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克己复礼成语造句和典故

字典 |

2013-02-10 08:27

|

推荐访问

成语

【 liuxue86.com - 成语大全 】

成语名称:克己复礼 kè jǐ fù lǐ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克己复礼】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克己复礼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克己复礼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

[例句]   ~,以奉始终。(汉·班固《东都赋》)

百科解释如下:

克己复礼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目录
  • • 词语释义

  • • 孔子仁道

  • • 圣人修养

  • • 剖析

  • • 社会心理解析

  • • 人生目标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词语释义[回目录]

  【名称】克己复礼

  【拼音】kè jǐ fù lǐ

  【解释】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近义词】严于律己

  【示例】小官公谨忠信,~,奉公守法,正直无私。(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

  「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克己工夫,全在一个勿字。朱子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已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王阳明有云:「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礼对人生行为,具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诸作用,而能促进人与人间关系之圆满,有礼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礼为教,可见其由来。故论语子罕篇又载颜渊之言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兹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克己复礼」如上。

孔子仁道[回目录]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圣人修养[回目录]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孔子能够在晚年走出一生所追求恢复周礼的主张,是因为孔子心中的仁道不依附于周礼而存在。孔子解释自己推行周礼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这样的礼仪,仅仅是这样。而不是把周礼搁置在所有行为规范之上。孔子自己的解释是:“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孔子说明自己不学夏礼,也不学殷商之礼,而单单学周礼,是因为现在人使用。

剖析[回目录]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我们对孔子的这段话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何谓“复礼”

  我们前面讨论过《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的涵义”,知道“义以为质”中的“义”是“礼”的质,是“礼”的唯一标准。所以,“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2)“克己”的对象是谁

  “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另一种理解,“克己”是专指居上位的当政者,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也“克已”,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

(3)“克己”之意

  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自省、自责、自讼”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4)“克己”的内容“自戒”

  关于“克己”的“自戒”内容。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修自戒。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是强调遇事戒冲动。

(5)“克己”的关键是克什么

  说到底“克己”只是克制念头。《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是通明,狂是昏愚,心思通明为圣,倨慢为狂。而“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克己复礼只在克制我们的邪念,以立人之正念。

  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从“仁义”的概念“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和对“克己”含意的讨论,孔孟原儒的思想对人的要求都是对自己言,对君主居上位者言的,并且对居上位者有更高的要求,《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在君王与臣民之间真实作到“不偏不倚”,我是看不出孔孟之道有维护了谁、袒护了谁的意思。

社会心理解析[回目录]

  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从社会心理方面做出如下解析: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这种定义,对理解孔子心性思想的意义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明确了心性修养应以集体为重心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个人的欲望和社会公允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克制个人欲望,而选择社会规范。当时孔子个人认为,周礼是天下公允的行为规范,应该被广泛遵循。在对周礼的认识上,孔子显得过于主观了。社会所以遗弃了周礼,毕竟有着遗弃它的理由,实际上周代礼乐崩溃已经势不可挡了。如果搁置下孔子对周礼的个人看法问题,而考虑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冲突的处理原则上,孔子选择尊重多数人的感觉、尊重别人的感觉,并把这种尊重超越在对个人欲望之上。所以,周礼可以崩溃,而孔子的仁道却会长期存在。

第二方面

  承认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着冲突的一面。遵守社会公允的礼仪制度,常常需要克制自己。克,表明了对自身欲望的抑制,也表明了自身欲望和社会规范不是完全统一的。如上所述,孔子早年的心性思想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在“复”字上。克己复礼,而不是克己守礼。一个“复”字,说明这种“礼”已经失去了。既然已经不存在了,也就不是集体所期望的社会规范了。因此,“复礼”不仅是对自己欲望的不尊重,也是对当时社会心理的普遍不尊重。这不仅注定了孔子政治生涯的失败,也和孔子晚年对仁道的重新理解不完全一致。

人生目标[回目录]

  孔子以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为人生目标,对形成中国人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那种以献身社会放弃自我为荣的信念,使很多传统的中国人在为家庭、亲友和社会献出自己的劳动、财富甚至生命的时候,不是体会到了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从这方面讲,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中国人在困境中保持心身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当这些传统的中国人不能实现这种人生理想时,就经常把问题归结于自身,或陷入深深自责之中,从而引发了中国人特有的心身疾病倾向。这一点,则是研究中国人心身疾病所不能遗漏的,这就是“忠恕之道”。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8889.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想了解更多成语大全网的资讯,请访问: 成语大全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842899.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