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读书种子 dú shū zhǒng zǐ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读书种子】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读书种子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读书种子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读书人
[例句]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绝矣。(《明史·方孝孺传》)
百科解释如下: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发音[回目录]
dú shū zhǒng zǐ
释义[回目录]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回目录]
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示例[回目录]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明史·方孝孺传》)
用法[回目录]
作主语、宾语;指读书人
“读书种子”索解[回目录]
文/初国卿
关于“读书种子”,《现代汉语大辞典》解释为:“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其实,这种释义并不全面和恰当。
“读书种子”,里的“种子”既有自然界植物种子之表义,又有佛家精神结果之内涵。佛家将唯识第八识有生一切染净诸法之功能称为“种子”,认为前七转识能熏,第八识为受熏,摄藏前七转识所保留下的种子,在生命轮回时得以繁衍。所藏本有种子,虽具遗传作用,然必须胎儿神识所含之新熏种子与父母习气相同者,方有力量。可知此“种子”指的是前世善恶之遗传,加上自己本身的因素,即爱好、生发,特别是对某些事物的特别之缘。由此可见,“读书种子”中的“种子”,更多地是体现了佛家语义中的“种子”。它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而不是颗粒或微粒状的植物种子。诚如章太炎《建立宗教论》所说:“赖耶惟以自识见分缘自识中一切种子以为相分,故其心不必见行,而其境可以常在。”
如此,“读书种子”就不仅仅是指“能读书做学问的人”,而主要是指极爱读书之精神的承接、深入,并可影响、传递于后人,让文化像种子一样播撒开去,繁衍不息的一种境界。这一点从后来“读书种子”一词的使用上看,也非常清楚。如宋代任翔龙《沁园春》词中说:“那时节,果鳌头高跨,鹗首横飞。君休说是谈非。是则是干支带得来。也要他有个、读书种子,一丁不识,富贵何为。”清初钱谦益《列朝诗传》中有:“功甫殁......先辈读书种子绝矣。”清人王永彬《围炉夜话》里写道:“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力穑艰辛。” 再如清末民初时章太炎听说叶德辉被革命党人抓去,赶忙发电报为其求情:“湖南不可杀叶某,杀之则读书种子绝矣。”同样,当年陈独秀等人致电孙中山为刘师培求情,也是希望宥之,“延读书种子之传”。显而易见,以上用到“读书种子”时,或说“绝矣”,或说“留”“传”,均非指“读书之人”,而是特指“读书之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编辑的《中文大辞典》对“读书种子”的释义则比《汉语大字典》更为准确:“谓读书人世代相传如种子之衍生不息也。”因此,这“读书种子”既是某个人,也是某些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
“读书种子”一词最早见于北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巻六,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之“书种文种”条曾称引说:“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其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裴语,特易文种为书种耳。”周氏引唐代名相裴度“文种”之词和北宋黄庭坚的话,说明“读书种子”不绝,即可称名立世。由此可见,是黄庭坚在裴度的基础上创造了“读书种子”一词。后来,周密还以“书种堂”为自己的斋名。“读书种子”一词在周密之前还见于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之五:“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岂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这是说汉代文、景两位贤明之君“皆好书”,所以汉代传国久远。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66748.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272646.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