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亲子 六尺 小学五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五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350字是关于小学五年级的作文350字,题目为:《亲子共读《六尺巷》》,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亲子共读《六尺巷》
五一智力快车,亲子共读有约。读书乐园品德故事——“六尺巷”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著名典故。这则小故事寓意很深,堪比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每次看到这个故事,都让我非常激动,都带给我新的启示。谦让和宽容是做人的准则,无论是身居显赫之位,还是卑微如草芥,都应该如此。
“六尺巷”这件事,按理说大不大,但弘扬这一种美德,体现了一种胸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只有人人学会谦让,人人学会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这个故事证实了“进一步天翻地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哲理。我们要解决各种难题,正需要这种发扬风格的“六尺巷”精神,亦即:礼让谦虚的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礼让上。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阅读导引】
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这条小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百米来长,六尺多宽,铺着鹅卵石路面。不过是条平平常常的小胡同。但它却有一段佳话,为诗书礼仪之乡的桐城,添了不少光彩。现在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诗画照壁、假山石等,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我们对于六尺巷的守望,近乎于对“远亲不如近邻”的渴求。“六尺巷”故事距今已有300多年,但今天讲来仿佛时光流转历久弥新。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亲子共读】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在京城做官。家人还住在桐城,他家的围墙与邻居吴家的围墙中间有一条三尺宽的巷子,虽然窄,却方便了行人来往,两家也一直以此巷为界,和睦相处。邻居吴家觉得院子太小,欲圈路砌墙截断便民街巷,百姓抱怨两大户人家不仁不义。
张英的夫人知书达理,可这件事实在不是张家的过错,所以希望邻居退出贪占的三尺地。张夫人出面理论,吴家无理取闹拒不相让。两家纷争升级,成了冤家对头。民谣诽议,满城风雨,于是,张夫人给丈夫写了一封信,希望丈夫能给地方官写信,想尽快把事情解决好。
两家人为争三尺地界,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张英阅罢家书,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夫人得诗后,觉得很有道理,更加佩服丈夫“谦和仁义”的品格,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于是立即吩咐家人,将垣墙拆让三尺。一上午时间,一条三尺宽的小巷又出现在两堵院墙之间。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张英一家的忍让行为,使得邻居一家人心里不安起来,觉得和人家相比,自己太自私缺德了。于是,他们也找来工匠,只用了一个下午,就把新砌不久的围墙拆掉,向后退三尺重新垒好。两家之间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两家握手言和重归秦晋于好,后人称:六尺巷。
张英这一首诗,化干戈为玉帛,在两府之间形成一条六尺小巷。两府也消除隔阂,成为通家之谊。这事在桐城和京中传开来,人人称赞不已,都夸张英待人宽厚和长者之风。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引为美谈,并且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如禅语:“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六尺巷传唱千古的原由。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理解感悟】
六尺巷的品德故事告诉世人: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合理的解释只有一种,那就是张英家教极严。至少在故乡,他不张扬权势,以强凛弱欺压邻里。教育管家护院的人,要懂得以礼待人,多吃点亏,没什么了不起,不要与人计较。“让他三尺又何妨”,话语很随意,口气很轻松,还带有很浓的幽默感。高风度,大气量,尽显其中。“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句诗明白如话,也最有意味,最为精彩。秦始皇多么了得,如今又到哪里去了?不朽的,只有业绩,只有万里长城。家人终究也是通情达理的人。先前的气量没有那么大,听了张英的教诲,立即换了脑筋,长进多了。他们不再与邻居争辩,退让了三尺宅基地。一条祥和的“六尺巷”,通向久远,成就谦和礼让的佳话!
古话说的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都得接触社会和家庭,由于利益的冲突,容易引发家庭或同事间的矛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差错。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为一些意见上的分歧,经常会发生摩擦,令人苦恼。这时候,我们不妨想想这句古话,学一学张英的谦让和仁义,遇事时人们如果能相互礼让、包容,化解与他人的矛盾,那么自然就会和谐相处了。
这个故事的主旨是:一个“和”字。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型的邻里关系,几百年前的古人们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文明社会包括丰富的物质和和谐的人文环境。让我们记住并践行“让他三尺又何妨”,凡人际交往,只有宽容别人,别人才能宽容你。一个真正懂得包容礼让的人,人生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相信在更多的宽容中,社会一定和谐,家庭一定美满,夫妻一定幸福,友谊一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