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情景交融是什么意思?情景交融成语造句和典故

字典 |

2012-09-13 02:34

|

推荐访问

成语

【 liuxue86.com - 成语大全 】

成语名称:情景交融 qíng jǐng jiāo ró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情景交融】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情景交融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情景交融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内心的感情和客观的景物相互融合在一起。一般指文艺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与抒发作者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语出处]  宋·张炎《词源》:“秦少游《八六子》云;……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

[正音]  融;不能读作“yónɡ”。

[辨形]  融;不能写作“荣”。

[近义]   触景生情 情文并茂

[反义]   格格不入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来指一种写作的表现手法。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朱自清的散文~;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②这篇文章寓情于景;~;十分动人。

[英译]  It is a fusion of feelings with the natural setting。

百科解释如下:

情景交融指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目录
  • • 情景交融综述

  • • 情景交融过程

  • • 表现方式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情景交融综述[回目录]

简介

  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 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观体,是承载主旨的形象”。意境的创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

成因

  为何在古典诗词以及散文创作中把情与景相融合,二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正面从以下三点试做陈述。

英文释义

  (of literary work) feeling and setting happily blended

  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王夫之:“情境虽有在心在物之分,然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曰:“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作用】

  在阅读中可以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行文流畅.

情景交融过程[回目录]

天人合一思想与情景交融的缘起

  首先我们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来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是情景交融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和人格修养,目的都在于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实现,儒释道对天人合一的理解虽不同,但实质都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儒家侧重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并且强调“人能弘道”,“成事在人”;道家与佛家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理解天人合一,即“万物与我为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应用于文艺创作,则表现出一种民族性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情感思维相联系的人生理想,具体的说,即是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感兴论诗”元说,古人将诗性生命的发动归因于“心物交感,因于天人同源”,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的心灵皆由“一气化生”,而“气”的分化与交会则造成天人,物物以及心物之间的总总感应。并不是所有的心物交感都可运用于诗词中,只有从触物起情,以审美的超功利态度对原来的体验进行在体验,与审美主体再一次进行交流,这一次的心物交感才是审美感兴,其结果则是审美意象和审美意境的生成。

  这种种的心物交感,再体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情景交融的运用。古典文艺理论在其早期的发展阶段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神与物游”,“气韵生动” 以及比兴理论等等,都包含了情景交融的道理在内。宗白华先生说:“文艺家在一个艺术表现里使情和景,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和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相交融互渗,创造出一个独立的宇宙,崭新的意象,就是所谓艺术意境”。这一精辟之论道出了艺术意境与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精髓——天人合一,体现在古典文艺创作时,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而且由此创造出深远的意境,于诗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性。

“诗缘情而绮靡”与情景交融的形成

  “诗缘情而绮靡”出自陆机的《文赋》,这是除了“诗言志”外另一诗学纲领。它是指诗歌作品由人的情感活动而产生,情为诗之本根。同时认为诗歌的产生源于情感、心绪、趣味的流泄。这种诗学观点注重诗歌的本体性及审美性,它强调(文学)诗歌是独立于社会价值体系之外,它与一般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的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拒绝价值判断;以情感为驱动力及主要内涵的文学形式无法承担“载道”的重量;审美性是其至高无上的终极目标。

  为何表达情感要以绮靡为外衣呢?

  缘情而绮靡是一个完整的界定,前后两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而不可分割得关系,“情”为诗的内质,“绮靡”只是诗的外形,内质决定着物的根本性能,故诗必缘情,但是内质又须落实和显示于外形,于是缘情便导向绮靡,即文采与情的表达结合,情而讲求文采。《文心雕龙诠赋》篇云:“原夫登高之旨,盖赌物性情,情以物性,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这是从情感的抒述必须凭借物象来说明言辞表达需要巧妙而藻丽。

  从文艺理论范畴讲,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方式为情景交融的在形成铺垫了温床,缘情的情与绮靡的景,即是情与景的交融。我国古典抒情诗的流传即是心物交感,情景融会,情思由物象而兴起,又融于物象之中以形成诗的意境,故而在心物交感,情思发动之际,同时也产生了情感向意象的转化,即刘勰的“禅用象通,情变所孕”的道理。

  简而言之,“诗缘情而绮靡”是古诗理论的另一新言,对于情景交融这一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建立一个以情景相融为变现手法的艺术意境打下基础,并非以往的托物言志或抒怀表情,而是一种悠远的,深情的艺术层面。

意境说与情景交融的奠定

  意境说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从早期《庄子齐物论》的“自由之境”,到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逐步的扩大了意境的研究,至此,意境的内容包含着两大因素(情与景)和一个空间(审美想象的空间)

  意境说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的,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其中,情景交融是其主要内容,关于情景交融的理解更为广泛与深刻。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 意境凭借情景交融得以表达

  “意与境会”关涉到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即“处身于境,视镜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

  首先从诗歌创作的进程来看,诗歌意象由心物交感而产生,所以在意象基础上生成的意境,也离不开主体情意和客观物象之间的交流感应,接着实现于几经融彻,而常借情景交融以得到表达。

  其次从表达诗歌作品思想来看,由于古典诗词绝大部分为抒情诗,其表现手段不外乎情,景二端,情相当于“意”,景相当于“镜”,故“意于镜会”可以被理解为情景交融。“意于镜会”是诗歌的创作主体,而情景交融则是诗歌的表达方式,二者可以联系,但并不等同。

  第二 意境赋予情景交融的内涵

  1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语)。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2 情为主,而景为从。

  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纵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不足与诗歌意境的创造。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而窒息着诗的生命。深情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 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总结

  总而言之,意境的表现方式为情景交融,而情景交融则为诗歌创作的两大因素,其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上文字表明,情景交融的成因包括:

  1 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2 诗缘情而绮靡对于情景交融的巨大推动作用;

  3 意境说的大力完善和肯定。

  可见,情景交融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日臻完善的一大理论,运用于诗词,散文等文学创作中,体现了中华名族特有的文学特色。

表现方式[回目录]

概括

  清人王夫之论述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也就是说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源自于诗人情感的触发,给它赋予了色彩,而情感的表达体现在诗歌的景色描写中,共同构成诗歌的主体,形成情真景浓的意境。

  无论是景中含情,或是情中含景,都是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也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表达方式,即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

景中藏情式

  景中藏情最重要则在于“点情”, 集中笔墨全力写景,不刻意去追求用文字表达何种情感,只刻画出鲜活的生活图景,却在描绘景物的文字之外于合适之处用带浓郁感情色彩的字、词、句轻轻点出。诗人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比如《长亭送别 端正好》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由天、地、风等大自然景观写到雁,描写一幅“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的清秋景色。作者如椽之笔,抓住秋天中最突出之景,“天”“花”“地”“风”“雁”的最突出特点——“清萧瑟”,由天到地,从风到雁,一一写来,绘出“送别”的背景。从字面看,这几句话句句写景,哪里写情?细看来却发现情在末尾两句,它用设问点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泪”字点其情,使全篇闪耀着离人的泪光,所写的“天、花、地、风、雁”都成了饱含离情之物,而景中人正在流出“离人泪”,这恰好给前面所写之景蒙上了离情别绪的浓郁情感,使全文成了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言情”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情中见景式

  情中见景的目的是营造“情景交融”意境,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体悟到最真挚最浓郁的情,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情中见景秉笔书”说的就是写景中适时用几句或几段文字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直接写出自己的感情、想法,不隐瞒、不隐讳。看似并未写景,却神奇的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

  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未见景物之描写,但是当你了解了诗人当时险恶的处境和痛苦的心情之后,在你的脑海中便会出现一副闪耀着血泪的图画: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楼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在诗人的悲怆中,你会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这些历史与现实,宇宙和人生,都会随着诗人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也为读者开创了一个情中见景的审美空间。

  三 情景并茂式

  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在此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程度。

  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明喻,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梦回故都,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不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大海。这句词抓住词人的愁和滚滚东流的春水的共同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多——越来越多,久——永无尽期,长——没有尽头,深——深不可测,永——无时不在,绵绵不断……词人的愁情与东逝的流水交相呼应,情态必现,形成一种情景并茂的境界。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21066.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436203.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想了解更多成语大全网的资讯,请访问: 成语大全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588864.html
延伸阅读