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唐诗课件10篇

字典 |

2023-06-08 11:56

|

推荐访问

唐诗课件

【 liuxue86.com - 诗词 】

  本文中提出了老师必须提前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和写好教案课件这样的基本功。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做好教案至关重要。通过阅读我们所提供的“唐诗课件”一文,您会获得更深刻的了解。我们希望您喜欢本文,同时也请您分享给自己身边的朋友。

唐诗课件 篇1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

  3、领会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愿意欣赏古诗,感知古诗语言的优美,风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

  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四、活动难点:

  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

  五、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六、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后,孩子们学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

唐诗课件 篇2

  “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吟诵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就来学习一首。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 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 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此诗作于公元823年(长庆三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做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大约韩愈约张籍游 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1.听范读,仿读。

  2. 指读,指导朗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 “张 十八”。

  3.全班交流,扫除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 稀疏零星。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1“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2.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

  3.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4.“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现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那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6.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

  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及作 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7.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诗中春:

  ①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③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宋)朱敦儒《好事近》

  ④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春水无风无痕,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唐)和凝《春光好》

  ⑤春艳艳,江上晚春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唐)冯延巳《归自谣》

  ⑦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 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洲西涧》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2.搜集整理古诗中有关春天的诗句。

唐诗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语: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赏析

  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辅:辅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唐诗课件 篇4

  2.找同学背诵王勃、陈子昂的代表性诗歌。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3.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解析: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4.“愁心”原是悲伤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予读者的,为什么不是沉重压抑之感?

  解析: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这夸张奇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性,而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 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和王 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王昌龄后来在贬所曾写了《送柴侍御》和《龙标野宴》两首诗,都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前一首写道:“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后一首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两首诗中都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大概王昌龄也从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诸诗友遥寄给他的友好声援了吧?另外,从王昌龄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李、王的交情之笃,互相了解之深,志趣爱好之接近,不然,诗中的“明月”怎能起到两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古时由于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而“黯然神伤”者。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

  要求: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意体会、运用。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 :诗人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

  解析: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 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 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有时候不是直接抒发的,这时就要抓住作者选择的事物和他的语言、动作来用心体会。

唐诗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3.领悟诗作的内涵,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2.领悟诗 作的内涵,学会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新月集》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诗集。就如捷克教授莱斯尼所说:“这部儿童诗集在世界文学上是无以伦比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孩童之 道》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诗中的真善美!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加尔各答市,1941年8 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 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 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

  1.听范读,理顺字音。

  2.自由朗读,熟读诗歌。

  1.读诗作后你的第一 感受是什?

  2.这首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3.诗作以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情态为背景,先后展示了怎样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

  明确:

  按照母子情感受 的变化可分五个画面:

  画面 四--无拘无束(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 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4.伴随着孩子情感图景的变化,作者赋予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1.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2.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明确:表达了泰戈尔对童真的赞美:只有孩子才是最“聪明的”,他们可以展开 丰富的想象,说出充满智慧的话语。

  3.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由衷赞美:在母爱面前,金银珠宝都显得暗淡 无光,“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是指母爱 战胜了其他一切力量。

  4.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5.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明确 :表达了孩童世界中的永恒主题--快乐。只有快乐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愿快乐永驻心间!

  提问: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多元的,请说说都有哪些?

  明确:

  1.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崇高礼赞。

  2.抒发了孩童 对母亲的深挚爱恋。

  3.表现了诗人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4.是对孩童纯真世界的充分展现。

  5.告诉我们一种孩童的处世之道。为了得到母亲的爱,孩童表现出来的是真实、善良和美好。是真正的童真。

  1.背诵诗歌。

唐诗课件 篇6

   一、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师点名阅读,学生为其正音。

  3、教师指名学生翻译。

   二、精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探究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篇首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

  是焦急万分的。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第二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

  “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

  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心境怎样?

  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5、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如何理解?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何由彻”一句,意味深长,不只结束本段,还为下段作铺垫。

  (四)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6、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仕途不顺,生计窘迫,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和舍己为国的情怀。

  7、“呜呼!何时……冻死亦足!”结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这几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诗课件 篇7

  一、检查背诵默写。

  先由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家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其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有《韩昌黎集》。

  3.“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春雨细密润滑,湿路不湿衣。恰好使尘土不扬,空气清澄,给人极舒适的感觉。它预报着春的到来,催动草木复苏。

  4.“草色遥看近却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用敏锐深细的眼光观察了早春草色远近之不同,并进行淡墨涂抹,隐隐地泛出了那一缕青青之痕,造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春色。“草色遥看近却无”展示了春的特色,流宕着诗人喜悦的深情。

  5.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之时?

  这两句诗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早春草色是淡淡的一抹新绿,似有还无;早春之美所唤起人的精神愉悦乃至昂奋则是深切的。皇都长安虽然杨柳堆烟,花光烂漫,但无论如何也引不起严冬告逝、草芽初萌时那种欣慰惊喜。这正是诗人对早春景色特别喜爱的真谛所在。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 “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三、课堂小结

  学习诗歌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用自己的想象去再现诗人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界,用我们的审美方式去感受诗人的审美体验,就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但要记住“诗无达诂”,在学习时不要受别人观点的影响,要有独立的思考与认识。

  2.自创一首新诗,有突出的景物描写,并渗透自己的主观情感。

唐诗课件 篇8

   一、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二、品读鉴赏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形象,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分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动作描写:“伐薪烧炭”“晓驾炭车辗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2、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①“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②“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③“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急于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唐诗课件 篇9

  1.强化学生《繁星春水》阅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类 名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增 强学生阅读 名著的兴趣。

  3.读《繁星》和《春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交 流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重点:明确做读书笔记的几个简单方法和写读后感的步骤。

  难点:在对冰心的诗歌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把握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文学名著呢?你认为读名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 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师朗诵: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生齐接下句:鸟儿 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

  师述:在《繁星春水》中,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地加以歌颂,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 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对母爱的歌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与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爱。

  师朗诵: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生齐接 下句: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师述:在诗人眼里,充满童趣的世界才是人世间最美的世界。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师朗诵: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生齐接下句:只容有一次相乐的应许,我要至诚的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师述:多美呀!冰心把母爱、童真、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 的世界,感情诚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与启迪。我们集体背诵了一些小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小诗呢?

  生背诵,自由展 示。

  在诗歌中我们知道了冰心的温柔、爱心、机敏、才智,你还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发言。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视频。

  古人以画赠友,以歌赠友,以文赠友,是一件风雅、高尚的活动,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赠诗活动。用“我要把这首诗送给        ,因为     ”的句式来交流。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 或赞同或补充,或质疑或深 化。

  看到这种小诗,同学们也会想一试身手吧些,请有模仿写作并大声朗诵,说说自己的创作灵感,同学们自由点评,可以提问,可以质疑。

  老师点评诗作,或鼓励写作,或帮助修改,或谈自 己感受。

  五、中考链接:

  1.冰心原名_________,是著名的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心于l923年发表的两部诗集是_______、________,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__________的影响, 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

  3.冰心的诗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并恰当地运用对比,如:“言论的花开得愈大, ___”。

  4.冰心在《繁星》里回忆童年的美好:“童年啊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5.冰心的《繁星》诗中发人深省的格言式小诗触目皆是,如“成功的花,____________!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__,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6.“春江水暖鸭先知”是___朝__ ____的诗句, 在冰心笔下有着同样的诗句:“人 在廊下,书在膝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7.冰心的小诗创作源于印度诗人________ __的《 __________》 。

  8.《繁星》、《春水》中的诗篇表现出诗人对于_____ _、______、______的见解。

  9.诗集《繁星》、《春水》的名字的内涵是什么?

  10.冰心是_______派的代表诗人,这些诗特点是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说 一说你阅读《繁星春水》有哪些收获?你 认为哪些阅读名著的方法适合你?学生自由发言。

唐诗课件 篇10

  1.领悟屠格涅夫这首散文诗中寓含的深刻哲理。

  2.品味文中凝练、生动而犀利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傻瓜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生活中,我们称什么样的人为傻瓜?看看字典是怎样写的。(愚蠢、糊涂的人)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想屠格涅夫笔下的傻瓜有怎样的特点呢?

  教师正字正音,并组织学生从如下几个问题入手了解傻瓜。

  1.找出描写傻瓜的重点词句,讨论分析,如“没头脑的俗物”“茅塞顿开”、三处“大声地说”“您呀--落伍啦”等关于解开文章思想的重点词句。

  2.人们眼中的傻瓜。

  “凶狠的人!恶毒的人!”“不过头脑多聪明呀!”“口才又多好啊!”“他的确是个天才!”

  3.你眼中的傻瓜。

  学生可谈出不同评价,放开思路,自由论谈,以便显露其真实的人生观,教师作正确引导。

  4.作者眼中的傻瓜(写作目的)。

  这种人不仅愚蠢,而且低下,在人类崇高远大的理想面前,只能称他为鼠目寸光、自私自利、欺世盗名的傻瓜。但是,作者悲哀地看到,人们对傻瓜厌之弥深,恨之入骨,却五体投地,称他为“天才”。一个傻瓜震慑着一群傻瓜,呼风唤雨,指挥若定,这就是屠格涅夫眼中的思想界、评论界,一个落后民族的精神世界的象征。这是屠格涅夫写作文的真正目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宗旨,这是俄罗斯的悲哀。

  《傻瓜》是屠格涅夫针对当时俄罗斯文坛一些评论家只顾一味批判,不求建树的现象有感而写的。请你观察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并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权威”的标准是什么?对待权威,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里,几乎充满着他的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由此升华、思考、总结而成的深邃的哲理性的语言和形象,是那么富有智慧和诗意,既给人警示、联想和咀嚼的余味,又有强烈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愉快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

  1.鼓励学生探讨《傻瓜》的现实意义,不妨与当今社会上某些人的某种现象做些比较,进一步认识经典文学作品的典型意义。

  2.学习本文之后,建议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文章改写成剧本进行排演,可以作适当的改写,还可加入根据文章创写的诗歌、插曲等,进行公开性的演出。

  屠格涅夫生平最后长期居住在西欧。他在法国有很多文艺界朋友:乔治桑、福楼拜、左拉……女歌唱家维亚多的家是他长期定居的地方。屠格涅夫是最早被介绍到欧洲并赢得外国同行敬佩的俄罗斯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他的人格魅力都征服了欧洲众多同行。我们该怎样理解他取得魅力的原因?

  请参考以下资料:

  1. 19屠格涅夫开始被介绍到我国以来,他的作品就成了抢手的读物。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曾说:“屠格涅夫被译得最多。”我国著名作家几乎都译过屠格涅夫的作品。评论他的作品的人数就更不在话下了。我们不会忘记巴金的小说《家》里高家兄弟是怎样爱不释手地阅读屠格涅夫的小说《前夜》。可见当时他在我国文艺界的影响。

  2.“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担心着祖国命运的日子里,只有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和支持!啊,伟大的、有力的、真实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啊!要是没有你,那么谁能看见我们故乡目前的情形,而不悲痛绝望呢?然而这样的语言不是产生在一个伟大的民族中间,这绝不能叫人相信。”

  下面两个写作练习,学生可选择一项:

  1. 1935年,巴金一度住在日本东京。那是战乱临头的国家危难时刻。他思念祖国,思念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同胞。在感情异常激动、坐卧不安时,他反复阅读屠格涅夫的这篇散文诗并将它译成中文。这篇散文诗只有100多个汉字:“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担心着祖国命运的日子里,只有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和支持!

  啊,伟大的、有力的、真实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啊!要是没有你,那么谁能看见我们故乡目前的情形,而不悲痛绝望呢?然而这样的语言不是产生在一个伟大的民族中间,这绝不能叫人相信。”屠格涅夫创作这首散文诗时是在法国,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字字句句渗透着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对俄罗斯语言力量的由衷赞扬。巴金说:“他讲‘俄罗斯语言’,我想的是‘中国话’……”同样,中国语言又岂能不产生在伟大的中华民族中,不完成其伟大的使命呢?巴金正是借助诗文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他的爱与恨。请你就这则材料谈谈你对阅读生活的感受认识。

  2.《傻瓜》一文思想感情十分丰富,每一个读者读后都会产生不同的体会。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

  可让学生阅读《批评家》《门槛》等屠格涅夫的散文,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语言和散文风格。

  想了解更多诗词网的资讯,请访问: 诗词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4923751.html
延伸阅读
在樱桃、桑椹和菖蒲之间,再添一壶雄黄酒更为美好。门外高挂着黄纸帖子,但我们不禁怀疑账主是否害怕那些灵符的力量。对于《端午节诗句》,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准备了一份详尽的介绍,希望以下
2023-06-08
“白露下高梧,落叶声飕飕。——钱宰《拟古·其四·明月皎夜光》。”通过阅读和摘抄,使我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语句。大部分优美句子能够让人身临其境一样,会让人摘抄下来反复赏析。你有寻找优美的
2023-06-08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今年的重阳节马上就要来临,作为传统节日的重阳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写的
2023-06-07
夏至古诗篇11、《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夕凉恰恰好溪行》宋朝·杨万里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2、《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
2023-06-07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是诗词的发源地,深蕴其间的无数先贤智慧和心血,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您是否能够回忆起那些永生不忘的古代诗人与他们的不朽佳作呢?为了不辜负读者的期望,本篇文章处暑
2023-06-07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会精心规划每份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教案是学科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关于“诗经氓
2023-05-18
在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写很多文档,怎么来写好一篇文章是很大的一个难点。范文能够提供许多不同的写作思路,那么要如何归纳并整理范文合集呢?下面是我们帮大家整理的读《唐诗三百首》有感,供
2023-01-23
怀古诗课件【篇1】一、教学内容分配建议表课时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第一课时《梅花》创编《春晓》王安石第二课时《静夜思》李白第三课时《读唐诗》古诗朗诵演唱会二、教学
2023-04-30
出国留学网相关栏目推荐:“《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唐诗三百首》读后感篇1《唐诗三百首》读后感800字!让我们走进唐诗天地,找寻自己的情感寄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2023-02-23
在小编筛选的文章中,发现“杜甫诗三首课件”是一篇值得阅读的文章。我们想提醒你收藏本页以便随时查看。老师在课程上使用预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这种方式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教案准备
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