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 高中高三 3600字
字 数: 36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高中高三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作文大全网(zw.liuxue86.com)有话说:小编辛苦弄了大量作文让您学习,你得支持我呀,要不然我可冤枉!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3600字的作文,题目为:《翻翻三代人的“雨花台作文”》,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上世纪50年代,渴望当个“战斗英雄”;上世纪70年代,畅想崇高的理想;进入新世纪,作文跃出套路更有个性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清明前后组织学生去雨花台祭扫革命先烈就成为南京甚至周边地区不少中小学校春游的固定项目,以祭扫为主题的春游结束后,老师们往往会要求学生写下一篇“雨花台作文”。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有些当年写过这篇作文的人已经成了爷爷奶奶,又看着孙辈们踏着自己走过的路,写下一篇篇同样的“命题作文”。本报向社会广泛征集“雨花台作文”以来,收到了不少读者的热情投稿,有不少老人遗憾于找不到当年的文字就给我们写来了游雨花台的回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一边是沉淀着记忆的泛黄的文字,一边是新新人类的思想火花,不同的“雨花台作文”见证着时代变迁。[三代人的雨花台作文] >>>回忆上世纪50年代 祭拜后最爱“打仗” 南京市民谷万中老先生 对于生活在城南地区的孩子们来讲,雨花台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地方了。如果听到教师说这次春游是到雨花台,男孩子最为兴奋,因为那是打游击的最好去处。
那时候的雨花台,没有围墙,不收门票,雨花台还有旧时遗留下来的几个钢筋水泥碉堡和多处光秃秃的小山丘,因此,它们是娃娃们一处天然“演兵场”。女娃儿考虑的通常是准备好牛皮筋,谋划着到野外那广阔的绿茵茵的草坪上大显身手。
到雨花台去玩,首先是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为先烈们祭扫陵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过后,我们便开始了向往已久的“自由”活动。恐怕是刚刚受到烈士事迹激励的缘故,在激烈的“战斗”中,同学们似乎比平常要来得更加勇敢,“冲啊!
杀啊!
”口号声震天动地,响彻整个山林,那样的情景令人至今难以忘怀。
>>>上世纪70年代 凭吊雨花台烈士墓 南京当年的语文老师洪怀义 四月五日,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拂着红旗。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无限敬仰的心情,来到了雨花台。今天,前来凭吊烈士墓的人很多,有工人、农民,有教师、学生,有共青团员、少先队员,还有外国朋友。
雨花台,这英雄的土地,洒遍烈士鲜血的山冈,红梅怒放,苍松挺立。雄伟的主峰,庄严地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毛主席的亲笔题词“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金光闪闪。我们献上了花圈,瞻仰着烈士纪念碑,想到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人类的幸福,英勇战斗,前赴后继。在敌人阴森森的监狱里,他们坚持斗争,对革命充满了必胜信心;在敌人的刑场上,他们昂首挺胸,视死如归,表现了革命英雄气概!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雨花台。
革命先烈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回来时,走在雨花石铺成的大道上,我们默诵着毛主席的教导“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 >>>2007年 永远地仰望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张雪伟同学 今天下午,全体初一同学去雨花台扫墓。
去的时候我们步行,同学们路上有说有笑。春寒料峭,许多景物刚刚开始生命的旅程,路旁的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刚抽芽的柳条随风摆动。
未到雨花台,一种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高大的灌木丛呈球状在台阶旁铺设开,几棵高大葱绿的树用力地向上生长。黄色娇小的迎春花星星点点地在枝条丛中散开,这一切能让人想到一样东西——生命。
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雕塑,雕塑很高,使我不得不仰着头看:一位威武英勇的战士两手套着挣断的铁锁。这雕像仿佛重现了他们挣断铁锁的那一幕。我心猛地一怔:是啊,铁锁再牢,也捆不住烈士的勇气,黑洞洞的枪口,也泯灭不了烈士的决心。
当全场安静,全体师生开始为烈士默哀。在磅礴的音乐声中,我低下头,闭上眼睛,我似乎感受到这音乐的凄凉,那时黎明的号角,是战士的口号,是激动的泪水,是胜利的欢笑。我无法回到那个时候,但我能想象得出从五四运动到南昌起义,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卢沟桥烽火,革命烈士的坚定信念,写在泪水里,写在血泊中,写在这首歌里。
随着音乐声越来越轻渐渐消失,我的幻想也回到了现实,这似乎是一次人格的净化,这里的石头是有体温的,雕塑是有生命的。在平静泥土下的长眠者,他们会有平静的长眠吗? 当这次扫墓接近尾声,即将离开这块灵魂的净土时,我又一次回头仰望那尊雕塑,这一刻,我们与烈士,在被过滤过的空气中,交换我们的灵魂——他们在等什么呢? 看着与进门一样的景物,我猛然顿悟:他们用血肉之躯为祖国迎来胜利的春天,现在的中国仅仅是一个开始,她将走过风雨,走过四季,需要我们把她装扮得更完美。等到中国位于世界榜首,他们就可以安息了。
上了校车,班里同学出奇地静,受了这场灵魂的洗礼,他们也一定想到这些,一定应许了自己。中国一定可以富强、发达起来,一定可以!
我回首渐渐远去的雨花台,那些伟大的烈士们,在你们碑前,我久久地仰望。
[不一样的文字,一样的情怀] 由于版面有限,我们从此次征文中选登了有时间代表性的3篇。第一篇是南京市民谷万中老先生写的。由于五十年代的“雨花台作文”随着岁月变迁,现在已很难寻得真迹,所以谷万中写下了回忆当年学校组织春游雨花台的文字。谷老自己总结,当年“革命教育是主旋律”,不过,在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新中国经历战争的洗礼刚刚诞生不久,孩子们对当一名战斗中的英雄非常向往。
第二篇作文是30多年前的清明节,时任凤凰街小学语文老师的洪怀义带着三年级的小学生去雨花台烈士陵园凭吊后写下的一篇范文。当时学校组织师生们共同编扎了花圈。洪怀义回忆,活动那天,一路上抬着花圈、打着队旗的同学走在队伍最前面。少先队员身穿白衬衫蓝裤子,佩戴红领巾,步伐整齐,缓缓前进。凭吊烈士墓时,个个神情凝重,向烈士默哀致敬,许多人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参观烈士史料陈列馆后,同学们在山坡上寻找自己喜爱的雨花石。“雨花台,我不知来过多少次,惟有这次感受最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洪怀义说。这篇文章1973年时被选入南京市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1983年又被编入江苏省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
第三篇作文是07年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张雪伟同学在游雨花台后写下的作文,这篇作文也作为优秀习作得到了该校蔡莹老师的推荐。
在阅读了这么多“雨花台作文”后,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谷万中的文章,原来50年代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一样,春游雨花台后也有丰富多彩的“自由活动”,那时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一样,对这样的“活动”充满了向往。不同的是,对烈士的悼念在不同的年代的作文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如金陵中学喻旭初老师告诉记者的,七八十年代的学生作文比较讲求政治性,尤其是去雨花台烈士陵园这样的地方,就应该要谈到崇高的理想,而且当时的学生们的确就是这样想的。90年代之后,大量文化元素涌入,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他们也更多地发展个性化的思想,这时孩子们的作文就不再按一个套路来写了,他们更多的注重写出自己眼睛看到的,内心想到的东西。然而,不变的是,不同年代不同的人去雨花台都会为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感动和振奋。
[只要用心写,都会深有感触] 金陵中学特级教师喻旭初老师带了几十年学生,看了几十年“雨花台作文”,他感觉尽管不同的年代学生作文都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学生们只要是用心去写的,都有很深的感触。
“我在金陵中学任教已经45年了,我第一次去雨花台是1963年,当时的雨花台很简陋,还没有雕像。我是一个人去的,感觉一个人很孤单。后来我每年都和学生一起去,一直到2003年。我觉得这样一种集体活动非常好,因为有特定的氛围,学生们喊口号,向烈士致敬,默哀。记得早些年凭吊完了还会组织学生到草地活动举行主题班会,大家谈心得,有很多学生会感动得流泪,真的很受教育。” 去年4月,本报还曾对中小学生最喜爱的春游去处做过一个小调查,结果发现现在的小学生们对春游雨花台仍然是兴趣浓厚,中学生中就有人认为年年去,失去了新鲜感。对此,喻旭初认为,现在学生学业负担很重,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传统教育心有反感,孩子们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他认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校在组织活动时没有动脑筋。现在很多学校组织学生去雨花台都是坐着校车来再坐着校车回,有些学校还发动有私家车的家长接送孩子,喻旭初认为这样很不好,他建议祭扫雨花台,如果学校不是太远的话最好还是步行去,那样更有意义。“学校组织20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走在大街上,历时40-50分钟,对学生要进行整队,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这既是对学生很好的教育,也是对市民的教育,大家都知道这是去雨花台凭吊烈士的。”实习生曲亚洲 本报记者石小磊 -编后:人人心中都有 清明作文情结 编者生于1979年,老家在苏北农村。虽然孩提时代没有拜祭过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但看到上面三个时代的雨花台作文,还是心有戚戚然。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近10年时间,编者都在老家上小学、中学,这十年的跨度,每个清明节,编者都要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到烈士陵园去扫墓。同样毫无例外,每次扫完墓后,老师都要我们写下一篇作文。
当年的作文我自己是怎么写的,记得已经不是太确切了。但作文里的几个关键语句却还真是历历在目,记得我的每篇作文里都有这样的字眼,“巍峨的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鲜红的大字”、“没有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近10年时间,这些语句我几乎是百用不厌。
相比上面三篇作文,编者这近10年的清明作文显得有些机械重复,缺少新意。但联想到我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一个迪斯科刚刚流行的年代,一个一部《上海滩》就能营造万人空巷场面的年代,一个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刚刚吹起的年代,您也许就不会太苛责编者的文章了。但让人高兴的是,从2007年的这篇作文里,编者看出了这代人心中蕴藏的巨大的激情和能量,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也切切实实感受到国家的巨大进步。
上面这三篇作文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但似乎是少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描述,希望编者的这段文字聊作一个小小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