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以貌取人是什么意思?以貌取人成语造句和典故

字典 |

2012-09-19 09:28

|

推荐访问

成语

【 liuxue86.com - 成语大全 】

成语名称:以貌取人 yǐ mào qǔ ré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以貌取人】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以貌取人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以貌取人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以:根据;凭据;貌:外貌;取:衡量、判断。根据人的外貌衣着来判断、衡量其品质能力的高下。

[成语出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辨形]  取;不能写作“娶”;貌;不能写作“藐”。

[近义]   以名取士

[反义]   量才录用

[用法]  含贬义。用来指凭外貌来衡量人的优劣。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用人要以人品、能力为取舍依据;不应~。

[成语故事]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宰予,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后来渐渐发现,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没有仁德,而且十分懒惰,白天睡大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后来宰予参与作乱,被杀死。

  孔子另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体态不雅,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从来不去巴结公卿大夫。后来,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的声誉传遍四方。

  孔子听说了,感慨地说:“我凭言语判断人的品质,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凭相貌判断人的品质,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 • 词语释义

  • • 解 释

  • • 出 处

  • • 用 法

  • • 例句

  • • 辨形

  • • 示 例

  • • 近义词

  • • 反义词

  • • 歇后语

  • • 灯 谜 面试

  • • 典 故

  • • 中国式以貌取人

  • • 发现:以貌取人是本能?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词语释义[回目录]

  以貌取人 ( yǐ mào qǔ rén )

解 释[回目录]

  以:根据;貌:外貌,容貌;取:衡量。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和才能。

  英文解释:judging a book by its cover

出 处[回目录]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用 法[回目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用于人。

例句[回目录]

  用人要以人品、能力为取舍依据;不应~。

辨形[回目录]

  取;不能写作“娶”;貌;不能写作“藐”。

示 例[回目录]

  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四》:“但也只怪我们~,在事前没有经过一道甄别。”

近义词[回目录]

  以名取士

反义词[回目录]

  量才录用

歇后语[回目录]

  刘备轻看庞统

灯 谜 面试[回目录]

  皇帝选美女

典 故[回目录]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真是‘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啊!”

澹(tán)台灭明(前512 —?)字子羽

澹(tán)台灭明(前512 —?)字子羽

〖a book by its cover judge people by naeural appearance〗

中国式以貌取人[回目录]

  “我想要巩俐的鼻子,林青霞的下巴”,“我想要刘德华的鼻子,古天乐的下颌”。为十月份开始的求职之路做准备,准大四大学生的医学整容火了!

  就在这个夏天,哈尔滨大三学生为找工作“突击整容”蔚然成风,许多男生更是成了主力军,按他们的话说,“单位用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学识很重要,但外在形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之相对,今年年初人事部发布新的公务员体检标准,4月份以来,山东、江苏各地纷纷取消公务员考试中的关于身高、容貌的具体规定,变得更加公正,更人性化。

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

一方面是政府机关努力破除以貌取人的壁垒,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依然在“相面”中寻找人才,在品质和才能决定前途的年代里,相貌的重要性却一再凸显出来,颇为值得深思。中国人的以貌取人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历经千年演变成为一种大众的行为心理?

  古代选官中“以貌取人”最初主要指对容止和威仪的重视,也包括对相貌娇好的偏爱

  在常人眼里,“以貌取人”就是将人的容貌言行等外在的标准作为对人进行评判和选取的标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以貌取人已经开始与选官制度相联系。

  阎步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对此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发现,选官中“以貌取人”最初来源于儒者和先秦贵族对容止和威仪的重视,儒家的礼仪中有专门的“容礼”,儒家经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君子应该具备的“威仪”的规定;而在先秦“威仪”也被认为是“君子”这个阶层的固有属性和高贵教养。

  虽然在战国选官时,已经存在着“另一种对面貌娇好的偏爱”,但他指出这种“以貌取人”与贵族和教养没有必然联系,而是来源于人们“爱美”的社会心理。如果这种情况普遍化,就说明君主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可以完全将个人好恶体现在官员的选拔上,贵族和教养都被抛弃了。

  “以貌取人”在不同时期“貌”有不同的标准,并没有明显的阶层和身份色彩

  到了汉代,人们崇尚的是阳刚之美,欣赏的是“体貌丰伟”和“仪容端正”,在选官时,对身体和容貌提出了一些要求,一般是要求身体健康能够胜任工作,对一些特定的官职有比较详细的要求,如对谒者(汉代的一种礼仪性的官职)就要求相貌端正,声音洪亮等。

  阎步克指出,汉人是很重视容貌的,出众的容貌拓展了仕途的例子很多,如西汉的江充就是凭借相貌出众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进而得到了重用。而扬雄虽有才气但因相貌平平,而被当时的人小瞧。

  魏晋至南朝时,风气为之一变,名士欣赏的则是阴柔之美。名士只有长得像个美貌的女子才会被人称赞,甚至有人认为病态美才是最美的。这一时代的容貌欣赏具有很多的阶层和身份特点。

  唐代选用官吏提出了以“身、言、书、判”为标准,对身高等等有了比较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但“以貌取人”在唐代选官中并不占有太大的比重。

  阎步克教授认为,科举制度的普及,以文取人淡化了对容貌的要求,很多相貌丑陋的人做了高官,有的甚至做了宰相。到宋代,武官一般要求身材魁梧的人担任(直到明清也是如此)但文职主要看才学,外貌身体条件相对宽松,残疾人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甚至有个右腿瘸、左眼盲的人当了状元。

  从先秦到宋,出于人之常情,长得好看的人在选官时比丑的更受欢迎,这也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但最主要的还是看能力、才学和品行,容貌并不占重要地位。

  明清选官中的“以貌取人”被强化,体现了专制制度强化下“主子心理”的加强。

  阎步克教授指出,到了明清,容貌在选官时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在官员的考核中,容貌的评价竟占到了六分之一;科举殿试时还经常以容貌定状元,有的人甚至因为名字好而当上了状元。太祖朱元璋自己长得叫人不敢恭维,但对状元和官员的容貌却挑三拣四,十分可笑。很多有才华的人因为相貌丑陋而落选。

  在明清社会,如果说以前皇帝和选官部门“以貌取人”更多的是一种“爱美”的社会习尚的话,这时,皇帝和选官部门的“主子心理”得到更明显的体现。对此,阎步克教授分析说:“皇帝和有司有时候会以貌取人,这首先是因为他们未能免俗,屈从于以貌取人的社会习尚了;同时,这习尚升级为一种‘主子心理’:奴才的容貌得让主子悦目。这时专制者对臣民的予取予夺能力之大,已经到了这个程度:是以要求官员的身材和脸蛋也得让皇帝养眼开心了。”就像明朝皇帝,挑学生,挑状元,挑官员时经常以容貌作为标准。

  清代选官中有一种“大挑”之法,就是在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中挑选一等的3人作知县,二等的9人作教职,这种选举6年举行一次,其标准就是“身”和“言”,大挑时的验看实际就是以貌取人的。阎步克教授指出,这种以貌取人,具有一层游戏规则的意义

  “社会流动趋于活跃,无数士人奔竞钻营于仕途上,竞相推销自己,这时候就成买方市场了。朝廷是买主,士人的奔竞显示了对官本位的高度认同,这局面本身就是帝国统治的社会文化基础,所以不能让士人闲着;但国家的官缺很紧俏,因此又得建立一种游戏规则,以淘汰一批人,保留一批人,总得想办法把大多数的人卡下来刷掉。大挑的面试方法就有这个游戏规则的意义。”

  阎步克教授进而指出,士人们面对着考试,在容貌上任由满清王朝挑来挑去,“就是这个阶层进一步丧失自主性,独立精神和文化尊严的表现,进而是皇权强化,官僚政治强化的表现。”他认为,“历史后期以貌取人的情况,包含着‘主子心理’和‘游戏规则’的双重作用。”

  传统的心理惯性依然顽固地存在,内心的警觉和批判不应仅是一时一事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虽然政府努力贯彻人员选用时的公平公正原则,企业也以找到才学识兼备的人才为首要目标,可是在千年的文化传统的熏染之下,加之目前人才供求方面的买方市场,很多人依然有意无意地在“主子心理”“游戏原则”指导之下,选用人才。这是亟须警惕的。

  当我们看到大量青年为工作而整容,当我们听到依然有很多人因为相貌被排挤在成功的大门之外,我们应该意识到,对不良传统的分析和批判绝不应该是一天两天的事。

发现:以貌取人是本能?[回目录]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分别让一位戴金丝眼镜、手持文件夹的青年学者,一位打扮入时的漂亮女郎,一位挎着菜篮子、脸色疲惫的中年妇女,一位留着怪异头发、穿着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边搭车,结果显示,漂亮女郎、青年学者的搭车成功率很高,中年妇女稍微困难一些,那个男青年就很难搭到车。

  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仪表代表了不同的人,随之就会有不同的际遇。这不仅仅是以貌取人的问题。大家都了解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而研究发现,50%以上的第一印象是由你的外表造成的。你的外表是否清爽整齐,是让身边的人决定你是否可信的重要条件,也是别人决定如何对待你的首要条件。

  中国传统上会在新年来临前将屋子进行一次大扫除,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打扫一下自己,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不卫生的地方,所谓“细节出魔鬼”有时候就是一个小细节,就给别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说不定这就关乎你的人生大事。

  礼仪小知识

  什么决定第一印象

  即使在远古年代,外界已经对我们的祖先提出了要求:迅速判断面对的是朋友还是敌人。古人能否生存下来,取决于他们对第一印象的准确判断能力。

  媒体策划专家有一句名言:要给人好印象,你只需要7秒钟。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者们得以成功描绘出影响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

  第一印象的形成有一半以上内容与外表有关。不仅是一张漂亮的脸蛋就够了,还包括体态、气质、神情和衣着的细微差异。

  第一印象有大约40%的内容与声音有关。音调、语气、语速、节奏都将影响第一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中只有少于10%的内容与言语举止有关。

  试验显示,见到一个陌生人时,你头发的样式比面部特征更能吸引对方的注意。长发暗示着健康和性感,短发看起来自信而成功,自然、中长、没有特定款式的发型,则让人感觉智慧和真实。此外,握手也能传递重要信息。研究发现,那些握手时目光和你直接接触、手掌干燥、坚定有力、自然摆动而不是无力、潮湿、试探性的人,不仅能让你对他感觉良好,还将取得你的信任。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47219.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想了解更多成语大全网的资讯,请访问: 成语大全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604197.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