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1000字精选

字典 |

2023-02-21 09:02

|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也许以下内容“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合你需求,敬请参阅本文。能够在短时间内保证一篇好文档的产出,是很困难的事情,这时可以参考网络上的一些优秀范文。读范文的目的是不照抄照搬,而是学习其框架。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1)

  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更好的理解《安娜·卡列尼娜》,所以特意去看了同名电影,然而,从头到尾,她们的爱情都给我带来一种压抑的心情,所以我个人并不看好她们的爱情。

  书中的介绍是,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感情纠葛,展现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在文中难以一一概括,所以我单独谈谈他们的爱情。

  书中描述到: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女性,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产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在影视作品中,我看到的安娜没有遇到伏伦斯基之前,是一个家庭和谐,地位显赫的上流女性,她拥有她的孩子,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官场达人,活跃于政界高层。安娜与伏伦斯基相遇是安娜卡列尼娜去为哥嫂调节关系的时候在车上认识的,当时的伏伦斯基是个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的强壮男子,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包括了安娜嫂子的妹妹吉提,不过伏伦斯基只是与她调情,并不想和她结婚。首遇安娜,伏伦斯基变被她的气质所吸引,所以跟随安娜的脚步,出现在安娜出席的许多舞会大献殷勤,从而逐步俘获了安娜的心。

  书中是褒扬安娜的,对她的敢爱敢于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我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并不为她们的爱情所动容。感觉她们的恋爱是不见得光的,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即使不是在那个年代,放置到现代社会,他们也会遭受到世人异样的眼光。有些人说,爱情是自由的,人们要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可是去追求爱情时候,是否承担了该有的责任。爱情的自由,不是想分手就分手,自己是大胆去爱了,可是有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不幸与遗憾。

  安娜是一个有夫之妇,而伏伦斯基的出现,我觉得是一个小三在干扰他人的生活。虽然说卡列宁缺乏情调,不懂爱情,可是在电影中卡列宁始终包容安娜,在那个社会,他知道安娜的出轨是一条不归路,在这条路上一定是困难重重的。卡列宁对安娜说自己没有一点错误,他的宽容曾经使伏伦斯基陷入苦恼,一度想放弃对于安娜的爱情。为了追求爱情,安娜抛弃了自己的家庭,虽然想念儿子,但是却选择离开。安娜的爱情并不能走远,偷来的感情总会有累了的一天。伏伦斯基开始追求安娜的时候是狂热的,不顾世人的眼光,而得到安娜的时候,却开始考虑到自己的地位与面子了。伏伦斯基拥有帅气的容颜,他没有矜持,而是和其他贵族女性调情,达到自身内心的满足。他总是不顾后果的,伤害到的是喜欢他的女子们。是伏伦斯基给她们许多幻想与痛苦绝望,朝秦暮楚的。书中批判卡列宁虚伪,而伏伦斯基不是伪君子吗?在世人的谴责下,伏伦斯基开始畏惧了,安娜可以为了他放弃一切,而他不能。他累了,他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一次吵架,伏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伏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对于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我始终无法送上祝福。因为爱情需要感性和理性相结合,不能为了一时的欢愉而不顾后果,那种结果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爱一个人需要考虑对方的家庭以及将来的生活,敢于爱,但也不要过分自私。如果没有伏伦斯基的出现,安娜会一直陪伴这卡列宁到老,而且他的儿子谢辽沙也会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一个完整的家庭。爱一个人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爱错了,不但是恋爱双方的悲剧,也是自己家庭的不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不要爱错一个人而遗恨终身。当然,也希望一些人不要为了个人私欲而破坏其他人的家庭,小三的行为是可耻的,是令人深恶痛疾的。偷情者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无比钟情,可是那也是一种矫情而已。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2)

  酝酿好睡意,和朋友道了晚安,放下手机准备睡觉。刚眯上眼睛又忍不住摸出手机,刷朋友圈,刷微博,逛豆瓣。从困倦状态到清醒状态,十分睡意只剩一分,想起前几天看完《安娜卡列尼娜》一直想写未写的读后感,便坐起来打开电脑。

  睡觉这件事儿倒是和码字有几分相似,它们都有即时性。如果不趁着自个儿特别困的时候入睡,之后便再难入睡。如果不趁着灵感光临之时多码几个字,之后怕是很难憋出想要的内容。

  文化碎片化的时代,每天被微博微信数不清的垃圾信息覆盖,我们都进入了一个浅阅读的状态。安安静静地看完一整本书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地铁站慌张的步伐,人们永远在赶时间。

  所以我更喜欢回老家时随手备几本书。因为没有比在家那种没有烦恼慢悠悠的节奏更好的阅读环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我老妈所说,回家的我简直变成了她的寄生虫。不用洗衣做饭,不用收拾打扫,一切家务都被我那勤劳贴心的老妈承包了。

  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就好像和其中的每一个人物完成一段长长的旅程。共同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临末分别,怅然若失。

  女主安娜,美丽大方,身段迷人,举止就是上流社会的女人们的高贵优雅。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很难不会喜欢上这样一位可人儿。这样的美丽刚好是导致她悲剧的基础。

  安娜在十七八岁就嫁给了老公卡列宁。一个优雅美丽的女士配上一位事业有成的男子,无论在谁看来都是极好的组合。十几岁不懂爱是什么的安娜就这样迷迷糊糊的嫁给了卡列宁。每天穿上精致的礼服穿梭于圣彼得堡的各种舞会。直到她在火车上遇见了弗伦斯基。

  用现在的话说,弗伦斯基就是一位顶级的高富帅。英俊的外表,丰厚的俸禄,并且有着军官的骁勇。两人第一次相见,就被对方深深吸引。如果问我是否相信一见钟情,我相信。只不过,一见钟情从来都是男神和女神之间的游戏。

  安娜遇见弗伦斯基就像一本好书落入一个能读懂她的人,一架钢琴遇上一个真正能用她弹出美妙旋律的人。她开始意识到她和卡列宁之间并不是爱情,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为了结合而结合。卡列宁只是把她当作拿得出手的花瓶,可以传宗接代的妻子。弗伦斯基却把她当作一个真正的女人看待,爱慕她,欣赏她,疼惜她。这恰好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最为需要的。

  随着和弗伦斯基的爱火越来越旺,摆脱卡列宁束缚的欲望便越来越强烈。实在难以忍受痛苦的安娜选择主动和卡列宁摊牌,而老公卡列宁的处理方式更加使她厌恶。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卡列宁向安娜表示只要安娜愿意断绝和弗伦斯基的关系,他可以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陷入爱河的安娜无法做到,两人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不顾世俗的眼光,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安娜和弗伦斯基公开出现在各种宴会上,沦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相对于男人,那个时代对于女人要严格得多。在大家眼里,弗伦斯基是又征服了一个女子的极具魅力的男士,安娜则是一个抛夫弃子的堕落的女人。渐渐地,安娜被上流社交圈孤立,贵族们都以和她交往为耻,除了几位极其要好的朋友。

  然而压垮安娜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她对弗伦斯基的猜忌。弗伦斯基仍然流连在灯红酒绿的宴会舞会,安娜只能独自呆在家中。久而久之,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将她吞噬。她害怕弗伦斯基爱上其他女人,她害怕自己对于他没有了吸引力。这种害怕后期近乎畸形。

  在安娜看来,她为了弗伦斯基背叛了丈夫,扔下她心爱的孩子。而他怎么能爱上别的女人。为了报复他,让他后悔,她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火车站结束了生命。

  安娜自杀后,弗伦斯基完全变了一个人。从风度翩翩侃侃而谈变得沉默不语,如同行尸走肉。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决然前赴战场。因为,他的心早已随着安娜死去。

  很多看过小说的人都喜欢安娜,认为她美丽勇敢,敢于面对自己的感情。可我就是喜欢不上来。在我看来,安娜这个角色过于自私,且不理智。因为她的勇敢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这个故事中所有相关人的悲剧。老公卡列宁,儿子谢辽查,弗伦斯基。结局安娜一死了之,留给弗伦斯基的却是永久的悔恨,足以彻底毁掉他。当然,作为男主介入别人家庭的弗伦斯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罪有应得。

  我更喜欢小说的另一对列文和吉蒂。可以说,吉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也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女生。

  她虽然魅力不及安娜,但在遇见安娜之前,花花公子弗伦斯基也是为她倾倒。她有女人的美丽,也有女孩儿的善良天真。在丈夫列文因为别人对她的仰慕吃醋时,她没有怪丈夫小心眼儿,而是尝试理解他的感受,并且答应了列文将客人送走的无理要求。弗伦斯基转而追求安娜后,吉蒂生了一场大病,每每想到自己向弗伦斯基示爱没有得到回应就无比羞愧。一个美好的女孩当有这样的自尊自爱。

  我一直相信安娜的悲剧是注定的。一个没有尝到过爱情滋味的如此尤物穿梭在光怪陆离的社交圈,她怎能全身而退。

  生活没有偶然,所有结局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3)

  伟大文学作品自有他伟大的道理。这部书中,安娜、列文都有着蓬勃的力量,勇于追求幸福,勇于做真实的自己。安娜侧重于自我2的感觉,列文侧重于自我1的思辨。

  但在列文看到吉娣的一瞬间,所有的思辨都烟消云散,爱情的神奇力量绝不是理性思辨所能对抗,这种feel无法抵抗,只能臣服。与吉娣结婚后,列文又开始经常思辨,用头脑理性的审视着生活,这让他陷于痛苦之中。一次闪电暴雨的来临,列文发疯似的去救吉娣,当他找到吉娣时,看见她安全的躲在树林里,内心顿时涌现出无穷的喜悦。这时候他才感知到放下思辨,尊重潜意识的指引,才会通向幸福。

  但原本忠于内心的安娜,由于自我组织力不够强大,受不了世俗评价对她的撕扯,自我逐渐破碎。与此同时,她与伏伦斯基的亲密关系渐渐扭曲成病态的二元共生关系,更不幸的是安娜处于被伏伦斯基“吞噬”的那一方,这种心理上的“退行”,使得安娜越来越偏执,最终丧失了自我。安娜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最终自杀。

  活出自我是这本小说最宏大的议题。安娜与列文,这两个人都是可爱的人,他们的高光时刻,就是最忠于自己内心的时刻;他们最迷茫的时刻,都是最找不到自己的时刻。通向自我的路,就是通向澎湃力量之路,就是通向自由之路。这条路很不好走,布满荆棘,有的时候这些荆棘不光会划破皮肤,更会直插心脏。

  安娜通向自我的荆棘路上,最锋利的那颗荆棘刺,就是超我的压抑,就是外部评价对她的撕扯。因为外部评价的严酷,安娜越来越深的躲藏进她和伏伦斯基构建的二元世界,但二元世界本身就是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走向黑暗。

  列文通向自我的荆棘路上,最锋利的那颗荆棘刺,就是自己的理性思辨。列文相信自己的大脑,胜过自己的身体,作文相信自我1胜过自我2.但与吉娣亲密关系,让他见识到了自我2的蓬勃力量,最后终于顿悟(真的是顿悟,托尔斯泰最后花费了几万字去描写列文是如何顿悟的)。

  安娜死了,列文活了。托尔斯泰在警示我们,追求自我可能有巨大的风险,但也鼓励我们像列文那样勇敢地追求自我。所有的伟大文学作品,都是在拨开人性的迷雾,向我们展示着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4)

  我始终相信,读书是一种交谈—与心灵,与思想交谈。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们可以与一些灵魂相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这正是我读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感触。

  而我之所以会一直热忠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的原因,那就是这本书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本质,这也许在许多别的作品中都出现过,而《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是经典之作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于一场大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我认为书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书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不仅如此,书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安娜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谴责。最后,她选择了冲破旧的宗教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起,这正好与当时的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令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生命之火焚成灰烬。当然,她的悲剧,伏伦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固然可以为了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于两人之间的不和,使得拿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终于卧轨自杀。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美人性的蹂躏。“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通诉。

  书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

  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有差异的。但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

  列文是个大地主,但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当时的农村经济也受到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影响,列文为此忧心忡忡。他主张实行对分制(收成一半归农民,一半归地主)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农民世代受地主剥削,积累了惨痛的教训,是不会听从列文的主张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使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并亲自做农活的列文最终一事无成,其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想自杀,以致藏了绳子以免上吊,不带枪以免向自己开枪,这真是悲剧!这种悲剧也正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土地所有制问题不可能真正的解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调和,列文希望别人幸福,希望俄国富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灵魂也受到当时黑暗社会无情的蹂躏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书讲的是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都是通过塑造这些家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使观众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社会的实质,不愧为名著!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5)

  电子书,大半个月,早晚通勤时间在地铁上读完。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标题不太贴切,正如一些短评中所说的那样,就好比是作品明明是“红楼梦”却起了个“林黛玉”的标题。我理解托尔斯泰并不只是想写一个出轨女人的故事、而是想要展现当时的俄国贵族社会的全景,但是,无论怎么看,我都觉得安娜和列文的两条线关联度太弱,完全可以各自单独出一本书。

  再说故事本身,因为前不久才看了《包法利夫人》,印象极为深刻,而且两部作品的主题也很类似(抛开列文线不谈,毕竟它的标题是“安娜”),所以难免心中作了对比。托尔斯泰的文字时代感很强烈(一看就知道是19世纪的文字),他的心理描写自是精妙,但也赘述略多。

  而福楼拜的文字(至少在《包法利夫人》中)则更有一种能够穿越时代的微妙和简练,可以说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它的文本有“文学”本身的魅力,读起来更一气呵成,更打动人人心。说到对于两个故事的具体感受就是,比起安娜,我更同情爱玛——当然,会有这种感受,也许是因为安娜是真正的上流社会的妇女,而爱玛是典型的小布尔乔亚、更能代入我自己?

  另外,今年年初我还读完了《战争与和平》,两部大作加在一起让我有种感受——关于托尔斯泰的作品,评论家们赋予它们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大过了“文学”本身。托尔斯泰的眼界和格局显然受了俄国和自身阶级的约束。他的前半生(至少体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中)太过看重宗教和改良的作用。

  他会有改良派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他毕竟是贵族,而且是大贵族。他作品中的角色都是贵族,而普通的俄国人民(尽管他本人对他们抱有极大的同情)是纯粹的NPC和背景板。而在十九世纪,在远比俄国发达的西欧,社会的精英们已经开始批判那束缚着社会进步的旧制度、转而歌颂人民和革命了。

  写于十九世纪70年代的《安娜·卡列尼娜》还在反复讨论俄国要如何改革,而在十年前,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就不遗余力地歌颂着反抗压迫的人民和英勇无畏的革命者了。我想,这大概就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区别吧。不过,托尔斯泰和雨果在思想上有一点倒是相通的——他们都相信“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且,他们也都喜欢在作品中“开专栏”。

  当然,托尔斯泰本人的确是值得尊敬甚至崇敬的,也的确配得上“俄国的良心”这种称号。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不喜欢戏剧化的情节,但是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书,那么他在晚年对于自己“死”的抉择(堂堂公爵大人、俄国的良心,决定抛下自己“罪恶”的家庭和“堕落”的生活,离家出走,在途中的火车站因感染肺炎死去),却给自己这部“书”留下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局,一个极大的升华。几年前在读到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托尔斯泰篇时,我的确感受到了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人的伟大。

  我向来不太喜欢艺术家的“死亡效应”,主要是他们的粉丝太刻奇了。而且有许多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学、诗歌、音乐、绘画)实际上水准平平(具体不点名了),但是就因为其创作者的死(意外、自杀或者“英年早逝”),作文而给它们加上了一种令人追捧的光环,毕竟对于某些人来说,喜欢“死人”的作品是一种时尚。

  但是,对于托尔斯泰,我不得不心生敬畏。他自己这本“书”,和他那些印成铅字的作品同样可以流芳千古。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6)

  我始终坚信,读书是一种交谈与心灵,与思想交谈。在这样的交谈中,咱们能够与一些灵魂相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这正是我读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感触。

  而我之因此会一向热忠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的原因,那就是这本书是透过人物塑造来反映社会本质,这也许在许多别的作品中都出现过,而《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是经典之作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所反映的俄国正处于一场大变动中,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我认为书中的安娜和列文最能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本质。

  书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生。不仅仅如此,书中的安娜在人性上也是极美的。安娜遇到铁路工人惨死,极为怜悯,竭力想减轻其家属的苦难;兄嫂不和,她对嫂嫂陶丽的劝说,使其受到莫大的安慰;对儿子谢辽查的母爱,更是感人肺腑。可她的丈夫卡列宁则是个做官的机器,虚伪冷酷,正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虚伪,猥琐、残酷和自私的化身,与安娜的真诚、善良截然相反。安娜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卡列宁的控制压抑中的感情丰富又有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的时期,是很容易爱上伏伦斯基的。在这之前,她的内心也是矛盾重重的,畏惧社会舆论的谴责。最后,她选取了冲破旧的宗教道德观念与伏伦斯基走到了一齐,这正好与当时的俄国的社会道德观念相违背。自然只有被重新燃起的不令当时社会状态的自我性命之火焚成灰烬。当然,她的杯具,伏伦斯基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他固然能够为了安娜放下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他毕竟是贵族子弟,不能把自我的生活长期局限于两人之间的不和,使得拿娜身上的舆论压力越来越重,世俗目光与长期离开儿子的母性的痛苦以及伏伦斯基感情的淡化使她内心一片空虚,最后卧轨自杀。这一切正反映了俄国社会对极美人性的蹂躏。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

  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的临终之言正是对当时俄国社会深切的通诉。

  书中除安娜之外,列文也是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

  列文与安娜无论是从生活环境、方式,还是从人性、爱好上都是有差异的。但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共同之处:善良、真诚、个性顽强都代表了俄国上流社会中的少数优秀分子,对不公平的社会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

  列文是个大地主,但不一样于一般的地主,他有改革的愿望。当时的农村经济也受到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影响,列文为此忧心忡忡。他主张实行对分制(收成一半归农民,一半归地主)来提高农民的用心性。但是,农民世代受地主剥削,积累了惨痛的教训,是不会听从列文的主张的,他的改革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使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并亲自做农活的列文最终一事无成,其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想自杀,以致藏了绳子以免上吊,不带手枪以免向自我开枪,这真是杯具!这种杯具也正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动荡的社会中,土地所有制问题不可能真正的解决,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更不可能调和,列文期望别人幸福,期望俄国富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灵魂也受到当时黑暗社会无情的蹂躏

  《安娜卡列尼娜》整部书讲的是几个不一样家庭的不一样遭遇,都是透过塑造这些家庭中的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使观众透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领悟到当时俄国社会的实质,不愧为名著!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7)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人世间最美好的,永远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他无法立即记起他想说什么。最近,醋劲大发的现象在她身上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这使他感到非常害怕,而且,不管他如何掩饰,都使他对她冷淡了,尽管他知道她吃醋是因为爱他。他曾多少次对自己说,得到她的爱是一种幸福;现在她爱他,就像那种把爱情看得重于生活的所有其他幸福的女人所能爱的那样,可是与从莫斯科一路跟踪她的时候相比,他离幸福远得多了。当时他认为自己很不幸,但是幸福就在前面;现在他觉得最大的幸福已经过去了。她已经完全不想他最初所见到的那个女人了。

  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今非昔比了。她整个身体变宽了,当她谈论女演员时,脸上有一种使她的脸变得难看的愤恨表情。他望着她,就像一个人望着被他摘下来的一朵蔫了的花,这个人是因为花朵美丽而把它摘下来,并且把它给毁了,现在他已难以看出它的美了。尽管如此,他觉得,当初在他的爱情比较强烈的时候,如果他真的愿意的话,他是能够把这一爱情从自己心里抹去的;但是现在,酒香此时此刻他似乎感觉不到对她的爱的时候,他知道,他和她的关系是不可能割断的。

  仅仅看上面这一段,就能感受铺面而来的沧桑、无奈和失落,让人乏力。人都是那么个人,都有一颗噗通跳动的红心,但心动的时刻永远那么短暂,随之而来的是长长久久的平淡。于是这平淡中生出了厌,生出了腻,生出了焦躁的烦。

  为什么人类世世代代歌颂珍惜,因为这是最难做到的事情。欲求不满,总想要更多,所以美好的永远在眼睛望向的别处。

  安娜的一生像一首史诗,可身在其中只能感觉到悲凉。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篇8)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写书评!看完这本书感慨颇多。优雅美丽的安娜,在莫斯科车站邂逅了彼得堡的花花公子,风流倜傥的佛隆斯基。在安娜回到彼得堡,佛隆斯基对她狂热的追求。面对佛隆斯基的追求,想着自己的丈夫卡列宁的虚伪,安娜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放弃婚姻。最终的结局是悲惨的。让我明白理想是敌不过现实的。

  安娜在所有人的眼里似乎具具备了完美女人的条件,在佛隆斯基初次遇到她,被她的气质与美丽深深折服。在交际场上最受欢迎的吉蒂眼中的的安娜是与众不同,格外迷人的。是令人羡慕的。但是,是人都有她的劣根性。安娜的失败是在与她所处的社会和爱的人,还在于她拥有对爱情的偏执。安娜生活在没有爱情的家庭里,想到和卡列宁过着虚伪的生活。而卡列宁面对着妻子的出轨,他也没所谓。就因此事引起众人的注意,他才感到不安。面对不在乎自己的男人,连爱情的都不懂的男人。青春美丽的安娜对于英俊潇洒的痴心者追求,尤其自己也蠢蠢欲动。不甘心现状,觉得完全可以拥有美好的爱情,为爱情而活。对于爱情的渴望,年华正好的女子,在邂逅公子哥,并被其痴缠追求着,在爱情和安定生活,还有骨肉面前,对于向往爱情的自由的安娜。她无法做出偷情之外的选择。

  在彼得堡安娜生活是压抑的,每个人都渴望自由生活,不想让生命按部就班的人的平淡下去。所以安娜做了,同时也无法挽回。但她不知,爱一个男人,也不能把自己全部都交出去,也要给自己心的角落,供自己累时歇歇。她不知,爱一个男人,要给对方自由。

  这里简单说说佛隆斯基,他是花花公子,是不婚主义者。他不刻意追求爱情,不过他喜欢漂亮的女人。他潇洒倜傥,仪表堂堂,也是众多女人中的梦中情人。他不由自主和安娜产生了爱情改变了他。他为安娜放弃一切,前途,名誉,地位。陪安娜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爱情是阶段性的,永恒的爱情是很少的。佛隆斯基在激情冷却以后。即使爱情依旧,也敌不过现实。生活的需求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作为男人是许多天地需要翱翔。而安娜把爱情当作自己的唯一,把爱人当作自己的唯一。最后将自己推向死亡。遗憾的是两个相爱的人最后是这般悲惨的结局。不禁让人感叹爱情在现实面前是脆弱的。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4659657.html
延伸阅读
麻雀读后感篇1他每天还说我们玩的“枪战”是幼稚的游戏,可他居然还玩“碰碰车”?400字作文我出了一身冷汗,生怕出现什么意外,可是“拦路虎“还是出现了.我急死了,这时,我看到了一旁正
2023-02-21
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纪昌学射读后感分享》,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这本书,不由为它的故事情节感叹。对于这类优秀的作品,动笔写下一份读后感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吸收获得的感悟,希望本
2023-02-21
下面的“诫子书读后感初一”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会感觉很充实。读后感是阅读收获的最好体现,您会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诫子书读后感初一【
2023-02-21
重新读了一遍作者写的作品,心里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今天出国留学网编辑给大家分享一下云南看云的读后感,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云南看云
2023-02-21
如何收集一些值得借鉴的作品读后感呢?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我们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不妨用读后感来一一记录下来,出国留学网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再苦也要笑
2023-02-20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千秋。安娜作为一个美丽开朗、大胆年轻的上流社会的贵妇,拥有堪称完美的家庭生活:有权有势的丈夫,活泼可爱的孩子,田产和
2022-12-03
读完这本作品对您有什么启发?不同的人读完作品以后,都会有各自的感受,我们不妨利用闲暇时间写一篇读后感。根据你的需要,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整理了《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
2023-01-06
您知道如何为作品写一份真实的读后感呢?随着在看作者写的作品体会到万千感慨之后,这时我们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内心的想法,出国留学网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最新《安娜卡列尼娜》
2023-01-18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需要写很多文档资料,大量使用范文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式。范文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套路,我们写范文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苦难辉煌有
2022-12-08
读《孔乙己》有感篇1为什么你总甩不掉那破旧的长衫、甩不掉满口的“之乎者也”呢?是你爱慕虚荣?好逸恶劳?还是环境所迫?经过作者鲁迅的眼光,你的身影,总在我心中萦绕,挥之不去……我无法
202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