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1500字汇总

字典 |

2023-02-12 09:47

|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开拓我们的视野,在阅读作者的作品之后,我们的内心也逐渐充实了起来。记录自己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下面的“《京华烟云》的读后感”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篇1)

  很多人都说《京华烟云》酷似《红楼梦》,描绘了富贵之家从兴盛到衰退的过程。

  在我看来,最为相似的,更在于小儿女的情思方面。《京华烟云》中的红玉,阿非与宝芬这三人之间的故事,与《红楼梦》中黛玉,宝玉,宝钗几乎一模一样。阿非就是活脱脱的贾宝玉的翻版,宝芬像极了薛宝钗,红玉在举手投足之间,也尽显林黛玉的气质。读后感·同宝玉与黛玉一样,红玉与阿非青梅竹马,彼此喜欢,最终却不能相守一生。最终宝玉娶了宝钗,阿非娶了宝芬,红玉和黛玉都香消玉殒,其名相似,连命运遭际都是相同。红玉向来便是多愁善感的性子,最后因月下老人签文上的一句“芬芬香过总成空”跳入池塘,成全阿非与宝芬。阿非为其哭过一场后,便也过上了自己的生活。我常想,不知日后的阿非是否还会想起,曾有这么一个人因为爱他而付出了生命。只有那一池的荷叶,曾弥漫着红玉悲伤的气息,见证了一位少女为了爱情所做出的牺牲之举。

  书的最后篇章中,说到了战争时期,木兰与荪亚站在庙门前,看着周边的光景。当军车和喊着爱国口号的人民从身旁走过时,木兰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光荣感,快乐感。木兰想起了她的父亲,立夫,曼娘。若是她们也能看到现在的这一幕,定是也会感到光荣高兴。看到这里,我真的希望这发生的一切只是一个梦,梦中经历的生死离别,灾难困苦,在梦醒的那一刻,全都消失殆尽。醒来时,一切都还是好好的,身边的人都还健康的活着,大家都能平安喜乐的度过一生,那样的日子该有多好。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篇2)

  《京华烟云》是20世纪30年代末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小说从清朝末年社会的大动荡开篇,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后到抗战初的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变化。但这一点仅仅是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而存在。林语堂先生在小说的著者序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他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那么在那样的尘世生活里,当代中国男女到底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呢?又是如何成为神州的自由民呢?

  林语堂先生从儒家和道家学说的结合中去寻找答案,他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掺和在一块,得到了一种儒道掺和的理想人生观,并通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姚思安,将这一理想人生观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城中隐士实是最伟大的隐士,因为他自己具有充分的节制力,不受环境的支配。也就是说,这种城中隐士是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姚家的主人,姚思安,正是这样的一位城中隐士。小说的开篇,就展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遭劫,皇室逃离,生灵涂炭,城内百姓纷纷外逃。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动乱频繁、兵荒马乱、灾难降临的环境中,姚思安仍能泰然自若、步伐坚定,完全不受环境的影响。在全家逃难而离开北京城之际,仍能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地安排一切。

  这位姚老先生沉潜于黄老之修养中,遇事冷静,处事不惊,是一位真正的道家高士。他从不心浮,因为他认为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他总是持着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的处世态度。他不会为小事所动心,而是要享受心灵的宁静。

  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宁静的心灵,使得姚思安对许多事情都看得很轻、很淡,尤其是在对待财物的态度上,更是如此。

  姚思安认为财物乃身外之物,你若把那些东西看作废物,那就是废物,并且他相信事物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任何人都不可更改其发展的轨迹。在女儿木兰担心那些古玩被掘走时,姚思安有这样一番妙论,他说: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所以他对难过的木兰说:若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来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水而已。

  姚思安对身外之物看得如此之淡,其实是经由他对物的某种理解,在心和物之间达成了某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物不足以为心累,心不至于为物役。这种对物的理解,正是庄子所谓的齐物。庄子认为,齐物的关键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物是不齐的,但是如果无心于不齐的话,这不齐之物的分别于我又有何意义呢?这也就不会为物所累,为物所役。此外,又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对于个体而言,没什么可以永久保持,永久拥有。既然这样,又何必去在乎那些财物的得与失呢?姚思安正是深深地参透了这一点,才会对财物看得如此之淡。

  而在对待生死问题上,姚思安更是秉承了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崇尚自然,是从人和自然的联系中来探讨生死问题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地、天、道的规范。而庄子则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构成人的自然物质是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把生和死铸入了无限的天地整体之中,身体是天地之委形也,生命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是天地之委顺也。人的生命产生的过程,就是由天到气,由气到形,由形到生命的过程,人的生命也就是气的聚散,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生与死的变化是自然之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非人力所能左右和改变。因此,人不应为生死意念所困扰,而应当以顺乎自然的态度去处理生死问题,反对人为的追生避死。

  正因拥有这样的一套道家生死观,姚思安在夫人去世时一滴眼泪也没流。他是这样对儿女们解释的:一读《庄子》,你们就会明白。生死盛衰,是自然之理。顺逆也是个人性格的自然结果,是无可避免的。虽然依照一般人情,生离死别是难过的事,我愿你们要能承受,并且当做自然之道来接受。

  但是在这一套生死观的背后,姚思安又有其达观独到的看法。在女儿木兰问他是否相信人会成仙时,姚思安便一口就否决了这种想法。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的真理,真正的道家会战胜死亡,因为死就是反诸于道。他还相信人的不朽,他对木兰说:由于你,你妹妹,阿非和你们所生的孩子,我就等于不朽。我在你们身上等于重新生活,就犹如你在阿通阿眉身上之重新得到生命是一样。根本没有死亡。人不能战胜自然。生命会延续不止的。

  由此可看出,姚思安如道家一样认为人是无法逃避生死的,但他同时认为人能够在精神上超越死亡。他认为生命一开始就化入了群体,一开始便注定了它将在无尽的生命链中永远存在,于是瞬间和永恒的虚假对立消失了。正如《庄子养生主》最后的结束语: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姚思安以道家的思想处世待物,他自称为道家,然而他却又说自己并不是道家,他的道要比老庄之道更宽泛,是对道家学说的扬弃和发展。他肯定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在很多时候都顺应自然之道,但同时他又摒弃了道家逃避人生的消极之举,将儒家积极的人生观融入其思想当中,并把这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道家学说中的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的观点,使他对人生、世界无不静观处之,对家庭、社会总能找到一种心理平衡;而儒家思想中的明性达理,则使他不断完善个人修养,永保赤子之心,且重视家庭亲情,关注家庭和国家的命运。

  面对大儿子体仁的愚顽和放荡,当知道体仁是扶不起来的粪土之墙时,姚思安又把希望寄托于小儿子阿非;他热心于二女儿莫愁与穷书生孔立夫的婚事;他虽然不赞成小儿子阿非与红玉相爱,可从不干预,对阿非与宝芬的结合则顺水推舟;他主动出主意,并亲自出马,帮木兰挽救了丈夫和家庭。

  在国家命运面临改变之际,作为道家代表的姚思安更是表现出与作为儒家代表的曾文璞截然不同的态度。曾文璞一直坚守着儒家的思想规范,然而他并没有如孔子般追求入世。在他看来,革命就等于人类文化到了洪水猛兽时代。他倒不在乎清朝被推翻,他怕的是随后而来的变化。这位刚强坚定的儒家信徒,看得出一段大乱即将来临,打算明哲保身,不被卷入。革命爆发之后四天,他便去心已决,不再踌躇,不再恋栈。而一直潜心于道家学说的姚思安则与其相反,他对国事仍时时关注,而且同情变法的光绪皇帝,批评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出巨资支援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拥护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对日抗战。对姚思安而言,生意可以不做,家事可以少管,但国事不能不关心,革命不能不支持。

  儒家积极的人生观使得这位道家之人不会像庄子般飘然物外,而是重视现实生活,并善于享受人生。他不惜重金从一个破落的旗人贵族手中购下王府花园,旨在享受园林之雅趣。在自认为完成了世间应尽的各种义务之后,他离家外出游历十年,住道观,访古刹,踏遍名山大川,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我,寻找乐生之道。出家十载,七十高龄的姚思安终于得道不俗。他信道又超越了道,他觉得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进而寿终正寝才合乎道,也是人生之乐。姚思安并不赞成庄子那样死后曝天原野,而是又回到了烦俗的儿女身边,要在儿孙的环绕下安享天伦之乐。

  从姚思安的处世哲学到生死观念以及其生活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作者精心塑造的这位理想道家人物并非老庄哲学的翻版,他只是抓住道家的基本精神,而摒弃其偏颇、绝对化的因素,故这里有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而没有退回原始、没有对社会的逃避;主张适时的自我克服,而没有绝对的自我否定。姚思安的这套掺和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人生观,即是林语堂先生寻找到的一种儒道掺和的理想人生观。这套人生观,使得这位身处乱世之中的姚老先生,始终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处世总是不偏不倚,并成为了一位真正的神州自由民。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篇3)

  2005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宁夏银川,从武汉到银川没有直飞的飞机,中途须在咸阳机场转机,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机场的一个小书店里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这本书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是看过的,只是那时囫囵吞枣,并未真正能够理解;工作后却也没了大把闲散的时间再读,就留下了自己不觉的遗憾。现在出差一个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冻的季节,既缺水,也没有下雪,树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当地极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还是羊肉,感觉除了冷,还是冷,西北的风景也不能领略到。只是晚上窝在宾馆里看这本小说,才觉得这趟差还值,有大块的时间看了本好书。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当时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爆发,作者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因为受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初看觉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语言也缺乏个性,看起来有些累人,但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说情节曲折,展现了1900年至1938年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充分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的变幻。

  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国学大师辜鸿铭、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这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贯穿始终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先生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是很有道理的。的确,当我翻开此书,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书中首题便是“道家女儿”。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来说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这也使得木兰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变迁中,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后来变为村妇,过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她始终保持着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也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这样的思想修成,最终使木兰成为了一个聪慧、勇敢、忍苦、大气的女性代表。这也许是我们读这本小说应该得到的启示吧。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篇4)

  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国学大师辜鸿铭、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这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贯穿始终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先生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是很有道理的。的确,当我翻开此书,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书中首题便是“道家女儿”。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来说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这也使得木兰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变迁中,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后来变为村妇,过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她始终保持着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也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这样的思想修成,最终使木兰成为了一个聪慧、勇敢、忍苦、大气的女性代表。这也许是我们读这本小说应该得到的启示吧。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篇5)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

  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篇6)

  在图书馆翻到了这一本英文版的《京华烟云》。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好在看过电视剧及中文版,大体能够理解.

  林语堂先生一生多用英语来写书向国外介绍中国悠久的文化和中国人民淳朴的生活。这正是他旅居海外时用娴熟优美的英文完成的巨著,向那些鄙视中国的外国人介绍中国真正的文化。

  《京华烟云》主要描述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从19xx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展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该书还被视作现代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曾提到:“(该书)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个,丫头亦室来个。大约依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妈,阿非则远胜宝玉。”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一样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梦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异常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99.,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梦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

  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我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可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一样,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一样——木兰的冲动和梦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当然最让人佩服的是木兰——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我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简便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终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我。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终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我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能够战胜!海明威说的好:“人能够被毁灭,可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4638937.html
延伸阅读
相信不少人都读过作品这本好书,那么开始动笔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吸收这些知识。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石头汤读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
2023-02-12
是不是感觉对写作品读后感感到没有头绪呢?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中,让人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大多数人可以将这些细细品味作品后的感悟记录下来,敬读阅读小编整理的读后感一个人。读后
2023-02-12
我们特地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关于林冲的读后感。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思想才行,用心去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总能从中收获许多感动。那么这时我们更应该写一篇读后感
2023-02-12
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去写呢?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一件事产生了新的看法时,我们需要保持着我们当时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写出一篇读后感。也许以下内容“名著读后感”合你胃口!希望对你的工
2023-02-11
如何让读后感更具个性化呢?有很多书籍能让我们有许多感触。作品中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话语是时候展现出来了,敬读阅读栏目小编整理的骆驼的祥子读后感。骆驼的祥子读后感【篇1】祥子,在众人眼
2023-02-11
在写作中,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只不过必须建立在读后的基础上抒发感想。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我们对其中的场景深深向往。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
2023-02-06
本文为出国留学网推荐专题“家风读后感”相关内容。家风读后感篇1这是一部以家庭、家教、家风为主题的儿童小说。寄居在城里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唐一诺,为了交乒乓球特训班费用和贴补家用,和同学
2023-01-19
读书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正如我们看书,每次阅读作者写的作品都有新的体会,我们每个人在读过这本书后都会有所感受。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收集的“裙
2022-12-23
女娲读后感【篇1】这个星期我读了7篇神话故事,有《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常娥奔月》等,这四个故事也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它们最先在《山海经》一书中较为完整地出现
2023-01-19
读后感故事篇1我的好朋友借了我一本书,书名叫公主故事。我带回家后,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当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觉得我在这本书里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知识。比如《自私的巨人》,他想让整
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