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灵敏,写作则可以使人精确,作者写的作品能带给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往往会写一篇读后感,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我们编辑了“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以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篇1)
这真是一本奇妙无穷的书,它让没有线性代数没有大学物理背景的我,居然看得津津有味并且如梦如幻「好吧。这里我承认很多东西还是一知半解,比如爱因斯坦和波尔旷日持久的华山论剑」,波粒二象性其实就是白马非马的问题,电子跃迁不相容理论就好像摇号买房先买先得?矩阵乘法都可以解释成列车票价表还有谁能更通俗?这里的人物们那么光芒四射富有活力,除了他们被我们歌颂已久的天才,还能看到他们些许瑕疵和小可爱,牛顿的小肚鸡肠和斤斤计较,薛定谔一个连的女朋友们和神奇的婚姻,马咆哮附体时时在暴躁的世界第一狙击手泡利,有局必赌又逢赌必输的霍金…
更可况,这些人物好像不是我们在物理书经常看到的常规刻板严肃的画像下面那一行18XX年到19XX年的冰冷。而一下子好像活跃鲜亮起来,最让人激动的是他们居然有了社交!!!还搞聚会!拉帮结派搞小团体!!!谁在谁家里喝酒,谁总是看谁不顺眼,谁和谁称兄道弟,谁与谁有知遇之恩。想想都让人心潮澎湃!这种感觉像什么,像你曾经以为一个个独立割接互不交叉的个体居然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把酒言欢。就好像唐三藏和贾宝玉相约着盘坐着喝着茶抱怨着女儿国和大观园里面的女人太烦人,就好像黑旋风缠斗浪里白条的时候忽然看到雾蒙蒙的天气里诸葛亮来草船借箭了!
同样他还抒情,他说着:「物理学家有一个梦想,一个深深植根于整个自然的梦想。他们梦想有一天,深壑弥合,高山夷平,荆棘变沃土,歧路变通衢。他们梦想造物主的光辉最终被揭示,而众生得以一起朝觐这一终极的奥秘。」这种信仰,就像小时候藏在被窝里拎着手电筒看迎着日出站在山顶的侠之大者,他们裙带衣袂飘飘,他们眼底星光璀璨,气势澎湃如虹。
最后只有一句话,作者请收下我真挚的膝盖。
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篇2)
上帝掷骰子吗?
你我皆不能答,毕竟伟大的科学家们亦对正解望尘莫及。爱因斯坦怒发冲冠:“上帝不会掷骰子!”而他的理论终被时间之轮碾压而过。那么,也许这本书会给我带来启迪。
尚未深入《上帝掷骰子吗》的金矿,便知这一场应当正襟危坐的学术探讨会,却更似娱乐活动。这归功于曹天元先生幽默的文风,即使是死气沉沉的量子力学也焕发出朝阳似的辉光,吸引数以万计的小读者们。
消化完全书以后,我再探出脑袋,一边漫步,一边回味。这才蓦地想起自己立下的目标——暑假的首个2千米。亚运会驰骋的运动员们颇有“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势,而我这短短四里会有何难呢?不必多想,是时候推开门了。
在这个和风渗进每一寸皮肤、阳光洒入每一扇心扉的世界里,跑完一个五百米几乎不需要喘气,而手臂的酸痛却难以避免。此时,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猝不及防地从我心里蹿出来。天使劝勉我坚持不懈、挥汗全程;恶魔呢,怂恿我停下奔跑、自我放逐。他们俩争论不休:一会儿恶魔依靠阴风细雨抢占上风,一会儿天使凭借两岸蝉鸣出尽风头。天使和恶魔正如微粒和波,物理学界为光是微粒还是波的问题,从牛顿争论到爱因斯坦,争吵了大半本书,而最后的结论则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多么戏剧性的结果啊!
不过进程过半,这两种声音渐渐地消失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何况剩下短短的二里路途?
抱着这样的信念,我来到了1500米里程碑处。全身骨架僵直地支撑着麻木的四肢,它们通过摩擦向我申诉。确实,四里对我有什么意义呢?千百位物理学家们为量子力学前赴后继,这能为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好处呢?上帝啊,人们仿佛都了解你:你曾让繁星照亮深空,也曾用科技响彻苍穹;你曾令人间春暖花香,也曾使地球迷失彼方。纵然如此,我们却仍然不知您是否掷骰子……
在《上帝掷骰子吗》的后半部分,物理学家们提出了十余种假说,企图解释量子和宇宙的来源,并渴望统一世界上的各种力。我们兢兢业业于寻找宇宙最终的答案,我们试图追求自身的极限!上个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已经做到了“更高、更快、更强”;步入新世纪,你我都要为“更团结”做出努力——唯有心心相融,一起@未来,人类才能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路攀登!
“叮,您已经跑步2公里。”而这,是我求索极限的第一步。
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篇3)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讲述了从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于世间到牛顿对于光学的研究,从托马斯·杨的杨氏双峰干涉实验到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验证以太并不存在再到普朗克发现能量在发射和接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从爱因斯坦发现组成光的光量子到康普顿发现康普顿效应,从波尔发表的“论原子和分子的构造”、“单原子核体系”和“多原子核体系”到泡利的“不相容理论”,从德布罗意发现电子是一个波到海森堡使用的矩阵,在经过一系列科学家的努力以及演变产生了多宇宙理论,而后发现“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以及电磁力这些量子论,最后发现了5种超弦理论并进行了统一,被称为“M理论”,甚至于发现了更高的维度“第11维”。
在现在的“M理论”出现后,物理学似乎走到了尽头,和当年的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统一物理学十分相似,但这次统一的意义更加的伟大,经典物理只能算作两个紧密的邦联,而现如今的量子理论,它能够用同一个方程去描述宇宙间的所有现象,我们也许能够完成物理学实质意义上的彻底统一,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
或许,量子论也只是匆匆过客,历史将再次轮回,如量子论击倒经典物理的大厦,会出现一种新式理论击倒量子论这个帝国,但在每一次的轮回中,我们终将更接近于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科学一直在不断反省自己,这样谦卑的审视和自我否定,使他获得了永恒的力量,不断的进步,增加着我们对他的信心。我们的文明不过万年历史现代的科学甚至只有400年的历史,但我们的智慧贯穿时空,从最小的量子到最大的宇宙尺度,从最近的白矮星到最远的宇宙视界,没有任何可以阻挡我们探索步伐的存在。
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我们对成功的信念与希望,对于科学的依赖,对于自然的那种永无休止的好奇。
量子论的路还没走完,它令人困惑,但它也给人以希望,前路漫漫,还需要我们努力的上下求索,前面的路还需要我们亲自去开辟。
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篇4)
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两个时期,绝对称得上是史上最伟大的时代。17世纪末,牛顿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宣布了近代物理学正式创立。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彻底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至今深深困扰和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回顾曾经的那段20世纪的历史,就像品味两颗青涩的橄榄,咀嚼越久,回味更无穷
通读这本书,作者以一种科学和人文素养相交织的语调向我们介绍了量子力学从发现,斗争,批驳,直至最终被广为接受的整个过程。从电脑到激光,从生物到核能,航天卫星理论皆赖以建立。从今天,现代的角度看过去,整个发展史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 光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还是微粒?过去的400年中两个派系数次交锋。起先,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依靠经典力学的奠基,在物理界获得了普遍的公认地位。随后,后起之秀托马斯杨悄然间发现了干涉现象,波动界的干涉条纹撼动了整个微粒世界。麦克斯韦于1856,1861,1865年连发三篇关于电磁理论的论文——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于1887年被赫兹证明,使波动说在第二次波粒战争中登顶加冕。历史总是这样,一边落英缤纷,乱花迷眼,一边又是乌云乍起,电闪雷鸣。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物理界阳光灿烂的天空漂浮着两朵小乌云经典力学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波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问题。第一朵乌云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而第二朵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紧接着,第三次,第四次的波粒战争接踵而至。而伟大的真理,则在烈火和暴雨中实现涅槃。在痛苦的上下求索的30年里,验证了光的波粒二相性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整个量子物理的发展,是基于无数次试验和交锋中蹒跚中前进的。通读完这本书,我很明显的认识到。我要努力地培养自己大胆假设和猜想的思想。有时,机遇,灵光稍纵即逝,或许他并不起眼,但正是这一个个小的不起眼,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预言了磁生电,海森堡在量子物理中引入了晦涩的矩阵……把握灵光,潜心钻研,即使不一定成功,其中的那些困惑,激动,恐惧和震惊也值得人品味。除此之外,仍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触碰自己想做的事。薛定谔,狄拉克博士大器晚成,依旧努力抓住时光的尾巴,在不确定度和P数上努力延伸,完成了量子物理学的部分奠基工作。三年磨一剑,五年磨一剑,甚至是十年磨一剑,在虚无缥缈的理论中,历史给予了他们最好的褒奖。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以此为题,揭示的是量子物理中最鲜明的特点——不确定度。回顾来看,整个量子物理的发展史扑朔迷离,但更可贵的是再这背后拓荒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史0世纪最可贵的财富。
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篇5)
因为帮一位师兄从网上查找《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的电子版,所以找到了之后除了发给了这位师兄之外,自己顺便也阅读了一遍。在此也特别感谢这位师兄,让我有机会阅读到这么棒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曹天元,网名Capo,而这本书正是因为在网络上先火了起来然后才正式出版的。
但就像很多侦探小说在结局处仿佛扯出了一个更大的谜团以做续集之铺垫一样,量子物理发展到今天,不仅原有的困惑没能得到圆满的解答,更随着新的理论模型的提出,仿佛打开了新的视界,我们看到的是更加光怪陆离的景象,而面对这样令人惊异的景象,大多数的人们尚未来得及看清这些变幻莫测的图景是什么样子,更遑论去清晰地定义与解读,所以全书在结尾处也将这个大大的谜题留给了仍旧是满脸困惑的读者。
不管从这本书本身,还是这本书上市以来的市场表现,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在这里,我也推荐所有对浩瀚的星空和美丽的大自然仍然保有着一颗好奇心的朋友不妨也阅读一下本书,也许我们会在这些人类中最伟大的科学家群体的智慧激发下,发现下一个更为惊人的全新的秘密也说不定。
之所以写这篇读后感,其实是源于这样的一个初衷,即再次检讨一下自己对于量子物理的理解以及在哲学上的思考,是否背离了量子物理学家们自身对于量子物理的解释和看法。
之前笔者对于量子物理知识的来源比较碎片化,除了《相对论》读过爱因斯坦原著的中文译本之外(其实一般而言,相对论与量子物理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研究领域,一个超级宏观,一个超级微观),关于量子物理的.大部分知识,均来自于百度,还有就是高月明先生的《量子佛学》。
这次有机会从相对专业的角度来了解量子物理,特别是作者搜集到的大量的量子物理学家们的观点发言原话,这就使得笔者有机会重新来梳理一下自己对于量子物理的认识是否偏差过大。
阅读完全书后,笔者发现,之前对于量子力学的认识基本没有太大问题。而且相对于这本史话,《量子佛学》则对涉及量子理论的一些重大实验均进行了更为细致地解析,如果去掉其与佛学结合的部分,其实对于希望更深地认识量子理论的朋友而言,《量子佛学》其实提供了更多的关于实验细节的详细信息。而CAPO的史话则更具情感色彩,并让我们得以看到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他们自己又是如何来看待量子理论的。这两本书结合着阅读,也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篇6)
《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800字:
因为帮一位师兄从网上查找《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的电子版,所以找到了之后除了发给了这位师兄之外,自己顺便也阅读了一遍。在此也特别感谢这位师兄,让我有机会阅读到这么棒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曹天元,网名Capo,而这本书正是因为在网络上先火了起来然后才正式出版的。
作者是一位80后,把量子物理的发展历程阐述地相当精彩,全书的内容虽然取材严谨,紧扣量子物理学发展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和事件,但在语言和结构上明显地采取了更有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使得整部书每一个章节环环相扣,张驰有度,十分精彩,仿佛在读一部跌宕起伏的侦探小说一样,令人不忍释手。
但就像很多侦探小说在结局处仿佛扯出了一个更大的谜团以做续集之铺垫一样,量子物理发展到今天,不仅原有的困惑没能得到圆满的解答,更随着新的理论模型的提出,仿佛打开了新的视界,我们看到的是更加光怪陆离的景象,而面对这样令人惊异的景象,大多数的人们尚未来得及看清这些变幻莫测的图景是什么样子,更遑论去清晰地定义与解读,所以全书在结尾处也将这个大大的谜题留给了仍旧是满脸困惑的读者。
不管从这本书本身,还是这本书上市以来的市场表现,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在这里,我也推荐所有对浩瀚的星空和美丽的大自然仍然保有着一颗好奇心的朋友不妨也阅读一下本书,也许我们会在这些人类中最伟大的科学家群体的智慧激发下,发现下一个更为惊人的全新的秘密也说不定。
之所以写这篇读后感,其实是源于这样的一个初衷,即再次检讨一下自己对于量子物理的理解以及在哲学上的思考,是否背离了量子物理学家们自身对于量子物理的解释和看法。
之前笔者对于量子物理知识的来源比较碎片化,除了《相对论》读过爱因斯坦原著的中文译本之外(其实一般而言,相对论与量子物理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研究领域,一个超级宏观,一个超级微观),关于量子物理的大部分知识,均来自于百度,还有就是高月明先生的《量子佛学》。
这次有机会从相对专业的角度来了解量子物理,特别是作者搜集到的大量的量子物理学家们的观点发言原话,这就使得笔者有机会重新来梳理一下自己对于量子物理的认识是否偏差过大。
阅读完全书后,笔者发现,之前对于量子力学的认识基本没有太大问题。而且相对于这本史话,《量子佛学》则对涉及量子理论的一些重大实验均进行了更为细致地解析,如果去掉其与佛学结合的部分,其实对于希望更深地认识量子理论的朋友而言,《量子佛学》其实提供了更多的关于实验细节的详细信息。而CAPO的史话则更具情感色彩,并让我们得以看到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他们自己又是如何来看待量子理论的。这两本书结合着阅读,也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篇7)
从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好奇心驱使着我翻开了第一页,自那以后,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天才的世界,跟随他们在这迷雾重重,危机四伏,曲折绵延的科学之路上摸索前行。没有人知道穿过迷雾会有怎么样的风景。让我们走进这本书去看看,使我量子物理的发展史。
一切的故事还要从1887年的卡尔斯鲁厄,这个德国小镇讲起。
美丽的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区缓缓流下,在山谷中辗转向北,把南方温暖湿润的风带到这片土地上。他们是法德两国之间一段天然的边界线,但xx前,雄才大略的俾斯麦通过一场漂亮的战争击败了拿破仑三世,篡取了河对岸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也留下了法国人的眼泪,和我们课本中震撼人心的《最后一课》的故事。
卡尔斯鲁厄,对科学家来说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正在专心致志地摆弄他的仪器。他的装置很简单,它的主要部分是由一个电火花发生器,有两个大铜球作为电容,并通过铜棒连接到两个相隔很近的小铜球上,导线从两个小铜球上伸展出去,缠绕在一个大感应线圈的两端,然后又连接到一个没丁格电池上这套古怪的装置,连成了一个整体。当赫兹闭合电路开关的一瞬间,电的魔力开始在这个简单的系统里展现出来,无形的电流,穿过装置的感应线圈,开始对同求电容进行充电,他知道,当电容两端电压上升到两万幅左右,两个小球之间的空气会被击穿,电荷就可以从中穿过,往来于两个大铜球之间,形成一个高频的振荡回路,但,他要观察的不是这个。随着细微的啪的一声,一束美丽的蓝色电花爆开,在两个铜球之间,让整个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细小的电流束在空气中不断的流动,绽放出幽幽的荧光来,可是紧张了起来,他拉上了所有窗帘,有关上的实验室里所有的灯让自己处在一片黑暗之中,这样一来,火花就格外的明亮,就在这个黑暗的实验室里,电磁理论终于被建立起来,物理学迎来了新的高峰。
这本书以赫兹的实验为开端,向我们介绍了物理学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末期的黄金发展时段。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量子物理学的魅力,让我们不由沉迷在这个美丽而危险的世界。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引领我们一步一步向前,去探索这未知的世界。
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篇8)
从小,我就对身边的一切都特别有兴趣,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我总要去一探究竟。就在昨天,在乡下爷爷家的院子里,我对一块石头产生了兴趣,于是拿着小锤子敲啊敲,就是想砸碎了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的……
正是这样,在一串长长的书单里,妈妈指着《上帝掷骰子吗》推荐给我说:“这一定是你喜欢的书!”还说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三体》就是参考了这本书写成的。这下彻底激发起我读书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下单了这本书。
拿到书后我傻眼了——“量子物理史话”?四十一万多字?我的热情有点跑掉了。还好,当我开始看以后,渐渐地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中一个个人类科学史上闪闪发光的物理学家们的故事:发现电磁波却英年早逝的赫兹,26岁提出光量子假说的爱因斯坦,突破量子力学的海森堡……对这些人类科学史上的巨人进行了很多有趣的介绍,这些科学家是人类中最聪明的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独特又精彩,所以格外引人入胜。特别是“饭后闲话”这个故事后的故事,更是让我在读到深奥的物理语段时,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让我明白:啊,这些了不起的天才们也是可爱的普通人。
故事中穿插着介绍了量子物理史的发展,这些我就不怎么看得懂了。不过,我对书中介绍原子模型的探索印象深刻。原来,人们认为原子中没有电子的存在,直到1897年汤姆逊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才发现了,于是,伟大的想象力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原子呈球状,带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一粒粒地“镶嵌”在这个圆球上……1911年,卢瑟福发表了他的模型:原子核仿佛太阳,电子仿佛行星围着“太阳”……几年后,波尔提出了“电子跃迁”:把电子的所有轨道可以想象成一级级台阶……这个漫长的过程就像跑道上的接力赛,科学家们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获得了漂亮的成绩,看得我热血沸腾!
现代科学技术,从电脑到激光,从核能到生物技术,哪个领域都离不开量子论。人类探索量子的路程才刚刚开始。正如波尔所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如果人类继续在量子领域有更厉害的成就,那么现在我们看的像《星际穿越》这样的科幻场景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让我们期待未来科技吧!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量子物理史话读后感(篇9)
花了将近10个小时的时间终于熬夜把这本书读完了。读这本书有点像看侦探小说,为了想知道最终的凶手是谁,你会想要一直读下去。你们讲到了很多的量子物理的解释:一切都源于双缝实验,当不观察的时候,电子同时穿过双缝从而产生了干扰纹,如果观察的话,电子只穿过一个裂缝,就没有了干扰纹了。不同的理论其实就是围绕两大问题。物体的实在性(objectivity)和定域性(localcauseandeffect),不确定性(uncertaintyprinciple)
一共有以下6个假设:哥本哈根、多宇宙、隐变量、系综、GRW、退相干历史6条道路,
1.哥本哈根解释:电子在没有被观察的时候是叠加状态,它同时穿过双缝,当被观察时它坍塌成实在的粒子.
这个理论的问题就是这个宇宙不是客观存在的。缺少了实在性,并且需要意识来解释宇宙。为了保证实在性,科学家的五种尝试
2.多重宇宙解释:一个时间轴派生出来很多世界。电子即使在观测后仍然处在左/右的叠加中,只不过我们的世界本身也是这叠加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当电子经过双缝后,出现了两个叠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个世界里电子穿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里,电子则通过了右边!波函数无须“坍缩”,去随机选择左还是右,事实上两种可能都发生了!
多重宇宙保证了实在性,但是加入了额外的假设(宇宙自动分裂,有很多宇宙)
3.隐变量解释:一个电子除了具有通常的一些性质,比如电磁势之外,还具有所谓的“量子势”。这其实就是一种类似波动的东西在电子的周围扩散开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尽头,而不发生衰减。这使它每时每刻都对周围的环境了如指掌。当一个电子向一个双缝进发时,它的量子势会在它到达之前便感应到双缝的存在,从而指导它按照标准的干涉模式行动。如果我们试图关闭一条狭缝,无处不在的量子势便会感应到这一变化,从而引导电子改变它的行为模式。如果你试图去测量一个电子的具体位置的话,你的测量仪器将首先与它的量子势发生作用,这将使电子本身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可预测的“隐变量”。
隐变量保证实在性,但是问题是隐变量无法被观测到,并且也加入了额外假设使其变得更复杂(粒子还有发波)
4.系综解释:讨论单个粒子是从左边还是右边过去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讨论这个电子如何和其它电子交互。单个电子通过“左缝”的概率是多少?如果你没有定义该电子的“系综”,那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正确的问法是:我们让大量电子通过双缝,并在左边那条缝上装上探测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个电子属于该实验中“所有的电子”集合里的一员,请问它通过左缝的概率是多少?你看,只有先精确地描述了实验(或者观测)方式,精确地定义了整个系综之后,我们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在这里,答案显然是50%。
这个理论否定了整个问题,认为谈论单个电子是没有意义的,问题消失。这个理论的问题是我们先要去定义什么是属于一个系统,在这里的电子,还是电子+仪器,从而否定了实在性。
5.GRW:任何系统,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的,都不可能在严格意义上孤立,也就是和外界毫不相干。它们总是和环境发生着种种交流,为一些随机(stochastic)的过程所影响。这些随机的物理过程——不管它们实质上到底是什么——会随机地造成某些微观系统,比如一个电子的位置,从一个弥漫的叠加状态变为在空间中比较精确的定域.尽管对单个粒子来说,这种过程发生的可能性是如此之低——按照他们原本的估计,平均要等上10^16秒,也就是近10亿年才会发生一次。所以从整体上看,微观系统基本上处于叠加状态是不假的,但这种定域过程的确偶尔发生,我们把这称为一个“自发的定域过程”(spontaneouslocalization)。GRW有时候也称为“自发定域理论”。因为整个系统中的粒子实际上都是互相纠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粒子的自发定域(比方说被观察)会非常迅速地影响到整个体系,就像推倒了一块骨牌然后造成了大规模的多米诺效应一样。最后的结果是,整个宏观系统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一次整体上的自发定域。
这个理论保证实在性,但是问题是粒子随机坍塌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并且没有回答坍缩本身是什么样的机制?,最后,理论加入了矩阵计算,所以更复杂。
6.退相干历史:一个世界有很多可能和历史。因为电子“通过左缝”和“通过右缝”是两种精细历史,其中没有省略什么信息。而“我们观测到电子在左”(以下仍然简称“知左”)却是一种极其粗略的历史。为什么呢?因为“知左”这个历史大类里本来包含了电子、我们和环境的所有细节,但除了观测结果以外,其他所有信息都被我们忽略掉了。这样,当我们计算“知左”和“知右”两个历史之间的干涉时,实际上就对太多的事情做了遍历求和。我们遍历了你和宇宙尽头的每一个电子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甚至在时间的角度上,除了实际观测的一刹那,每一个时刻——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所有粒子的状态也都被加遍了。而在全部计算都完成之后,各种精细历史之间的干涉也就几乎相等,它们将从结果中被抵消掉。于是,“知左”和“知右”两个粗略历史就退相干了,它们之间不再互相纠缠,而我们只能感觉到其中的某一种!
这个理论好处是保证了真实性,比多重宇宙简单,无法回答,虽然数学上存在着无穷多种可能性,但现实中为什么我们始终只能观测到少数几种退相干族,而不是“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