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少陵风物尽前朝

【 liuxue86.com - 散文吧 】

散文标题: 少陵风物尽前朝
关 键 词: 诗人 长安 写给 友人 足以 不断 表明 失败 惨遭 出自 杜甫 天宝 客人精美散文
散文分类: 精美散文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这几句诗出自杜甫的《醉时歌》,写于天宝13年(754年),是诗人科场惨遭失败、困守长安时写给长安友人郑虔的自叙诗。诗人以“杜陵野客”而自况,足以表明诗人与“杜陵”有割不断、理还乱的牵挂和瓜葛。

杜陵是史书上享有“昭宣中兴”盛名的汉宣帝刘询陵寝之所在。刘询是西汉第十任皇帝。他的第一任皇后是许平君,在宫廷权势之争中遭到政敌毒杀。汉宣帝隐忍悲恸,将许皇后安葬于鸿固原(故址今西安市长安区大兆乡司马村东北雁引公路旁),名其陵园曰少陵,此后鸿固原就改称少陵原了。元康年间(公元前65——公元前61年)修造杜陵,又易名杜陵,并将陵墓所在地的杜县古称更名为杜陵县,接连迁入丞相、将军、官吏二千石以上朝廷命官居住陵区周围。显贵商贾,一时风云际会,华第相连,街市兴隆,少陵原上呈现出前所未见的繁闹气象。连道旁的杨柳、飞扬的黄尘也显得容光焕发,十分尊贵了。后来此地又有凤栖原、乐游原的称谓。时至今日,《陕西地图册》及民间仍习惯袭用少陵原的名称。所以,杜甫诗中的“杜陵”和“少陵”是指向一致的同义语。

四月艳阳,蓝空如洗。登上少陵原,一望碧野,抽穗的麦浪,随风起伏。麦子绿,槐花白,菜花黄,清香芬芳,阵阵袭人。树绕村庄,隐隐围墙,阡陌交错横公路。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极目原野,收尽春光。“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眼前的田园风光,隐藏着多少悠悠往事?约3000年前,这儿曾是周武王分封的鲍伯国,俗称古鲍国,秦汉时称鲍里,故址今长安区大兆乡鲍陂(坡)村。汉高祖5(公元前202年)年始设长安县,历代县治均设在长安(西安)城内。1944年迁址大兆镇。1950年后,县城位于少陵原西坡下的韦区镇。

《资治通鉴》记载:“少陵原乃樊川北原,自司马村起到塔坡而尽”。古今地名对照,它位于西安之南,浐河和潏河,一东一西,自南向北,从原下川道流淌而过,注入渭河。秦岭北麓沿山一带,洪积扇相当发育。韦曲——王曲连线以东,保持着神禾原、少陵原,炮里原等面积较大的黄土台原,原面平坦空阔。连线以西,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渭河平原,肥田沃壤,气候宜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适于农耕,物产丰茂,乃西北形胜之地。关中素有第二个“天府之国”的美称,而渭河平原是关中的粮仓。少陵原呈东南——西北走向,南起秦岭山下的引镇(长安区管辖),中间包括大兆乡、鸣犊镇、杜曲镇、韦曲镇,北至西安雁塔区曲江街办、等驾坡街办等部分地区。它南倚秦岭,北含渭水,西俯古城,东临浐灞。周秦风骚,汉唐将相,文坛宿儒,名刹古寺,帝都王气,民间物华,尽揽怀抱中。任意看一眼古韵悠扬,无心踩一脚古迹斑斑,历来是登临吟咏、畅想抒怀的绝佳之地。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把秦国都城从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到咸阳,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就在少陵原上陆续修建了宜春苑。汉朝建都长安后,在宜春苑的基础上扩建成上林苑。秋高气爽之时,皇帝诸大臣游猎宴饮少陵原。唐朝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再度修复了上林苑和曲江池皇家御苑。杜甫在《曲江二首》里描绘当时的景色:“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塚卧麒麟”。“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在《乐游园歌》里描写皇帝妃嫔、贵戚朝臣游赏园景的奢华场面:“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阊阖晴开诒荡荡,曲江翠幕排银榜。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诗题所说乐游园即是乐游原,汉宣帝修乐游苑,少陵原曾易名乐游原。奢靡必生祸乱。“安史之乱”时,杜甫身陷叛军控制的长安城:“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城北”。757年春天,杜甫偷偷在曲江闲走,面对的却是一片荒凉冷落的景象。追想唐玄宗和杨贵妃游猎少陵原的情景,不觉潸然泪下,写下了《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少陵原上的周秦林苑、汉唐宫阙早已灰飞烟灭,化作了灰色粪土滋养农田。代代口传的乡音,辈辈相承的记忆,用一种约定俗成的惯性方式,把在这一块土地上留下足迹的历史风云人物,用姓氏或官职作符号,刻在乡村农庄的名称上。在田间地头的槐阴下,在街头巷尾的屋檐下,在茶馆饭店,在酒肆歌榭,一遍又一遍重述着他们的故事。《史记》里叙述的哪个猛将樊哙,经张良授意,在“鸿门宴”上,要挫败范增策划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计谋,持剑拥盾闯入项羽的军帐,助刘邦脱离险境。项羽没有怪罪,反而赏赐酒肉。樊哙以盾作盘子,以剑作筷子,从容不迫,席地而坐,狼吞虎咽,放胆狂饮,粗鲁豪放,镇住了范增不敢轻易下手。樊哙跟随刘邦出生入死,战功卓著。汉朝建立后刘邦封他为舞阳侯,食邑就是杜陵的樊乡(今潏河两岸古樊川)。曾是西汉三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辅宰的霍光,其府邸故址即今长安区大兆乡司马村,因其在汉武帝时任大司马,这个村以后就以其官职冠名司马村。杜曲镇的夏侯村,因东汉末曹操的名将夏侯惇曾在哪里拜师学艺而得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少陵原不仅因帝王将相而名载史册,更引人注目的是,至尽仍保留着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的许多遗迹。例如引镇的东戎店村、西戎店村、南留村、北留村、姜坡村等。当代考古学、民俗学与《晋书》、《十六国春秋》等史籍相印证,可以确定,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北方少数民族大迁徙、进入关中与汉族杂居通婚、民族融合的人文历史印记。

少陵原上的古老文明在家族文化方面也有其鲜明的标帜。魏晋南北朝时期,韦、杜两姓是少陵原上崛起的豪门世族,人才辈出,为少陵原增光添彩。仅以杜姓而论,就有晋初史学家、建筑学家、军事家杜预,魏尚书仆射杜畿,北周大将军杜杲,南齐时杜景,隋兵部尚书杜宗等。四百年来成一梦,晋代衣冠成古丘。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隋唐时期,少陵原上韦、杜两大家族愈加兴旺发达,民谚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说法。忽略韦姓不谈,杜氏一门宰相频出。“房谋杜断”的杜如晦,晚唐文坛双璧“小李杜”的杜牧,《通典》的作者杜佑,以及杜淹、杜信、杜荀鹤等人,他们的宅第都在杜曲。少陵原上下,楼台亭阁林立,杨柳依依宜人,人气很旺。尤其是“诗圣”杜甫,留居长安13年,在少陵原、杜曲周围,寻根问祖,长期寄居而自号“杜少陵”、“少陵野老”、“杜陵野老”等,显然是把少陵原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少陵原因汉宣帝和许皇后陵寝而吞吐帝王之气,因良相名将的文治武功而荣耀无比,其价值一路飙升,在阴阳先生的眼里,就是一块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据研究杜甫的学者考证,杜甫的远祖隶籍长安杜陵,杜甫在诗章中也直言不讳。因此。少陵原又披上了一件“诗圣”的绚烂彩衣。明朝嘉靖5年(1526年),官府和乡村父老在少陵原西坡牛头寺西南修建了杜公祠。延续到清朝乾隆末年,一场不明原由的大火将它烧得精光。嘉庆9年(1804年)在今址上重修杜公祠。历经清末民国初的战乱,久已毁坏。现在的杜公祠,是长安区政府重新修缮的,基本保留了原貌。它是研讨杜甫及唐史、尤其是少陵原兴衰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进入19世纪30——50年代,日寇入侵,国难当头,因拒绝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与少帅张学良联手,在西安发动“兵谏”,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御外敌,此后蒙冤获罪,遇害于重庆的民族英雄杨虎城,遗骸被共和国人民政府及其亲属部下从重庆运回故乡,安葬在杜公祠之下的高坡上,建成了“杨虎城将军陵园”。陵园背倚少陵原,宏伟的正门,面西坐落于宽阔的西太公路之东。少陵原以其突兀平川的雄浑、敦厚、坦荡气势,将王气、佛光、文采及历代忠良的浩然正气兼容并包,熔为一炉。人文荟萃,别是一番惊世骇俗的苍茫意象。俱往矣!千年风物碾作尘,只有暗香如故。

2008年5月14日

喜欢

  想了解更多散文吧网的资讯,请访问: 散文吧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545422.html
延伸阅读
许多小伙伴想自己尝试着写散文,但是刚开始有些迷茫,不知道散文怎么写才能写好。小编从出国留学网给大家找到了很多网友的意见写在下文,以供大家参考,快一起接着往下看吧!散文怎么写才能写好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