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大江之南是这样一道风景,柔婉而清丽,却在夜幕降临后沉淀出一种别样的静谧,宛如一池墨色荡漾在砚台中。
“那声音,那氛围,我似乎感觉到了远方传来的凄凉的《琵琶语》……飘渺的,清脆的,却已经褶皱的不成样子了……
——写在前面
没想到这么快我那坐藤椅的想法就实现了,不过不是乘凉,而是赏月。
同行人都吵着闹着奔向那一头的夜市去了,听说是买点儿绸子扇子的,连嘲笑我们有所谓的“江南小情结”的人们都和看了古风小说看多了似的,瞧见那些藏青色的、淡粉色的、紫罗兰色的手绢啊服装的都变得满心欢喜了。
互联网上所谓的“商业化乌镇”,我心里自是明白,想来倒没什么可以辩驳的,却是这样的乌镇,染上了人间烟火,便也不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沉寂了。
我干笑了下,夜晚的旅店也没见得有多少凉快,找楼下的老板要了把藤椅就坐在潺潺流动的小河旁,殊不知大江之南是这样一道风景,柔婉而清丽,却在夜幕降临后沉淀出一种别样的静谧,宛如一池墨色荡漾在砚台中。
夜晚的小镇,其实是令人捉摸不透的,静谧包裹着温暖荡漾在微风中,闭上眼睛仔细听还有从远处街市传来的喧闹声。仿佛是白天时镇子上的繁华,遮掩在比棉花糖还蓬松的云团中,倒映在比缎子还细柔的河水中,这时候耐不住寂寞,自己悄悄跑出来了,跑出来还不算,还要在街上人的耳边绕上几圈,然后窜到远远地地方去站在那里望着自己,像极了顽皮的小孩子。
这让我陡然想起了自己那个可爱的小外甥,那眸子明澈的,永远像清潭一样,无半点儿污秽,幽幽地盯着天花板,凭生出一股子清凉,一副世事未谙的样子惹人怜爱。谁道不想拥有那份清明?只是烟花易冷,世事难料,就算心里是想的,无数推辞,无数借口,到最后还不如那拂过脸颊的晚风来得真切。
想着想着微风擦着领口携来点儿芳香,吹得身后的珠帘儿哗啦作响,那声音倒是宛如玻璃球串成的风铃儿一样,响起来没有节奏,却和小孩子的笑声一样,清泠的,百听不腻。我仰头眯上眼睛沉醉在几缕清香中,一剪清月镶在夜空里,伶仃的倒影映在河面上,洒向街道的月白微光被一棵杨柳的枝条晃得零零碎碎,漾在木格窗子上影影绰绰的,轻轻地闪烁着。好像那月光也困了,迷迷糊糊地爬上藤椅懒懒地摇晃着,不一会儿便睡着了,老藤椅咯吱咯吱的声音如若一首古老的摇篮曲,回荡在风走过街道上,似那斑驳的树影,模糊,却是再温馨不过的。
那声音,那氛围,我似乎感觉到了远方传来的凄凉的《琵琶语》……
飘渺的,清脆的,却已经褶皱的不成样子了……
这是不经意的感触?还是源于魂牵梦萦的夜晚呢……
梦里老家?不过如此吧。
我无数次慨叹着,仰着摇晃在藤椅上心里甜蜜蜜的,好像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终于回来了似的,——而这种感觉,和一个明媚的下午,在微微刺眼的阳光下抬手遮着眼睛眺望远处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那各种清凌凌的欣喜轻轻地萦绕着回荡在心田,都是为了这个熟悉而陌生的江南夜晚,倒是像极了小时候终于得到了梦想中的古筝那样高兴。恍然觉得自己怎么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不过一转念,在这样充满了温暖和幸福的地方,任何人都会像小孩子一样的。这种对于家乡的依赖,是任何都抹不掉的情愫吧。
若是真正的回家也能这样温暖,别无他求了。
中国地大物博,这是我们小学时候的教科书就强调了无数遍的。那时我们捏着一支短短的小钢笔,那种稍不留意就会把墨水儿洒在作业本上染成一团墨迹的,一笔一划写出那个歪歪扭扭的“江南”,我们是向往文字中的意境的,殊不知汉字便是这样的神奇,一笔一划下能让你看到一个世界,无论是芳华尽染,还是苍白似水,那时候还以为江南是一个小小的镇子,被一群低山包围着,飘荡着熟悉的味道,而如今看到了大江之南的景色,不同于北方的豪爽,却夹杂着同样的朴素,令人流连忘返的,终是那份不退的专属南方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