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好书。 阅读中的不解之处需要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精心挑选而来的“曾国藩读后感”一定能够给读者提供帮助,记得保留本文方便针对性参考!
曾国藩读后感 篇1
戒除“傲”气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国藩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社会上的思想文化热点,其为了表明忠心塞弄臣之口而大量刊行的《曾国藩家书》也被人们视为学习做人处世、进德修业、从政用人的经典书目之一。我生性固执,向来对社会上一些热点事件或人物存有私意,以为大抵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炒作起来,引人眼球,所以总是姑且观之,并不深入其中。近日,偶然得到一本《曾国藩家书》,闲来无事便翻了一翻。
不料,这一翻却让我不想再放下,常常掩卷沉思,后来索性把它放在床头,每天睡觉前便读它几篇。
曾国藩的一生是“修身养家,平天下”的真实写照。《曾国藩家书》一般被分为七大篇,即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在《修身》一章中,曾国藩继承了三个反省和自我批评的教诲,从不忘修身养德。
他自述从三十一岁起,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称为《过隙集》,"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过隙集》刚写到第九天,曾国藩突然想起从前与某人结仇怨,错在自己当初"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当晚他即到某人住处"登门谢罪"。长谈之後,又请吃饭。
从此前隙尽释。
曾国藩十分注重对家人尤其是弟弟们的品行教育,特别要求弟弟们戒除"傲"气。我算了一下,修身篇一共有37封信,其中有10封信专门要求弟弟们注意戒骄戒躁。在《劝弟勿夜郎自大》一篇中,曾国藩对六弟的虎头蛇尾的行为颇有微辞,说"大抵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四弟九弟虽不长进,亦不自满,求大人教六弟,总期不自满足为要。"《劝弟切勿恃才傲物》篇中,曾国藩生恐弟弟们"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特意来信述说自己如何"力除傲气,力戒自满"。在《言凶德有二端》一篇中曾国藩更将"傲"视为败家之端,认为"凡激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意思是凡属傲气欺凌物事,不必一定是言语伤人,有的是那股子傲气欺人,有的是脸色难看而欺人。此后,在《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致九弟李弟·须戒傲惰二字》、《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等篇中都要求弟弟们务必戒除"傲"气,甚至在曾国藩打仗行军的时候,也不忘记询问"诸子侄无傲气否?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
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望弟留心儆戒,如闻我有傲惰之处,亦写信来规劝。"(《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四弟·述坚守作战之困难》)。
曾国藩屡次三番劝告弟弟们戒除"傲"气,大概是因为他身居高位,权势显赫,恐怕弟弟们由此不思进取,不自觉"傲"气起来。有"傲"气往往难以处世,容易招惹非议。有"傲"气经常自塞耳目,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想不起自己的缺点。
联系到我们组工干部工作,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组织部作为党委选人用人的职能部门,在别人眼里似乎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部门。有些组工干部因此便有点飘飘然,在待人接物和行事作风上不自觉地表现出一股"傲"气。下级单位来汇报工作,不是笑脸相待,平和处事。
下基层办事,也流露出高高在上的神气,不能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事实上,谦虚、谨慎、诚恳、不骄是组织干部接近、团结、遵守公道正派的基础。组工干部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没有一种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的态度,就容易滋长傲气,不尊重他人,听不进他人意见,工作就会出现偏差、失倾。
组织干部要谦虚待人,首先要摆脱骄傲,摆正自己的位置。如曾国藩所言,"力戒傲字,以儆无恒之弊"。在实际工作中,不论对方职务高低,组工干部都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批评,真正做到权大不忘责任大,位尊不失公仆心。
没有自豪感,人民的胸怀就会更加宽广,更加注重大局、党性和原则。"傲"气没有了,人才能正确评价自己,才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批评意见,从善意的批评中修正自己的错误,从不同的意见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路。
曾国藩读后感 篇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我对其最初的认识来自于读书期间的课文,因其为清廷练兵镇压太平天国,对他并无好感,也从没有认真的去研读过他的生平。近日,通过认真阅读《曾国藩全传》一书,我对其人其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发觉在他身上确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和学***。
观曾国藩的青少年时代,自幼勤勉好学,求知欲很强,在北京读书期间友人看其生活窘迫借钱给他,谁知他将钱全部用于买书,还不够,把衣服送进当铺,换钱来买书,可见其读书成痴。曾国藩一生信奉祖父遗训:黎明即起,克勤克俭,周恤贫穷,疏医远巫。
直到后来官封一等侯爵,做了两江直隶等总督,对于勤俭家训,还不敢丝毫逾闲。
曾国藩一生最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的地方,与其说是在事业方面,毋宁说是在人格方面。我们说起他的为人,无非是推许他的讲仪礼,知廉耻。但是他最过人的地方,是他的“躬自实行”这一点。
仪礼廉耻的大道理,是任何人都会讲的,会讲不希奇,而能躬自实行,先从自己做起,这才难能可贵。他在少年时代便已做克己的功夫。凡是律己以严的人都是有坚卓志向的人,曾国藩有记日记的习惯,每天把所做的事和所读的书都记下,名叫“过隙影”,他用着非常的毅力去写日记,直到他病逝的前一天,他的日记还保留着新鲜的笔迹。
到他带兵以后,他对自己绝不宽容,带兵的人最要紧是得人心,而得人心的不二途径是律己以严,只有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才能指挥将士,曾国藩的战略本来平常,他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完全是待自己严厉的结果。现在很多人在对待自己的工作或生活,都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怎样轻松怎样做,缺乏一种精神和毅力,长此以往,会使人失去激情,变的懒惰。
一个人不会没有过失,虽圣贤也不免,曾国藩过人的地方,不在于无过失,而在于平时每天自己找过失,请旁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并用极大的毅力来改过,许多居大位的人因为听不到一句逆耳的话,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葬送了前程。而他这种虚心求过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曾国藩还有一种美德,便是待人忠恕。凡是一个严以律己的人,没有不待人忠恕的,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不过是为了利害关系,一个严以律己的人,一定能把权利看的很轻,欲望看的很薄,那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决不会待任何人有什么过度的苛求了。“忠恕”二字非有极大度量的人不易做到,曾国藩识量之大,卓越于人,他的做事,**则推于人,论过则引为己责,他最不喜“好大争功”。
曾国藩之所以受人敬仰,最重要的原因是他非凡的人格。看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名利争的你死我活,不顾一切争权夺利,排挤他人,有了成绩是自己的,出了差错是别人的,心思不放在怎样实实在在的干好工作上,而是想方设法的去钻营升官发财之道,这样的人生观,这种生活方式有何乐趣?
曾国藩的行政方法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作育人才”的方法。曾国藩认为世界上没有人才,是因为你不创造;世界上充满了人才,是因为你处处注重创造人才。他教育人才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一、多讲话;
二、多见面;
三、多写信;
四、提示好榜样。他还有一种远大的目光为常人不可及的,便是多选替手,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这种为国求贤的精神,是曾国藩最伟大的地方,由于他的知人善任和作育人才,在他的时代,人才辈出,尤其他的幕府中,宾僚盛极一时,可见并不是偶然的事情了。
曾国藩的为人,不管治军治政或立身为学,都有一种不可及的精神,就是“吃硬”。一个主张当他既决定,并且认为是对的,那么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前途如何困难,他是勇往直前,不避艰苦,拼命的干,从死路中求生路,这样的精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实干精神”。所谓“实干精神”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凡是不“埋着头苦干,吃着亏不说”的人,都是曾国藩所最瞧不起的,他认为只说不做的人,最是要不得,因为只说不做违背了“实干主义”的原则,曾国藩一生的成功,是由于他自己以身作则,勤勉克己得来的。
当前,我们系统正在开展的“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讨论活动以及“三能”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要求全体职工在活动中要力戒空谈,必须紧紧结合食药监管工作,在监管方式上创新,在行政效率上提升,在执法行为上公正,要把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我记得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说过,孔子的思想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拥有人类最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被打败。曾国藩之所以能大张旗鼓,是因为他有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人的本质!
这就是:
随时间变化的自驱动力——将动作提升到理想高度;
“不归路”的执行力——把理想带入信仰的境界;
拓展大局的领导力———把信仰延伸到未来的时空。
对一个人来说,最困难的事就是战胜自己。我想只要我们能运用曾国藩勤勉、严谨、务实的精神,相信我们也能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一种力量和成就!
曾国藩读后感 篇3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提要:总体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天资中等(甚至有点偏低)、出身于寒微的山沟沟里,没有朋友人脉,没有名师指点,高人提携的如大部分人一样普普通通的人
曾两次游览直隶总督署,历史上历任直隶总督的各位风云人物,本人对曾国藩最为好奇,恰逢曾国藩诞辰两百周年纪念之际,本人拜读了张宏杰作家的又一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可以说是他借助了大量的资料和引注,用细节描绘了一个立体的曾国藩。
这部书共有三个部分。首先从正面角度讲述了曾国藩由“愤青”到“老奸巨猾”整个跌宕起伏的一生,其次是从他的左侧面描写了他一生的收入和支出;最后是从他的右侧面描写了他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本书给本人启发最深的还是对他正面的描写。
首先,历数一下曾国藩平生的五大耻辱: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
五、江西的困顿
在家两年的遗憾之后,曾国藩变得友好、谦虚、体贴;他对皇帝不是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治军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
总结曾国藩生平,挫折是他长进的动力。在挫折之际他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化被动为主动,以扩展心胸、增长本领。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其次,要研究曾国藩与左宗棠之间的纠葛与友情。
左宗堂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是“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这句评价奠定了他对曾国藩一生轻视态度的基础。
曾国藩是典型的粘人性格,反应迟钝,行动刻板,谨慎内向,只愿意说三句话。而左宗棠的性格和曾国藩可谓截然相反。他是典型的多血质,反应迅速,做事果断,尤其善于在纷纭复杂的局面中迅速发现机会,定下策略。
缺点是过于自信或傲慢,过于张扬。好在曾国藩好脾气,对左宗棠俯首听命,从善如流。因此才使得二人有段难得的“同心若金”。
然而同样是因为性格上的冲突,也导致了二人的合作多次落入低谷甚至是断交。
曾国藩心目中时刻有左宗棠,而左宗棠时刻是带着“科举情结”和“瑜亮情结”这两幅有色眼镜看待曾国藩的。直到曾左晚年的最后一次见面,左宗棠才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曾国藩。以至到曾国藩去世,他在挽联中的“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以及“晚生左宗棠”的挽联署名都体现了左宗棠有与曾国藩和解让步的想法。
曾国藩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有少生趣。然而,在友谊方面,付出和回报远远超过普通人。对曾国藩人生五大关系的考察几乎没有缺陷。在这一点上,曾国藩胜于左宗棠何止一筹。
最后,重点是要了解曾国藩是如何重生的?
曾国藩三十岁以前是个平庸的人。和普通人一样,他有很多缺点,大大小小的。其中,有****性的缺点:一是冲动不安。
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三是伪,对人能作几副面孔。正是在三十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强不息的必由之路。首先是立坚定不拔之志。有了志向,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实行力。
古往今来,立志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真正的不同在于他脚踏实地地实践自己的抱负。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国藩高度警惕,不断地自我监督。他经常在日记中反省,一直读着作者摘录的曾国藩反省日记,难免觉得自己过于苛刻、琐碎、刻板。这样活得多板!
多累!其实,除掉那些“过犹不及”的部分,这种修身方式也自有其合理之处。朱熹说:
“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做事也是这样。曾国藩通过写日记,练就了过人的严肃郑重地对待细节的功夫,并受用终身。
正是通过这种修身方法,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缺点和缺点一一检查出来,对自己几乎所有的细节都实行严格的要求,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迅速而有力。
在曾国藩的修身经验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用外力来监督自己。人是被决定的。从根本上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
连如此信奉内心力量的曾国藩都屡屡说,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但如果有人自我监督,战斗力可能就不一样了。
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写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一直是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人们最容易停顿和倒退。我们经常努力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就筋疲力尽,放弃了。过了许久,始能积起心里能量重新开始。
如此反复多次,进步始终不多。而曾国藩则终生坚持,不退步。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
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无论读书还是做其他事,他始终以恒字为最高准则。
这样求恒,当然极为痛苦。绝大多数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怎么办?曾国藩的办法简单而高妙:
熬不下去也要熬,以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当极倦怠疲乏之时,曾国藩都要调动起“刚猛”精神与自己的本我“血战”。
这样当然极苦。然而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放得为一代之伟人。
”事实上,曾国藩一生就是这样苦过来的。做事从无恒到有恒,他经历了无数心灵磨难。
晚年,曾国藩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说人生就像一个果实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们的努力和天造地设,会使一棵树悄然长高,使一个人慢慢成熟:
“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总体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天资中等(甚至有点偏低)、出身于寒微的山沟沟里,没有朋友人脉,没有名师指点,高人提携的如大部分人一样普普通通的人,如何在那样一个充满了尔虞我诈官场潜规则的时代里,取得了个人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巨大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同时又拯国家于危难,为后世垂范千古。
我一边阅读一边佩服:一是佩服他而立之年,始发宏愿,立下“学作圣人”之志,并终其一生,做到了“勤”与“恒”。二是佩服他大起大落,终耐住了困顿与烦恼,从青年愤青般刚烈走向智者的刚柔并济,“去忿欲而存倔强”。
三是佩服他凭一中人之资,穷时不堕于不黑不白的平庸“诸老”之间,向理学信徒学习,志作圣人;达且能自承“愚拙”,不自傲,重实践;直至晚年,世事不尽如人意,仍坚持认为人想要有所建树,必须从不妄求人知开始。“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尽人事,余下的,且听天命。
四是佩服他长于自省,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心里很清楚。
这本书,作者借曾国藩的实践让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提要:总体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天资中等(甚至有点偏低)、出身于寒微的山沟沟里,没有朋友人脉,没有名师指点,高人提携的如大部分人一样普普通通的人
自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可以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漂浮的人也可以变得像风和月亮一样平静。
偏执狂的人也可以心胸开阔,不做作。
曾国藩读后感 篇4
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但是等等,我就是看不到曾国藩**睡觉,就听他一遍又一遍地读这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
“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平平资质,却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通过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恒”字成就了他。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更多地从人物的细节琐事着手,较为真实地为大家还原了人物形象,中间同时夹杂着许多作者对于主人公的人物评述。
他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观其一生,始终离不开“有恒”二字。这本书中曾国藩“有恒”的性格特征无疑是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曾国藩读书有“恒”,他推崇“读书不二”,一本书未读完绝不去读另外一本。
除了读书有恒,用兵打仗亦是若此,在做其他事情,他还是以恒为最高准则。他要求自己每天坚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如此固定,当然是极其痛苦的。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
熬不下去怎么办?熬不下去也要熬,用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当极倦怠之时,他都会在日记中进行自省,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于懈怠无恒的行为零容忍。
书中说,每一个人不管天资如何,只要肯下得苦功夫,就能做自己人生的锻造师,从混沌中幡然醒悟,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说:人生就像一个果实成熟的过程,不着急,不懈怠。人的努力和天空的培育,会使一棵树悄然长高,使人慢慢成熟。
曾国藩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不应忘记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弘扬和继承这一优秀品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应忘记自己的初衷,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
曾国藩读后感 篇5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曾国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国藩的刚强与坚忍不拔,在身体的病痛中破茧成蝶,在官场的磨炼中浴火重生。然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千古完人”、“理学宗师”的曾国藩却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热衷于风水、相面、算卦等事。那么这些事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曾国藩呢?
其背后又折射出曾国藩怎样的心理状态?
风水鬼神中的心灵慰藉
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这让我们觉得曾国藩似乎很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只是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平衡。
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在战场上,军事战争的形势往往是大起大落,时而形是被打破,时而处于绝境,时而处于绝境。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被黑暗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戏弄。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
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不想让自己整天陷入迷信,也不想让孩子们的迷信扼杀他的斗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等话语来勉励自己和后人。
因此,曾国藩实际上是用命运来解决心中的迷茫和怨恨,用人来不断战斗。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是多么的挣扎,曾国藩是多么的不屈!
平庸笨拙中的绝世精明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正是这样一个愚蠢的人创造了许多其他人赶不上的奇迹。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
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
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
因此,这样的人可能比别人成功得晚,但一旦成功,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另类思维中的兼容并包
当时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所以就导致我国传统一直没有“逻辑学”,没有精密科学。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而曾国藩的思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没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正是这种“笨拙”思维方式,让他能够从万物的细微差别之中找到统一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不怕费心费力,总能对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
曾国藩第二个“另类思维”是他对任何书籍都感兴趣,在他眼中无处不是学问,他涉猎的书籍有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有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有地图地理类的书籍,甚至我们前面所说的风水类的书籍。因此,曾国藩就像一个敏锐的雷达,收集和分析他能收到的所有信息,并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曾国藩第三个“另类思维”是他具有极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他凡事都要亲身实践,因此他也有资本去放言高论,甚至是直率地批评古人。
当满朝都认为外国人凶蛮诈狠,因此不需对他们讲诚信时,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有着与中国人一样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在外交关系上舍去繁杂的礼仪,重视实利,最终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实事他的思维保持了流动性、敏锐性和积极性。这本书中,刻画出了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才,着实能让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