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总结自我,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写一份自己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相信很多人都写过,我们的心得体会应该和别人分享吗?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1)
现在的世界离我们的春秋,战国时代越来越远,那些儒家的经典早被我们抛之脑后,留下的只是每天工作学习所带来的压力,琐碎事情带来的烦恼。可是当你静下心来慢慢思考,你就会发现其实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东西都是我们能在论语中找到的。
在于丹教授的讲解下,我知道论语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教会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美好生活。其实论语就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理性道德。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看完于丹的《论语·心得》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论语真是一本宝典啊!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2)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3)
从那之后,我一边严格地按照老师制定的计划复习,一边积极地调整心态。每当我快要失去信心,快要放弃的时候,我总会对自己说:不要考虑太多,我只需要尽我全力即可。一个月过去了,以前几乎整夜失眠的现象渐渐地减少了,我的脸上又有了阔别已久的笑容。更重要的是,我的心一天天地静下来,对于高考,对于未来,我已多了几分信心与把握,少了一些忐忑与不安。
经过几个月认真的备考和积极的心理调适,高考终于如约而至,高考的那几天,我的心格外平静。除了粗略地翻翻课本外,每天晚上我还会再读读《论语心得》。然后掩卷沉思,并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做一个勇敢的人,尽全力去化解人生的缺憾。”
高考结束了,成绩也很快公布出来,对于成绩我坦然面对与接受。正如《论语心得》所说的那样“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
在我惶恐、不安时,《论语心得》悄然而至,引领我走出了心灵的困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又重新找到了定位,找回了自我。
而今我已是一名大二学生,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学习与生活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与挑战,但我早已学会坦然接受与面对。现在每天晚上临睡前,我还会再品读一下因为多次翻阅而略显残旧的《论语心得》。我相信《论语心得》中简单的真理和对于感悟的阐释将值得我用一生去解读。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4)
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最近,受单位阅览室之惠,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看了她对《论语》的解读,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而且于丹教授那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的讲解风采,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思之可以解惑。
读罢此书,掩卷长思,仿佛一位长者坐于眼前,用智者的从容与平和与你谈古论今,它传递着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我觉得受益匪浅,联系现实生活略总结了几点感悟:
悟点一 平和的心态
每个人都想过得幸福快乐,但幸福快乐到底是什么,到底又在哪里呢?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在别人看来是十分幸福的,但自己内心却时常感到痛苦不堪;同样有不少人在别人看来是艰难困苦的,然而他们自己心中却时常充满快乐。千帆过尽,蓦然回首,“其实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而与内心相连。”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并能够时常用好的心态来对待一切,因为无论人生给予我们什么,决定我们生存状态的永远是心态。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到底以什么样的心态度过一生。生活本身并不完美,社会分工千差万别,人的素质、能力和机遇也各不相同,谁都会遇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但不论碰到什么,我们都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必喜形于色,不必急功近利,更不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悲观失望。要知道,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不是命运的垂青,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不忘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始终保持不懈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轻松、自在、洒脱的良好心态。
用《菜根谭》里的一句颇有感触的话来说吧,“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必须面对,甚至必须处理,当然也必须穿越,事情来了,用心去作,最短时间内做完,事情过去了,心里,还应该是一片海阔天空。
悟点二 宽容的心灵
“仁”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最儒家的、最简单、也是最精华的道理。 “仁者不忧”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想要无忧,那就要学会宽恕他人,要学会去爱别人,这就是“仁”。当然,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抱着宽容的心去做每一件事绝非易事,但最起码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多想想他人,做一个善良的人,便也能内心安静、坦然。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雨果说过:“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悟点三 提升生命的效率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
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无论多么珍惜,多么不舍,或者是在不经意间任时光飞逝,谁都不可能重新来过,最终每个人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岁的自信坚定和内心的从容不迫,四十岁对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明了和懂得如何取舍,五十岁时心中拥有不再怨天忧人的内定力,六十岁时有一颗宽广的理解和包容之心,七十岁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历程。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生理年龄,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年龄,在日益成熟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拥有一种年轻的心态。信息时代,只争朝夕,面对各种生存和竞争的压力,我们没有理由不成熟,但这不能影响我们保持永远朝气蓬勃,永远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当我们在现代的规则下,重新领悟圣贤于千古之前以他简约的语言点出的人生大道时,最终希望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能够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渗入灵魂,让我们真正建立起有用的人生,用平和、宽容的心,实现幸福快乐而有效率的生命价值。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5)
论语,一个远隔我们几千年的老先生——孔子,所说的哲言。在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的心豁达、坦然了不少。
1.天地之道——
至盘古开天辟地的那刻,人世间就有了天与地,有了天与地,人也便就诞生了。我们所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万物都逃离不了自己的命运。譬如:金钱、情爱、权利等诱惑。但,我们所懂的,也是必须要懂的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既要做好自己,也要尊重他人。所谓做好自己,就是从内心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而尊重他人,就是对他人所表示的一种理解与宽恕、仁慈。(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而看心灵的,太少。——于丹心语。在这个时间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也不能延迟——于丹心得)
2.心灵之道——
人生有太多不顺,就好比行走在一条陡峭的山路,既漫长又坎坷。但是,我们做为一代炎黄子孙,做为一代龙的传人,每每面临心灵所带来的恐惧与压力,勇敢面对这起事件,才等于你克服了你自己给自己所带来的困难。如若一味地去逃避而不敢接受现实,那么你将会错过终生的遗憾。(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于丹心语)
3.处世之道——
人与人之间要隔阂着一种距离,才会产生美。所以做人做事既要独立,也要饱含着尊敬。在人处事时,要处守着一种本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立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可以跨越出离位置外的一点点界限。我们要知道,世界上从来没有后悔药吃,既然做过了,也不要去抱怨什么、指责什么,否则这只会让自己的心里有更多的创伤。把握分寸、表示信仰与尊敬,这既是为自我,也是为他人。孔子亦曾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于丹心语)
4.君子之道——
看一个人是否是位真君子,首先会从言行、态度与胸怀上得以确认。作为一个君子,我们都须用祥和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去处事,而不是像小人那般斤斤计较。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坦坦荡荡,不干偷鸡摸狗的事的人。俗话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值得去纪念的日子。做君子既要走正路,也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用言语夸夸其谈。做好自己的事,端正好自己面对每件事的态度,眼界远广不贪小便宜,做到这三点,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5.交友之道——
朋友是自己人生旅途中一直陪伴着你度过危难的伴侣。要想结交上好朋友,首先要把“仁”与“智”放在心中,如若学会这两者,那么交友的人品与范围将会大大提高。当结交了好朋友,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朋友,而不是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去背叛朋友。朋友是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若想持续这段友谊,我们就必须深刻去理解身边的这位知音。(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论语)
6.理想之道——
对于如何去追求宏伟远大的理想,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生必须迈出的一步。但事实上,追求理想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它的所处主要中心是:在出发点如何做好自己,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或许,那些不以为然的小事正式我们一步步走向理想道路中的坎坷。看看身边那些平凡无味的事情,它们或许会是你淡定的起点。有时候,你得到了成功,一份莫大的荣誉,可才发现这不是你想要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因为这条道路中所收获的,正是你自己给面对成功或失败的心灵增添的一些资源。伸出一双手化解了小事,其实你已经向成功的大道迈出了一大步。
7.人生之道——
走在人生大道上,我们经历过惶恐、失败、愉悦等成功与挫折。漫步在这条长长大道上,我们不仅付出了许多,也领悟了很多,收获到很多。因此,思想也会随着年龄欲加开放。每每步上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就必须去懂得一个道理。30岁,仿佛就是在暗示一场青春徐徐谢幕,转而代之的将会是一部美满的人生展开序幕,在这个如流水般淡淡的岁月,人生教导我们的是:要相信自己,在心灵上建立对自己的一种信任。才是你所明白的浅道理开端。步入40岁,我们得到的物质东西也会慢慢积少成多,例如金钱、地位、情感……那一种种患得患失的东西但凡被迷惑了,将会失去自我,失去理智,心灵也将会慢慢惨败。其实,对于这种诱惑,你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客观地认识到世间的丑与美,善与恶,并平静地把握、面对、应付,一切便会顺其自然。50岁,大衍之年,做到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要知言,懂得沟通、交流;要知礼,学会尊重他人;要知命,用淡定的态度与自身的力量应付外界带来的情况。60岁,一个世人所俗称的花甲之年,这时,我们所懂得的该是理解与包容,虚心吸取别人的教训,谦虚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学会耳顺,学会领悟别人的长处。70岁,古稀之年,在那刻来临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慢慢走向枯萎、凋零。那个白发苍苍的年代,我们或许已经懂得了,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方能把任何压力都变成一种张力,在体内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我们现在这种成长的年纪,所追随的是:先把现在的事情做好,珍惜上帝所给予的时光,不可流逝一分一毫。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似乎看到了更多,领悟了更多,学会了更多。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6)
学期初单位要求我们每人要读一本好书并在书上写下读后感。真的是很汗颜,一学期下来真的是一页书都没看过,倒是忙里偷闲的在手机的读书网站里拜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可是因为是网络读书我又何以在书上写下读后感呢?没办法,只有敲击键盘凭记忆而写,我想能够记下的也肯定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培根说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你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莫洛亚说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对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是的,这也许就是我喜读《论语》的原因之一,从它美妙的文字理我读出了对人生深邃的积淀,对人性深刻的挖掘。并能使我在阅读时能够掩卷思考论语所告知我们的那些朴素与温暖,那些永远不会逝去的脚下朴素的起点。 在《论语》里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君子”,“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字的《论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那君子是一个怎样的标准呢:按照孔子的言语,界定,描述君子第一要做到是一个善良的人,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能够时时的反躬自省,无所愧疚。他还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人有了仁义的大胸怀,她的内心无比仁厚才能做到不计较得失 ,才能真正的做到守望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一个内心无比平静的人也是内心无比强大的人,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人才能游刃有余于世事浮沉之中,在人生的俯仰间,安之若素。 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当今的繁荣时代给现代人所带来的迷惑,只有当我们的内心无比平静时,我们才能冷静的思考如何让取舍,得与失是矛盾的统一体, 在于和熊掌不可兼得时,你必须有取有舍,取就必须舍,舍了才能取,正所谓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一个人只有内心宽阔了,你才能够具备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无所畏惧。孔子告诉我们做人的标准不是苛求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经历用来苛责内心。所以只有内心平静了,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少了对外界的抱怨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 幸福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而是你的内心满足了多少。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是君子就会时时感觉到幸福无处不在。让我们做君子吧,让我们都能成为那个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如何?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7)
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 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8)
前几年,央视科教频道正热播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论语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语连珠、才思泉涌的讲解吸引住了。于是我兴冲冲地买回来一本,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也开始读书了。我总觉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离我们现代人很远,这些毕竟是越千年的东西,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是不是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现在想一想,古代先贤们讲的一些道理,和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联系到一起,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正所谓的“道不远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师讲的几句话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共同学习。
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老师讲了一则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距离太远大家借不着热气觉得寒冷。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经过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找到了合适的距离。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度。由此我们联想到,现代人交朋友要真诚热情,互帮互助,最好能带给对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条裤子”“烂韭菜不打捆儿”。这样下去离“小人常戚戚”就不远了。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我喜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祝福,更羡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但愿朋友之间能“一片冰心在玉壶”吧!
当今社会,家长们把孩子的成长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学习看做头等大事。于老师讲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掠夺。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总是念叨为了孩子放弃了进修的机会,放弃了升迁的机会。把全部的精力金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结果怎么样?孩子“压力山大”,高考前后、大学期间出事情的还少吗?有的错误是没有机会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训惊醒后来人。
书中还谈到了许多孔夫子的观点言论,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读了几句《论语心得》有一点点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头看星星的孩子,却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学习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9)
《论语》,是一本由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着作的文学巨着。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以及当今的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文学价值之高,实用性之强,影响之久远,无可比拟。《论语》的原文是古文,本来我们小学生是不容易看懂的,而现在,于丹老师把它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了寓意解释,使我们对《论语》里面蕴藏的深奥的哲理有了通俗的理解。于丹老师的《于丹心得》一书,开卷第一页便是一句于丹心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她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转意为“半部《论语》修自身”,给我们娓娓讲述了《论语》里面包含的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比如在“天地人之道”中,让我懂得了我们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尽自己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的道理;在“君子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在“处世之道”中让我懂得了:“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的含义,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在说话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行为中少一些让自己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就离成功不远了。里面于丹老师举例了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犯了错误往篱笆上钉钉子的事例,用不犯错误一天拔掉一个钉子的方法改掉了坏脾气。然而钉子留在上面的洞洞好象我们向亲人、朋友心里打了一个洞一样,不容易消除,她告诉了我们这个六字做人道理:做人做事一定要多想后果;在“交友之道”中,让我懂得了人要谨慎交友。不能交《论语》中的三种损友: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只会让我们迷失,甚至带来惨重的代价;在“人生之道”中,让我懂得了:当所有好的规矩都已经成为你生命里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10)
最近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11)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篇12)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对国民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老师对我们说用半部《论语》健康向上。读‘天地人之道’,我懂了很多。里面说的天地人,其实就是理想、现实和我们自己。一个只有理想而不脚踏实地的人,充其量是个理想主义者;只会埋头苦干而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只能算一个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这告诉我们既要勤勤恳恳的学习,又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这样才可能成功。
什么是幸福?宋丹丹曾经在小品里给过一个答案:“幸福就是遭罪。”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所以才觉得不够幸福。但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既对也错,我们是应该对眼前的东西感到满足,因为知足常乐,但我们更需要一种欲望,不是说财色,而是在事业上、学习上的不断追求,永不止步。
读‘心灵之道’,我知道了如何去改变自己以应付很多的事情。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很多的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学校政治课上讲的一个小故事:“一个老奶奶的大儿子开雨伞店,二儿子开洗衣店,老奶奶就天天发愁了:今天是晴天,我的二儿子雨伞卖不出去,他可怎么办啊;如果明天是雨天,大儿子的衣服干不了,人家找他可怎么办啊。”其实他完全可以认为晴天大儿子很好过,雨天而儿子会很开心就好了。可见,态度对一件事是起了决定性的,所以这一章告诉了我,如何用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和学习中的不如意。
读‘处世之道’、‘君子之道’和‘交友之道’时,我觉得‘交友之道’比‘处世之道’和‘君子之道’离我们高中生或是青少年更近一些,现在谈处世之道还是君子之道有些为时过早了。交友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益友应当具有①正直②诚实③见多识广,一个好的朋友会使你受益终生。而损友则会拍马屁、不守信,是个墙头草,而且光会耍嘴。这种人你要交上就危险了。所以,不论是在校外还是在班级里,你在交友时,一定要小心。
‘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我觉得是个包含的关系,基本是讨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我读后也觉得是受益匪浅。这本书真的很棒,网上有人这样评价:“于丹的解读,符合大众的文化需求、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当今社会现状,传播了一种和谐之音、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这种“心灵鸡汤”式的“快餐文化”,正是生活在快节奏时代大众的需求。”我很赞同这一看法,这样一本经典的《论语》,能被一个现代人解析的那么透彻,实在是我们该庆幸的。
静读《论语》,笑看人生,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努力学习,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