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我们通常都喜欢写作文,优秀的作文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打开思路,你还在担心作文的撰写嘛?下面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家乡习俗的作文”,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
关于春节家乡习俗的作文(篇1)
我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也在那里度过我的童年。我很怀念家乡过年的气氛,过年的习俗。
9岁时,离开家乡,从此以后稀有回去,如今,我独自在遥远的北京谋生。离家越来越远,故乡在记忆中也日渐模糊、依稀只剩下那青山白云下的小桥流水和两鬓白发的父母,然而家乡春节的习俗却在我脑海留下深深的烙印。
贴春联、门神,是除夕日一件大事。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拿出买好的春联,或有雅兴者,自铺纸墨,挥毫写下自创或选好的对联,等墨迹一干,就拿了去贴,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也有在大年初一再贴的。春联的内容常以发家致富和喜庆吉祥为主,不同人家,从其所贴春联可看出他家的特点,如经商做生意者多喜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春联。春联的起源在《蜀[木寿]杌》内有记载,五代时后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命令翰林们作门联,自己也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家乡过年的风俗多姿多采,乡土气息浓郁。腊月二十四后,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年,杀猪宰鸡,购办年货。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除尘,就是进行相当彻底的大扫除清洁活动。平常懒散的家庭,这时也绝不含糊,定要大干一场,弄个里外一新,用最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别有一番过年气象。据宋人吴自牧的《梦渠录》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可见“除尘”之俗宋代已有。
门神更是乡下人不可缺的宝物,每到新年,家家户户都要恭请这路神仙,用意是驱除恶鬼,镇压凶邪,保佑平安,常请的门神一般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王安石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里面的桃符也就相当于今日的门神,可见门神在宋朝早已经流行。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吃团圆饭是最重要的大事,在外地工作者,无论远近,务必赶回。有实在不能回家的,家人们也总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此时厅堂上红烛高烧,摆上丰盛菜肴,由主事之家长拈香,带领全家男女一齐向列祖列宗跪拜,恭请祖宗降临饮宴,并祈保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之后,打响早已准备好的爆竹,俗称“关门爆”,就可以关上大门,开始吃年夜饭了。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年糕、家酿米酒等等,尤其是家酿的米酒,香醇甘美,在外面一般是喝不到如此佳酿的。如果人问,故乡的味道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就如那家酿米酒,只要喝过一次那味就永留心底,难以忘记,在外面是再怎样也尝不到家乡那个味道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吃过年夜饭,收拾一下,合家大小围坐一起,或闲聊或看电视或打牌搓麻,在欢声笑语中,一家人开始熬年夜,准备辞旧迎新,俗称“守岁”。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在守岁的过程中,小辈们会给长辈们行大礼、恭祝长辈安康,长者往往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送给晚辈们,里面多是一些连号的新纸币,这就是压岁钱,同时说一些期勉的话。伴着你一岁一岁的长大,收到的压岁钱面额也会越来越大。当有一年你不再收到压岁钱,那就证明你独立了,你要开始给小辈压岁钱了。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它预示着镇岁、去病、避邪、祈福等,是长者对晚辈的美好祝愿。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
大年初一,鸡叫头遍,三乡十里就噼里啪啦响起了鞭炮声,俗称“开门爆”,很有趣的是这中间爆竹声间连不断,一直会持续到天大亮,实在是热闹异常。大人们早早打响“开门爆”,将昨夜关好的大门打开,叫做“开门进宝”。只有开门爆打过以后才可以出行,所以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可以出去玩啦!孩子们大都穿着新衣服出去,带着平常少有的玩器钱物,呼朋唤友,或三五一群,或聚在一块,爱怎样玩就怎样玩,没人干扰你,即使搞点恶作剧什么的也只会得到大人们宽容的一笑。不过出门前各家父母都会再三嘱咐小孩,见人都说好话,不可乱问,不可乱说,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在喜庆气氛中更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
拜年在故乡可大有讲究。
大年初一,要向长辈们拜年,除了自家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四奶五叔八姑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数量不等的压岁钱。初二是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的日子,这一天,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往来不绝,穿行于山青水秀之间。
初三或初五是拜大年的日子,所谓拜大年就是给近三年内家有白喜事的人家拜年,亲朋好友、四方乡邻,都要准备好白喜事的礼品,前往祭悼亡魂。这个日子是很有讲究,错不得的,否则,你选错了日子去拜年,很可能会被人家赶了出去甚至被痛打一顿。
除上面几个特殊的日子外,正月里其他日子倒没有什么忌讳,可随便串亲戚。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这个月可以好好的轻松享受一番,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往往就在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中逝去。
至于放鞭炮,当然是一个过年风俗。在过去,不放鞭炮这年哪过得去?冷冷清清是不吉利的。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能随便放鞭炮在很多地方已经有明文规定了。至于老家,现在过年大概还是能放鞭炮的。
在中国,最大的流行或许就是这席卷国家和民族的春节了,我内心深处,回家过年的情节也颇为顽固,挥之不去,所以,每一年的春节,无论有多艰难,我都尽力及时赶回家。不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直到现在我依然还怀念在故乡那小山村过春节的岁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在民俗的东西里才有点真正的原汁原味,这也是写下上面这些怀旧文字的一点理由。
家乡过年,不像城市过年。家乡过年年味浓浓,在城市里,过年还是冷冷清清的。所以我很怀念家乡过年的气氛。
关于春节家乡习俗的作文(篇2)
在我的老家仙游,有一个特有的习俗——做寿。
无论男女,只要是春秋过了五十,每逢整十岁就要做寿。在正月初三到正月初六,要办酒席,请左邻右舍亲朋挚友过来,为的是为寿星送上祝福。
人到齐后,跟着一声开席的鞭炮声,做寿也就开始了。寿星家里围着一桌桌的人,大家都欢声笑语。
主人家开始上菜,大家就边吃边聊。
大概上了三四盘菜后,寿星就过来和每一桌的人干杯。有酒的饮酒,没酒的用果汁代替。反正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干杯,再给寿星说上几句祝福的话。寿星听了当然开心,连忙叫我们多吃点,然后又匆匆地到下一桌去和客人干杯了。
做寿时,主人家必需上两道菜:莆田卤面和海蛎汤。莆田卤面实在就是普通的面,但配上一些配料:蘑菇、肉、白菜等,就变得极其的厚味。海蛎汤也非常不错,没有放什么味精却也能让人一碗接一碗的喝。这两道菜就似乎酒席的象征一样。但实在每道菜都是家常菜,主人把我们当作家人,而并非简朴的
客人。所以是再简朴的菜肴,也能吃出浓浓的乡情、乡味。
做寿结束时,又是一阵披发席的炮竹声。客人要和寿星说声“祝您白叟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啊……”然后感谢款待,寒暄几句也就走了。于是那几天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都在吃酒席,家家都在放鞭炮,好热闹!
客人不是为了蹭吃而来的。实在整个村子都像是一家人,做寿就像是为家人过生日一样。主人也是不收钱的。就是这样一个短暂而夸姣的典礼,有时办的比婚礼还盛大。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做寿。实在和过年也有点像——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开始,转眼又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消逝了……
关于春节家乡习俗的作文(篇3)
一年一度的春节终于来了!街上热闹非凡,每个地方有着各自的特色。
每到春节的上午,家家户户的人都忙不过来。他们在忙什么呢?当然是在贴春联啦!春联都是红红火火的,都代表着吉祥幸福。门上贴着春联则有春味,无论再美的房子,就在春节不贴春联,那也不显得十分美观。
听!“啪啦啪啦——”这声音十分美妙,它唱出了春节的喜悦与热闹!你再仔细看,只见眼前一片红。就像一群红孩子在活泼乱跳。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什么了。
每到春节的中午,家家户户的人都会敬神(一般都是敬死去的亲人)一般敬神都要放置三碗饭和一些菜,然而这些菜不能是被吃过的,要不然是对神的不敬。
每到春节的下午,大家都要到墓碑前扫墓,都是怀着满满的孝心来看望亲人
每当春节的傍晚,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年夜饭开始,这顿饭得慢慢的吃,大家边吃边聊家常话,老人们最遵守这个规矩了,他们一吃就吃到深夜,而我们这些孩子们则耐不了性子,就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爆竹,传来的欢笑声把除夕推到了高潮。
关于春节家乡习俗的作文(篇4)
xx年2月2日星期三晴
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今天我们一家可忙了,爷爷贴春联,我贴年画,爸爸杀鸡,妈妈、奶奶做年夜饭……
有关过年的习俗,我从爷爷那儿了解了很多。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四,过了十四,年算是过完了。我们那里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王爷,听说那是以前我国民间影响最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因为以前都是用柴禾烧饭,家家户户都有那种用砖头砌成的大灶。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家用的都是燃气灶,这种习俗越来越少见了。腊月二十四要扫尘,屋里屋外都要打扫干净,家里所有的器具都要洗干净,那一天我们那里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其它的习俗还有:祭祖、贴春联、年夜饭、压岁钱、挂灯笼、放鞭炮、守岁、拜年……一直到正月十四还要闹花灯、舞龙灯。说起我们那里的龙灯,那可漂亮了。xx年它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关于春节家乡习俗的作文(篇5)
我的家乡有很多独特的习俗,炸油角和炸煎堆是其中之一。
俗语都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每到过年时,放糖果等零食的桌面上总少不了两种食物,那就是——油角和煎堆。过年前,我和奶奶都会一起做油角、煎堆,而且总会炸一大锅。炸完后,无论谁到我们家来拜年,都会把油角、煎堆和糖果等拿出来,给客人们吃,如果油角、煎堆太多的时候,还会把其中一些送给客人们带回家吃。因为,它们都寓意着好兆头。
除夕一大早,我们就回家乡帮奶奶制作过年必备食品——油角和煎堆。虽然它们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制作起来可不简单呀,必须经过许多工序,才能把它们做的好吃又好看。做煎堆要准备:爆谷、糯米粉、粘米粉、花生、砂糖、芝麻等多种材料。煎堆的陷做起来比较复杂,要将花生、砂糖和爆谷加热搅拌在一起,然后趁热用双手把它们捏紧,把它们捏成一个个圆球状。这是一个考验人的功夫,只有奶奶才能做好。我们就只能做简单的油角陷,只要将花生和砂糖碾碎混在一起就行了。制作完内陷,就要做外皮了。将粘米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混在一起,用开水搅拌,搓成粉团备用。
最令人开心的制作马上就要开始了。每个人都要动手,奶奶就小木棍把粉团搓成薄薄的表皮,然后我们用它把内陷包起来,搓成一个个的圆球。包油角更可笑,每个人的手法都不同,形状各异的油角很快就把桌面摆得满满的。由于我的手上沾满了面粉,不一会儿,就把小脸蛋弄成一个大花脸,引得他们哈哈大笑起来。
最后的工序就是下油锅了。首先用猛火烧开油锅,然后改用慢火,将包好的煎堆和油角放进油锅慢慢翻滚,让它们受热均匀。不一会儿金灿灿的油角和煎堆就出锅了。
制作油角和煎堆既费时又烦琐,但却是我们的春节习俗之一,人人都乐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