾经有一次与敌人交战时,毕再遇考虑敌兵来的一天比一天多,自己的兵少,很难与敌人较劲。为了保存实力,便在一天夜里率领军队撤退了。毕再遇担心敌人知道宋军撤退,会来追杀,于是命令兵士将旗帜留在营寨,并将数十只活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让倒挂着的羊的前腿放在鼓上,羊腿拼命蹬踢鼓面,鼓声隆隆不断。敌军并没有感觉到宋营是空营。又再相持了一整天。等到敌人发觉,再要追击时,毕再遇的军队已经跑远了。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8914.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114851.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想了解更多成语大全网的资讯,请访问: 成语大全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576712.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