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我一直认为乡下比城里的年味足,就连拜年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小时候,我天天盼着过年,不仅是期待除夕夜的绝味美食,心里总还惦着拜年的那些美事。
按老家的习俗,拜年是正月首当其冲的大事,也格外讲究。我家亲戚多,往往从初二开始,拜年一直延续到元宵前后,才能把所有亲戚家挨个轮上一遍。
正月初二,父亲会带着我固定去外公家拜年。这一天母亲分外忙碌,一大早要备好节礼,一份送给外公,还有三份给舅舅,他们都住在一个村里。拜年的节礼除必须的香烟果子外,还分别给外公和舅舅们各送上两斤猪肉,这是家乡的习俗,年年如此。
父亲一手挎着蒙上红绸、装着猪肉的篮子,一手拎着花布袋,大步流星往前赶。我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连蹦带跳跟在身后。去外公家要走上很长一段山路,中途得翻过三座山,需要近三个小时才能到达。
翻下最后一道山坡,趟过一条小溪,前面就是外公家了。我和父亲加快脚步,外公循声迎了出来。我甜甜的喊上一声“外公好”,老外公顿时喜笑眉开,伸出双臂揽我入怀。父亲将节礼放在屋内的桌上,和外公打过招呼后,外公便带着我们赶去三个舅舅家拜年。
外公平时自己住,只有过年时才会在舅舅家轮流住上一阵子。初二的中午,三个姨父各自带着小孩赶来了,大人小孩欢聚一堂、格外热闹。三个舅舅搬来各自的八仙桌连在一起,铺上桌布,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酒菜。外公端坐在上位,众人齐刷刷举起酒杯向他敬酒祝福…
父亲不会喝酒,但初二例外,总会陪外公喝上一点。酒桌上一阵喧闹过后,大人们围坐一起聊着家常,小伙伴们嬉笑打闹,玩的不亦乐乎。
赶在太阳落山前,我和父亲离开外公家往回赶。老家有个习俗,认为初二出门的当天不可以在外过夜。返程的路上,我一边开心的拆拜年红包,掏着满衣兜的炒花生、香瓜子,一边欢快的朝前赶路。
与父亲同辈或更小辈的亲戚家,父亲往往会事先给我约好几个同伴,让我单独去亲戚家拜年。尽管没有父亲陪在身边,自己还要背着节礼赶路,但丝毫没有影响我去拜年的好心情。一路上,伙伴们欢呼雀跃、嬉闹追逐,不知不觉我便来到了亲戚家里。送上拜年的节礼,亲热的问候长辈后,我便开始美美的品尝着点心、美食。吃过午饭,长辈们总会往我的衣兜塞上一个红包,还不忘放上一些炒熟的花生瓜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每次还会往我的布袋里装些甘蔗或鸡蛋做回礼。
告别亲戚家,我和同伴们开心返程。一路上,大家蹦蹦跳跳,没有半刻消停。有时走的路程比较远,吃了花生瓜子,依然觉得肚子空空。我便从布袋里抽出一节甘蔗,过上嘴瘾。毕竟是亲戚送的回礼,吃光了可不好。然而,我一路走着走着,吃了一节仍不过瘾,又会不自觉的将手伸进布袋,拿出第二节、第三节甘蔗,直到布袋空了为止。记得还有一次更厉害的,我和同伴们在返程中,竟然将回礼的生鸡蛋放进田埂用火烤熟,浓浓的蛋香味馋的大伙直流口水。
回到家里,母亲抖着空空的布袋,询问回礼的事,我不停地挠头,冲她一阵傻笑。母亲也笑着摇了摇头,没有再三责怪什么。(文/向往森林)
描写春节拜年的散文【五】
初一郎,初二女,初三初四野姑丈。
这是流传于吉安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初一这一天儿子到父母家拜年,初二女儿到娘家拜年。初三初四到一般的亲朋好友家拜年,在我们这,大年初一这一天,做儿子的,和做孙子的,都要去自己的大伯叔叔家拜年。这一天大家都起的很早,吃过早饭后就开始去拜年。有孙辈到爷爷家拜年,爷爷们则会拿出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孙辈们,祝他们有大了一岁。大家你来我往,热热闹闹的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在这一天,家族里的老大还会请小辈们吃年饭。情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同感受着新年的愉快。
初二到了,这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女儿们这一天从男方家回到娘家,通常都会带着大大小小的年货回娘家。像苹果,香蕉,糖等。女儿和女婿回家,是老丈人丈母娘最高兴的时候。以前女儿和女婿回来,丈母娘要准备鞭炮在门口迎接。现在则简化了。女儿和女婿的到来,老丈人都会拿出一瓶上好的酒,准备一些上好的菜来招待女婿们。在我们这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女婿到老丈人家拜年,丈母娘一定要煮三个蛋给女婿吃。表示女婿的贵重。儿子们在女婿回来时,都要陪女婿喝上两口小酒。老丈人还会和女婿聊聊过去一年的往事。如果有小孩的话,做外公的还会拿出压岁钱给外孙外孙女。这一天,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的拍张全家福。这一天,做外甥的还要到舅舅们家里拜年。在去舅舅家之前,都要准备好礼品给舅舅们。到了舅舅家,舅舅还要留外甥吃饭。外甥不吃饭是不能走的。
到了初三,则开始走一些一般的亲朋好友了。像同事,朋友在这天开始走一走就是了。初三开始就不在有什么讲究了。只是简单的拜个年就是了。有时好朋友之间走一走,吃个饭聚一聚。
春节是热闹的,大家聚在一起,聊聊过去的事。每个人都不再有什么烦恼。在春节文化的推动下,亲朋好友之间,既增加了感情,还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