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读后感(篇1)
《惊异的太空奇观》读后感500字:前几天,我读了齐浩然写的《惊异的太空奇观》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这本书中,我被什么是月食这一内容所吸引住了,在古代,人们对月食非常恐惧,但是后来人们知道了月食可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地球本影的直径仍然相当于月球的2.5倍,也就是当月亮和地球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而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越偏食是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当月偏食发生的时候,月亮将呈现一般古铜色一半白色的美丽模样。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有时候,月球并不会进入本影,而进入半影,我们就称之为半影月食。我想:我现在要努力学习,将来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这本书让我们深入的了解到太空的千变万化,涵盖了我们在成长的重要时期应该知道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
教师评语:这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现象的读后感,小作者通过读文章,深入地了解了天空的千变万化,同时知道了在自己的成长阶段应该知道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而且语言自生动,自然通俗易懂,同时,小作者讲自己知道的日全食,日偏食和半影月食描写得一清二楚,唤醒了读者对大自然奥秘的神奇探索!
太空读后感(篇2)
在6月11下午17:38,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五艘航天载人飞船——神州十号。其中的唯一的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就是要进入太空进行太空授课活动的,而今天,就是开展太空授课的一天,我在学校,也和夏老师同学观看了现场直播。
航天员王亚平讲了在太空是如何称体重的`,以及一些和失重有关的小游戏;比如在失重环境下的小陀螺、失重环境下的水和小球。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失重环境下的小陀螺和失重环境下的水和小球。
在失重的环境下的小陀螺跟地面上截然不同。在地球上陀螺只能转几分钟,而在太空上,陀螺想转多久就能转多久,因为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F合=ma(单位:N(牛)或者千克米每二次方秒)N=(kg×m)/(s×s)
(当单位皆取国际单位制时,k=1,F=kma即为F=ma)
F合=ma(单位:N(牛)或者千克米每二次方秒)N=(kg×m)/(s×s)
(当单位皆取国际单位制时,k=1,F=kma即为F=ma)。陀螺通过旋转压缩下面的空气,会受到空气向上的力所以会上升了;就像风扇一样,如果是排出式的在失重的情况下旋转会下降如果是吸入式的在失重的情况下旋转会上生陀螺也是一样的道理。
还有水膜和水球,水是我们地球的重要资源,在太空它会是怎样的呢?它可以形成一个透明的水膜,在水膜上加水,渐渐地就会变成一个水球,再加上红色液体,就变成一个红彤彤的水球。太空真是太神奇了,这可是地面上难以做到的。只有在失重的情况下难以做到的。
今天,我国成功进行了首次太空讲课,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人进步的台阶。
太空读后感(篇3)
今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太空第一课。
就像一片树叶在空中飘来飘去。看得我都想上去试一试了。王亚萍老师给我们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些内容:一个叔叔给我们演了一个杂技,飘在空中盘腿。出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质量的。有的同学说:“我在科学课上,用天平称称盐的质量。在家里,我用电子称称体重。”有的同学说:“在菜市场,用盘称称蔬菜和水果。”王亚萍老师说:“你们看,这是两个不一样重的物体。在生活中,重的会压下去,轻的会在上面。而在太空中在失重情况下,两种物体都会飘到一个水平上去。”接着,王亚萍老师给我们看了一种设备,它可以让我们在太中量出自己的体重。为了证明是真的,一位叔叔还亲自上去量。它的体重是74千克。
接下来,又给我们做了一个水的张力实验。王亚萍老师从水袋里挤出了一滴水。水滴在空中漂浮。就像一个晶莹剔透的实心泡泡,只是略微小了一点。为了不让水滴漂到设备里,王亚萍老师就把它“吃”了。真有趣!接着,又拿了一个铁丝做的圆圈圈,放到了打开的水袋里。慢慢的拿出来,铁圈圈上有一层水膜。来回摆动都不会滴下来,而会变成漂浮在空中的小水球。为了看它的表面张力够不够大,王亚萍老师在水膜上贴了一个中国结。中国结在水膜里直打转。
接着王亚萍老师又做了个水膜,这次她一滴一滴的把水从水袋里挤到水膜上,不一会儿,刚刚还只是个水膜,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实心的泡泡。王亚萍老师用注射器往里面注了两个气泡。气泡在水球中“打太极拳”,柔而刚。为了给我们展示用别的颜色注到水中的效果是怎样的,王亚萍老师把气泡收回,用注射器里装满红色水注了两个气泡,一会儿,水球就整个儿变成了粉色的了。
今天看的内容太精彩了,让我都恨不得想上太空去玩玩,失重现象实在太有趣了!
太空读后感(篇4)
回金桥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为什么说这么特殊呢?因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宇航员要在神舟13号空间站上,给我们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一听就很有趣,因为是在太空上讲课,王亚平老师,要带领我们揭开太空科学神秘的面纱。
在本次太空授课活动中,还采用天地互动方式进行授课,三位宇航员要给我们介绍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王亚平老师还带领着我们参观了空间站是如何吃,喝,睡,锻炼身体的。
在太空上吃的,可以用小冰箱储存,即使在太空上,也能吃到新鲜的苹果;还能用微波装置来加热食品。睡的可以在属于每个宇航人的小“卧室”中,这个“卧室”非常的小,只能用来睡觉,在床头还有一个小窗户,能观看到太空美丽而又神秘的面孔。喝的用的是再生水和普通的纯净水的滋味是一样的,这样可以保持水分充足。在太空中失去引力以后血流会增加,血压也会随之上升,这时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可以在太空自行车上锻炼,既能锻炼大腿,促进血液循环,又能锻炼上臂。
在微重力环境下,王亚平和叶光富老师们给我们表演了液体的表面张力,由一张薄薄的水面逐渐形成一个类似水晶球的东西,在这个水球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像竟是倒过来的,非常奇妙。在没有引力情况下,水的浮力消失。太空中运动核心是非常艰难的,这考验了航天员们惊人的毅力,叶光富老师还带领了我们进行细胞学实验,发现失重条件下,细胞可以生长发育,令人赞叹。航天员的衣服也是很特别的,企鹅服可以对抗肌肉萎缩和保护心血管骨骼。
通过这节课,我真的是收获很多,宇宙有无穷无尽个神秘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我们要努力学习,争取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能登上太空,去看一看浩瀚的宇宙之美,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太空读后感(篇5)
不忘初心,飞向未来
起初看《飞向太空港》的目的仅是因为它是必读书目中的一项,并且始于对它的兴趣罢了。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遍,既枯燥又乏味,甚至还有许多关于航天的专业术语频繁出现。我很是不解,为什么没有文化功底,全文都是简洁明了的叙述或是对话的作品会选到必读课外读物里呢?这样的书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吗?
但直到我细品了这书中的内容与文字底蕴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本跟航天有关的书籍,更是记录了中国航天由落后到崛起的一步步艰辛历程,耐人细看!比如,文章开篇序言中说:“因为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幽默十足,一下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再比如:“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时不时仰望天空。”这样简洁有趣的文字,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怎能不吸引人继续探寻人类航天历史呢?
书中描写了许多为航天事业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善于辞令,在谈判桌上力挽狂澜。身材高大,腰板粗壮的乌可力,推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无私奉献的航天英雄们,将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走向国际化,也让人类走进宇宙母亲的怀抱。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艰辛所震撼。他们要在一个荒凉而孤寂的大山沟里闷近半年,没有信号,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见一次。从现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沟,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是他们心怀中国航天争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临危不惧,终使中国航天发展辉煌起来。
“火箭起旋,星箭分离!”“这次发射,完全成功!中外专家们紧紧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让一切话都显得多余。”这一幕,是中国航天技术第一次真正的国际合作,更是通往国际大门的邀请函。
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震撼读者内心的民族魂,让中华民族儿女为之骄傲。正如作者所说:“那时,太阳将不再是红色,月宫将不再清寒。经地球数十亿年进化过的人类,大踏步走进的,必将是一个远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太空读后感(篇6)
前几日买来一本厚厚的《飞向太空港》,经过废寝忘食的阅读,我终于读完了整本书。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携手合作的秘密和友情,也有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冲突,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辉煌成果,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作者李鸣生也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之父”。
最刚开始我是带着任务去阅读的,只想着快些读完这本必读书目,好换下一本我感兴趣的书。在我的印象中,这类书都是十分无聊的,只会说套话,干巴巴的,没有任何吸引力。可现在我才发现这种认知是大错特错的,这本书不但血肉丰满,而且感情充沛,文笔优美,吸引力极强。
这本书最让我感慨的就是展示出了一个“难”字。改革难,谈判难,拿到发射订单难,建发射场难,送卫星难,发射卫星也难。更何况,这难中还掺杂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来的屈辱,饱含着华夏子孙对祖国强大的希冀。一切沉甸甸的,似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遇到困难,却不消极,也不怨怼,只是去克服,去解决。这就是我在书中纷至沓来的“难”中看到的精神——一种感动我,让我心潮澎湃的力量!而我,会传承、会发扬这种精神,去创造属于我的奇迹!
在“长征三号”火箭运载着“亚洲一号”卫星升空那一刻,我和书中那群跳跃欢呼的人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难想啊,这部“年纪”比我大上许多的航天文学,竟让我十分感动。
放下书本,我把左手放到胸膛上,感受着心脏的剧烈摇动。此时此刻,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心潮澎湃,什么是血脉喷张。
太空读后感(篇7)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做《阳光姐姐,科普小书房奔向太空》。书中的各色人物让我受益匪浅。
惜城是文中一个幽默的男孩,也是全校最聪明的男生。他喜欢讲笑话,搞恶,还很喜欢看书。有一次,惜城在同桌兔子的文具盒里放了一只毛毛虫,被兔子发现以后,把他给揍了一顿,让他知道厉害,看他敢不敢再搞恶作剧了。
兔子是校花,也是学霸,她喜欢看书,一旦发现有趣的知识,就会情不自禁的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把它记下来。
咪咪喜欢好看的书和可爱的事物。但一说到学习,总是“灵魂出窍”。有一次回答老师的问题,张冠李戴,牛头对不上马尾。
阿呆是一个既憨厚可爱脾气又好的小胖子。他的梦想是:吃遍天下美食!
张小伟是个心思细腻的安静男生,他性格温柔,自律又勤奋,待人亲近又和善,所以跟女生十分谈得来。
江冰蟾,性格内向,十分要强,朋友不多,但总是以礼待人。
朱子同不仅爱玩还十分会玩,网络流行语他都知道。他喜欢打游戏,还经常组织一些娱乐活动,,让大家哭笑不得。
我还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从地球到月球约38、4万千米。很多天文台都建在山上,不是为了缩短距离,而是因为地球被大气层包围,宇宙光线要通过大气层才能到达地球,而烟雾、灯光、尘埃、和水蒸气等杂质都会影响观测。因此,如果在远离城市的山区观测太空,情况就会好一些。白天时,由于阳光中的一部分光线被地球大气层散射,将天空照的明亮,所以我们用肉眼自然看不到星星。如果没有大气层,天空会是黑洞洞的,即使阳光再强烈,我们用肉眼照样能看到星星……
开卷有益,让我们一起爱上阅读吧。
太空读后感(篇8)
《飞向太空港》这本书,我读了以后受益匪浅,许多感受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飞向太空港》时,并没有对它产生太大的兴趣,我以为它就是一本,科普宇宙的书,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
当“长征三号”运载着“亚星”成功发射时,我和书中那些观看的人一起,感受到了血脉偾张。心中早就感动不已。
本书刻画的就是两个字“困难”。改革困难,谈判困难,拥有发射订单困难,建造发射场困难,送卫星困难,发射卫星困难,而且,当时的中国被许多国家并不看好,再加上还有多年的屈辱没有洗刷,民心低沉。
图片
书中的专家们,都怀揣着一个中国飞天梦。而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每个人都为此无私地奉献了许多。当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成功实现了飞天梦后,每个人的情感都是那么真实,这并非只是一个让国家有质的飞跃的存在,而是在那一刻开始,国家就已经洗刷了曾经的耻辱。
当遇到困难时,不要想着如何躲避,如何退缩,而是应当直面它,而书中的人恰恰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太空读后感(篇9)
第十五、十六章主要讲述了随着波音747飞机的到来,卸货工作开始了。根据规定,中方人员须在美方人员的监督下才能进行卸货。由于当时天气非常恶劣,风特别大,大家内心也很紧张,卸货进度非常缓慢。10个小时过去了,大家的干粮早吃完了,水也喝光了。许健国将唯一听健力宝递给了美方人员。卸货又持续了5个小时,随着波音747飞机缓缓飞走,卸货也告一段落。车队将“亚星”送到了中国专门赶建的测试厂房。厂房设计总负责人安毅民表示厂房的设计难度很大。厂房设计完之后,前来参观的外国人纷纷表示震惊,不久前美好对厂房进行了测试,结果大大优于标准。“亚星”送达后,厂房钥匙便交给了美方。
通计这些事,我感受到当时卸货的艰难。为了完成任务中国工人一丝不苟,在干粮和水极度短暂缺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做完。充分展现了中国工人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用舍我其谁的努力和奋斗使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太空读后感(篇10)
今天,我读完了《太空旅行记》这本书,书中讲的是太空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再看这本书的时候,请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会令你目瞪口呆,当然,如果这只是编出来的故事,那倒不算什么,但这些故事可都是千真万确的。
当你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脑袋里也许会思考一些问题。满天的星星事呢么不可企及,那星星后面的黑暗区域又是怎么回事?星星到底是什么?谁把它们放到哪里去的?它们距离我们有多远?而最使我们浮想联翩的问题就是,哪里真的有生命存在吗?
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人,也只能猜测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这本书可以把你带到那些地方,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当然,这本书不仅仅是好玩,而且还在你不知不觉是传授给你了天文知识,让你彻彻底底的明白星系、宇宙、太阳、小行星和木星等星星。
书中第一个讲到的是水星,水星的表面是许多坚固的岩石和火山是构成,重力非常微弱,比地球的一半还小,压力几乎没有,温度在零下180度至零上430度之间大幅度变化,除此之外,海洋当心来自太阳的强烈辐射。
而第二个是金星,金星的表面有大岩石和环形山构成,重力和地球差不多,压力非常强大几乎超过地球的100倍(如果你想接近金星表面,千万别离开航天器,否则巨大的压力会把你挤成果冻),温度全部为零上495度(小心被溶化!),没有辐射,风力没有,但酸云层风速可达360公里/小时。之后还陆续讲了天王星、火星、月球、土星等行星。
太空读后感(篇11)
《太空清洁工》描写出了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能在外太空清理垃圾的卫星。
这篇文章,真实地告诉我们太空清洁工的功用是多么的大,而且它有4台摄像机,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一看到垃圾,它就立刻靠近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慢飞行速度,在重力的作用下降低高度。一旦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剧烈的空气摩擦而产生高温就会将它们一同烧毁。从地面上看,就像太空坠落的流星一样。假如垃圾太大,来不及在大气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坠落时间,让它的残骸掉到沙漠或海洋中,即不再威胁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
不过清除一件太空垃圾就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合算。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出更高级的清洁工读着读着故事也就要到此结束了,不过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太空清洁工它正在抓太空垃圾呢!
突然出现了一个太空垃圾坏了的航天器,太空清洁工立刻过去一只长手,象一个老虎钳咔嚓一声,太空垃圾被钳住了。太空清洁工把太空垃圾一下子朝后一仍,掉进了一个大箱子。有的一钳,垃圾自爆了。不但花钱少而且可以工作时间长。又无污染
读到文章的结尾,我的脑海里丝絮万千,文思如泉。没想到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外太空。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要象书中描写的那样,少小不努力,老大图伤悲。我们要学好本领,掌握科技。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做有用的人。
太空读后感(篇12)
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太空授课并不是我国航天员的首创。早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就曾经制定了“教师在太空”计划,女教师考利夫被幸运选中。然而,事与愿违,不仅考利夫没能顺利实现太空发声,就连“挑战者”号因意外爆炸,成为了太空实验的牺牲品。时隔21年之后,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再战太空,并在“奋进”号内讲授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太空第一课”。尽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人类太空旅程的新篇章。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太空读后感(篇13)
《飞向太空港》主要讲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记录了发射卫星的全部过程,也是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辉煌成就,让我们中国人为之自豪。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遨游太空,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无数困难和艰辛,是无数人用青春与汗水,坚持不懈的奋斗甚至用生命换来的。面对一次西昌发射场上百年一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倒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们死伤无数,但中国的技术人员面对大自然的灾难丝毫没有退缩。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他们齐心协力战胜大自然。正是这种顽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让他们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虽然不是战场,但同样有着牺性和死亡,技人员和科学家们不管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攻克难关。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中国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发展。几代航天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太空读后感(篇14)
在20xx年9月25日10分04秒,“神舟7号”发射升空,世界瞩目。这次成功飞天,让全国人民都非常高兴,我当然也不例外。几天后,我读了一本名为《飞向太空》的书。
《飞向太空》这本书里介绍了“神六”发射背后的心酸史。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都是万里挑一的最优秀的航天员,艰苦的训练,刻苦的工作使他们异常坚强,他们十分自信。在登上“神六”后,他们泰然自若,坚信在太空里,他们能成为正式的天空来客。书里还告诉我们,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希望。我们身上寄托着一个历经沧桑的古老民族腾飞的梦想与希望,而航天员就是我们的楷模。
读完这本书,我认识到了这条漫漫航天路的艰辛,同时也知道了要学会克服困难。费俊龙,聂海胜之所以能够成功飞天,这离不开艰苦的训练,刻苦的工作。要知道,在茫茫宇宙中,宇航员要克服失重、缺氧等困难才能存活下来,对比下来,我们学习上的这些困难对他们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我们遇到了困难不能退缩,要勇于面对;有题目不会做要再多读几遍,不能觉得题目很难就放弃了,那么,这样你永远都不会获得成功……
我相信,只有努力了,凡事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太空读后感(篇15)
这次我从学校借出来看的书绝大部分便是可怕的科学这一种书了,而其中鹤立鸡群,脱颖而出的就是我最喜爱的太空旅行记了。
要说为什么放着那么多好看的书不喜欢,而非要喜欢看这个呢,原因有两点,第一点便是他的知识行了,我可以保证这里的知识性绝对是可以和别的科学书相提并论的,大到一个星系,小到一个小小的星球,绝对都是十分详细地讲述了下来,以及还有关于这些星系各种各样的人文故事,以及这些人平生的实际,当然在这些都是科学的严谨性,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也是所有书都有的,可接下来的第二点可就独一无二了。大家都知道这个太阳系只有地球有生物,但这本书却根据了科学和星球上不同的生物,假象出了别的星球生物的样子,以及各种习性,你听过几层楼高的水星人,跳着走路的金星人,骑着袋鼠跳来跳去的月球人,脚和滑雪板一样的火星人吗,以及其他的等等,总之太阳系所有的星球都被赋予了生命的存在。
所以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有兴趣的人还真可以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