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染指于鼎是什么意思?染指于鼎成语造句和典故

字典 |

2013-02-12 19:46

|

推荐访问

成语

【 liuxue86.com - 成语大全 】

成语名称:染指于鼎 rǎn zhǐ yú dǐ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染指于鼎】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染指于鼎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染指于鼎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 • 词 目 染指于鼎

  • • 古籍典故

  • • 今文翻译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词 目 染指于鼎[回目录]

  发 音 rǎn zhǐ yú dǐng

  释 义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用 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古籍典故[回目录]

1、《史记•郑世家》

  二十二年,郑缪公卒,子夷立,是为灵公。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於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坚者,灵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

2、《左传•宣公四年》

  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今文翻译[回目录]

  公子归生字子家,公子宋字子公,二人皆郑国贵戚之卿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对子家说:“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不禁摇了摇头,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却了动食指,说:“这谁不会!”公子宋哈哈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 ”

  不!这是它自己在动。不信你再仔细看看!”子家认真地观察了一会儿,再动了动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动与自己食指抖动的状态不一样。公子宋得意地晃着脑袋说:“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们哪!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

  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把一只已经煮熟了的甲鱼切成块儿。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可以分给好多人吃,决定把它分赐给大夫们尝尝、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翘了翘大拇指。公子宋笑着晃起了脑袋。郑灵公见这两人这么没规矩,不禁皱了皱眉头,问:“你们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含含糊糊地说了句:“喔,真有这么灵验?”便不再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大夫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儿的大甲鱼入在鼎(当时用来煮食物的青铜炊具)内由厨子装进盆子,先给郑灵公,然后给各位大夫。郑灵公先尝了一口,称赞道:“味道不错!”命人赐鼋羹一鼎,象著一双,自下席派起,至于上席。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而都没分到甲鱼。灵公曰:“赐子家。”宰夫将羹致归生之前。到了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但是,公子宋却呆呆地坐着。原来,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没有。

  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看着郑灵公,郑灵公正吃得很香,一边和大夫们说笑,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见子家也吃得起劲,一边还朝他扮鬼脸。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灵公因此大怒,后来酿成一场内乱。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337451.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想了解更多成语大全网的资讯,请访问: 成语大全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882682.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